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某深基坑围护渗漏的表现、监测、封堵、加固等工作实例详细叙述和分析了各阶段做的针对性工作。
[关键词]基坑围护 渗漏 监测 封堵
中图分类号:TU4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3-0391-01
某综合楼工程处于基础施工阶段,其形象进度具体为:负三层部分的土方正在开挖,有1/4的部位已浇筑垫层。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和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负三层基坑围护部位。
基坑围护桩由某工程勘察设计院设计。整个基坑二层地下室处采用钻孔灌注桩支护加一层水平钢筋混凝土支撑梁支撑,局部三层地下室处采用钻孔灌注桩加二层钢管水平支撑梁支护。地下室负二层及局部负三层之间高差采用三轴深搅桩重力式挡墙支护。钻孔灌注桩外侧设一排三轴深搅桩止水,基坑西侧局部采用一排二重管高压旋喷桩止水,旋喷桩设计桩径800mm,间距500mm,搭接300mm,同时钻孔桩间采用单重管桩间止水,单重管旋喷桩设计桩径500 mm,间距1200mm。
西侧局部设计采用高压旋喷桩止水是为了避开紧临桩位的10KV高压地下电缆,这段止水桩也正好位于负三层-11.85米标高的范围。
围护桩由某建公司施工,施工过程正常,未曾出现质量事故。整体开挖到负二层底标高-8.9米过程中,基坑支护桩间有少量渗漏点出现,经及时封堵未造成大量泥沙流失。在开挖至负三层到-11.85米时,在高压旋喷桩止水桩围护的N轴附近第一次出现流量较大的渗漏,当即及时采用挖机的挖斗临时封堵流出的泥沙,再用棉胎、麻袋、纤维网加快干水泥填充洞口,钢管支撑,外侧用快干水泥砌砖墙封堵,并插管引流。因初漏发生在夜间,灯光照明、人员工效等因素堵漏工作总耗时较长,漏出的泥沙总量较多,据施工人员测算约有十多立方。
当日监测报告显示:漏点处对应的R3道路沉降观测点增加值为1.8mm。其后几天每天的增加值逐渐减小,在0.5左右,但均未超报警值,沉降累计量也未超报警值。6日后沉降累计量超报警值15mm达到15.2mm。建设单位立即通知了围护设计单位,作出对基坑及周边地下设施安全的判断和预防措施。具体做法:
1、在R3附近钻几个孔,以察看土体工况。
2、将R3附近基坑边浇200厚的钢筋混凝土地面,以防施工机械行走、操作对地基产生影响,同时也对基坑边沿挡土墙进行了加固。
3天后在R3附近挖勘察孔,将地表水泥地面凿穿后,发现了地下空洞,宽约2.5米,深约2.2米,长约4米并有延伸向前的趋向。立即使用流动性较大的砂浆填充。在灌注了20立方砂浆后空洞被填满。其后的R3道路沉降观测点每天的增加值趋近于零mm。
第2天监测报告显示:漏点处对应的R4道路沉降观测点增加值为1.9mm。沉降累计量超报警值15mm达到15.6mm。其后几天每天的增加值减小,在 0.2mm左右,但均未超报警值。针对以上的问题,建设单位组织了专家论证会,其论证的内容:
1、负三层基坑渗漏流砂,先后造成道路R3、R4监测点累计沉降值超报警值,局部形成孔洞塌陷,如何处理?
2、负三层基槽水位较高,原有降水设施部分损坏或降效,如何调整?
分析认为:
综合楼基坑、深坑为三层地下室,其西侧采用二重管高压旋喷嵌入支护桩间外盖一排φ800@600连续布置高压旋喷桩,该侧止水帷幕深度-15~25M,原设计意图切断②-2层,实际施工长度未能达到,即未能切断②-2层补给源,管井损坏严重,帷幕出现渗漏点,造成西侧出现掏空区,引起地面沉降,数值超过报警值15mm,前期已对掏空区采用砂浆灌填约为20m3,目前又出现新的掏空区待处理。
针对上述情况采取下列措施:
1、深坑挖土北部2/3区域尚余0.5m左右厚,南部1/3尚余3M厚待挖除,针对沉降时间效应,应按抢险要求加快土方进度,不能贻误时机。
2、坑上已发现渗漏点,应立即采取挂网斜插管,注快硬浆液封堵,并应插管引流,以基本清水为度,防止土粒流出。
3、深坑沿周边增设轻型井点辅助降水,对未失效的深坑井应注意保持井效,附近二层坑的降水井及坑外观测井做辅助降水,必要时应在②-2区域补管井。
4、对新出现的掏空洞应立即充填。
5、对深坑西侧应立即沿线探查掏空区点的分布,如有尚未发现的掏空区,应立即充填,充填方法建议考虑充填骨料,留注浆管注浆方法。
6、余下土方开挖,建议分段开挖,在底板外挑与支护桩之间采用砼充填,并做2.5~3M靠桩挡墙,另外用轻型井点钢管,为坑下注浆及坑上部分作为靠墙配筋用。
7、挖土到位后,当停止降水,应考虑砼底板的抗浮安全性,建议与土建设计单位配合处理。
施工单位按依要求作了如下措施:
1)增加了挖土机械,增加了班次,加快了挖土进度。
2)在有新的渗漏点并堵漏困难时可采用挂网斜插管方法封堵。目前压密注浆机已进场待命。
3)未能切断②-2层补给源的原因为桩长在“基坑支护平面图”中标明的“二重管高压旋喷桩L=16.6M共92根”“单管高压旋喷桩L=16.6M共37根”与“基坑支护剖面图”中标示的“-15.10M~-27.10M”不符,造成部分止水桩偏短。已在深坑沿周边增设了轻型井点辅助降水,效果显著,新开挖的部分地表已无明水渗出。
4)已出现的掏空洞已填实,尚未发现新的掏空洞,一旦发现将立即填实。
5)对深坑西侧沿线已布点探查掏空区,此项工作由原勘测单位施行,勘察报告显示:“与原勘测数据对比,在2.1~4.0米土层松散(或流塑状),疑为塌陷段。粉粒、砂粒流失现象严重,土体原始状态受到扰动破坏,易产生变形沉降,导致上部土体塌陷。”设计院已出方案,对其使用水泥和水玻璃注浆,现已实施完成。
6)土方已实行分段开挖。因地下室主体外墙与支护桩的间距实际只有300mm,做靠桩挡土墙后,地下室外防水将无法施工。经与主体设计单位联系并现场察看,决定为加强底板对支护桩的支撑作用、减少地下水对基础施工影响、加快施工进度,对基础底板做了修改。基础垫层厚度从100mm增加到200mm,底板厚度从600mm增加到750mm,将地梁改到与底板同高。
7)停止降水时间已与主体设计单位联系,待现场复核后予以确认。
经处理后R3、R4点的沉降已稳定。
在解决负三层问题整个过程中,因发现及时、分析准确、措施正确,保证了深基坑施工的安全。
[关键词]基坑围护 渗漏 监测 封堵
中图分类号:TU4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3-0391-01
某综合楼工程处于基础施工阶段,其形象进度具体为:负三层部分的土方正在开挖,有1/4的部位已浇筑垫层。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和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负三层基坑围护部位。
基坑围护桩由某工程勘察设计院设计。整个基坑二层地下室处采用钻孔灌注桩支护加一层水平钢筋混凝土支撑梁支撑,局部三层地下室处采用钻孔灌注桩加二层钢管水平支撑梁支护。地下室负二层及局部负三层之间高差采用三轴深搅桩重力式挡墙支护。钻孔灌注桩外侧设一排三轴深搅桩止水,基坑西侧局部采用一排二重管高压旋喷桩止水,旋喷桩设计桩径800mm,间距500mm,搭接300mm,同时钻孔桩间采用单重管桩间止水,单重管旋喷桩设计桩径500 mm,间距1200mm。
西侧局部设计采用高压旋喷桩止水是为了避开紧临桩位的10KV高压地下电缆,这段止水桩也正好位于负三层-11.85米标高的范围。
围护桩由某建公司施工,施工过程正常,未曾出现质量事故。整体开挖到负二层底标高-8.9米过程中,基坑支护桩间有少量渗漏点出现,经及时封堵未造成大量泥沙流失。在开挖至负三层到-11.85米时,在高压旋喷桩止水桩围护的N轴附近第一次出现流量较大的渗漏,当即及时采用挖机的挖斗临时封堵流出的泥沙,再用棉胎、麻袋、纤维网加快干水泥填充洞口,钢管支撑,外侧用快干水泥砌砖墙封堵,并插管引流。因初漏发生在夜间,灯光照明、人员工效等因素堵漏工作总耗时较长,漏出的泥沙总量较多,据施工人员测算约有十多立方。
当日监测报告显示:漏点处对应的R3道路沉降观测点增加值为1.8mm。其后几天每天的增加值逐渐减小,在0.5左右,但均未超报警值,沉降累计量也未超报警值。6日后沉降累计量超报警值15mm达到15.2mm。建设单位立即通知了围护设计单位,作出对基坑及周边地下设施安全的判断和预防措施。具体做法:
1、在R3附近钻几个孔,以察看土体工况。
2、将R3附近基坑边浇200厚的钢筋混凝土地面,以防施工机械行走、操作对地基产生影响,同时也对基坑边沿挡土墙进行了加固。
3天后在R3附近挖勘察孔,将地表水泥地面凿穿后,发现了地下空洞,宽约2.5米,深约2.2米,长约4米并有延伸向前的趋向。立即使用流动性较大的砂浆填充。在灌注了20立方砂浆后空洞被填满。其后的R3道路沉降观测点每天的增加值趋近于零mm。
第2天监测报告显示:漏点处对应的R4道路沉降观测点增加值为1.9mm。沉降累计量超报警值15mm达到15.6mm。其后几天每天的增加值减小,在 0.2mm左右,但均未超报警值。针对以上的问题,建设单位组织了专家论证会,其论证的内容:
1、负三层基坑渗漏流砂,先后造成道路R3、R4监测点累计沉降值超报警值,局部形成孔洞塌陷,如何处理?
2、负三层基槽水位较高,原有降水设施部分损坏或降效,如何调整?
分析认为:
综合楼基坑、深坑为三层地下室,其西侧采用二重管高压旋喷嵌入支护桩间外盖一排φ800@600连续布置高压旋喷桩,该侧止水帷幕深度-15~25M,原设计意图切断②-2层,实际施工长度未能达到,即未能切断②-2层补给源,管井损坏严重,帷幕出现渗漏点,造成西侧出现掏空区,引起地面沉降,数值超过报警值15mm,前期已对掏空区采用砂浆灌填约为20m3,目前又出现新的掏空区待处理。
针对上述情况采取下列措施:
1、深坑挖土北部2/3区域尚余0.5m左右厚,南部1/3尚余3M厚待挖除,针对沉降时间效应,应按抢险要求加快土方进度,不能贻误时机。
2、坑上已发现渗漏点,应立即采取挂网斜插管,注快硬浆液封堵,并应插管引流,以基本清水为度,防止土粒流出。
3、深坑沿周边增设轻型井点辅助降水,对未失效的深坑井应注意保持井效,附近二层坑的降水井及坑外观测井做辅助降水,必要时应在②-2区域补管井。
4、对新出现的掏空洞应立即充填。
5、对深坑西侧应立即沿线探查掏空区点的分布,如有尚未发现的掏空区,应立即充填,充填方法建议考虑充填骨料,留注浆管注浆方法。
6、余下土方开挖,建议分段开挖,在底板外挑与支护桩之间采用砼充填,并做2.5~3M靠桩挡墙,另外用轻型井点钢管,为坑下注浆及坑上部分作为靠墙配筋用。
7、挖土到位后,当停止降水,应考虑砼底板的抗浮安全性,建议与土建设计单位配合处理。
施工单位按依要求作了如下措施:
1)增加了挖土机械,增加了班次,加快了挖土进度。
2)在有新的渗漏点并堵漏困难时可采用挂网斜插管方法封堵。目前压密注浆机已进场待命。
3)未能切断②-2层补给源的原因为桩长在“基坑支护平面图”中标明的“二重管高压旋喷桩L=16.6M共92根”“单管高压旋喷桩L=16.6M共37根”与“基坑支护剖面图”中标示的“-15.10M~-27.10M”不符,造成部分止水桩偏短。已在深坑沿周边增设了轻型井点辅助降水,效果显著,新开挖的部分地表已无明水渗出。
4)已出现的掏空洞已填实,尚未发现新的掏空洞,一旦发现将立即填实。
5)对深坑西侧沿线已布点探查掏空区,此项工作由原勘测单位施行,勘察报告显示:“与原勘测数据对比,在2.1~4.0米土层松散(或流塑状),疑为塌陷段。粉粒、砂粒流失现象严重,土体原始状态受到扰动破坏,易产生变形沉降,导致上部土体塌陷。”设计院已出方案,对其使用水泥和水玻璃注浆,现已实施完成。
6)土方已实行分段开挖。因地下室主体外墙与支护桩的间距实际只有300mm,做靠桩挡土墙后,地下室外防水将无法施工。经与主体设计单位联系并现场察看,决定为加强底板对支护桩的支撑作用、减少地下水对基础施工影响、加快施工进度,对基础底板做了修改。基础垫层厚度从100mm增加到200mm,底板厚度从600mm增加到750mm,将地梁改到与底板同高。
7)停止降水时间已与主体设计单位联系,待现场复核后予以确认。
经处理后R3、R4点的沉降已稳定。
在解决负三层问题整个过程中,因发现及时、分析准确、措施正确,保证了深基坑施工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