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知识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教是为了学,教师的责任不在于向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把学生“领进门”,让他们自学,探究。要使学生学好小学数学,必须吸引学生参与到学生的过程中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观察、分析、探索,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内在美和教学的魅力,进而喜爱数学,主动地去学习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用导语创设出一种美好的情境,能使小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积极情感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方便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一定的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笔者常见许多教师利用“猴王分饼”的故事导入,大致环节是这样的:猴山上的小猴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一天,猴王做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了第一只小猴1块。第二只小猴看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于是,猴王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了第二只小猴2块。第三只小猴更贪心,说:“我要3块。”猴王又拿出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了第三只小猴3块。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得多?”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学生们都清楚的看出:虽然块数不一样,但在拼接、重合后,三块饼的大小是一样的。因此片刻后,学生都能说出:“一样多”。这时,教师追问:“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教师适时点题:“等我们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大家就知道了!”
这个片断被许多教师称作是数学教学情境中成功的案例,细细品读确有其许多合理与巧妙之处。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将教材反映的问题情境编造了一个简短的童话故事,并借助多媒体呈现在学生面前,“猴王分饼”的故事不仅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通过故事设疑,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猴王分饼”得出的三组相等的分数又为学生探索新知提供材料,整个环节不仅气氛轻松愉悦,还为学生积蓄了持久学习的内在动力。
但笔者在欣赏之余还是要对部分细节进行商榷:童话主要面对的是幼儿园及小低中年级的孩子,“分数的基本性质”是高年级的内容,这样的童话故事呈现出来,与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否相符,是否还具有“潜在距离”,是否真起到应有的应用,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在此,笔者想就情境创设中的一些细节话题,严格打磨话题,严格打磨雕琢,以便使我们的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与高度。
细节一:忌编造与生活不符的书本数学
我们经常会见到教师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设置这样的情境:老师请学生帮忙配一块玻璃(长方形的),学生积极思考,最后达成共识,只要求出这块玻璃的面积,就知道买多大的玻璃了,这涉及到长方形面积怎样求的问题,于是学生开始了对长方形面积的积极探索。
其实略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生活中配玻璃根本不是带着面积去配,而是量出长与宽即可,这样的情境可以说是教学中的一种欺骗,从这一生活实例引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不合情理的。笔者以为,数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尊重生活实际,符合客观规律,不要人为地编造与生活不相符的书本数学。
在以现实生活作为背景创设情境时,不能只关注其中的数量关系,忽略了现实情境存在的可能性,导致数学因情节失真而与生活断层、脱节甚至矛盾。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又难以达到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了解生活的目的。
细节二:情境创设要多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
情境创设必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生活背景相符合,一般来说,中低年级学生比较关注“好玩、有趣、新奇”的事物,如动物、游戏、童话、故事等;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事物和任务更感兴趣。上述“猴王分饼”的故事,笔者认为值得商榷的地方主要就在此处。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探究,实现学生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而,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与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和知识结构相适应。过易的情境(问题、故事、活动、实验、竞争等)学生感觉乏味,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丧失探究信心。在进行情境创设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富有挑战性、现实性的问题情境。
细节三: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曾见一些教师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引入这个话题,教师用语言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师:“小明从家乡给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信封上需要贴什么啊?”生:“需要贴邮票”师:“对了,买一张邮票需要多少钱?”生:“8角钱。”师:“那这个8角钱我们应该怎么拿呢?”这样的情境简洁、明快,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应该说是较为可行的。
但现在我们却很难再拿来使用了,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普通的邮票市场上调整为1元2角;二是随着通讯工具的迅速发展,现在一年级的学生几乎都没有到邮局寄过信(“元角分的认识”是一年级的教学内容)。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与时俱进,具有一定时代气息,像08奥运,神舟飞船,环保等一些健康的、紧跟时代步伐的题材,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发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同时也能渗透道德品质教育。
(河北省涿州市西城坊中心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用导语创设出一种美好的情境,能使小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积极情感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方便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一定的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笔者常见许多教师利用“猴王分饼”的故事导入,大致环节是这样的:猴山上的小猴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一天,猴王做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了第一只小猴1块。第二只小猴看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于是,猴王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了第二只小猴2块。第三只小猴更贪心,说:“我要3块。”猴王又拿出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了第三只小猴3块。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得多?”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学生们都清楚的看出:虽然块数不一样,但在拼接、重合后,三块饼的大小是一样的。因此片刻后,学生都能说出:“一样多”。这时,教师追问:“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教师适时点题:“等我们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大家就知道了!”
这个片断被许多教师称作是数学教学情境中成功的案例,细细品读确有其许多合理与巧妙之处。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将教材反映的问题情境编造了一个简短的童话故事,并借助多媒体呈现在学生面前,“猴王分饼”的故事不仅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通过故事设疑,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猴王分饼”得出的三组相等的分数又为学生探索新知提供材料,整个环节不仅气氛轻松愉悦,还为学生积蓄了持久学习的内在动力。
但笔者在欣赏之余还是要对部分细节进行商榷:童话主要面对的是幼儿园及小低中年级的孩子,“分数的基本性质”是高年级的内容,这样的童话故事呈现出来,与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否相符,是否还具有“潜在距离”,是否真起到应有的应用,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在此,笔者想就情境创设中的一些细节话题,严格打磨话题,严格打磨雕琢,以便使我们的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与高度。
细节一:忌编造与生活不符的书本数学
我们经常会见到教师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设置这样的情境:老师请学生帮忙配一块玻璃(长方形的),学生积极思考,最后达成共识,只要求出这块玻璃的面积,就知道买多大的玻璃了,这涉及到长方形面积怎样求的问题,于是学生开始了对长方形面积的积极探索。
其实略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生活中配玻璃根本不是带着面积去配,而是量出长与宽即可,这样的情境可以说是教学中的一种欺骗,从这一生活实例引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不合情理的。笔者以为,数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尊重生活实际,符合客观规律,不要人为地编造与生活不相符的书本数学。
在以现实生活作为背景创设情境时,不能只关注其中的数量关系,忽略了现实情境存在的可能性,导致数学因情节失真而与生活断层、脱节甚至矛盾。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又难以达到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了解生活的目的。
细节二:情境创设要多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
情境创设必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生活背景相符合,一般来说,中低年级学生比较关注“好玩、有趣、新奇”的事物,如动物、游戏、童话、故事等;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事物和任务更感兴趣。上述“猴王分饼”的故事,笔者认为值得商榷的地方主要就在此处。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探究,实现学生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而,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与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和知识结构相适应。过易的情境(问题、故事、活动、实验、竞争等)学生感觉乏味,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丧失探究信心。在进行情境创设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富有挑战性、现实性的问题情境。
细节三: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曾见一些教师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引入这个话题,教师用语言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师:“小明从家乡给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信封上需要贴什么啊?”生:“需要贴邮票”师:“对了,买一张邮票需要多少钱?”生:“8角钱。”师:“那这个8角钱我们应该怎么拿呢?”这样的情境简洁、明快,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应该说是较为可行的。
但现在我们却很难再拿来使用了,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普通的邮票市场上调整为1元2角;二是随着通讯工具的迅速发展,现在一年级的学生几乎都没有到邮局寄过信(“元角分的认识”是一年级的教学内容)。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与时俱进,具有一定时代气息,像08奥运,神舟飞船,环保等一些健康的、紧跟时代步伐的题材,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发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同时也能渗透道德品质教育。
(河北省涿州市西城坊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