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花开

来源 :小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usoftl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清早,太阳刚刚升起,薄雾还没有完全散去,麦秸垛上有潮润的水汽,草尖上挂着细碎的露珠。偶尔能听见一声绵长的牛叫,或者几声清脆的画眉叫,间或有风箱发出慵懒的“咚——啪——”声。
  刚刚经历过忙碌的秋收秋种,整个村庄沉浸在一种带着凉意的闲适和静默中。打破这种宁静的是武他娘。
  有人刚端上酸滚水,有人已经吃完上了崖头,蹲在碌碡上吸烟。武他娘忽闪着袄襟从后沟一路出来,站到场院边那块小高地上,手掌在屁股上一拍,骂人的话张嘴就来。
  “哪个绝户的你出来,看我不撕烂你一家的嘴,打断你家老母猪的腿。”
  听了这句,就知道武他娘的咒骂对象并不确定。这样,各家各户的男人女人都放了心,揣着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喝完碗里的酸滚水,刷了锅,洗了碗,用洗锅水拌了猪食喂完猪,再给鸡扔一把玉米粒,悠然地走上崖头,找一个合适的位置,或站或蹲或坐,勤快的女人手里还拿着鞋底,耳朵不闲,手也不闲,看热闹。
  武他娘刚嫁到观头村的时候,还叫桐花,扎着两根瓷实的大辫子,腰肢细软,圆盘大脸,像刚出锅的白蒸馍一样暄腾,谁见了都说是村里的“人样子”。
  武他爹叫勝。胜长得膀大腰圆,从崖头上经过,咚咚咚,脚是一下一下砸在地面上,在窑里都听得真真的。胜有一把子力气,干活儿也不惜力,小日子就过得如油和面般滋腻。
  武刚满三岁那年,他妹妹酸枣还在桐花的肚子里,胜去县里修水库,在山洼撒尿的时候,一块碗大的石头掉落下来,正好砸在头上,他连喊都没来得及喊一声,就悄没声地走了。
  胜走了以后,桐花挺着大肚子去找村里,找公社,找县里,想给胜讨个说法。找来找去,说法没找来,酸枣降生了。等把酸枣养到三四岁,公社和县里领导又换了,关于胜的问题更成了陈年往事,没人管了。
  桐花慢慢变成了村里人嘴里的“武他娘”,不再是那个雪白暄腾的“人样子”,像一颗被忘在枝头的红枣,一天天失了水分,瘦巴巴黄蜡蜡的。样子变了,脾气性格也变了。以前的桐花性缓,一说一笑,现在的武他娘寡情刻薄,什么都计较,一点儿亏不吃。小孩子们一起玩,武和酸枣被别人碰一下,磕了摔了,她拉着孩子站在人家崖头上骂半天,为一根柴火棒,她能把西窑的弟媳妇吵得哭回娘家。刚开始,村里人念起一个寡妇家拉扯两个孩子不容易,都让着她,年龄大的婶子们还劝一劝。后来,她越来越张狂,什么鸡毛蒜皮的事都要骂东骂西,花样不断翻新,也越来越难听,村里人就由了她,当戏看了。
  武他娘已经坐到了地上,伸长了腿,连咒骂带吟唱,从胜的死说起,说到都欺负他们孤儿寡母;说到有人黑心烂肝,揪了她崖头上菜地的秋黄瓜;说到有人把猪放出来,拱了她的番瓜秧。
  “欠吃的,吃了我的黄瓜,一家烂心烂肝烂肠子……别让我打听出来是谁,打听出来我挖烂你的脸,撕烂你的嘴。”
  半晌过去了,看热闹的人来来去去,纳鞋底的媳妇绳子用完了,回家取了绳子又来了,有小孩子拱在娘怀里有一搭没一搭地嘬着奶。
  这时,铁匠来了。
  铁匠刚从山上搬下来不久。媳妇害病死了,他一个人领个六七岁的小丫头,在后沟找了一眼窑住下,靠打铁锨饭铲子啥的过活。
  铁匠和胜长得像,都是大个儿紫红脸,都不爱说话,有一身力气。
  小丫头听见吆喝,要看热闹。铁匠不知就里,领着孩子来到场院,离老远就听见武他娘在骂人,忙拉了小丫头要回。小丫头看见人多,死活不走,还不停地往人堆里挤。铁匠跟着小丫头,一下就挤到了武他娘跟前。
  武他娘正唾沫星子乱飞,一眼看见铁匠,愣了一下。真像胜啊!她心里一哆嗦,嘴里也降了声调。
  铁匠看她一眼,出于对这个村里人的礼貌,笑了一下。武他娘心里又哆嗦了一下。胜也是这样憨乎乎的,咧开嘴,笑一下,很快,像笑错了似的,匆匆忙忙收回去。
  酸枣在拽她袄袖:“娘,我饿。”
  武他娘看一眼铁匠,站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土,眼一红,拉了酸枣:“回。”
  回到家,她无心给武和酸枣做饭,脑子里全是胜。她趴在炕上哇哇大哭,哭着骂着胜。她不知道怎么把日子过成了这样,怎么就成了全村人的笑话。
  村里人同时看见铁匠和武他娘,似乎才想起来铁匠是没了媳妇,武他娘没了男人。
  没过几天,媒婆五姑先去了铁匠家,后来又去了武家,三两趟跑下来,就成了。
  据五姑说,铁匠就说了一句:“没人靠依的女人才自己强出头。”
  武他娘也说了一句:“胜不在,我把人过成鬼了。”
  两家并成了一家,三个孩子在院子里玩得高兴,铁匠看着坐在炕边的武他娘,问:“往后,我叫你啥?”
  武她娘心里软成了一滩泥,脸上淌着两行泪:“桐花。”
  选自《百花园》
其他文献
光绪七年(1881年)正月的一天,康百万走出家门,信步来到邙岭上。崖边的迎春花已经泛出了花蕾,杨树的枝条冒出了青青的胡须……岭上紧绷了一个冬天的黄土,仿佛就像洛河里的冰碴子,因为暖阳的照耀,而开心松弛开来,处处洋溢着初春的气息。  放眼望去,康百万发现,除了自家的农田里有伙计在忙碌外,周遭其他乡亲的田地里没有一点动静,连个人影都没有。常言说,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该啊!大管家来顺见状,忙说,老
期刊
解放军围困青沙城已经第二十七天,火宝通急得嘴角长满亮晶晶的燎泡:城里粮食维持不了三天,十几万老百姓啊,再围下去会饿死的;打吧,炮都没长眼——不仅老百姓,守城的士兵也一个个都是血肉同胞。火宝通走进广播室,向城内吼道:“魏鸣之,有种你就放老百姓出城,然后我俩接着耗……”  城门紧闭,一个老百姓也没出来。  第二天一早,火宝通决定孤身进城。同志们再三劝阻,火宝通不听,命令他们把自己五花大绑后,孤身来到城
期刊
黑娃的出现吓得柳老板着实不轻。  黑娃两年前被日本人丢进了城南的死人堆,也就是说他现在应该是个死人才对。  柳老板的眼皮使劲儿跳,护着烛焰的手抖得厉害,挡不住风,烛焰乱窜,他说:“天爷,你是下凡来的吧?”  黑娃笑笑,没接话。  两年前的冬天,朔风凛冽,天还没打亮影儿。城东头柳家班老板柳如风一打开大门,一个黑影重重压到他的怀里,柳老板锐声叫过来几个正练功的徒弟,扶着黑影进了堂屋。  移过灯来,柳老
期刊
坷垃爷吸溜着稀得能照见人影的面糊糊,在村头那棵百年老榆树下对村人吹嘘,我是汾阳村里头最富有的人!  有人觑了觑坷垃爷豁了好几个口子的粗瓷碗,笑得差点儿喷了饭粒,但一见坷垃爷那张黢黑古板的大长脸,赶忙儿连饭带话一古脑咽回去了。  儿子莜麦一边拿舌头溜圈儿来回舔碗沿上残留的面糊糊,一边翻着白眼珠戗老子,躺在地上称狠,也不怕乡党们笑话!  怕爷儿俩起了冲突,村人纷纷起身,逃也似的各自回家了。  莜麦又拿
期刊
不知哪个缺德鬼把路上的窨井盖给偷走了一个。天将黑未黑,路灯还未亮起,一个急着赶路的年轻人掉进了窨井里。  年轻人没有摔死,只是晕了过去。醒来后,他掏出手机打电话求救。“不用费劲了,这里没信号。”黑暗中一个人向他走来,“欢迎来到地下城!”年轻人借着手机的亮光,看清了来人的模样:长发,长须,身材消瘦,脸有些浮肿。  年轻人大骇,转身就跑。没跑多远,一个像雕塑一样的东西向他点头致意,竟是一个人!他像见了
期刊
赵泊慌乱地收拾着瓷器,上品一一装箱入窖,只留一般的摆在柜面上。  日本兵在县城闹得凶,光临古董店者寥寥。赵泊三代经营古董,常有京津藏家来访。在古董收藏圈里,赵泊有两个亮点:一个是,眼一扫古董,便知真假;另一个是,嘴一沾酒,不醉不休。收藏圈子曾疯传一件事,说赵泊古董店的镇店之宝是一件宋瓷。到底是盘子是碗,谁都没见,也说不清。赵泊更是守口如瓶,即使醉如烂泥,也不吐半个字。赵泊也有一个小毛病,就是爱吹牛
期刊
枪声和爆炸声忽然停了,山上山下顿时一片寂静。刚刚还是枪声大作的战场,瞬间又变回了人迹罕至的山野。怒吼的北风狂暴地刮过,茫茫林海又发出了山呼海啸的哮声,浓浓的硝烟快速消散了。  不是战斗结束了,而是抗联官兵陷入了绝境——弹尽粮绝。山下的日军讨伐队一时不明所以,不敢轻举妄动。趁着难得的空隙,战士们趴在皑皑积雪上,慢慢爬到了连长的周围。连长从怀里取出仅有的两颗手榴弹,低声说:“最后的时刻到了。”战士们谁
期刊
枯桃妈带着弟弟小勇和枯桃来周家堡那天是四八年的小年,投奔的是周老财家的长工根生。当时根生正在忙着准备辞灶用的贡品,见到表姐一家十分惊讶。枯桃妈哭丧着脸,抱着枯桃站在周家大门外的石狮子旁,仰望着台阶上的根生。  “姐夫哪去了?”根生疑惑地问。  “走了,有人要抓他,学校出面也保不住,让我来找你。”  根生想了想,说:“你们先在这儿等下,我去去就来。”  根生去见周老财,说了表姐前来投亲的事。年轻的周
期刊
老家緊靠渤海湾,沿岸是大片盐碱滩。大大小小的盐场星罗棋布,堆满白花花的盐垛。盐东们只须运出去,便换回白花花的大洋。  运盐自然离不开车行。当时,曾祖父开了一家永安盛车行。据说,马车近五十辆,骡马百余匹,还雇着上百个车把式和装卸工。  车行有个规矩,到盐场装满盐包,盐商先付一半运费。待安全运达,再付剩余的运费。有时,盐包运到烟台或青岛码头,装船运走。返程时,车队再给一些货商拉回一些洋货,什么洋布、洋
期刊
永安城官阜橋,旧时是一处码头,从这里坐船出向阳湖,入长江直达汉口。码头旁边有一座木廊桥,连接东西两条街,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素有官阜桥小汉口之称。  小汉口有三杰,一杰东街“足下”修鞋铺的修鞋匠黄三,二杰官阜武馆的陈教头,三杰西街刘一笼包子店的老板刘一笼。  刘一笼做的汤包,馅挑的是猪前夹精瘦肉,剁细了,加上香葱、胡椒等佐料搅拌而成,面粉是小石磨磨出来的,用老面发酵,麦香浓郁,汤包个大,皮薄,肉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