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教育需要教育的创新。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学的创新,要营造创新的育人环境,改变教师观念,改善教育条件;构建创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创新,把创新贯彻到实验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创新,善于利用第二课堂让学生创新;探索创新评价体系,拓宽评价内容,改革评价方式。
【关键词】新课程;生物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038-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教育需要教育的创新。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学的创新,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1营造创新的育人环境
1.1改变教师观念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也是学生一个最为重要的学习对象。要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精神和能力,通过教师来营造创新育人环境,首先就应该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观念,具备创新的具有新课程特色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的新课程观念应该包括:
1.1.1尽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是各有其特点的人,必然就存在着个体间的差异,因此教师首先应该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尽力提供给每个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在思想、实践和评价中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同时人是发展的,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进步和错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1.1.2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和创新精神。有理论没有实践,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枯燥无味,慢慢失去其学习的积极性,也难以让学生有创新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收获。特别是像生物学习这样一门重视实践与观察的学科,更有其先天存在的优势条件。有了收获,实践和创新的愿望必将不断地加强和提高,有利于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1.1.3自觉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直接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多种学习方式,特别是学会自主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实践、创新的人格精神。同时,多样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发现多方面的学习潜能,挖掘多种多样的创新潜能,以培养出更多的富有多方面创新能力的人才。
1.2改善教育条件
良好的教育条件对于创新型学生的培养肯定是有所帮助的,在大的方面比如学校实验设施的建设等,作为科任教师想去改变可能性比较小,但是譬如实验室以及日常生活中廉价器具和材料等教育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教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有了这些物质条件,学生的实践机会就会大大提高。亲身的参与往往是创新的灵感。同时,对于一些废弃物材料在实验中的利用,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一举多得。
2构建创新的教学模式
2.1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创新
2.1.1扎实的“双基”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创新精神培养离不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没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支撑,创新精神的培养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对于一些必须掌握和理解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不能轻易放手,同时也要允许学生有所质疑。有了问题,学生或自己思考解决,或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解决,其中必然有所收获,这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提供创新机会的过程。
2.1.1渊博的知识,广博的视野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学科的进步不可能是孤立存在,它必然和其它学科(或自然或社会或人文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让学生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在自己实际的应用中体会到博学的好处,较好的分析解决问题,综合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1.3课堂教育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会让原来单一的课堂教学被充满个性化和开放化的教学方法所代替,并以此给学生的学习注入新的活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创设轻松、交互、动态、开放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的效果,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2把创新贯彻到实验中
2.2.1让启发探讨代替灌输验证。初中的生物实验教学中虽然不少活动定义为探究活动,但实际操作中,由于初中生物实验操作简单、易成功,学生往往会把它看为理论的验证,很少对活动进行深思。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发现,这对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将起到更好的作用。
2.2.2让宽容引导代替指责压制。学生的好玩好动是肯定的,一味的指责压制往往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在实验中,教师可以适当采取措施,通过肯定学生探求科学的积极性来引导他大胆的想象,有时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2.2.3让激励创新代替包办限制。让学生尝试着进行实验材料、器材的准备、整理,可以让学生对于过程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实践和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很好的调动和激励学生创新的意识和积极性。
2.3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创新
现代的社会知识技能掌握多少固然重要,但是学会如何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手段才是更重要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开放式学习和创造性学习都是新课程理念下提出的几中与创新相互配合的学习方式。通过引导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效地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创新,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2.4善于利用第二课堂让学生创新
作为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延伸,第二课堂的开展既是完善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有效途径。由于第二课堂的开展往往是采取学生自愿的原则,参加的学生是具有这一方面的兴趣的,而且在开展过程中,教师也往往会设计一些比较有趣和具有探究性质的内容,因此在学生、教师和教学内容都有利于创新实践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是更加现实的做法。
3探索创新的评价体系
3.1拓宽评价内容
传统评价是以成绩为唯一内容的“单一化”做法,而新课程体系的建立则要求拓宽评价内容,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评价。新课程评价的内容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也就是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体验。因此在对于学生的评价内容当中,关注学生的创新是能够体现评价内容有所拓宽的表现,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创新愿望和积极性。
3.2改革评价方式
传统评价的评价是重量而不重质,以教师为唯一评价主体的评价方式,而新课程则注重学习质的分析并采用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和评价形式。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肯定学生的收获,给学生鼓励,让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共同见证学生的成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注重如何得到一个有质有量过程,这必然会让学生更用心去学习,去实践体会,也会有更多的创新思维出现。所以教师在评价上应该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
【关键词】新课程;生物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038-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教育需要教育的创新。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学的创新,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1营造创新的育人环境
1.1改变教师观念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也是学生一个最为重要的学习对象。要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精神和能力,通过教师来营造创新育人环境,首先就应该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观念,具备创新的具有新课程特色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的新课程观念应该包括:
1.1.1尽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是各有其特点的人,必然就存在着个体间的差异,因此教师首先应该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尽力提供给每个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在思想、实践和评价中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同时人是发展的,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进步和错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1.1.2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和创新精神。有理论没有实践,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枯燥无味,慢慢失去其学习的积极性,也难以让学生有创新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收获。特别是像生物学习这样一门重视实践与观察的学科,更有其先天存在的优势条件。有了收获,实践和创新的愿望必将不断地加强和提高,有利于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1.1.3自觉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直接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多种学习方式,特别是学会自主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实践、创新的人格精神。同时,多样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发现多方面的学习潜能,挖掘多种多样的创新潜能,以培养出更多的富有多方面创新能力的人才。
1.2改善教育条件
良好的教育条件对于创新型学生的培养肯定是有所帮助的,在大的方面比如学校实验设施的建设等,作为科任教师想去改变可能性比较小,但是譬如实验室以及日常生活中廉价器具和材料等教育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教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有了这些物质条件,学生的实践机会就会大大提高。亲身的参与往往是创新的灵感。同时,对于一些废弃物材料在实验中的利用,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一举多得。
2构建创新的教学模式
2.1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创新
2.1.1扎实的“双基”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创新精神培养离不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没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支撑,创新精神的培养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对于一些必须掌握和理解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不能轻易放手,同时也要允许学生有所质疑。有了问题,学生或自己思考解决,或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解决,其中必然有所收获,这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提供创新机会的过程。
2.1.1渊博的知识,广博的视野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学科的进步不可能是孤立存在,它必然和其它学科(或自然或社会或人文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让学生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在自己实际的应用中体会到博学的好处,较好的分析解决问题,综合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1.3课堂教育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会让原来单一的课堂教学被充满个性化和开放化的教学方法所代替,并以此给学生的学习注入新的活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创设轻松、交互、动态、开放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的效果,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2把创新贯彻到实验中
2.2.1让启发探讨代替灌输验证。初中的生物实验教学中虽然不少活动定义为探究活动,但实际操作中,由于初中生物实验操作简单、易成功,学生往往会把它看为理论的验证,很少对活动进行深思。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发现,这对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将起到更好的作用。
2.2.2让宽容引导代替指责压制。学生的好玩好动是肯定的,一味的指责压制往往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在实验中,教师可以适当采取措施,通过肯定学生探求科学的积极性来引导他大胆的想象,有时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2.2.3让激励创新代替包办限制。让学生尝试着进行实验材料、器材的准备、整理,可以让学生对于过程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实践和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很好的调动和激励学生创新的意识和积极性。
2.3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创新
现代的社会知识技能掌握多少固然重要,但是学会如何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手段才是更重要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开放式学习和创造性学习都是新课程理念下提出的几中与创新相互配合的学习方式。通过引导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效地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创新,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2.4善于利用第二课堂让学生创新
作为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延伸,第二课堂的开展既是完善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有效途径。由于第二课堂的开展往往是采取学生自愿的原则,参加的学生是具有这一方面的兴趣的,而且在开展过程中,教师也往往会设计一些比较有趣和具有探究性质的内容,因此在学生、教师和教学内容都有利于创新实践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是更加现实的做法。
3探索创新的评价体系
3.1拓宽评价内容
传统评价是以成绩为唯一内容的“单一化”做法,而新课程体系的建立则要求拓宽评价内容,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评价。新课程评价的内容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也就是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体验。因此在对于学生的评价内容当中,关注学生的创新是能够体现评价内容有所拓宽的表现,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创新愿望和积极性。
3.2改革评价方式
传统评价的评价是重量而不重质,以教师为唯一评价主体的评价方式,而新课程则注重学习质的分析并采用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和评价形式。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肯定学生的收获,给学生鼓励,让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共同见证学生的成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注重如何得到一个有质有量过程,这必然会让学生更用心去学习,去实践体会,也会有更多的创新思维出现。所以教师在评价上应该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