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器乐音乐演奏的声腔化艺术,是由我国著名胡琴演奏家、教育家闵惠芬先生在2006年“闵惠芬二胡艺术研究学术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二胡与胡琴音乐发展的探索与思考之观点。从闵惠芬先生提出这个观点至今,它已经成为二胡乃至胡琴演奏艺术领域探索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胡琴是中国历史的文化产物,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血脉的联系,当代二胡演奏和创作的发展是热烈而兴盛的,其流变和发展的速度成为中国弓弦乐器历史上最为快速和繁荣的时期,而与此同时,胡琴演奏以及作品逐渐走向高难度甚至超高难度技巧,音乐风格印象派,民族民间音乐曲调创作的作品稀少难见,而闵惠芬先生提出了这一器乐声腔化的命题,为胡琴音乐创作和演奏发展找到了一条充满未来之光的道路。
胡琴,最开始就依附于戏曲的深幽,一直处于伴奏地位,胡琴在戏曲、民间音乐、说唱等音乐形式近千年来的传承和流变中不断发展,经过近代国乐改革,逐渐走上了独奏与专业的演奏舞台,从而成为影响中国弓弦乐器发展的重要部分。在胡琴音乐演奏和创作蓬勃发展的现实处境下,作为中国举足轻重的弓弦乐器,胡琴音乐的演奏和创作应当怎样既灵活而多变地展现弓弦乐的灵巧,立足于民间乐器面对传统与现代的平衡发展呢?本文以胡琴音乐在川剧戏曲音乐中的表现为例,探索胡琴音乐与民族音乐声腔化发展的魅力。
川剧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由高腔、昆腔、胡琴、弹戏和灯调五种声腔组成。
川剧中的弹戏,即乱弹,又称“盖板子”“川梆子”,因用盖板胡琴为主奏乐器和以梆子击节而得名,它是一种用盖板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演唱的戏曲声腔。弹戏虽然源自陕西秦腔,属梆子系统,但它经过地区和人文迁徙的流变,与四川的地方语言深入结合,并受四川当地的锣鼓和川地民间音乐的影响,经过长期衍变,无论从演唱曲调、唱法以及唱腔的结构都与秦腔有了明显的变异,从而形成了具有四川地域特色的戏曲艺术风格,富有浓郁的四川地方色彩,因此又有“川梆子”之称。
盖板,川剧主奏乐器。盖板琴从清朝光绪年间传承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是川剧中弹戏的主奏乐器。因用木板制作而成,而形制似板胡但又比板胡大,故称盖板琴。盖板琴使用较粗的钢弦,演奏时需用钢套戴在手指上,否则会伤手指,盖板琴音色厚重,泼辣响亮,穿透力强,在川剧弹戏演奏中能使剧情高潮不断,气氛恢弘,能有效抓住观众的视觉感。
演奏这种乐器时,其明显区别于传统拉弦乐器二胡、高胡以及板胡,也有别于西方拉弦乐器小提琴、大提琴与倍大提琴。“盖板子”的演奏需要手指戴着铁指套,从而拉出的音色厚重、穿透力强的声音,这就是盖板胡琴。拉盖板胡琴,手指戴着铁指套,音色才优美、泼辣、响亮,但是盖板胡琴很难学,又极易伤手。
川剧盖板子如今面临缺乏传承人的严峻现实。其原因主要有:盖板对演奏技法要求就高,很难学好;川剧演出市场不景气。现在川剧演出很少,弹戏演奏也相应减少,弹戏的演奏大都使用胡琴伴奏,而用盖板更是少之又少。没有演出剧目,没有观众,就不能让大家见识盖板演奏。然而,盖板琴毕竟是川剧艺术中的瑰宝,如果失传,对川剧来说是一种不可估量的损失。
灯戏。灯戏在川剧中颇有特色,它源于四川民间的迎神赛社时的歌舞表演,也可以說是古代巴蜀传统灯会的产物。所演为生活小戏,所唱为民歌小调、村坊小曲,体现了当地浓烈的生活气息。灯戏声腔的特点是:乐曲短小,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旋律明快,具有浓厚的四川地方风味。灯戏伴奏的“胖筒筒”,是一种比二胡杆粗、筒身大、声音略带“嗡”声的琴,灯调声腔主要由“胖筒筒”、发间小曲和“神歌腔”组成。
以上介绍的分别是两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胡琴在地方戏曲中的实际演奏应用。胡琴是十分具有语言特点的民族乐器,胡琴的韵味正是具有模仿语言声腔的独特气质,拟人化的演奏技法对于声韵的表现和不同地区、不同乐种的创造是丰富多彩的。胡琴本就源自民间,更应当走进民间,从而将胡琴气韵通达、气质醇厚的内敛音律表达得淋漓尽致。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并不是保守、落后,对待传统的态度首先应当是尊重传统,尊重本民族的音乐历史。胡琴音乐的发展绝不仅限于个体或者单一性标题音乐独奏的发展,以戏曲为例,胡琴音乐作品如果具有戏曲或地方小戏的韵味、表现手法,就能获得长远发展。地方戏曲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最具魅力的瑰宝,戏曲音乐在时间的长河中不仅不会消亡,相反会因为其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而成为最出色的光彩。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但人们不能失掉民族音乐的根源。扎根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胡琴音乐发展最根本的方向。当前,胡琴音乐正朝着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但是最关键的依然是要明确胡琴音乐创作的源泉。胡琴音乐作品往往演奏难度大,演奏缺乏地方元素,不能使广大听众产生亲切的音乐感知。将胡琴音乐演奏融入当代戏曲音乐创作中,既可以促进同宗音乐的发展,又可以开拓胡琴音乐创作和演奏最为自信和流长的发展道路。
(四川音乐学院)
作者简介:刘雅兰(1985-),女,四川成都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民族音乐演奏教育。
胡琴,最开始就依附于戏曲的深幽,一直处于伴奏地位,胡琴在戏曲、民间音乐、说唱等音乐形式近千年来的传承和流变中不断发展,经过近代国乐改革,逐渐走上了独奏与专业的演奏舞台,从而成为影响中国弓弦乐器发展的重要部分。在胡琴音乐演奏和创作蓬勃发展的现实处境下,作为中国举足轻重的弓弦乐器,胡琴音乐的演奏和创作应当怎样既灵活而多变地展现弓弦乐的灵巧,立足于民间乐器面对传统与现代的平衡发展呢?本文以胡琴音乐在川剧戏曲音乐中的表现为例,探索胡琴音乐与民族音乐声腔化发展的魅力。
川剧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由高腔、昆腔、胡琴、弹戏和灯调五种声腔组成。
川剧中的弹戏,即乱弹,又称“盖板子”“川梆子”,因用盖板胡琴为主奏乐器和以梆子击节而得名,它是一种用盖板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演唱的戏曲声腔。弹戏虽然源自陕西秦腔,属梆子系统,但它经过地区和人文迁徙的流变,与四川的地方语言深入结合,并受四川当地的锣鼓和川地民间音乐的影响,经过长期衍变,无论从演唱曲调、唱法以及唱腔的结构都与秦腔有了明显的变异,从而形成了具有四川地域特色的戏曲艺术风格,富有浓郁的四川地方色彩,因此又有“川梆子”之称。
盖板,川剧主奏乐器。盖板琴从清朝光绪年间传承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是川剧中弹戏的主奏乐器。因用木板制作而成,而形制似板胡但又比板胡大,故称盖板琴。盖板琴使用较粗的钢弦,演奏时需用钢套戴在手指上,否则会伤手指,盖板琴音色厚重,泼辣响亮,穿透力强,在川剧弹戏演奏中能使剧情高潮不断,气氛恢弘,能有效抓住观众的视觉感。
演奏这种乐器时,其明显区别于传统拉弦乐器二胡、高胡以及板胡,也有别于西方拉弦乐器小提琴、大提琴与倍大提琴。“盖板子”的演奏需要手指戴着铁指套,从而拉出的音色厚重、穿透力强的声音,这就是盖板胡琴。拉盖板胡琴,手指戴着铁指套,音色才优美、泼辣、响亮,但是盖板胡琴很难学,又极易伤手。
川剧盖板子如今面临缺乏传承人的严峻现实。其原因主要有:盖板对演奏技法要求就高,很难学好;川剧演出市场不景气。现在川剧演出很少,弹戏演奏也相应减少,弹戏的演奏大都使用胡琴伴奏,而用盖板更是少之又少。没有演出剧目,没有观众,就不能让大家见识盖板演奏。然而,盖板琴毕竟是川剧艺术中的瑰宝,如果失传,对川剧来说是一种不可估量的损失。
灯戏。灯戏在川剧中颇有特色,它源于四川民间的迎神赛社时的歌舞表演,也可以說是古代巴蜀传统灯会的产物。所演为生活小戏,所唱为民歌小调、村坊小曲,体现了当地浓烈的生活气息。灯戏声腔的特点是:乐曲短小,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旋律明快,具有浓厚的四川地方风味。灯戏伴奏的“胖筒筒”,是一种比二胡杆粗、筒身大、声音略带“嗡”声的琴,灯调声腔主要由“胖筒筒”、发间小曲和“神歌腔”组成。
以上介绍的分别是两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胡琴在地方戏曲中的实际演奏应用。胡琴是十分具有语言特点的民族乐器,胡琴的韵味正是具有模仿语言声腔的独特气质,拟人化的演奏技法对于声韵的表现和不同地区、不同乐种的创造是丰富多彩的。胡琴本就源自民间,更应当走进民间,从而将胡琴气韵通达、气质醇厚的内敛音律表达得淋漓尽致。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并不是保守、落后,对待传统的态度首先应当是尊重传统,尊重本民族的音乐历史。胡琴音乐的发展绝不仅限于个体或者单一性标题音乐独奏的发展,以戏曲为例,胡琴音乐作品如果具有戏曲或地方小戏的韵味、表现手法,就能获得长远发展。地方戏曲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最具魅力的瑰宝,戏曲音乐在时间的长河中不仅不会消亡,相反会因为其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而成为最出色的光彩。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但人们不能失掉民族音乐的根源。扎根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胡琴音乐发展最根本的方向。当前,胡琴音乐正朝着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但是最关键的依然是要明确胡琴音乐创作的源泉。胡琴音乐作品往往演奏难度大,演奏缺乏地方元素,不能使广大听众产生亲切的音乐感知。将胡琴音乐演奏融入当代戏曲音乐创作中,既可以促进同宗音乐的发展,又可以开拓胡琴音乐创作和演奏最为自信和流长的发展道路。
(四川音乐学院)
作者简介:刘雅兰(1985-),女,四川成都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民族音乐演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