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因生命而发生,生命是教育的家。生物学是一门具有灵性的科学、人文的科学,我们在传授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渗透一种人文素养。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是新课改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生命发展的要求,是科学教育和生命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新课改 人文素养 生物教学
爱因斯坦曾说:“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助教育得到对事物及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觉,人必须有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善的亲切的感觉,对于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期望、各种痛苦有了解,才能和别的个人和社会有合适的关系。”他的话充分体现了人文素养、人文教育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关于渗透人文素养的生物课堂与传统生物课堂的问卷调查
通过关于渗透人文素养的生物课堂与传统课堂的问卷调查可看出学生对能学到科学知识,又不仅仅是只学到科学知识,更学到一些技巧,体会到一种人文精神的课堂才是学生所喜爱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觉得还可以加上这样一句: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有了学习的欲望还怕学不好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渗透人文素养的生物课堂,经过一段时间,学生能找到自己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因为有人文素养的课堂是直接面对心灵的。
二、渗透人文素养的生物课堂与传统生物课堂的比较
1.从满堂灌输式教学到师生互动式教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完全由教师独自操纵控制,教师一言堂,信息完全由教师一方发出,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和学习,像一个机器一样,任由老师操纵和灌输,学生很少参与教学活动。就连实验也是由教师一手操办,活生生的一堂生物课变成死气沉沉的“无物课”,学过了,也背会了,却不知何物,失去了学习的真正目的。
渗透人文素养的教学模式是由师生共同合作完成的,学生可以自主发言,学生之间可以自主讨论,也可以和老师共同讨论,在一个和谐、轻松的氛围中结束一节课。通过一堂“活生生”的生物课,学生知道学了什么,也知道学会了什么。
2.教师角色的转变——由教师主体转变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占有主体的地位,学生只有听老师讲的份,课堂上老师具有神圣的地位。在具有人文气息的学习氛围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生显然占有主体的位置,但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就像一个好的演员,如果没有好导演的指导,他也是不会成功的。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关键的。但只有教师的引导是不行的,还得有学生的配合,因此,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才是成功的关键,这正体现出生物课堂中渗透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
3.从应试教学转变到人文素养渗透
在应试教育中教育的真谛被蒙蔽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失落了,教育成为“训练”的代名词。教师如陀螺般麻木而冰冷地旋转着,学生则成了一群“无目的的升学者”和“非本意的就业者”。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没有科学修养的人可能会生活得很快乐,但一个没有人文素养的人是遭世人唾弃的。新时代的学生应该是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新课改理念下的生物教学就是在自然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活生生的人。
4.教学效果的比较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经过老师反复强调、划重点,然后多次复习巩固、背诵,这样病态的知识积累方式最后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人文素养教育下的学生,知道了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创新,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生物学是一门具有灵性的科学、人文的科学,我们在传授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树立人文意识。新课改教育理念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身心的发展,这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尊重生命,有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学科知识是承载着文化、文明的载体,没有文化、文明的传载,知识也就失去灵性,甚至掌握的知识越多,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只有具有人文素养的自然科学掌握者才是未来社会需要的。教师不仅仅要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文化;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将来生存和发展的知识与技能,更要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到生命的快乐和为生命价值的提升而努力的幸福。
參考文献:
[1]张静.浅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科学教育,2008.
[2]杜凤民.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教法与学法,2005.
[3]刘恩山.中学生物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孙珍英.生物教学应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
关键词: 新课改 人文素养 生物教学
爱因斯坦曾说:“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助教育得到对事物及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觉,人必须有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善的亲切的感觉,对于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期望、各种痛苦有了解,才能和别的个人和社会有合适的关系。”他的话充分体现了人文素养、人文教育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关于渗透人文素养的生物课堂与传统生物课堂的问卷调查
通过关于渗透人文素养的生物课堂与传统课堂的问卷调查可看出学生对能学到科学知识,又不仅仅是只学到科学知识,更学到一些技巧,体会到一种人文精神的课堂才是学生所喜爱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觉得还可以加上这样一句: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有了学习的欲望还怕学不好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渗透人文素养的生物课堂,经过一段时间,学生能找到自己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因为有人文素养的课堂是直接面对心灵的。
二、渗透人文素养的生物课堂与传统生物课堂的比较
1.从满堂灌输式教学到师生互动式教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完全由教师独自操纵控制,教师一言堂,信息完全由教师一方发出,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和学习,像一个机器一样,任由老师操纵和灌输,学生很少参与教学活动。就连实验也是由教师一手操办,活生生的一堂生物课变成死气沉沉的“无物课”,学过了,也背会了,却不知何物,失去了学习的真正目的。
渗透人文素养的教学模式是由师生共同合作完成的,学生可以自主发言,学生之间可以自主讨论,也可以和老师共同讨论,在一个和谐、轻松的氛围中结束一节课。通过一堂“活生生”的生物课,学生知道学了什么,也知道学会了什么。
2.教师角色的转变——由教师主体转变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占有主体的地位,学生只有听老师讲的份,课堂上老师具有神圣的地位。在具有人文气息的学习氛围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生显然占有主体的位置,但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就像一个好的演员,如果没有好导演的指导,他也是不会成功的。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关键的。但只有教师的引导是不行的,还得有学生的配合,因此,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才是成功的关键,这正体现出生物课堂中渗透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
3.从应试教学转变到人文素养渗透
在应试教育中教育的真谛被蒙蔽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失落了,教育成为“训练”的代名词。教师如陀螺般麻木而冰冷地旋转着,学生则成了一群“无目的的升学者”和“非本意的就业者”。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没有科学修养的人可能会生活得很快乐,但一个没有人文素养的人是遭世人唾弃的。新时代的学生应该是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新课改理念下的生物教学就是在自然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活生生的人。
4.教学效果的比较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经过老师反复强调、划重点,然后多次复习巩固、背诵,这样病态的知识积累方式最后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人文素养教育下的学生,知道了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创新,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生物学是一门具有灵性的科学、人文的科学,我们在传授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树立人文意识。新课改教育理念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身心的发展,这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尊重生命,有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学科知识是承载着文化、文明的载体,没有文化、文明的传载,知识也就失去灵性,甚至掌握的知识越多,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只有具有人文素养的自然科学掌握者才是未来社会需要的。教师不仅仅要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文化;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将来生存和发展的知识与技能,更要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到生命的快乐和为生命价值的提升而努力的幸福。
參考文献:
[1]张静.浅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科学教育,2008.
[2]杜凤民.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教法与学法,2005.
[3]刘恩山.中学生物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孙珍英.生物教学应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