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从文在《湘行散记》里说过:“我喜欢那些半天上的土房。”就为了他这句话,我来到凤凰古城,只为寻访沈从文当年生活的印迹,感受湘西文化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千年古城傍着山崖,沿河的吊脚楼俨然挂在半空中。我仿佛看到他笔下的翠翠正撑着船,望着远方。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等一城烟雨,渡一世情缘。
《边城》,讲诉了“茶峒”这个小山城发生的美丽却悲伤的故事,营造了一个纯朴、美丽的湘西世界。沈从文在《习作选集代序》中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人们往往可以从《边城》中读出民风的纯朴美好、情感的真挚醇和,但是却容易忽视文字背后所透出的淡淡的悲伤。这个悲伤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宿命感。《边城》的美,不仅仅在于沈从文用水一般流动的抒情的笔调构筑了一座诗意的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而且在于无奈的宿命和人与人之间感情层面的差距所带来的忧伤。
一、诗意的美
诗意的湘西世界,是美的世界。诗意的生命,是美的生命。故事在童话梦境般的叙述中徐徐展开,“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诗意的美,便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
1.景色的诗意
《边城》中关于自然景物的描绘,多注意感情的投射,善于用梦幻般的笔触营造诗一般的意境。比如:“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
这里沈从文描绘了一幅类似小石潭的清水游鱼图,勾勒故事发生的地点——“茶峒”的小溪和白河。正由于水之“清”,才能看清潭底的玛瑙,游鱼才似漂浮空气中。正由于水之“清”,才能孕育出宛如翠翠般恬淡明净的女子。水一般流动的诗意情绪,就在读者心中荡漾开去。
除了水的诗意,其他景物沈从文写来也别有一番味道。“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外界景物的纷繁、气味的丰富,恰恰触动了翠翠心底最柔软、敏感的部分。桃红色的云朵,勾起她的心事,引起她对爱情淡淡的渴望。
2.爱情的诗意
从古至今,爱情成为无数文人创作的主题。《边城》中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多了一份似有似无、欲语还休的含蓄,也多了份如诗般精致的美好。
他们相识在一个端午,傩送的热情和善良在翠翠心底播下了爱情的种子。两年前这次萍水相逢,使得情窦初开的翠翠开始默默地惦念着傩送。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甚至在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玩得正好时,忽然落了行雨,衣衫被雨湿透。“她的确在想,又的确连自己也不知在想些什么。这女孩子……多了些思索,多了些梦。”
这种爱情有点类似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的爱情,带点单纯与理想,带点哀愁和诗意。故事发展到傩送向老船夫夸赞翠翠的漂亮,再到他邀请翠翠去看划船,读者终于发现了两人互相钟情。只是这还是通过旁人关于傩送不要碾坊而要渡船的闲言碎语中去了解傩送的心思。不能像罗密欧遇到朱丽叶后激情地表白,傩送通过茶峒特有的“走马路”的方式,夜晚到山头给翠翠唱情歌表白爱意,让她在睡梦中把灵魂轻轻浮起。最后由于不可知的命运和爱情心灵的距离,使得傩送出走。终于明白一切事情缘由的翠翠真正成长,可是却陷入无尽的等待。
东方人特有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之爱,被沈从文表现得淋漓尽致。爱情的含蓄,有如山水画中的留白,少了份点染,多了份想象,构造写意的意境。
二、悲伤的美
小说精心构筑的“人性”的“希腊小庙”,让读者感受到诗意美丽的同时,时刻笼罩在一层薄薄的悲凉之中,就像沈从文说的:“美丽总使人忧愁”。
这种悲伤,是由不可知的宿命造成的。
在小说中,一种命运感随时存在。“老船夫猜不透这事情在这什么方面有个疙瘩,解除不去,夜里躺在床上便常常陷入一种沉思里去,隐隐约约体会到一件事情——翠翠爱二老不爱大老,想到了这里时,他笑了,为了害怕而勉强笑了。其实他有点忧愁,因为他忽然觉得翠翠一切全像那个母亲,而且隐隐约约便感觉到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
假如翠翠的母亲没有同军人发生暧昧的关系,生下翠翠……
假如天保通过老船夫向翠翠提亲时,老船夫不是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
假如翠翠爱的就是天保,而傩送爱的恰好是团总的女儿……
假如天保恋爱失利后,并没有为了成全弟弟离开,坐下水船到茨滩而出了事……
假如船总顺顺一开始就做到不因为天保的死,仍接受翠翠成为二儿媳,并且不那么淡漠地对老船夫说出无情的话语……
假如傩送能正确看待哥哥的死,而不是归罪于老船夫的态度……
假如傩送能在和家里做斗争而出走前,向翠翠倾诉自己的心声……
所有这些假设条件,只要有一项成立,就不足以使故事继续悲伤。但是无奈的宿命,让无数偶然共同构筑成必然,使小说一直笼罩在一层挥之不去的悲伤中。远离世俗、偏安一隅的边城,因为强大的命运支配,指向浓厚的悲伤意蕴。
明明知道有种宿命的力量在操纵,却无力摆脱这种宿命,这种宿命与突围的抗争构成了悲凉的基调。
这种悲伤,是人与人之间感情层面的差距所带来的忧伤。
孙绍振先生说过,“在小说形象中,感情层次之间的差距,是一种心理差距,并不是现实中人际关系的差距。相反,人际关系差距越是小,而感情的心理差距越大,当作家使这两方面拉开距离时,形象就比较生动。也可以说,人际距离和感情距离越成反比,形象也就越生动。”越是相爱的两个人,却不懂对方的心思。人际关系的距离很小,感情距离反倒拉大,这就是一种最大的悲伤。
小说《边城》中,当老船夫为了翠翠的爱情幸福,满含笑脸地暗示傩送对翠翠的态度,未料傩送把头偏过一旁,作了一个苦笑,心中竟然误会是老船夫做作,虽然直接承认给翠翠唱过歌,却又提及天保的死。尽管他不满老船夫话说弯弯曲曲,但是还是希望娶翠翠。可翠翠因为含蓄的性格,并没有给傩送任何积极的暗示,反倒像受惊的小动物一样躲避着他。得不到回应的傩送虽然对船总顺顺说他命里或只许撑个渡船,但是苦恼于父亲的强硬态度,以及想起大哥天保的死,心里总有个疙瘩,没有向翠翠积极表白,反倒坐船出走下桃源了。
而单纯的翠翠直到爷爷死后,才明白了所有事情的来龙去脉。她哭了一整夜。这一整夜,是为存在隔膜的爱情而哭泣,为逝去的爱情而哭泣,为两人感情距离的遥远而哭泣。当翠翠真正长大,参透爱情时,傩送却已经离开。感情的距离再次外化成地理的距离。这才是最大的悲伤。
读《边城》,仿佛读一首悲伤的情诗,仿佛听一首伤感的情歌。作家用诗意和哀伤的笔触,描绘了景物和爱情的美丽,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融入自己对人生的命运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无奈。
那个人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等一城烟雨,渡一世情缘……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等一城烟雨,渡一世情缘。
《边城》,讲诉了“茶峒”这个小山城发生的美丽却悲伤的故事,营造了一个纯朴、美丽的湘西世界。沈从文在《习作选集代序》中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人们往往可以从《边城》中读出民风的纯朴美好、情感的真挚醇和,但是却容易忽视文字背后所透出的淡淡的悲伤。这个悲伤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宿命感。《边城》的美,不仅仅在于沈从文用水一般流动的抒情的笔调构筑了一座诗意的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而且在于无奈的宿命和人与人之间感情层面的差距所带来的忧伤。
一、诗意的美
诗意的湘西世界,是美的世界。诗意的生命,是美的生命。故事在童话梦境般的叙述中徐徐展开,“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诗意的美,便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
1.景色的诗意
《边城》中关于自然景物的描绘,多注意感情的投射,善于用梦幻般的笔触营造诗一般的意境。比如:“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
这里沈从文描绘了一幅类似小石潭的清水游鱼图,勾勒故事发生的地点——“茶峒”的小溪和白河。正由于水之“清”,才能看清潭底的玛瑙,游鱼才似漂浮空气中。正由于水之“清”,才能孕育出宛如翠翠般恬淡明净的女子。水一般流动的诗意情绪,就在读者心中荡漾开去。
除了水的诗意,其他景物沈从文写来也别有一番味道。“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外界景物的纷繁、气味的丰富,恰恰触动了翠翠心底最柔软、敏感的部分。桃红色的云朵,勾起她的心事,引起她对爱情淡淡的渴望。
2.爱情的诗意
从古至今,爱情成为无数文人创作的主题。《边城》中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多了一份似有似无、欲语还休的含蓄,也多了份如诗般精致的美好。
他们相识在一个端午,傩送的热情和善良在翠翠心底播下了爱情的种子。两年前这次萍水相逢,使得情窦初开的翠翠开始默默地惦念着傩送。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甚至在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玩得正好时,忽然落了行雨,衣衫被雨湿透。“她的确在想,又的确连自己也不知在想些什么。这女孩子……多了些思索,多了些梦。”
这种爱情有点类似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的爱情,带点单纯与理想,带点哀愁和诗意。故事发展到傩送向老船夫夸赞翠翠的漂亮,再到他邀请翠翠去看划船,读者终于发现了两人互相钟情。只是这还是通过旁人关于傩送不要碾坊而要渡船的闲言碎语中去了解傩送的心思。不能像罗密欧遇到朱丽叶后激情地表白,傩送通过茶峒特有的“走马路”的方式,夜晚到山头给翠翠唱情歌表白爱意,让她在睡梦中把灵魂轻轻浮起。最后由于不可知的命运和爱情心灵的距离,使得傩送出走。终于明白一切事情缘由的翠翠真正成长,可是却陷入无尽的等待。
东方人特有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之爱,被沈从文表现得淋漓尽致。爱情的含蓄,有如山水画中的留白,少了份点染,多了份想象,构造写意的意境。
二、悲伤的美
小说精心构筑的“人性”的“希腊小庙”,让读者感受到诗意美丽的同时,时刻笼罩在一层薄薄的悲凉之中,就像沈从文说的:“美丽总使人忧愁”。
这种悲伤,是由不可知的宿命造成的。
在小说中,一种命运感随时存在。“老船夫猜不透这事情在这什么方面有个疙瘩,解除不去,夜里躺在床上便常常陷入一种沉思里去,隐隐约约体会到一件事情——翠翠爱二老不爱大老,想到了这里时,他笑了,为了害怕而勉强笑了。其实他有点忧愁,因为他忽然觉得翠翠一切全像那个母亲,而且隐隐约约便感觉到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
假如翠翠的母亲没有同军人发生暧昧的关系,生下翠翠……
假如天保通过老船夫向翠翠提亲时,老船夫不是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
假如翠翠爱的就是天保,而傩送爱的恰好是团总的女儿……
假如天保恋爱失利后,并没有为了成全弟弟离开,坐下水船到茨滩而出了事……
假如船总顺顺一开始就做到不因为天保的死,仍接受翠翠成为二儿媳,并且不那么淡漠地对老船夫说出无情的话语……
假如傩送能正确看待哥哥的死,而不是归罪于老船夫的态度……
假如傩送能在和家里做斗争而出走前,向翠翠倾诉自己的心声……
所有这些假设条件,只要有一项成立,就不足以使故事继续悲伤。但是无奈的宿命,让无数偶然共同构筑成必然,使小说一直笼罩在一层挥之不去的悲伤中。远离世俗、偏安一隅的边城,因为强大的命运支配,指向浓厚的悲伤意蕴。
明明知道有种宿命的力量在操纵,却无力摆脱这种宿命,这种宿命与突围的抗争构成了悲凉的基调。
这种悲伤,是人与人之间感情层面的差距所带来的忧伤。
孙绍振先生说过,“在小说形象中,感情层次之间的差距,是一种心理差距,并不是现实中人际关系的差距。相反,人际关系差距越是小,而感情的心理差距越大,当作家使这两方面拉开距离时,形象就比较生动。也可以说,人际距离和感情距离越成反比,形象也就越生动。”越是相爱的两个人,却不懂对方的心思。人际关系的距离很小,感情距离反倒拉大,这就是一种最大的悲伤。
小说《边城》中,当老船夫为了翠翠的爱情幸福,满含笑脸地暗示傩送对翠翠的态度,未料傩送把头偏过一旁,作了一个苦笑,心中竟然误会是老船夫做作,虽然直接承认给翠翠唱过歌,却又提及天保的死。尽管他不满老船夫话说弯弯曲曲,但是还是希望娶翠翠。可翠翠因为含蓄的性格,并没有给傩送任何积极的暗示,反倒像受惊的小动物一样躲避着他。得不到回应的傩送虽然对船总顺顺说他命里或只许撑个渡船,但是苦恼于父亲的强硬态度,以及想起大哥天保的死,心里总有个疙瘩,没有向翠翠积极表白,反倒坐船出走下桃源了。
而单纯的翠翠直到爷爷死后,才明白了所有事情的来龙去脉。她哭了一整夜。这一整夜,是为存在隔膜的爱情而哭泣,为逝去的爱情而哭泣,为两人感情距离的遥远而哭泣。当翠翠真正长大,参透爱情时,傩送却已经离开。感情的距离再次外化成地理的距离。这才是最大的悲伤。
读《边城》,仿佛读一首悲伤的情诗,仿佛听一首伤感的情歌。作家用诗意和哀伤的笔触,描绘了景物和爱情的美丽,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融入自己对人生的命运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无奈。
那个人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等一城烟雨,渡一世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