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tim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促进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義的精华
  
  我想从一段题词说起。
  这是我多年来经常引用的一段意味深长的题词。题词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时间:1894年,即恩格斯去世的前一年。缘由:当时欧洲的共产主义者拟在瑞士日内瓦筹办一个杂志《新纪元》。恩格斯给杂志的主编卡内帕回信说:“我打算从马克思的著作中给您寻找一行您所要求的题词……‘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的确,马克思是十分重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的。他在著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极其鲜明地强调“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特别是,在他成为成熟的共产主义者之后,在阐述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时,更明确指出:新社会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在这一社会中人们可以“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新社会本质的精辟思想。
  
  关注人的自身发展是当代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理念
  
  纵观二战结束以后人类发展理念的演变,大体可以看出一个基本的脉络:战后一段时间,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各国都强调经济总量的增长,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但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实践的展开,人们对这种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的传统理念提出了质疑和修正。
  联合国作为集大成者,于《1996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了应避免五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况,即:无工作的增长,指经济增长未能制造足够多的工作岗位,甚至恶化了就业形势;无声的增长,指经济增长未能带来民众参与和管理公共事务、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的可能性;无情的增长,指经济增长导致了收入分配格局的恶化,财富的扩大带来了新的贫困阶级;无根的增长,指经济增长对文化多样性造成破坏;无未来的增长,指经济增长对生态、资源和环境造成的破坏,影响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至此,人类发展增添了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在人类发展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人自身的发展问题凸显。一些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学者日益关注人自身的命运问题。在这方面,笔者认为,阿马蒂亚·森(Sen Amartya)提出的“以自由看待发展”的理论,尤其宝贵。其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扩展自由既是发展的首要目的,也是发展的主要手段。所谓扩展自由是指发展可以看作是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而扩展自由是发展的主要手段,主要是指五种自由,即政治自由(政治权利与公民权利)、经济自由(经济条件)、社会自由(社会机会)、透明性自由(透明性保证)、防护性自由(防护性保障)。这些自由能帮助人们更自由地生活并提高他们在这方面的整体能力。按照阿马蒂亚·森的理论,发展的本质在于扩展人的可行能力(capability),即人们过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生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以及实现自己想要达到状态的能力。这里的“过”、“做”、“实现”是人自身自由发展的三大重要支点。
  总之,战后60余年来,由“物”到“人”,由经济发展到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人自身的发展,这是当代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总体趋势。中国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将它作为现代发展体系的核心,是与人类现代发展理念内在相通的。
  
  注重人的自身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题中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既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也不同于原教旨主义的市场经济模式。笔者曾经讲过:“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人的主体性被禁锢而止”;“在原教旨主义的市场经济模式下,人的主体性被金钱侵蚀而止”。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果一味实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那就不仅损害经济效率,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而且会使个人的一切只听从于计划当局的操控,意味着人的自由不同程度的丧失,那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权力拜物教”,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的“锢化”。
  而如果仅仅是市场经济,那情况怎样呢?这里需要引用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的一句名言:“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在本质却统治了人,人却向它膜拜。”这就是说,如果仅仅是市场经济,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金钱拜物教”,从而导致人的“异化”。
  正是基于此,必须把发展市场经济同社会公平和法治结合起来。当代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趋势,就是寻求市场经济同社会公平和法治的紧密结合。中国正在探索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经济体制,其基本价值趋向是在追求共同富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公平和法治与市场经济的内在结合。
  这种新体制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属性和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两条轨道或平行、或交叉地对“人”产生影响。
  第一,在人的独立性方面。“市场经济中的活动主体具有独立性,主体间不存在依附关系,你是你,我是我,每个商品生产经营者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而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它更要求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在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活中的首创精神。
  第二,在人的平等性方面。市场经济要求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实行等价交换原则,并进而要求地位平等和机会平等,但它难以保障结果的平等,难以完全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而作为社会主义制度所固有的“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本质,则可以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在提供私人物品和私人服务方面,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在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方面,市场机制却存在失灵或局限性,需要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机制来弥补。
  第三,在人的开放性方面。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制度都具有开放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价格)是一门能够摧毁任何万里长城的“重炮”,今天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一门能够摧毁任何万里长城的 “重炮”。它必然要求并且能够破除各种各样的分割和封锁,使国家、民族和每一个人走向开放。以前,人们比较关注的是宏观层面的国家开放和民族开放问题。其实,国家的开放也好,民族的开放也好,都是以每一个人心灵的开放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其活动是面向社会又依赖于社会的,它会使“人”得以开放自己的人生,释放自己的心灵,张扬自己的个性,把握自己的命运。
  综上,从人的独立性、人的平等性、人的开放性这三个角度来研究,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说,注重人的解放和自身发展,并将其确立为现代发展体系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题中应有之义。
  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人的自身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整个国家财富的增加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精神文化需求和参与政治生活的需求已经并将继续呈现上升、趋旺的态势。尤其是随着全球化潮流的涌动,对于中国来说,不发达经济阶段的问题(如几千万贫困人口等)没有解决,发达阶段以及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如老龄化、人类生存环境、人权保障等)又迅猛涌来。这些都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就需要研究新的方略,以应对人自身发展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挑战。(作者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教授、博导)
其他文献
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仍未见好转。这样一个特殊而关键的时期,对领导干部和广大民众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消极悲观,被动应付,结果是越应付越被动;另一种是积极进取,迎难而上,在苦练内功和战胜挑战中赢得主动。  是主动应战还是被动应付?这取决于思想认识的高度和对客观规律的把握能力。“逼”是一个形象的词汇,也是一种客观状态,是指原有生存方式面临挑战而亟待改变
期刊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仍然在蔓延,给我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压力。面对形势的逼迫,我们要有紧迫感,同时,要辩证看待这场危机,既看到它给我们带来的严峻挑战,又看到其中所蕴藏的重大历史性机遇,坚定信心,主动应战,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这样,我们就能够变压力为动力,变动力为智慧,使经济社会的发展上新台阶。    从哲学的高度辩证看待形势的逼迫    逼迫本质上是人的生存方式发展到十字路口所呈现的一种
期刊
金融危机给地方经济带来巨大压力,对党政干部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对我国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为民众谋取更多实在利益提供了有利时机。作为党政干部,在面对当前危机与发展压力的时候,调整好心态,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下面就以开封县为例,谈谈笔者的体会。  开封县是一个农业县,总人口70多万,农业人口占了将近93%,以往,每年对外输出的劳动力近20万,但讓人沮丧的是,输出的这么多劳动力,其收益并不高,每年只有
期刊
在金融海啸肆虐之时,“危机”和“倒逼”成为新年伊始的流行语。曾经对我们的体制改革产生过正面效应的逼迫机制,在当前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将再度发挥作用,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实现中华民族几代人的民族复兴梦想。    逆境“逼”出来的巨大成就    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什么能够稳操胜券、取得巨大成功,既有“一刚多柔”、“刚柔相济”、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非对称组合”的改革之道,也有饥饿、低
期刊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  儒学是在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则是当今中国的主导意识形态。二者在同一个国度里先后居于主导意识形态的地位,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已经从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了一条解决马克思主義与儒学关系问题的正确途径,不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从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了不少思想资源。
期刊
人民论坛记者:如何把这种“逼”的力量化解为当前发展的契机,推出有利于实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措施?  周其仁:危机推进改革,有难度的时候,反而能够推出一种做重大决策的力量。现在的经济形势有了一股“逼”的力量,趁势而为,可以奠定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更扎实的基础。  首先,国内的流通需要奠定一个更扎实的基础设施的基础。我们现在沿海往外走的物流建设是达到了一个世界级的水平。但是,与国际的差距还是非常
期刊
强调“重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目前我们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农民的利益同样不可忽视。  在政治上,我们要认识到,发展是为了谁?发展的成果要让谁分享?长期以来,广大农民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们享受到的成果却比较少,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这是
期刊
■72.82%的乡镇“一把手”表示,最担忧的方面在于乡镇财政周转困难  ■调查显示,83%的乡镇领导认为发展经济是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乡镇干部一忙产业结构调整(占总63.52%)、二忙农田基础设施(占总42.96%)  ■86.46%的干部家不在本乡镇,有73.19%的干部家不在乡村而在城市  ■超过八成的乡镇“一把手”认为乡镇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经济;在710位受调查者中,89.7
期刊
牛年“年味”:必定是一个新的未来  编者按:虽然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但依然阻止不了中国老百姓逛街、买年货,张罗着过个热闹年。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一直都是欢乐喜庆的“代名词”。逝去的一年对于中国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无论是众志成城的温暖,还是奥林匹克的振奋,亦或是金融危机的袭来,所有的一切都随着新年的钟声一起结束在08年,而已经开启的牛年必定是一个新的未来。    2009,回家过年了吗  
期刊
评述由头: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任务概括为“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在国际金融危机下,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以内需拉动为主导的经济模式才有坚实的基础。近日,我们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围绕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三农问题”展开深入解读。    09“三农”的新亮点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央明确“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并提出“三农”工作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