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进程中,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探索中,改革开放是一座重要的历史丰碑。改革开放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它不仅将1840年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梦想照进中国的现实,更标志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新的历史开端。如果说,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建设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强国道路之基,那么,改革开放则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在我国发展进步时空坐标中,把握“活力之源”本质
改革开放之所以能迸发出巨大的活力,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不断完善是分不开的。一方面,我国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改革开放。在确立了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制度体系之后,根据国情和发展条件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建设和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另一方面,改革开放挣脱了某些传统理论枷锁的束缚,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变革性口号,突破了我国以往形成的僵化观念和体制机制。这就极大地释放了已经当家作主的广大劳动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从空间视角看,改革开放确立了在一个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快速发展与和平发展的新道路。在世界范围内比较,我国的改革开放具有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其具有人民性、包容性和创新性。这种改革开放的发展模式,旨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协调、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微观运行的一致以及效率与公正的统一。这与西方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下的改革开放,在发展方向、模式目标、方式方法和效果结局等方面均有重要差异,因而更能够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
相比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其他发展中大国,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进步没有外部扩张性的不良发展,又避免了“依附性”发展陷阱。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我国既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又积极借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追赶中缩小了某些经济社会差距。尽管我国总体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很大,但随着自主地融入全球经济进程的加快,我国将在适当控制对外经济依存度的同时,积极扩大和提升开放水平,进一步加快自己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在践行群众路线基础上,激发改革开放的新活力
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科学发展,就是要进一步激发全社会活力,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奠定现实基础。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联系群众,尊重和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化解妨碍深化改革开放的局部制约和不利因素。这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历史观”。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我国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改革开放,因此,需要在党的领导下系统地推进,以最广大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为归宿,切实保障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参与性,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使广大群众在改革开放中真正得到实惠,民生水平普遍得到改善。改革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改革开放中的许多新做法和新经验,都来自于群众。同改革初期相比,当下深化改革开放面临的问题更复杂,利益矛盾更突出。但是,群众并不是改革开放的“看客”,改革开放也不是少数领导和专家的专利。在重大改革决策的制定过程中,不仅要在各级领导中间发扬民主,听取外国专家的意见,而且要倾听真正了解国情的中国专家和群众的各种不同意见,通过参与式民主程序和各种方式,使改革方案具有更广泛的民意基础。
当前,我国财富和收入分配分化现象较为突出、生产与消费有所失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凸显、消极腐败现象在蔓延、诚信道德问题严重、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增多,这些“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难以回避的不利因素。面对这些问题,怎么办?只有按照习近平同志所说的,要逐步克服和消除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和消极腐败危险,逐步克服和消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才能真正从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和利益出发,积极推进,在促进就业、公平分配、扩大消费、平稳物价、改善生活等方面为人民群众谋实惠、干实事,才能在全社会凝聚深化改革开放的思想共识,从根本上激发城乡居民的主动性、创造性,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成功奠定可靠的舆论和政策基础。对于某些群众暂时不理解的改革开放措施,应采取说服和引导的方法,团结一切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都成为深化改革开放新舞台的“主角”。
从处理好五大关系出发,激发改革开放新活力
方法的正确和方向的正确同样重要,深化改革开放需要有正确的方法论作指导。习近平同志强调,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需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深化改革开放需要解放思想,而思想的解放又必须符合现实的要求。思想是不是解放,并不是单纯看思想能否“新颖”,而是要看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深化改革开放面对的是新国情,需要的是新理念、新做法。如果以“发展是硬道理”为名搞非科学发展的“唯GDP论”,以“效率优先”为名损害社会公平正义,以“唯市场化”为名消解必要的政府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等等,都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解放无关,而只与陈旧观念和狭隘的本位利益有关。因此,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既不能以“解放思想”为口号,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和要求,沉溺于“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也不能因片面强调局部因素和自身困难,使改革方案过多地考虑个别部门或群体利益,进而侵蚀公众利益或全局利益。
深化改革开放需要整体推进,也要重视突破关键性领域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现实中的问题千头万绪,各种深层矛盾错综复杂。过去的单项突破或局部突进式的改革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要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首先就必须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在深化改革中要做到没有“自留地”,只有“责任田”。要注意防止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因强调整体推进而错失对关键性领域改革的良机,二是以时机不成熟、条件不具备等为理由,使深化改革开放的政策和措施延误,不予真抓实干的贯彻落实。 深化改革开放需要注重顶层设计,同时也要注重摸着石头过河,通过“先行先试”,探索经验逐步推广。坚持体制机制顶层设计的目的,是要确立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和科学路径,这可以有效防止出现全局性错误,或造成范围较大的不良后果,给深化改革开放带来不必要的损失。顶层设计需要通过系统的总体规划来体现,以保证其具备更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深化改革开放总体规划上需要有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避免在实施过程中相互扯皮和拖延不决。顶层设计与基础的具体探索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顶层设计科学合理,可以更好地为具体领域的改革明确方向和指明捷径;同样,基层的“石头”摸得好,也可以加快顶层设计目标的实现。当然,继续鼓励各地各领域的先行试验和大胆突破,并不是主张各搞一套,这些均应在深化改革开放总体格局下,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深化改革开放要鼓励“敢闯敢干”的精神,同时也要权衡得失、稳妥推进,即要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应当看到,邓小平同志当初强调“胆子要大一些”、“有错误就赶快改,小错误不要变成大错误”,主要针对社会上对改革的质疑来说的。对于我们经过摸索、得出经验和已经确定的改革方针和措施,看准了以后可以胆子大些,减少不必要的争论。而对那些没有看准、或者还在试验的改革措施,则要稳步进行,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成本和人民群众的承受力。一些城市和地区在片面追求速度、搞“形象工程”上胆子很大,但从长期看发展的步子未必很快,反而可能导致产能过剩、社会矛盾丛生。另一方面,畏于矛盾、讳言改革,在深化改革上谨小慎微、缩手缩脚,同样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深化改革开放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加快改革和扩大开放,就能抢占先机,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发展问题解决了,可以增强社会对改革开放的信心,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不过,改革中问题处理得不好,会影响到发展,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应当说,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大问题。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财富和收入分配有所失衡,基尼系数连年居高不下,对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挑战,需要花大力气从所有制以及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等多种渠道予以逐步解决。
在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决策基础上,激发改革开放新活力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伟大设想,对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的深层次和繁重问题,“空谈”、“做秀”式的改革必须让位于求真务实和真抓实干的改革。只有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思考和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
坚持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能够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一条宝贵经验。调查研究就是从现实问题出发,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毛泽东说:“为什么要作调查研究呢?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调查,不是为调查而调查。”他还指出,调查研究是“十月怀胎”,解决问题是“一朝分娩”。陈云提出,领导者要用百分之九十的时间去调查研究,百分之十的时间来处理问题。习近平同志近来强调,要下大功夫总结和运用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下大功夫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改革开放的客观要求,下大功夫了解党内外对改革开放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下大功夫了解地方、基层和群众在改革方面做的有益探索。这就要求我们的一切工作,要围绕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重视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出台改革措施时,增强问题意识,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牢牢把握改革主动权。这样,才能使各项政策措施符合实际,从而提高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全面性和系统性。
诚然,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的问题很多,但其中一些重大问题难以回避,迫切需要给出科学解答。首先,是要加强对市场体系和竞争发展环境的调查,探讨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而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同时,摸清现有资源价格体系的具体情况,分析政府宏观调控的效果,探讨在新条件下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方法,为转变对内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打下基础。其次,是要加强对各类经济主体市场经营情况的调查,认真查找影响经济发展活力的微观因素。要超越“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争论,研究促进“国民共进”的具体措施,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增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发展活力,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既要客观地掌握当前国有企业的定位、职能和作用,也要全面搜集非公有制经济等微观经济主体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受到的内外制约,科学评估财税体系、市场环境等对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影响,提高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其三,是要检视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工具运用的效果,探讨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的有效途径,研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改革方案,更好地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国家调节的导向性作用。其四,是要客观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掌握当前人民群众发挥首创精神、开展创业创新的具体情况,研究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能量的可行路径,加快各项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第五,是要广泛开展与城乡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养老、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劳动保障等各项制度实施情况的调查工作,分析不同社会群体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为完善制度安排、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创造条件。最后,围绕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开展调查研究。党情最重要、最关键。掌握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情况、完善党内制度体系特别是民主集中制的执行情况、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情况及民意反映等,为从严治党、建设改革开放奠定坚实基础。简言之,只有在问题导向的充分调查研究和科学决策的基础上,方能进一步激发全社会改革开放的新活力。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
在我国发展进步时空坐标中,把握“活力之源”本质
改革开放之所以能迸发出巨大的活力,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不断完善是分不开的。一方面,我国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改革开放。在确立了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制度体系之后,根据国情和发展条件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建设和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另一方面,改革开放挣脱了某些传统理论枷锁的束缚,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变革性口号,突破了我国以往形成的僵化观念和体制机制。这就极大地释放了已经当家作主的广大劳动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从空间视角看,改革开放确立了在一个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快速发展与和平发展的新道路。在世界范围内比较,我国的改革开放具有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其具有人民性、包容性和创新性。这种改革开放的发展模式,旨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协调、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微观运行的一致以及效率与公正的统一。这与西方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下的改革开放,在发展方向、模式目标、方式方法和效果结局等方面均有重要差异,因而更能够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
相比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其他发展中大国,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进步没有外部扩张性的不良发展,又避免了“依附性”发展陷阱。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我国既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又积极借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追赶中缩小了某些经济社会差距。尽管我国总体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很大,但随着自主地融入全球经济进程的加快,我国将在适当控制对外经济依存度的同时,积极扩大和提升开放水平,进一步加快自己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在践行群众路线基础上,激发改革开放的新活力
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科学发展,就是要进一步激发全社会活力,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奠定现实基础。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联系群众,尊重和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化解妨碍深化改革开放的局部制约和不利因素。这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历史观”。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我国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改革开放,因此,需要在党的领导下系统地推进,以最广大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为归宿,切实保障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参与性,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使广大群众在改革开放中真正得到实惠,民生水平普遍得到改善。改革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改革开放中的许多新做法和新经验,都来自于群众。同改革初期相比,当下深化改革开放面临的问题更复杂,利益矛盾更突出。但是,群众并不是改革开放的“看客”,改革开放也不是少数领导和专家的专利。在重大改革决策的制定过程中,不仅要在各级领导中间发扬民主,听取外国专家的意见,而且要倾听真正了解国情的中国专家和群众的各种不同意见,通过参与式民主程序和各种方式,使改革方案具有更广泛的民意基础。
当前,我国财富和收入分配分化现象较为突出、生产与消费有所失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凸显、消极腐败现象在蔓延、诚信道德问题严重、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增多,这些“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难以回避的不利因素。面对这些问题,怎么办?只有按照习近平同志所说的,要逐步克服和消除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和消极腐败危险,逐步克服和消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才能真正从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和利益出发,积极推进,在促进就业、公平分配、扩大消费、平稳物价、改善生活等方面为人民群众谋实惠、干实事,才能在全社会凝聚深化改革开放的思想共识,从根本上激发城乡居民的主动性、创造性,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成功奠定可靠的舆论和政策基础。对于某些群众暂时不理解的改革开放措施,应采取说服和引导的方法,团结一切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都成为深化改革开放新舞台的“主角”。
从处理好五大关系出发,激发改革开放新活力
方法的正确和方向的正确同样重要,深化改革开放需要有正确的方法论作指导。习近平同志强调,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需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深化改革开放需要解放思想,而思想的解放又必须符合现实的要求。思想是不是解放,并不是单纯看思想能否“新颖”,而是要看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深化改革开放面对的是新国情,需要的是新理念、新做法。如果以“发展是硬道理”为名搞非科学发展的“唯GDP论”,以“效率优先”为名损害社会公平正义,以“唯市场化”为名消解必要的政府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等等,都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解放无关,而只与陈旧观念和狭隘的本位利益有关。因此,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既不能以“解放思想”为口号,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和要求,沉溺于“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也不能因片面强调局部因素和自身困难,使改革方案过多地考虑个别部门或群体利益,进而侵蚀公众利益或全局利益。
深化改革开放需要整体推进,也要重视突破关键性领域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现实中的问题千头万绪,各种深层矛盾错综复杂。过去的单项突破或局部突进式的改革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要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首先就必须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在深化改革中要做到没有“自留地”,只有“责任田”。要注意防止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因强调整体推进而错失对关键性领域改革的良机,二是以时机不成熟、条件不具备等为理由,使深化改革开放的政策和措施延误,不予真抓实干的贯彻落实。 深化改革开放需要注重顶层设计,同时也要注重摸着石头过河,通过“先行先试”,探索经验逐步推广。坚持体制机制顶层设计的目的,是要确立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和科学路径,这可以有效防止出现全局性错误,或造成范围较大的不良后果,给深化改革开放带来不必要的损失。顶层设计需要通过系统的总体规划来体现,以保证其具备更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深化改革开放总体规划上需要有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避免在实施过程中相互扯皮和拖延不决。顶层设计与基础的具体探索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顶层设计科学合理,可以更好地为具体领域的改革明确方向和指明捷径;同样,基层的“石头”摸得好,也可以加快顶层设计目标的实现。当然,继续鼓励各地各领域的先行试验和大胆突破,并不是主张各搞一套,这些均应在深化改革开放总体格局下,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深化改革开放要鼓励“敢闯敢干”的精神,同时也要权衡得失、稳妥推进,即要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应当看到,邓小平同志当初强调“胆子要大一些”、“有错误就赶快改,小错误不要变成大错误”,主要针对社会上对改革的质疑来说的。对于我们经过摸索、得出经验和已经确定的改革方针和措施,看准了以后可以胆子大些,减少不必要的争论。而对那些没有看准、或者还在试验的改革措施,则要稳步进行,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成本和人民群众的承受力。一些城市和地区在片面追求速度、搞“形象工程”上胆子很大,但从长期看发展的步子未必很快,反而可能导致产能过剩、社会矛盾丛生。另一方面,畏于矛盾、讳言改革,在深化改革上谨小慎微、缩手缩脚,同样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深化改革开放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加快改革和扩大开放,就能抢占先机,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发展问题解决了,可以增强社会对改革开放的信心,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不过,改革中问题处理得不好,会影响到发展,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应当说,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大问题。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财富和收入分配有所失衡,基尼系数连年居高不下,对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挑战,需要花大力气从所有制以及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等多种渠道予以逐步解决。
在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决策基础上,激发改革开放新活力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伟大设想,对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的深层次和繁重问题,“空谈”、“做秀”式的改革必须让位于求真务实和真抓实干的改革。只有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思考和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
坚持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能够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一条宝贵经验。调查研究就是从现实问题出发,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毛泽东说:“为什么要作调查研究呢?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调查,不是为调查而调查。”他还指出,调查研究是“十月怀胎”,解决问题是“一朝分娩”。陈云提出,领导者要用百分之九十的时间去调查研究,百分之十的时间来处理问题。习近平同志近来强调,要下大功夫总结和运用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下大功夫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改革开放的客观要求,下大功夫了解党内外对改革开放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下大功夫了解地方、基层和群众在改革方面做的有益探索。这就要求我们的一切工作,要围绕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重视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出台改革措施时,增强问题意识,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牢牢把握改革主动权。这样,才能使各项政策措施符合实际,从而提高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全面性和系统性。
诚然,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的问题很多,但其中一些重大问题难以回避,迫切需要给出科学解答。首先,是要加强对市场体系和竞争发展环境的调查,探讨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而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同时,摸清现有资源价格体系的具体情况,分析政府宏观调控的效果,探讨在新条件下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方法,为转变对内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打下基础。其次,是要加强对各类经济主体市场经营情况的调查,认真查找影响经济发展活力的微观因素。要超越“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争论,研究促进“国民共进”的具体措施,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增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发展活力,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既要客观地掌握当前国有企业的定位、职能和作用,也要全面搜集非公有制经济等微观经济主体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受到的内外制约,科学评估财税体系、市场环境等对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影响,提高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其三,是要检视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工具运用的效果,探讨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的有效途径,研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改革方案,更好地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国家调节的导向性作用。其四,是要客观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掌握当前人民群众发挥首创精神、开展创业创新的具体情况,研究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能量的可行路径,加快各项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第五,是要广泛开展与城乡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养老、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劳动保障等各项制度实施情况的调查工作,分析不同社会群体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为完善制度安排、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创造条件。最后,围绕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开展调查研究。党情最重要、最关键。掌握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情况、完善党内制度体系特别是民主集中制的执行情况、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情况及民意反映等,为从严治党、建设改革开放奠定坚实基础。简言之,只有在问题导向的充分调查研究和科学决策的基础上,方能进一步激发全社会改革开放的新活力。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