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的思考

来源 :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a8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缺乏对异域文化的了解而容易产生误解,从而妨碍正常的交际。经济的全球化又使得这种跨越不同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因此培养高素质、有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已成为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跨越培养学习者纯语言能力的目标,帮助他们超越文化界限,以开明的态度从不同的视角对待和理解母语文化和英语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语学习除了要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还应了解异国文化背景,以便能跨越文化障碍、得体有效地同外国人进行交流。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说过:“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可见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它决定了当前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应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现在我们分以下几个方面讨论这个问题:
  
  一、为什么进行文化教学
  
  1.语言教学本身的需要。语言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习俗和风士人情等,其民族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又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学。
  
  2.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4)明确规定英语教育应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目标。这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人才的外语素质的要求正在逐步提高。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因此在教材中进行“文化渗透”,逐步介绍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相互进行交流时应具有的文化素养,而不至于受文化的影响而出现语用失误,使交流难以成功进行。
  
  二、文化教学的内容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教学的内容极其丰富,原因在于东西方社会在伦理、道德、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英语中打招呼的用语和使用的次数之多是汉语无法相比的:“Good morning”, “How are you getting on?”,“Hi”, “Hello”等一天要被用上几十次,在“礼多人不怪”的中国其实也是没有这么多的客套的。因此加深对两种文化之间如称谓、问候、介绍、感谢以及手势、体态语、时间空间观念等对言语交际有干扰的因素的理解,将有益于不同文化个体的沟通和交流。
  英语语言中有很多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成语、谚语和惯用语,这也是教学应重视的内容。此外,能否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英语学习者还要了解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包括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准则等。再如:个人隐私(Privacy)是英美人士比较忌讳的话题,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 WARM、where、meal。I 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 A代表age, R代表religion, 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
  当然,作为英语学习者不仅要掌握英语文化知识的内容,将异国文化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主体,而且要对英语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培养具有能连接这两个层次的文化意识,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文化教学的方法
  
  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教师不能放弃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应随时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信息,创造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认知、理解英汉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有意识地参照得体、恰当的文化背景来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此外,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跨文化知识的介绍。
  1.灌输法 灌输法能大面积取得成果,可以通过专题介绍、表演、背诵、归纳等方法将与英语文化相关的知识性信息介绍给学生。
  2.对比法 “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汉语与英语之间语言结构和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3.体验实践法 尽可能多渠道、多手段地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如开设英语角,组织英语晚会等,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到英语文化国家活动,学生活动在一个完全的英语环境里,不仅开阔眼界,也是学习英语文化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总之,文化和语言两者是和谐统一发展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从文化的高度把握英语,有意识地渗透文化教学,教会学生得体地运用语言,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增强对异国文化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其他文献
随着学习的深入,很多学生和家长会发现,学生刚上初一的时候英语非常好,可到了初二或初三,英语成绩会直线下降。的确,随着知识范围的不断扩大,语法的逐步深入,很多学生出现畏难情绪导致成绩下降。与此相反,也有的学生能积极面对,英语学习成绩越来越好。这样,两极分化便由此产生。产生两极分化的最显著时期是在初二下学期。具体会在牛津英语8B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出现。因为,此时学生将学习英语八种时态中最难的一种时态—
期刊
摘要:2001年8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
期刊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它要求人才具有实践能力、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受传统教育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初入高校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差。随着当今信息激增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传统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首先阐述了自主学习的含义及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然后着重论述了如何在英语教学中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期刊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检验和衡量学习英语效果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足够的词汇就不能有效地进行听、说、读、写,就无法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际。英国语言学家威尔斯认为,“没有语法不能表达很多东西,没有词汇不能表达任何东西。”由此可见学好词汇的重要性,那么作为初中英语教师怎样才能搞好英语词汇教学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有效组织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三种基本策略:    一、努力改进教法,利用构词法、
期刊
刚带完一届高三,又承蒙学校领导的厚爱,把三个补习班交给了我。面对这一特殊任务,加上新教材又没上过,只好提前熟悉教材并结合自己这些年的经验,对第一轮复习课作了一些探索。而今,第一轮复习已经结束。现以NSEFC Module 3 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的基础知识复习课为例,探讨如何构建灵动的高三英语第一轮复习课堂,以提高复习效率。  一三维教学目标设计  
期刊
摘要:在语言学习中,听力训练非常重要,训练得法,使学生学习英语充满自信。  关键词:听力 强化 训练    听力是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之一,也是学生最感困难的技能。训练听是理解和吸收口头信息的交际能力。提高听力不仅有利于说读写三项的发展,而且更有利于开展日常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掌握好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教师的听力课不
期刊
英语教学是一门语言教学,它的目的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英语这门语言,从而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服务。而要掌握和运用英语这门语言,我们首先就必须通过英语词汇这道关卡,因为词汇是构筑语言大厦的基石。“万丈高台起于垒土”,不夯实词汇基础,语言大厦就只能是劣质工程或空中楼阁。那么,面对浩如烟海的词汇,如何让学生去尽快掌握呢?通过我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摸索出以下几种方法,愿与大家共享和探讨。  一、直观教
期刊
The famous physicist Albert Einstein once said, “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is rather dull and boring. Many students often have a postive attitude toward
期刊
摘要:随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着力于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本文从组内讨论、组间交流和总结升华等方面探索“交流与互动”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并展示相关的教学案例。  关键词:讨论 交流 升华 课堂教学
期刊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英语学习者却对其含义不甚明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