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孟浩然是唐代诗坛上负有盛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以其五律成就较高,《过故人庄》则是五律中的佳作,能很好地反映诗人的一贯风格——“淡”。本文试图通过简单介绍孟浩然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细析《过故人庄》的层次,最后达到对从“孟浩然的诗”到“诗的孟浩然”的一个较为全面性的理解这三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孟浩然 《过故人庄》 淡
孟浩然是唐代诗坛上负有盛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王士源曾评价孟浩然“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过故人庄》一诗则是其创作的经典之一,其把诗人的一贯风格——“淡”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我们能较为全面地把握它,无疑是对理解从“孟浩然的诗”过渡到“诗的孟浩然”的一架十分重要的桥梁。
一、孟浩然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
盛唐的山水田园诗是继六朝谢灵运、谢朓山水诗和陶渊明田园诗之后的又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其繁荣的原因是由于安定、繁荣的政治、经济环境和对六朝山水田园诗创作经验的继承和革新的成果。其中孟浩然以其一贯创作风格——“淡”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者之一。
孟浩然(689~740年),唐代开元年间的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孟浩然一生经历简单,一生中大部分时间过的是隐居生活,只有一段很短的时间在张九龄的幕府中当过幕僚,是一个一生仕途不达的诗人。其诗多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或描写隐居萧散高雅的生活和种种闲情逸致。
二、从《过故人庄》中理解“孟浩然的诗”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如果说诗是醇酒的话,孟浩然的作品或许可以说是像清泉,清淡而韵味悠长,需要我们透过其淡淡的外表体会内在韵味。其中此诗《过故人庄》则是经典代表之作,诗中淳朴的农村生活与诗人 “淡”的世界观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日记式的开场白
“老友准备了鸡肴黍米饭,请我到园田农家做客。”
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意。这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才可能有的招待形式。鸡黍是农民款客最诚意的表现,而以“鸡黍”相邀,正体现了田家特有的风味和朋友间最亲切、敞开心扉的款待。通过鸡黍这样具体细微的事物的描写,唤起了整个富有立体感的田家形象:和谐的、真实的,而又是开展的。
诗人以朴素、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般的口吻、日记性的形式作为开场白,既让饶有古风的田家场景展开了,也让全诗在一个平民生活的气氛中展开,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对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是一个极好的导入。因此,这对于全诗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二)“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全诗之灵魂,情感与艺术形象交融的顶峰
“绿树把村子轻轻地环抱,青山在城外远远地倾斜。”
诗人刻画田家风光,极善描绘,让人感到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一切景色显得和谐统一;下句笔锋一转,描写城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展现了一片开阔的远景。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反而描绘出故人的家园围绕着浓厚的温馨感。运用五律的“二二一”句式,将“绿树”、“青山”放在句首,而用带有动词性的“合”、“斜”作结尾,改变了简单枯燥的白描法,而加入了人性化的元素,将绿树、青山注入了人类的情感,让人感觉仿佛绿树的环抱、青山的横斜都是出于主动的情意。两者相映地表现为一种谐和之美,即平淡中见淳美。当代著名诗人、学者林庾先生曾经对这两句诗所传达的情意有过精妙的分析,他说这两句“写出了层次分明的近景和远景,我们无妨说它们是在心心相印着,……那绿树像母亲一样温柔环抱着这个村落;而那青山像一个岗哨,远远地注视着这个村落。它们的心全在这个村落上,因而那城郭被冷落地丢在一边了。绿树、青山、村落,那么水乳交融地打成一片,那城郭就只好若有若无默默地站在一边,这真是再亲切也没有的一幅图画。……于是我们感受到每一块草地的绿色,每一片庄稼的成长,每一条小路的泥土气息。这些,诗中都没有写,它却存在于青山的一瞥与绿树的拥抱之中。”(《唐诗综论》第249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灵魂,思想情感与艺术形象交融的顶峰。丝毫没露出可以加工的痕迹,然而整个农庄历历在目,表现了一种浑厚的特色。
(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景情契合点,形神会通的艺术
“开窗面对着晒场和菜园,对酒把话谈蚕桑和棉麻。”
如果说诗的前半部分主要描写的是山水田园的景色,则后半部分刻画的是宾主爽朗高雅的情趣。正是由于“开轩面场圃”的爽朗,所以“把酒话桑麻”才更显畅快。这里“开轩”二字看似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使“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窗外美景映入了户内,令人心旷神怡”的一番情景跃然纸上,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表现了宾主都忘情在农事上了,不亦乐乎,根本没讨论别事的心思。绿树、青山、村落、场圃、桑麻和谐地交融,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在这样一个农庄的环境和气氛里,使这位一生仕途不达的诗人不觉柴米油盐的琐碎,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思绪也舒展了,就像一个贫困的孩子,忽然到了真正心爱的乐园,只觉恬然快乐,又显几分皈依。
这两句诗是全诗一个完美过渡的景情契合点,体现了诗人形神会通的艺术特色。
(四)“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清淡而韵味悠长的结尾
“待到重阳日,还要到此来共同赏菊花。”
诗人皈依的表现就在于临走时直截了当、毫不掩饰地宣告他不久还要再来。一个“还”字,道出了诗人的恋恋不舍,而更耐人寻味的是,这种留恋又是以极亲切自然的态度流露,没有故弄高雅的做作。其中用得最妙的便是一个“就”字。清人朱之荆曾激赏云:“‘就’字百思不到,若用‘看’字,便觉无味矣。”(《增订唐诗摘抄》)《瀛奎律髓汇评》引冯舒云:“字字珠玉,‘就’字真好。”究其原因,在于“就”字写出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感情,不是故作名士风度,与诗中恬淡融洽的田园风情十分协调。既像一个孩子在将要离开玩了一整天的心爱地方时,天真地对自己许下了诺言;又像一个受到健康生活的洗礼,恢复了童真的出世灵魂中迸发出来的动人语言。
结尾以与故人重阳赏菊的再约,意舒词缓,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
三、从“孟浩然的诗”到“诗的孟浩然”的把握
《过故人庄》的诗句平衡均匀,全诗清淡如话,具有清新口语化的风格,不用典,没陈词滥调,不涂饰、不堆砌也不生涩,读起来纯朴、自然而又真挚,于平淡之中见其功力。整个意境完整而浑成,可谓是“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又大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极致。
沈德潜先生在《唐诗别裁》里评价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不错,孟浩然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了整首诗的血肉之中,显得浑然天成。《过故人庄》也许不算是孟浩然的诗中最淡的一首,但它用省净的语言,平平地叙述,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使人兴奋的词语,已算是闻一多先生所说的“淡到看不见诗”了。炫奇猎异、卖弄技巧、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撑门面,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孟浩然,真正的孟浩然是将诗味冲淡,平均分散在全篇中,那才是孟浩然“淡”的风格。孟浩然的诗宛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她并不靠搔首弄姿,不需浓饰盛妆,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
最后借用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的评价作为总结:“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的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得到了‘诗的孟浩然’,便可以忘掉‘孟浩然的诗’了。这就是‘诗如其人’或‘人就是诗’的另一解释。超过了诗也好,够不上诗也好,任凭你从环子的哪一点看起。反正除了孟浩然,古今并没有第二个诗人到过这境界。”■
参考文献:
1.陈贻焮.唐诗论丛.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
2.曹础基.中国古代文学(第三册).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
3.林庾.唐诗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4.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唐诗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1月.
5.刘宁.王维孟浩然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7月.
6.闻一多.唐诗杂论.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
7.刘开扬.唐诗论文集.中华书局,1961年6月.
关键词:孟浩然 《过故人庄》 淡
孟浩然是唐代诗坛上负有盛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王士源曾评价孟浩然“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过故人庄》一诗则是其创作的经典之一,其把诗人的一贯风格——“淡”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我们能较为全面地把握它,无疑是对理解从“孟浩然的诗”过渡到“诗的孟浩然”的一架十分重要的桥梁。
一、孟浩然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
盛唐的山水田园诗是继六朝谢灵运、谢朓山水诗和陶渊明田园诗之后的又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其繁荣的原因是由于安定、繁荣的政治、经济环境和对六朝山水田园诗创作经验的继承和革新的成果。其中孟浩然以其一贯创作风格——“淡”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者之一。
孟浩然(689~740年),唐代开元年间的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孟浩然一生经历简单,一生中大部分时间过的是隐居生活,只有一段很短的时间在张九龄的幕府中当过幕僚,是一个一生仕途不达的诗人。其诗多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或描写隐居萧散高雅的生活和种种闲情逸致。
二、从《过故人庄》中理解“孟浩然的诗”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如果说诗是醇酒的话,孟浩然的作品或许可以说是像清泉,清淡而韵味悠长,需要我们透过其淡淡的外表体会内在韵味。其中此诗《过故人庄》则是经典代表之作,诗中淳朴的农村生活与诗人 “淡”的世界观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日记式的开场白
“老友准备了鸡肴黍米饭,请我到园田农家做客。”
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意。这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才可能有的招待形式。鸡黍是农民款客最诚意的表现,而以“鸡黍”相邀,正体现了田家特有的风味和朋友间最亲切、敞开心扉的款待。通过鸡黍这样具体细微的事物的描写,唤起了整个富有立体感的田家形象:和谐的、真实的,而又是开展的。
诗人以朴素、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般的口吻、日记性的形式作为开场白,既让饶有古风的田家场景展开了,也让全诗在一个平民生活的气氛中展开,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对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是一个极好的导入。因此,这对于全诗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二)“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全诗之灵魂,情感与艺术形象交融的顶峰
“绿树把村子轻轻地环抱,青山在城外远远地倾斜。”
诗人刻画田家风光,极善描绘,让人感到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一切景色显得和谐统一;下句笔锋一转,描写城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展现了一片开阔的远景。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反而描绘出故人的家园围绕着浓厚的温馨感。运用五律的“二二一”句式,将“绿树”、“青山”放在句首,而用带有动词性的“合”、“斜”作结尾,改变了简单枯燥的白描法,而加入了人性化的元素,将绿树、青山注入了人类的情感,让人感觉仿佛绿树的环抱、青山的横斜都是出于主动的情意。两者相映地表现为一种谐和之美,即平淡中见淳美。当代著名诗人、学者林庾先生曾经对这两句诗所传达的情意有过精妙的分析,他说这两句“写出了层次分明的近景和远景,我们无妨说它们是在心心相印着,……那绿树像母亲一样温柔环抱着这个村落;而那青山像一个岗哨,远远地注视着这个村落。它们的心全在这个村落上,因而那城郭被冷落地丢在一边了。绿树、青山、村落,那么水乳交融地打成一片,那城郭就只好若有若无默默地站在一边,这真是再亲切也没有的一幅图画。……于是我们感受到每一块草地的绿色,每一片庄稼的成长,每一条小路的泥土气息。这些,诗中都没有写,它却存在于青山的一瞥与绿树的拥抱之中。”(《唐诗综论》第249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灵魂,思想情感与艺术形象交融的顶峰。丝毫没露出可以加工的痕迹,然而整个农庄历历在目,表现了一种浑厚的特色。
(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景情契合点,形神会通的艺术
“开窗面对着晒场和菜园,对酒把话谈蚕桑和棉麻。”
如果说诗的前半部分主要描写的是山水田园的景色,则后半部分刻画的是宾主爽朗高雅的情趣。正是由于“开轩面场圃”的爽朗,所以“把酒话桑麻”才更显畅快。这里“开轩”二字看似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使“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窗外美景映入了户内,令人心旷神怡”的一番情景跃然纸上,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表现了宾主都忘情在农事上了,不亦乐乎,根本没讨论别事的心思。绿树、青山、村落、场圃、桑麻和谐地交融,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在这样一个农庄的环境和气氛里,使这位一生仕途不达的诗人不觉柴米油盐的琐碎,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思绪也舒展了,就像一个贫困的孩子,忽然到了真正心爱的乐园,只觉恬然快乐,又显几分皈依。
这两句诗是全诗一个完美过渡的景情契合点,体现了诗人形神会通的艺术特色。
(四)“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清淡而韵味悠长的结尾
“待到重阳日,还要到此来共同赏菊花。”
诗人皈依的表现就在于临走时直截了当、毫不掩饰地宣告他不久还要再来。一个“还”字,道出了诗人的恋恋不舍,而更耐人寻味的是,这种留恋又是以极亲切自然的态度流露,没有故弄高雅的做作。其中用得最妙的便是一个“就”字。清人朱之荆曾激赏云:“‘就’字百思不到,若用‘看’字,便觉无味矣。”(《增订唐诗摘抄》)《瀛奎律髓汇评》引冯舒云:“字字珠玉,‘就’字真好。”究其原因,在于“就”字写出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感情,不是故作名士风度,与诗中恬淡融洽的田园风情十分协调。既像一个孩子在将要离开玩了一整天的心爱地方时,天真地对自己许下了诺言;又像一个受到健康生活的洗礼,恢复了童真的出世灵魂中迸发出来的动人语言。
结尾以与故人重阳赏菊的再约,意舒词缓,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
三、从“孟浩然的诗”到“诗的孟浩然”的把握
《过故人庄》的诗句平衡均匀,全诗清淡如话,具有清新口语化的风格,不用典,没陈词滥调,不涂饰、不堆砌也不生涩,读起来纯朴、自然而又真挚,于平淡之中见其功力。整个意境完整而浑成,可谓是“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又大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极致。
沈德潜先生在《唐诗别裁》里评价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不错,孟浩然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了整首诗的血肉之中,显得浑然天成。《过故人庄》也许不算是孟浩然的诗中最淡的一首,但它用省净的语言,平平地叙述,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使人兴奋的词语,已算是闻一多先生所说的“淡到看不见诗”了。炫奇猎异、卖弄技巧、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撑门面,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孟浩然,真正的孟浩然是将诗味冲淡,平均分散在全篇中,那才是孟浩然“淡”的风格。孟浩然的诗宛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她并不靠搔首弄姿,不需浓饰盛妆,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
最后借用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的评价作为总结:“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的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得到了‘诗的孟浩然’,便可以忘掉‘孟浩然的诗’了。这就是‘诗如其人’或‘人就是诗’的另一解释。超过了诗也好,够不上诗也好,任凭你从环子的哪一点看起。反正除了孟浩然,古今并没有第二个诗人到过这境界。”■
参考文献:
1.陈贻焮.唐诗论丛.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
2.曹础基.中国古代文学(第三册).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
3.林庾.唐诗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4.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唐诗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1月.
5.刘宁.王维孟浩然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7月.
6.闻一多.唐诗杂论.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
7.刘开扬.唐诗论文集.中华书局,196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