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设计提问,将直接影响数学教学的质量。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懂得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巧妙地设计行之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课堂提问 问题情境 好奇心 认知层次
著名美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要把解题作为培养学生数学才能和教会他们思考的一种手段和途径。“而解题是数学存在的一种理由,因此数学真正的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其中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正如西方学者德加默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设计提问,将直接影响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如果能认真钻研教材,懂得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出学生乐于接受并行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那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的激活状态;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帮助他们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谈谈个人在设计数学课堂提问时的一些思索和粗浅见解。
一、设计数学课堂提问要源于学生的生活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数学现象无处不在,但只有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数学才能真正体现其实用价值。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设计数学课堂提问时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有生活体验的素材,进行整合、加工,使学生在自己所熟知的问题情境下感悟到学习数学是我们生活的一种需要,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元角分”这一课时,基于现在的孩子虽经常和父母一起去超市购买东西,但真正自己接触钱的机会却不多的这一实际情况,我便在课前先布置了一个“尝试独立在超市购买东西并付钱”的实践活动。目的是一方面让学生明白认识元角分是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为我在课堂上创设的“小小超市”这一情境奠定了实践基础。
课堂上,我化身成“小小超市”的营业员,用多媒体课件展出一个商品琳琅满目的超市货架,并在不同的商品上标注价格,让学生轮流当顾客前来购买某种商品。在进行购买活动前,我还故意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小小超市开张前,我需要看看我的钱箱准备好了没有。”“啊呀,真糟糕!我没有准备好零钱,等会儿你们来买东西了我找不开钱怎么办呢?”这时有几个特别慷慨的孩子举着手里的道具“人民币”要送给我。我故意推脱不能白要他们的钱,要求孩子们帮我换成零钱。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轻松并快乐地就把“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这一知识点也学习巩固了。
二、设计数学课堂提问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心理特征,生活中所有新奇的东西都会吸引他们不由自主地去看、去摸、去闻、去猜测,而这样一份好奇心也正是激发他们强烈求知欲望的基础。文学家卡尔·萨根曾经说过:“每个人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着好奇和敬畏。”所以,教师应重视和利用好孩子的好奇心,把其视为一种宝贵的智力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多创设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好奇心的提问,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动力,唤起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的“统计”时,教材要求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一个格子代表一个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一个单位代表两个单位的统计图。上课伊始,我创设去动物园参观小动物的情景带领学生体现统计的过程,课件一展示出动物园的大门,下面便一片雀跃,个个抬着小脑袋,伸长了脖子想看看动物园里究竟都有些什么小动物。我利用学生对动物园里小动物的好奇心,成功地将学生上课初分散的注意力和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使课堂气氛很快进入到最佳状态。
接着,在学生用不同的统计方法统计出班内喜欢不同种小动物的人数后,我便出示了一张用一个格子代表一个单位明显不够的统计表。
当学生在统计图中用学过的一个格子代表一个单位的方法画喜欢老虎的人数时发现,格子少了5格,不够。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发出疑问:“咦?格子不够画了,那怎么办呢?谁有好办法?”一石激起千层浪,所有孩子都开始在自己的练习纸上比划起来,有的还互相讨论着。我欣喜,这不正是好奇心所迸发出的强烈求知欲在促使着孩子们思考着,探索着,实践着!不一会儿,几只小手便举了起来。一个学生说:“老虎对上的格子不够,可以画到左边去啊!”一个学生说:“我觉得不够几格,就添上去几格好了。”还有学生想到了:“把一个格子分成两半,那就够了。”在众说纷纭的方法中,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最终得到所要学习的知识。
整堂课,我始终牢牢地抓着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他们一步步探索新知,积极思考,自主自觉地增长了知识,也增强了思维能力。
三、设计数学课堂提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层次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具有一定局限性,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经历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因此,教师再设计数学课堂上的提问时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设计的提问有一定的梯度。因为要是设计的提问过于浅显或片面,学生的思维就会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要是设计的提问难度过高,则又会让学生丧失学习和进一步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而只有那些适应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的提问,才能让学生通过探究尝到跳起来摘取果子的甜头,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投入探究性学习。
例如,获全国第十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的徐文艳老师在上“口算乘法”一课时所设计的问题就是由浅入深,层次分明的。课堂上徐老师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情境是“喜羊羊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旅游,出发前需要挑选什么食品做干粮?”由此引出求解2×10的乘法算式。因为学生已有表内乘法的口算基础,所以对一位数与整十数(特别是一位数与10)的乘法,他们只要稍加思考就能很快找到解题的思路。学习中的成就感得到了很好的满足,学生自然就乐于去思考,乐于去探究了。紧接着,徐老师的第二个问题便由2×10的求解过渡到20×3的求解上,学生的认知也从具体的想法上升为归纳后的数理。徐老师设计的第三个问题情境是“购物”,这时练习的乘法算式中便开始出现整百、整千的因数。最后的提升练习,徐老师做了精心的编排:
第一组:2×7 20×7 200×7 2000×7
第二组:8×5 8×50 8×500 8×5000
利用这样两组有规律的乘法算式不但顺利将本堂课所学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了恰当的衔接,而且还适时点拨学生探寻到口算乘法的诀窍,真可谓设计精妙!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若能在设计数学课堂提问时巧妙得法,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必将充满无穷魅力,深深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中,使学生的智慧之舟得以尽情畅游数与图形汇聚的数学海洋!
【参考文献】
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电子版
⑵波利亚:《怎么解题》
⑶陈丽华:《情境模式的教学设计》
⑷李海峰:《小学数学”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初探》
【关键词】课堂提问 问题情境 好奇心 认知层次
著名美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要把解题作为培养学生数学才能和教会他们思考的一种手段和途径。“而解题是数学存在的一种理由,因此数学真正的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其中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正如西方学者德加默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设计提问,将直接影响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如果能认真钻研教材,懂得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出学生乐于接受并行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那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的激活状态;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帮助他们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谈谈个人在设计数学课堂提问时的一些思索和粗浅见解。
一、设计数学课堂提问要源于学生的生活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数学现象无处不在,但只有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数学才能真正体现其实用价值。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设计数学课堂提问时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有生活体验的素材,进行整合、加工,使学生在自己所熟知的问题情境下感悟到学习数学是我们生活的一种需要,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元角分”这一课时,基于现在的孩子虽经常和父母一起去超市购买东西,但真正自己接触钱的机会却不多的这一实际情况,我便在课前先布置了一个“尝试独立在超市购买东西并付钱”的实践活动。目的是一方面让学生明白认识元角分是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为我在课堂上创设的“小小超市”这一情境奠定了实践基础。
课堂上,我化身成“小小超市”的营业员,用多媒体课件展出一个商品琳琅满目的超市货架,并在不同的商品上标注价格,让学生轮流当顾客前来购买某种商品。在进行购买活动前,我还故意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小小超市开张前,我需要看看我的钱箱准备好了没有。”“啊呀,真糟糕!我没有准备好零钱,等会儿你们来买东西了我找不开钱怎么办呢?”这时有几个特别慷慨的孩子举着手里的道具“人民币”要送给我。我故意推脱不能白要他们的钱,要求孩子们帮我换成零钱。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轻松并快乐地就把“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这一知识点也学习巩固了。
二、设计数学课堂提问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心理特征,生活中所有新奇的东西都会吸引他们不由自主地去看、去摸、去闻、去猜测,而这样一份好奇心也正是激发他们强烈求知欲望的基础。文学家卡尔·萨根曾经说过:“每个人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着好奇和敬畏。”所以,教师应重视和利用好孩子的好奇心,把其视为一种宝贵的智力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多创设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好奇心的提问,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动力,唤起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的“统计”时,教材要求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一个格子代表一个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一个单位代表两个单位的统计图。上课伊始,我创设去动物园参观小动物的情景带领学生体现统计的过程,课件一展示出动物园的大门,下面便一片雀跃,个个抬着小脑袋,伸长了脖子想看看动物园里究竟都有些什么小动物。我利用学生对动物园里小动物的好奇心,成功地将学生上课初分散的注意力和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使课堂气氛很快进入到最佳状态。
接着,在学生用不同的统计方法统计出班内喜欢不同种小动物的人数后,我便出示了一张用一个格子代表一个单位明显不够的统计表。
当学生在统计图中用学过的一个格子代表一个单位的方法画喜欢老虎的人数时发现,格子少了5格,不够。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发出疑问:“咦?格子不够画了,那怎么办呢?谁有好办法?”一石激起千层浪,所有孩子都开始在自己的练习纸上比划起来,有的还互相讨论着。我欣喜,这不正是好奇心所迸发出的强烈求知欲在促使着孩子们思考着,探索着,实践着!不一会儿,几只小手便举了起来。一个学生说:“老虎对上的格子不够,可以画到左边去啊!”一个学生说:“我觉得不够几格,就添上去几格好了。”还有学生想到了:“把一个格子分成两半,那就够了。”在众说纷纭的方法中,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最终得到所要学习的知识。
整堂课,我始终牢牢地抓着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他们一步步探索新知,积极思考,自主自觉地增长了知识,也增强了思维能力。
三、设计数学课堂提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层次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具有一定局限性,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经历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因此,教师再设计数学课堂上的提问时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设计的提问有一定的梯度。因为要是设计的提问过于浅显或片面,学生的思维就会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要是设计的提问难度过高,则又会让学生丧失学习和进一步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而只有那些适应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的提问,才能让学生通过探究尝到跳起来摘取果子的甜头,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投入探究性学习。
例如,获全国第十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的徐文艳老师在上“口算乘法”一课时所设计的问题就是由浅入深,层次分明的。课堂上徐老师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情境是“喜羊羊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旅游,出发前需要挑选什么食品做干粮?”由此引出求解2×10的乘法算式。因为学生已有表内乘法的口算基础,所以对一位数与整十数(特别是一位数与10)的乘法,他们只要稍加思考就能很快找到解题的思路。学习中的成就感得到了很好的满足,学生自然就乐于去思考,乐于去探究了。紧接着,徐老师的第二个问题便由2×10的求解过渡到20×3的求解上,学生的认知也从具体的想法上升为归纳后的数理。徐老师设计的第三个问题情境是“购物”,这时练习的乘法算式中便开始出现整百、整千的因数。最后的提升练习,徐老师做了精心的编排:
第一组:2×7 20×7 200×7 2000×7
第二组:8×5 8×50 8×500 8×5000
利用这样两组有规律的乘法算式不但顺利将本堂课所学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了恰当的衔接,而且还适时点拨学生探寻到口算乘法的诀窍,真可谓设计精妙!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若能在设计数学课堂提问时巧妙得法,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必将充满无穷魅力,深深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中,使学生的智慧之舟得以尽情畅游数与图形汇聚的数学海洋!
【参考文献】
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电子版
⑵波利亚:《怎么解题》
⑶陈丽华:《情境模式的教学设计》
⑷李海峰:《小学数学”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