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高年级科学课程内容上更加深入,对于一些实验性的小活动应该适当增加。文章以小学高年级科学课程为背景,探讨科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和改善措施。
关键词:科学课程;课程问题;小学科学;高年级
引言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属于一种特别的发散性思维,它能帮助人对问题形成更加独到特别的分析能力,增加解决问题的效率。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来说,小学科学课程无疑是一个有效的教学科目,而针对科学课创造性思维不足的情况,教师应该加强问题解决方法的研讨和探究,用有效的策略去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結合新时期的教学特点不断创新。
1小学高年级科学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问题
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不断的实践,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欠缺合理性。结合教育部要求的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新课改的推行下,需要充分重视每一个学科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通过以往的教学可以看出,小学科学仍旧是比较传统的学科,教师多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以这样的方式教学,也许在其他学科中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生搬硬套地直接将这样的教学方式应用到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难免会变得有些不足。因此,新的小学科学教学方式应运而生,教师应当理论联系实际,摒弃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这门课程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由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并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第二,对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应用方法认知上的不足。小学科学并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其中包含着众多学科的综合特质。小学科学是一种复杂的系统构造。在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不能够注意到小学科学的实质,不能够从系统的角度深刻地去探讨小学科学的实际作用,导致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从而让小学生在学习小学科学这门课程时出现难以理解的状况[1]。
2小学高年级科学课程实施的改善对策
2.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因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其注意力、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富有情趣地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探求知识奥秘和愿望。学生自己会积极思考起来,急于想找到答案的好奇心,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诱发出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时展开新课教学,就能使教学效果较佳。例如就如在“做个小开关”一课教学中,小学生就要利用电路知识来控制电路元件的工作状态,通过开关来连接与断开电路,由此训练自己的科学能力。在本轮实验课上,我鼓励小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的材料自主设计一个小开关,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丰富动手操作能力。另外,在“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教学中,我就鼓励小学生从家中收集一些物质,观察这些物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情况,比如食用盐、糖、味精、食用油等等,由此汇总水溶液到底能够溶解哪些实物。
2.2注重学生科学思维发展,对关键节点进行梳理、提炼和反省
首先,通过教学展现学生对果实的概念由认识模糊、混乱到清晰、准确掌握的科学思维变化。其次,注重在学生已有的科学观察、比较、提取共同点的科学思维基础上,利用果实这一教学触发点,训练学生的科学概括能力和科学推理能力,使其科学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最后,就本课而言,科学思维关键点,指的是学生科学思维活动中,最有可能陷入困境、遭遇问题,但搞清楚后又会显著推动科学思维向明白、深入发展。教师要以此为基点,并为学生搭建科学思维发展的脚手架。例如学生对什么是果实产生了不同想法时,就是一个科学思维训练的基点,教师先帮助学生将混乱的初始观点,归类为几条总观点,然后组织学生围绕这几条总观点,开展科学思维探究活动。借助科学思维的探究,一方面引导学生将果实争论的观点明确、提炼成一种对果实深入探究的方向、步骤;同时也摈弃了一些不恰当的研究思路,为学生独立选择科学思维之路,指明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2]。
2.3准备结构材料,促进学生的思维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实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目标,促使其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准备结构材料十分重要。究其原因,结构材料能够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提高自身思考能力的载体资源。但就实际情况而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注重材料的使用和准备,缺少选择材料的方法,致使诸多实验探究流于形式,教学质量也随之受到影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目标也难以达成。本文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选择结构材料,通过结构材料的使用,对科学规律进行解释,以实现教学目标。比如某小学科学课教师在进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做了教材中的实验。第一个实验为白醋与小苏打相混合,出现的状况是什么?这种实验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并非难事,教师只要适当的点拨学生即可完成这一实验。但第二个实验活动则较为复杂,因为小学生尚未接触到化学知识,很少有学生会知道空气的重量轻于二氧化碳,故在他们的想象中,将空气向水一样倒在蜡烛上这样的实验是无法实现的,笔者认为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很难扭转学生的思维,故本人通过实验的方式,将实验的全过程展示在学生眼前,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本人在实验之前,准备了一个饮料瓶,将苏打水和白醋倒入其中,然后将瓶口放在燃烧的蜡烛附近,蜡烛的火光在瓶子放下后开始减弱,直至完全消失,这个过程的时间仅为十几秒,然后教师又适当降低了瓶子的高度,使瓶口低于蜡烛,蜡烛此时没有熄灭。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了解到了二氧化碳的概念和作用,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救能力[3]。
2.4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让学生运用新知识和主体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学生自行探究过程的终极目标。当学生掌握科学原理后,笔者鼓励他们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时,在学生认识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后,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阳光下的树影图,并提问:现在我们能解释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吗?为什么影子总在背光的一面呢?为解答这一问题,学生势必就要回顾现象与规律的联系是什么。在这里笔者给学生留出了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经过研讨明确问题: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当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就遮住了光的传播;物体只有向光的一面才是亮的,而背光的一面就形成了一片黑暗区域,物体就产生了影子。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且体会到了通过实践获得成功的喜悦,由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主动性与日俱增。
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是一门需要创新与思维的学科,小学高年级科学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知识接受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他们在科学课堂上挖掘内在潜力,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更好的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与学习。
参考文献
[1] 王金凤.试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教师如何转变角色[J].考试周刊,2018(72):27.
[2] 黄静静.STEM理念与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及实施[J].考试周刊,2018(66):19.
[3] 刁凤仙,刘俊华.探究式教学在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76.
关键词:科学课程;课程问题;小学科学;高年级
引言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属于一种特别的发散性思维,它能帮助人对问题形成更加独到特别的分析能力,增加解决问题的效率。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来说,小学科学课程无疑是一个有效的教学科目,而针对科学课创造性思维不足的情况,教师应该加强问题解决方法的研讨和探究,用有效的策略去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結合新时期的教学特点不断创新。
1小学高年级科学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问题
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不断的实践,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欠缺合理性。结合教育部要求的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新课改的推行下,需要充分重视每一个学科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通过以往的教学可以看出,小学科学仍旧是比较传统的学科,教师多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以这样的方式教学,也许在其他学科中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生搬硬套地直接将这样的教学方式应用到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难免会变得有些不足。因此,新的小学科学教学方式应运而生,教师应当理论联系实际,摒弃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这门课程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由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并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第二,对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应用方法认知上的不足。小学科学并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其中包含着众多学科的综合特质。小学科学是一种复杂的系统构造。在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不能够注意到小学科学的实质,不能够从系统的角度深刻地去探讨小学科学的实际作用,导致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从而让小学生在学习小学科学这门课程时出现难以理解的状况[1]。
2小学高年级科学课程实施的改善对策
2.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因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其注意力、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富有情趣地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探求知识奥秘和愿望。学生自己会积极思考起来,急于想找到答案的好奇心,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诱发出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时展开新课教学,就能使教学效果较佳。例如就如在“做个小开关”一课教学中,小学生就要利用电路知识来控制电路元件的工作状态,通过开关来连接与断开电路,由此训练自己的科学能力。在本轮实验课上,我鼓励小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的材料自主设计一个小开关,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丰富动手操作能力。另外,在“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教学中,我就鼓励小学生从家中收集一些物质,观察这些物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情况,比如食用盐、糖、味精、食用油等等,由此汇总水溶液到底能够溶解哪些实物。
2.2注重学生科学思维发展,对关键节点进行梳理、提炼和反省
首先,通过教学展现学生对果实的概念由认识模糊、混乱到清晰、准确掌握的科学思维变化。其次,注重在学生已有的科学观察、比较、提取共同点的科学思维基础上,利用果实这一教学触发点,训练学生的科学概括能力和科学推理能力,使其科学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最后,就本课而言,科学思维关键点,指的是学生科学思维活动中,最有可能陷入困境、遭遇问题,但搞清楚后又会显著推动科学思维向明白、深入发展。教师要以此为基点,并为学生搭建科学思维发展的脚手架。例如学生对什么是果实产生了不同想法时,就是一个科学思维训练的基点,教师先帮助学生将混乱的初始观点,归类为几条总观点,然后组织学生围绕这几条总观点,开展科学思维探究活动。借助科学思维的探究,一方面引导学生将果实争论的观点明确、提炼成一种对果实深入探究的方向、步骤;同时也摈弃了一些不恰当的研究思路,为学生独立选择科学思维之路,指明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2]。
2.3准备结构材料,促进学生的思维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实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目标,促使其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准备结构材料十分重要。究其原因,结构材料能够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提高自身思考能力的载体资源。但就实际情况而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注重材料的使用和准备,缺少选择材料的方法,致使诸多实验探究流于形式,教学质量也随之受到影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目标也难以达成。本文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选择结构材料,通过结构材料的使用,对科学规律进行解释,以实现教学目标。比如某小学科学课教师在进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做了教材中的实验。第一个实验为白醋与小苏打相混合,出现的状况是什么?这种实验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并非难事,教师只要适当的点拨学生即可完成这一实验。但第二个实验活动则较为复杂,因为小学生尚未接触到化学知识,很少有学生会知道空气的重量轻于二氧化碳,故在他们的想象中,将空气向水一样倒在蜡烛上这样的实验是无法实现的,笔者认为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很难扭转学生的思维,故本人通过实验的方式,将实验的全过程展示在学生眼前,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本人在实验之前,准备了一个饮料瓶,将苏打水和白醋倒入其中,然后将瓶口放在燃烧的蜡烛附近,蜡烛的火光在瓶子放下后开始减弱,直至完全消失,这个过程的时间仅为十几秒,然后教师又适当降低了瓶子的高度,使瓶口低于蜡烛,蜡烛此时没有熄灭。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了解到了二氧化碳的概念和作用,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救能力[3]。
2.4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让学生运用新知识和主体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学生自行探究过程的终极目标。当学生掌握科学原理后,笔者鼓励他们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时,在学生认识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后,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阳光下的树影图,并提问:现在我们能解释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吗?为什么影子总在背光的一面呢?为解答这一问题,学生势必就要回顾现象与规律的联系是什么。在这里笔者给学生留出了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经过研讨明确问题: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当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就遮住了光的传播;物体只有向光的一面才是亮的,而背光的一面就形成了一片黑暗区域,物体就产生了影子。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且体会到了通过实践获得成功的喜悦,由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主动性与日俱增。
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是一门需要创新与思维的学科,小学高年级科学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知识接受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他们在科学课堂上挖掘内在潜力,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更好的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与学习。
参考文献
[1] 王金凤.试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教师如何转变角色[J].考试周刊,2018(72):27.
[2] 黄静静.STEM理念与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及实施[J].考试周刊,2018(66):19.
[3] 刁凤仙,刘俊华.探究式教学在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