用“丢三落四”游戏培养注意力

来源 :中华家教·幼儿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n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3、4、6……”
  “停!你漏报了5!”
  “5、6、7、8、10……”
  “停!你又漏了9!”
  我在快速地报数,孩子在认真地检查我漏报了什么数。他每发现漏一个数,就要叫停,从漏的地方叫我重新接着背数。他反背着手,一副威严的样子,真像个小老师!我这个“学生”就这样在不断出错中数到100,他也不厌其烦地打断并纠正。最后,我问他我得了多少分?他把小嘴一撅,伸出两根手指,头一歪,说:“你呀,哼哼,不及格,得20分!罚今天晚上8点睡觉!”
  “啊?还要罚?我哪睡得着呀!”我叫屈。
  “那你可以给我讲故事呀!”哈哈,这小子惩罚我还是带有为他服务性质的惩罚!
  第二天,我又和儿子继续玩游戏。不过这次不是漏报数,而是漏拿东西出门。这个游戏是这样玩的:
  在桌上将十多张字卡摊开放,字卡上写的都是物品名称(都是儿子认得的),这些就是要出门带上的。我假装要出门了,儿子当家长,一边看字卡,交代我这个“孩子”:“今天你去上学,要带上本子、铅笔、字典、笔盒、橡皮、语文书。”
  “好咧,爸爸!”我的一声“爸爸”叫得儿子一脸的自豪,好得意的模样!接着我把他报过的东西快速地从桌上拿起就跑出这个房间—假装出门了!
  “回来回来!”儿子大喊。
  “怎么啦?”我故意问。
  “铅笔没带上!”
  “噢!”
  “接受批评!”我让儿子刮我一下鼻子。
  有了成就感,儿子更愿意继续玩下去。他报了这么多回东西,我每次都要落下一两样东西。嘿嘿,为的就是让他检查我少拿了什么。
  3~4岁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喜欢追求完美。在孩子的眼里,事物是完美的、完整的、有秩序的。如果能在这个年龄段玩挑错游戏,则更能激发孩子参与游戏的兴趣,他会很较真地给你挑错,指出毛病,并感到很有乐趣。在检查和挑错的过程中,他就要聚精会神地听,不能漏听。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对培养注意力非常有帮助。
  在游戏中父母让孩子担当“老师”“家长”这样的角色,能让孩子有成人感、自豪感,容易调动孩子的游戏积极性。报数的游戏还可以从100到1倒着数,也可以报单数或双数,当然孩子事先要会倒数数。而“丢三落四”的游戏需要孩子自己先记住报给对方的物品名称,才能检查出对方漏拿了哪样。
  需要提醒您的是:不要过多让孩子看电视或上网玩游戏。经常看电视、上网玩游戏,会使孩子难以集中精力做其他事情。很多休闲类电视节目,虽然画面生动活泼,集声光色于一体,但孩子只能被动接受,不用集中思想动脑思考。而电脑、网上游戏玩多了,也会导致注意力涣散,难以集中精力做其他事情。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小时候看电视越多的孩子到了上学时,注意力不集中的可能性越高。
  游戏链接:
  当检查员(3~7岁)
  这个游戏需要3个人参与,由妈妈先说一句话,比如“今天冰箱里没鸡蛋了”,由爸爸模仿妈妈说话,并故意在说的过程中加上一两个字词,如“今天冰箱里就是没鸡蛋了”或“今天冰箱里没鸡蛋、苹果了”然后由孩子来当检查员检查爸爸多说的词。
  厨房大检查(3~6岁)
  让孩子当一回领导吧!事先让他进厨房“视察”一番,看看各种厨具原来摆放的位置。等“领导”视察完毕出去了,你就故意把东西摆乱,比如把碗从碗柜里拿出来放到桌子上,把筷子放到锅盖上,把酱油瓶放到洗菜盆里……之后你再装作毕恭毕敬的样子请“领导”进来大检查,找出放错的厨具。你和孩子演得越像,孩子就会觉得越有趣。
  把图片放错(4~5岁)
  把图片分好类放成几排,比如将水果类图片、衣物类图片、玩具类图片各放成三排,要求孩子转过身几秒钟,你趁他转身时,把图片放乱,然后再让孩子检查,挑出错放的图片,将其摆回原处。
  都来排队(3~5岁)
  把扑克牌顺序打乱,让孩子按顺序排好,重新排正确。
  将长短不一的小棍打乱顺序排好,让孩子重排。
  此外,还可根据轻重、高低等程度不同的要求,故意排错后请孩子重新为它们“排好队”。
  把图拼错(5~7岁)
  父母可以故意把一幅图拼错给孩子看,当然这个拼图要是孩子已熟悉的,这样他才能帮你找出错误。要拼的图可以是自己亲手绘制的图片,比如一张动物图,把图片剪成好几部分,你拼错了让孩子重新拼对,也可以是市面上买来的拼图玩具。
  举一反三:
  你还能想到哪些可以用于生活习惯培养中的检查错误的游戏?
  ◎摆放鞋子 你故意把鞋子放乱,让孩子成双成对地放好。这个练习还能让孩子学会辨别左右。
  ◎分发筷子 最好在筷筒里放颜色各异、款式不同的成对的筷子,吃饭前让孩子成双地摆到餐桌上。这个练习可锻炼孩子的观察力。
  ◎整理袜子 一家人的袜子往往又多又乱,父母可以邀上孩子一起来整理袜子,成双成对地挑出来放好。这个练习还能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
  ◎整理小书柜 让孩子养成自己整理书柜的习惯。这能增长知识,学会分类。
其他文献
教育家蒙台梭利告诉我们:“成年人应该去努力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就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适应的生长环境。成人应该把理解和倾听孩子作为一种职责。”现在很多家长“以爱之名”,用物质绑架了孩子,不顾孩子内心的需要,也就无法满足孩子的心灵成长。  那么,孩子究竟需要什么呢?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对认识和理解的欲望、对美的需要和
期刊
冲冲家长:男孩大了,爸爸的陪伴要增加,我每晚给冲冲讲故事,猜谜语。小家伙倒是很喜欢玩猜谜的,有些谜语其实以前都告诉过他答案,他还是会问。有时我太累,就随便说个答案,他就洋洋得意地纠正我,告诉我答案。明天又来问同一个问题。这孩子是傻还是有强迫症啊?!  辰辰家长:我家辰辰特别活泼聪明,学什么都快,可是有一点让我们不明白—以前朋友送的一套《猫和老鼠》的碟片,每一张都看了好多遍了,可这孩子还是热情不减地
期刊
小班里的辰辰是个自理能力强、乐感好、喜欢表现、有好胜心的3岁女孩。刚入园时,她曾哭闹过一段时间,但很快融入集体,还当了领舞小明星。前几天早操时,她主动走到台前和老师一起领操。一周后,班里另一个特别喜欢跳舞的女孩小雅模仿辰辰,也主动走到台前展示自己,老师很高兴带着两个小助手一起领操。可第二天,辰辰来到幼儿园就大哭,家长和老师都鼓励辰辰,可就是没效果,她不愿意上台领操,也不肯在班级队伍里做操。这是怎么
期刊
经常给孩子掏耳屎有害处  孩子的外耳道还远没有发育成熟,而且外耳道由于大多呈扁平缝隙状,不容易操作,加上耳内皮肤很娇嫩,经常掏耳屎很容易造成一些不良后果:轻者损伤耳内皮肤而引起炎症,生疖长疮,严重的可能会把鼓膜捅破,导致孩子听力损伤。  临床医生还发现,经常掏耳屎,会使外耳道的皮肤因为经常受到刺激而形成外耳道乳头状瘤。虽然它是良性的,可以用手术的方法切除,但切除后容易复发,而多次复发后就有可能转化
期刊
孩子流鼻血的常见原因  鼻黏膜脆弱  幼儿的鼻黏膜较脆弱,在干燥的天气下,需要更多血液流经鼻腔以提高温度与湿度,因此容易造成鼻黏膜充血而导致出血。  外伤所致  孩子活动力旺盛,跑跳间容易碰撞或受重击,致使脆弱的鼻子出血。玩耍时将异物塞入鼻腔,也容易造成流鼻血。  手抠鼻子  患有过敏性鼻炎或罹患感冒的幼儿,会因为流鼻水、鼻塞而使鼻子发痒,用手指抠鼻孔,导致脆弱的鼻黏膜受伤、出血。  生活作息不正
期刊
厨房的工作,全都要靠灵活的巧手。对孩子来说,每一件工作都是设计精良的游戏。幼儿时期正是孩子们发展“手眼协调”的关键期,既然他们看得手痒,不如分一点小小的工作给他们做吧!  孩子刚开始进厨房绝不是对“烹饪”好奇,而全是为了“探险”。家里所有抽屉、柜子都被他们翻过了,每个抽屉有些什么早就不稀奇,稀奇的是那些永远不准翻的。而厨房的抽屉永远放着最吸引他们的物品:发出铿铿锵锵声响的餐具、一整包塑胶袋、一大包
期刊
尽管“男主外女主内”的日本传统观念仍然占据主流地位,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日本男性也意识到参与抚养孩子的重要性。工作与育儿两不误的“育儿爸爸”成为当下日本社会新“优质男人”的代表。  “育儿爸爸”广受表彰  据日本媒体报道,神户、京都和冲绳等地纷纷举行“育儿爸爸表彰大会”,总结当地“育儿爸爸运动”的实践经验,表彰成果突出的超级“育儿爸爸”。  “看着孩子慢慢长大是一种乐趣,尽管那时候每天都很累,有做不完
期刊
“再不听话就揍你!”  爸爸带西西逛商场,西西在玩具专柜看来看去不肯走,非要爸爸给他买大号的遥控汽车,爸爸说:“家里有那么多小汽车了,不能买。”西西一屁股就坐在地上哭起来:“就要就要,这个大,我要大的。”爸爸看着旁边的人都看过来,觉得很没面子,便扬起手来吓唬西西:“别哭了,再不听话就揍你!”西西不但没止住哭,反而哭得更厉害。  分析:有时候,孩子的表现确实令父母很生气,气愤至极的父母经常在动手前警
期刊
《躲猫猫大王》  小勇是我儿时最好的伙伴,我们一群人常常玩躲猫猫,但小勇总是第一个被抓到。后来有一次,我教他钻进柴堆、爬上门头,都没有被抓到,他就赢得了“躲猫猫大王”的称号,但之后他就很少赢过。后来,我们上学了,小勇却没上,他还因为分不清一块和十块,被爷爷留在家里。一天,爷爷过世了,小勇的爸爸要来接小勇走,但一大早小勇就不见了。我们到处找啊找啊,就是没找着。最后我们齐喊:“小勇,你出来吧,算你赢了
期刊
周末,我把女儿叫到桌前,翻开杂志指给女儿看,女儿看后直呼喜欢,我趁机问道:“小雪,想不想做这么漂亮的食物啊?”,女儿点点头,“那我们自己动手做好不好?”我接着问道,女儿大声地回答:“好,我也要做这样的童话餐。”我跟女儿一起到厨房,帮女儿把手洗干净,母女两个就开始动手了。我们按照杂志里介绍的方法,选用了不同材料,做出了另一款小蝌蚪找妈妈餐点。  我问女儿:“我们用什么来做小蝌蚪?又用什么来做青蛙妈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