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医学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被重视,这对培养医学专门人才是十分有利的。本文重点探讨了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基本途径,为更好的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教育
21世纪的医学将从原来的“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从传统的“治疗型模式”转变为“预防、保健、群体和主动参与的模式”。作为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我国高等医学院必然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单纯知识传授式、应试式教育改变为专业通才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模式。中国医学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出能够在21世纪为中国人民提供最佳医疗服务的医务工作者。因此医学生在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变的尤为重要。
一、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一个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人文教育的目的是树立新的医学观念,全面认识医学与社会,培养道德情感,规范道德行为,依靠人文的知识和方法强化临床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养协作精神和社区管理能力。由此看出,人文科学不仅有助于医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其自身固有的价值就是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素质作为一个人的身心、精神和社会的特质,决定着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倾向,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根本精神。人文素质直接影响医疗行业在社会中的形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来源于临床医生自身的修炼。理解、宽容、微笑、沟通加上精湛的技艺才是每个医务人员应有的社会形象”。现代社会对人类健康的更高层次的认识、追求和医疗卫生事业功能的扩大,使医学融入了更多更深的人文内涵。医学的职业道德渗透着人文的精华。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医学与医学教育只有与人文科学紧密结合,并接受其社会价值导向,才能培养医学生“关注现实、关爱生命、关怀平民”的医学人文态度,医学的发展也要求人文科学为自己的发展创造出和谐的文化环境与人际环境。
因此,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抓住机遇,研究和探讨适合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树立一种“以人为本”的科学的教育观,是医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加强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拓展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人文精神的塑造既要靠系统的教育,又要靠正确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的熏陶,激发美的情感;医学院校的图书馆应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类图书建设,使学生在课余时间有书可读,让学生在浩瀚的人类文化中受到熏陶和启迪,不断促进其心理品质的内化。还要着重学习传统意义上的文史哲和艺术。这些学科的知识常常凝聚、整合为一个民族和国家人文精神之精华。文史哲艺术特点各异,但都是以关怀人自身、关怀人的生命价值为主旨,以面向人类的现实和未来前途为己任。这一点对医学学生尤为重要。只有人文素质高的人,才会思考人类社会、自然、他人和自身的问题,才能融洽地与他人相处,才可能以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目的。人文科学知识的教育,尤其是文史哲知识,对一个人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艺术教育更能丰富和激发人的想象力,使思维更加活跃,使思想进入一种高尚和超越的精神境界。因此,医学院校应该开设与其教学目的相适应的的人文社会课程,中西方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美学、社会学、伦理学、中国传统文化等都是人文社会科学应开设的课程。
2.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品德教育和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品德教育课和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等院校公共基础性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主渠道。课程内容要真正为学生所接受,并内化为学生稳定的素质和自觉行为,就要改革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专业需要相脱节的问题,实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认识,讲课应当用丰富而生动的事实来引出和论证有关的观点,并适时地穿插各种切合学生需要的时事教育、文学艺术教育和课外活动。教师可通过理论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加强医科大学生特殊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教育,如人道主义、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等教育,以科学人道态度对待自然、社会和人的生命,为履行职业使命打下思想品德基础。
3.重视医学院校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设置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文社会医学教育将成为21世纪医学教育和卫生管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社会医学课程将成为医学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要素。
在我国,人文社会医学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起步晚,学科不健全,学科的发展基础不雄厚,课程体系缺乏系统的设计。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人文社会医学的需求是强劲的,认为设置人文社会医学课程非常必要和有必要的占调查人数的大多数。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不仅仅让学生掌握人文社会学科的系统知识,还要展示人文知识的宽泛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能力。所以,医学人文社会学科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可以利用学校调整合并的大好机遇,进行学科交叉,使这些交叉学科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形成学科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人文社会医学的课程结构要体现核心学科的观点,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与哲学、医学未来学、社会医学、医学史应成为人文社会医学的核心学科。
4.提高医学院教师的人文素质
加强医学院校师资队伍的素质,用教师的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形象,教师为人师表的崇高作风对学生素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行为是学生模仿的直接对象,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要不断规范教师言行举止,制订教师行为准则。教师着装整齐,打扮得体,以模范行为引导学生,用人格的力量感染学生,切实做到言传身教。
具体措施有:一方面,提高人文社会科学部的地位。重视人文社会科学部的师资建设,给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创造更多提高自身素质的学习机会。人文社会科学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他们本身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另一方面,还必须全面提高医学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养。以前的医学教育模式导致了医学院的专业教师人文素养不足,这些教师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医学人文社会课程學习,文史哲知识贫乏,艺术修养不足,这对于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进行教学是不利的。教师应积极组织在职专业教师补修医学人文社会学科的主干课程,提高人文素养,使他们能够在教学中自觉地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
人文素养直接影响医疗行业在社会中的形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来源于临床医生自身的修炼。理解、宽容、微笑、沟通加上精湛的技艺才是每个医务人员应有的社会形象。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某一学科的系统知识,还在于展示人文知识的宽泛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梁冬梅等.试析21世纪医学人才的培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6(2)
[2] 赵曙光等.人文科学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作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7(2)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教育
21世纪的医学将从原来的“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从传统的“治疗型模式”转变为“预防、保健、群体和主动参与的模式”。作为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我国高等医学院必然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单纯知识传授式、应试式教育改变为专业通才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模式。中国医学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出能够在21世纪为中国人民提供最佳医疗服务的医务工作者。因此医学生在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变的尤为重要。
一、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一个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人文教育的目的是树立新的医学观念,全面认识医学与社会,培养道德情感,规范道德行为,依靠人文的知识和方法强化临床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养协作精神和社区管理能力。由此看出,人文科学不仅有助于医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其自身固有的价值就是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素质作为一个人的身心、精神和社会的特质,决定着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倾向,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根本精神。人文素质直接影响医疗行业在社会中的形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来源于临床医生自身的修炼。理解、宽容、微笑、沟通加上精湛的技艺才是每个医务人员应有的社会形象”。现代社会对人类健康的更高层次的认识、追求和医疗卫生事业功能的扩大,使医学融入了更多更深的人文内涵。医学的职业道德渗透着人文的精华。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医学与医学教育只有与人文科学紧密结合,并接受其社会价值导向,才能培养医学生“关注现实、关爱生命、关怀平民”的医学人文态度,医学的发展也要求人文科学为自己的发展创造出和谐的文化环境与人际环境。
因此,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抓住机遇,研究和探讨适合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树立一种“以人为本”的科学的教育观,是医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加强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拓展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人文精神的塑造既要靠系统的教育,又要靠正确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的熏陶,激发美的情感;医学院校的图书馆应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类图书建设,使学生在课余时间有书可读,让学生在浩瀚的人类文化中受到熏陶和启迪,不断促进其心理品质的内化。还要着重学习传统意义上的文史哲和艺术。这些学科的知识常常凝聚、整合为一个民族和国家人文精神之精华。文史哲艺术特点各异,但都是以关怀人自身、关怀人的生命价值为主旨,以面向人类的现实和未来前途为己任。这一点对医学学生尤为重要。只有人文素质高的人,才会思考人类社会、自然、他人和自身的问题,才能融洽地与他人相处,才可能以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目的。人文科学知识的教育,尤其是文史哲知识,对一个人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艺术教育更能丰富和激发人的想象力,使思维更加活跃,使思想进入一种高尚和超越的精神境界。因此,医学院校应该开设与其教学目的相适应的的人文社会课程,中西方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美学、社会学、伦理学、中国传统文化等都是人文社会科学应开设的课程。
2.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品德教育和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品德教育课和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等院校公共基础性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主渠道。课程内容要真正为学生所接受,并内化为学生稳定的素质和自觉行为,就要改革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专业需要相脱节的问题,实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认识,讲课应当用丰富而生动的事实来引出和论证有关的观点,并适时地穿插各种切合学生需要的时事教育、文学艺术教育和课外活动。教师可通过理论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加强医科大学生特殊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教育,如人道主义、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等教育,以科学人道态度对待自然、社会和人的生命,为履行职业使命打下思想品德基础。
3.重视医学院校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设置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文社会医学教育将成为21世纪医学教育和卫生管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社会医学课程将成为医学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要素。
在我国,人文社会医学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起步晚,学科不健全,学科的发展基础不雄厚,课程体系缺乏系统的设计。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人文社会医学的需求是强劲的,认为设置人文社会医学课程非常必要和有必要的占调查人数的大多数。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不仅仅让学生掌握人文社会学科的系统知识,还要展示人文知识的宽泛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能力。所以,医学人文社会学科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可以利用学校调整合并的大好机遇,进行学科交叉,使这些交叉学科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形成学科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人文社会医学的课程结构要体现核心学科的观点,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与哲学、医学未来学、社会医学、医学史应成为人文社会医学的核心学科。
4.提高医学院教师的人文素质
加强医学院校师资队伍的素质,用教师的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形象,教师为人师表的崇高作风对学生素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行为是学生模仿的直接对象,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要不断规范教师言行举止,制订教师行为准则。教师着装整齐,打扮得体,以模范行为引导学生,用人格的力量感染学生,切实做到言传身教。
具体措施有:一方面,提高人文社会科学部的地位。重视人文社会科学部的师资建设,给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创造更多提高自身素质的学习机会。人文社会科学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他们本身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另一方面,还必须全面提高医学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养。以前的医学教育模式导致了医学院的专业教师人文素养不足,这些教师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医学人文社会课程學习,文史哲知识贫乏,艺术修养不足,这对于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进行教学是不利的。教师应积极组织在职专业教师补修医学人文社会学科的主干课程,提高人文素养,使他们能够在教学中自觉地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
人文素养直接影响医疗行业在社会中的形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来源于临床医生自身的修炼。理解、宽容、微笑、沟通加上精湛的技艺才是每个医务人员应有的社会形象。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某一学科的系统知识,还在于展示人文知识的宽泛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梁冬梅等.试析21世纪医学人才的培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6(2)
[2] 赵曙光等.人文科学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作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