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新课程,好多人觉得无所适从。其实,难的不是理解和接受新理念,而是如何将新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集体备课,正是一种符合新理念、新形势的教研教学模式。教师集体备课是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的一系列活动。实行集体备课,至少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个人的智力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一些想法也可能有失偏颇。但同一科目同一年级的老师聚在一起,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就不一样了。大家可以就教材涉及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查阅考证,也可以就教材内容如何处理各抒己见,或者就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出出妙招。集体备课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矫正、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过程。总之,集体备课能弥补和克服个人知识上、思路上的漏洞,还可以克服个人备课的片面性和随意性,提高教师教学的科学性,共同设计策划出最适合学情校情的教学方案,从而使教学效率实现最大化。
二、活跃教研气氛,促进校本教研。
集体备课注重本校校情,注重实效,它要解决的是教学实践中最直接、最棘手的问题,它的任务就是完善课堂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目前基层学校的教研活动,应该也必须与课堂教学、教学工作同步,否则很容易流于假、大、空。集体备课不但要研究知识,研究教法、学法,还要研究学案的形成以及学生反馈信息。它是一个完整的从备课到上课再到反思的实战式研究过程,能够实现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的有机统一。集体备课中,大家就一些感兴趣的话题,或者一些教育方面的新动向新理念进行交流,不但能增强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凝聚力,更能活跃本校教研活动的气氛,提高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同一课头的老师可能教学年限有长有短,业务水平有高有低,学科专长和教学经验各有千秋。开展集体备课恰好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扬长避短的平台。大家积极讨论,积极发言,可以相互启发,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年长的教师有丰厚的知识积累和教育教学经验,值得年轻教师学习。年轻教师思维活跃,接受新理念新事物較快,常常能出其不意,打破思维定势,另辟蹊径,提出新点子。所以,新老教师在一块集体备课,既能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打磨出精品教学方案,也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集体备课的好处显而易见,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下面就谈一谈集体备课中应注意的几个事项:
1.不能把集体备课变为轮流备课,这是对集体备课理念的歪曲和行动上的敷衍。轮流备课,各备各课,只是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没有讨论,没有修正,没有达到集思广益,打造精品教学模式的初衷。集体备课之后,由一人或几人进行试教,每次教后及时组织评课。执教者发挥自己的特长,上出自己的个人风格。备课的内容虽然统一,教学的风格却可以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备课组长在划定备课任务时,应考虑到教材内容的连续性、完整性。一般依据教材的单元或章节来划分比较合适,切忌人为地将教材割裂开来。
2.不能只走集体备课的形式而没有实质内容。比如,只是坐在一个办公室,围在一个桌子旁,没有就教学问题进行过深入交流和积极探讨。集体备课一般采取集中讨论与个人钻研相结合的形式。如果仅仅依靠听中心发言人的说课,就变成了“一言堂”,就不能发扬集体智慧的力量。要先发动全组老师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再进行组织讨论的时候,老师才能各抒己见,从而达到教学研讨的最初目的。所以,个人钻研是集体研讨的前提。集中讨论时,组长要善于组织引导,把大家的讨论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还要善于归纳总结,整合意见,并指导中心发言人做好备课提纲。
3.集体备课一定要形成制度,才能长期坚持下去。光靠人的自觉性是不够的,管理要靠制度,集体备课也要形成制度,比如,学校可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规定每学期几次,或一周几次,什么时间,谁主持,谁是中心发言人,谁做课件,等等,都要事先有个安排。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一般挑选本组骨干。一来有把握,二来组长也省心。备课贯穿于每学期的全过程,从培养新教师的角度出发,也应给新同志给予机会,让新同志来当"中心发言人"。如果将每周集体备课的时间排进课表,那就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了。
4.要在讨论范围上适当扩大。不要把集体备课的范围仅仅局限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要在教学的有效性、教育教学思想、教学语言等方面拓宽加深,还要加强教学反思,争取教学环节的优化,了解史学研究动态,等等。把讨论的范围扩大了,新鲜感就有了,话题也就多了。集中研讨即组长在集体备课时间里召集本组教师提出备课要求,听取中心发言人的发言,讨论备课提纲。讨论中心发言人提出备课提纲时,应包括备重点、备难点、备教法、备作业。讨论时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允许不同意见的争鸣。
总之,实施新课程后,集体备课是大势所趋,“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换,可以形成更新的多元的思想”。在集体备课中一定要发扬优势,克服不良倾向。把集体备课落到实处,使集体备课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即 “轰轰烈烈搞集体备课,扎扎实实抓落实”。
作者简介:李银娟(1974—),女(汉族),陕西省岐山县,大学本科学历,高中历史教育专业,中教一级教师。
一、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个人的智力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一些想法也可能有失偏颇。但同一科目同一年级的老师聚在一起,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就不一样了。大家可以就教材涉及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查阅考证,也可以就教材内容如何处理各抒己见,或者就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出出妙招。集体备课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矫正、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过程。总之,集体备课能弥补和克服个人知识上、思路上的漏洞,还可以克服个人备课的片面性和随意性,提高教师教学的科学性,共同设计策划出最适合学情校情的教学方案,从而使教学效率实现最大化。
二、活跃教研气氛,促进校本教研。
集体备课注重本校校情,注重实效,它要解决的是教学实践中最直接、最棘手的问题,它的任务就是完善课堂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目前基层学校的教研活动,应该也必须与课堂教学、教学工作同步,否则很容易流于假、大、空。集体备课不但要研究知识,研究教法、学法,还要研究学案的形成以及学生反馈信息。它是一个完整的从备课到上课再到反思的实战式研究过程,能够实现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的有机统一。集体备课中,大家就一些感兴趣的话题,或者一些教育方面的新动向新理念进行交流,不但能增强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凝聚力,更能活跃本校教研活动的气氛,提高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同一课头的老师可能教学年限有长有短,业务水平有高有低,学科专长和教学经验各有千秋。开展集体备课恰好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扬长避短的平台。大家积极讨论,积极发言,可以相互启发,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年长的教师有丰厚的知识积累和教育教学经验,值得年轻教师学习。年轻教师思维活跃,接受新理念新事物較快,常常能出其不意,打破思维定势,另辟蹊径,提出新点子。所以,新老教师在一块集体备课,既能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打磨出精品教学方案,也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集体备课的好处显而易见,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下面就谈一谈集体备课中应注意的几个事项:
1.不能把集体备课变为轮流备课,这是对集体备课理念的歪曲和行动上的敷衍。轮流备课,各备各课,只是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没有讨论,没有修正,没有达到集思广益,打造精品教学模式的初衷。集体备课之后,由一人或几人进行试教,每次教后及时组织评课。执教者发挥自己的特长,上出自己的个人风格。备课的内容虽然统一,教学的风格却可以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备课组长在划定备课任务时,应考虑到教材内容的连续性、完整性。一般依据教材的单元或章节来划分比较合适,切忌人为地将教材割裂开来。
2.不能只走集体备课的形式而没有实质内容。比如,只是坐在一个办公室,围在一个桌子旁,没有就教学问题进行过深入交流和积极探讨。集体备课一般采取集中讨论与个人钻研相结合的形式。如果仅仅依靠听中心发言人的说课,就变成了“一言堂”,就不能发扬集体智慧的力量。要先发动全组老师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再进行组织讨论的时候,老师才能各抒己见,从而达到教学研讨的最初目的。所以,个人钻研是集体研讨的前提。集中讨论时,组长要善于组织引导,把大家的讨论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还要善于归纳总结,整合意见,并指导中心发言人做好备课提纲。
3.集体备课一定要形成制度,才能长期坚持下去。光靠人的自觉性是不够的,管理要靠制度,集体备课也要形成制度,比如,学校可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规定每学期几次,或一周几次,什么时间,谁主持,谁是中心发言人,谁做课件,等等,都要事先有个安排。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一般挑选本组骨干。一来有把握,二来组长也省心。备课贯穿于每学期的全过程,从培养新教师的角度出发,也应给新同志给予机会,让新同志来当"中心发言人"。如果将每周集体备课的时间排进课表,那就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了。
4.要在讨论范围上适当扩大。不要把集体备课的范围仅仅局限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要在教学的有效性、教育教学思想、教学语言等方面拓宽加深,还要加强教学反思,争取教学环节的优化,了解史学研究动态,等等。把讨论的范围扩大了,新鲜感就有了,话题也就多了。集中研讨即组长在集体备课时间里召集本组教师提出备课要求,听取中心发言人的发言,讨论备课提纲。讨论中心发言人提出备课提纲时,应包括备重点、备难点、备教法、备作业。讨论时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允许不同意见的争鸣。
总之,实施新课程后,集体备课是大势所趋,“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换,可以形成更新的多元的思想”。在集体备课中一定要发扬优势,克服不良倾向。把集体备课落到实处,使集体备课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即 “轰轰烈烈搞集体备课,扎扎实实抓落实”。
作者简介:李银娟(1974—),女(汉族),陕西省岐山县,大学本科学历,高中历史教育专业,中教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