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认识他

来源 :小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554433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这座城市上大学,女友却在几百公里外的另一所大学里,因此,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末,我都要乘坐火车去看那个美丽的女孩。为了在一起的时间长一些,我选择了夜间上车、凌晨到站的那趟车,硬座的票价也适合穷酸的我。
  今天,我看了看车票,根据经验,应该是靠窗的座位。这对于要坐一整夜的人来说,应该是个不错的位置。
  23时,火车准点到站。穿行在车厢的过道,我看到很多乘客都在昏昏欲睡。在我的座位上,有一个正在睡梦中的中年男人,中间的座位上是一个两三岁的小姑娘,头枕在最外面一个中年女人的怀里睡得正香。
  我轻轻推了那个男人—下说:“大哥,这座位是我的。”
  男人睁开惺忪的双眼,怔了怔,含糊不清地吐出一个字“哦”,然后站起了身子。
  女人的目光随着男人向外移动,她问:“我把孩子抱起来,你坐吧。”
  “让孩子睡吧,我将就一下。”说完,男人从座位底下拽出来一个鼓鼓囊囊的蛇皮袋子,顺势坐在过道上,脊背和头靠着座位的侧面。
  我坐了下来,头靠在窗户上,戴着耳机,一边听歌,一边准备进入梦乡。
  过了半小时的样子,小姑娘醒了。妈妈问:“尿泡吗?”小姑娘说:“尿。”妈妈领着小姑娘去了洗手間。
  男人也醒了,拿出水杯喝了两口水,继续睡觉。
  回来后,小姑娘继续半躺在妈妈怀里睡觉,也没听到男人说一句话。我心里想:“这爸爸当得真够呛,也不问问妈妈是否累了,需要不需要替换抱,孩子是否要喝水。”
  睡眼蒙眬中,我感觉有人在踢我的腿,睁开一只眼,看到是小姑娘的一条腿在座位下晃荡,随着节奏碰我呢。
  再看那个妈妈,已经靠着座位靠背睡着了。而那个男人,此刻正站在过道上,我看了看他,他也看了看我。
  我以为,那男人会帮小姑娘把腿收起来。但是,等了一刻钟,也没见他有啥动作,我只好指指小姑娘的腿,示意了他一下。他轻轻地把小姑娘的腿安放舒坦,就又坐在了那个蛇皮袋子上。
  凌晨5时,火车即将到达我目的地的前一站——“恐龙之乡”自贡市,男人开始收拾行李,做下车准备,女人和小姑娘却依旧在睡梦中,丝毫没有要下车的意思。
  我想,看来这男人还是挺好的,可能是要等到站了再叫醒女人和孩子吧,让她们多睡几分钟。
  到站了,男人拎起行李就往外走,根本就没有叫醒女人和孩子。我的大脑飞快旋转:“是故意丢下这娘儿俩,还是真的忘记了?不管怎么说,不能耽误下车,先叫醒女人再说吧。”
  我推了推女人的胳膊,女人睁开眼。我说:“该下车了。”女人说:“还没到。”我问:“你和那男人不是一家人吗?”女人说:“我不认识他。”
  我疑惑起来:“那他为什么一直坐在这里?”女人指了指小姑娘坐的地方:“这个座位是他的,他是从农村来城里打工的。”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其他文献
枯桃妈带着弟弟小勇和枯桃来周家堡那天是四八年的小年,投奔的是周老财家的长工根生。当时根生正在忙着准备辞灶用的贡品,见到表姐一家十分惊讶。枯桃妈哭丧着脸,抱着枯桃站在周家大门外的石狮子旁,仰望着台阶上的根生。  “姐夫哪去了?”根生疑惑地问。  “走了,有人要抓他,学校出面也保不住,让我来找你。”  根生想了想,说:“你们先在这儿等下,我去去就来。”  根生去见周老财,说了表姐前来投亲的事。年轻的周
期刊
老家緊靠渤海湾,沿岸是大片盐碱滩。大大小小的盐场星罗棋布,堆满白花花的盐垛。盐东们只须运出去,便换回白花花的大洋。  运盐自然离不开车行。当时,曾祖父开了一家永安盛车行。据说,马车近五十辆,骡马百余匹,还雇着上百个车把式和装卸工。  车行有个规矩,到盐场装满盐包,盐商先付一半运费。待安全运达,再付剩余的运费。有时,盐包运到烟台或青岛码头,装船运走。返程时,车队再给一些货商拉回一些洋货,什么洋布、洋
期刊
永安城官阜橋,旧时是一处码头,从这里坐船出向阳湖,入长江直达汉口。码头旁边有一座木廊桥,连接东西两条街,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素有官阜桥小汉口之称。  小汉口有三杰,一杰东街“足下”修鞋铺的修鞋匠黄三,二杰官阜武馆的陈教头,三杰西街刘一笼包子店的老板刘一笼。  刘一笼做的汤包,馅挑的是猪前夹精瘦肉,剁细了,加上香葱、胡椒等佐料搅拌而成,面粉是小石磨磨出来的,用老面发酵,麦香浓郁,汤包个大,皮薄,肉厚
期刊
大清早,太阳刚刚升起,薄雾还没有完全散去,麦秸垛上有潮润的水汽,草尖上挂着细碎的露珠。偶尔能听见一声绵长的牛叫,或者几声清脆的画眉叫,间或有风箱发出慵懒的“咚——啪——”声。  刚刚经历过忙碌的秋收秋种,整个村庄沉浸在一种带着凉意的闲适和静默中。打破这种宁静的是武他娘。  有人刚端上酸滚水,有人已经吃完上了崖头,蹲在碌碡上吸烟。武他娘忽闪着袄襟从后沟一路出来,站到场院边那块小高地上,手掌在屁股上一
期刊
赵无恤是晋国大夫赵鞅的小儿子。他有事无事,总会拿出那块竹简,默诵着上面的那几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生仁以成仁。  那几句有关为人处事的训诫的话,赵无恤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可他还是带在身上,每天朗诵几遍,每次读了之后,都有新的思考,新的收获。  那天,父亲把他和大哥赵伯鲁叫到跟前,每人
期刊
市晚报记者黄豫光跟随驴友骑行到黄泥湾,在一个农家小院前停了下来。他注意到,小院外面树了一根高高的旗杆,顶端飘扬着一面五星红旗。  小院的主人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大爷。  老黄对老大爷说,这里既然挂着国旗,就应该是单位吧,但我看这里不像单位,所以我停下来问问情况。  老大爷说,你说的不错,这里并不是什么单位,是我的家。  那么,老黄斟酌了一下,迟疑地问,您家门口为什么要挂国旗呢?  老大爷反问,难道不允
期刊
父亲一辈子敢作敢当,奉行“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原则。年轻时,他曾写信给纪律检查部门,检举乡政府乱摊派、村支书截留挪用扶贫资金,也曾举报学校乱收费。每次,他都是实名举报。有人善意地提醒他,可以匿名,或弄一個假名举报,以免招致打击报复,但性格耿直的父亲铿锵有力地回应:“用什么假名?我行得正、坐得端,不怕。”  父亲坚持做任何事都用真名,他还时常告诫我,做人要实,不可弄虚作假。可到了68岁,他却突然弄
期刊
张婆婆坐在摇椅上,清晨的阳光好,空气好。  可张婆婆心情复杂,要到七夕了,又想起当年做姑娘时做的那些女红。如今,谁还记得女红?谁还乞巧?唉,传统手艺都丢了啊……  张婆婆做姑娘时,女红在十里八乡数一数二,伙伴们都以她为榜样,那活计,啧啧。  张婆婆还珍藏着几件从娘家带来的宝贝——两副钩针挑绣花枕套,三双精美丝线绣制的鞋垫。那牡丹花,那凤凰,和真的一样,这么多年了,颜色如新。还有一件宝贝,是女儿三岁
期刊
有酒的地方,一定要有女人。有女人的地方,一定会有故事。  我家没有女人,严格来说,我们都叫她女王,女王正是我的母亲。  女王爱酒。十多年来,她唯一让我买的就是酒,去城里买酒,去乡下买酒,去全国各地买酒。  但女王只闻,不喝。闻久了,竟然闻出道道了,只要酒瓶一开,她便能准确地说出牌子、香型,甚至年份。  七里八乡的男人们都喜欢找母亲喝酒,一个个提着美酒,做着美梦。母亲却总是闻一下,轻轻说,不是那味儿
期刊
60多岁的罗琳太太因风湿性关节炎住进了医院。医院对罗琳太太来说并不陌生,恰恰相反,那股来苏水的气味,洁白的病床,病人们脸上疲倦而安详的神情……对于她为之服务了大半辈子的地方,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切恍然如昨。  如今,她又来到医院,不过不是以一名医护人员的身份,而是以一个被病痛折磨的老年病人,躺在病床上接受治疗。看着一个个身穿白大褂的年轻护士进进出出,罗琳太太不禁想起自己当年就像她们一样,用所学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