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文明是人类探索与改造世界的伟大成果,人们在科学理性主义的助力下建立了人工的第二自然界。随着晚期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到来,人类行为表现出过度贪婪的倾向,引发了一系列思考,有识之士开始呼吁人与自然共生,进行真实、健康和自然的设计,这将是现代设计观念的溯源式回归。
人类通过创物活动建立了“第二自然界”,体现了人类在追求生存质量时显现出强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建造房屋、交通工具等生活设施显示自身的不同,人们生活在自己设计的自然之中,其任何成分都打上了人类深深的烙印。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科技设计也正站在信息社会中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给予一种再认识。
“设计的自然”与“自然的设计”是设计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在“设计的自然”阶段,体现理性的、科学的、机械的功能主义特征,形式服从功能,形式追随功能,形式作为功能的从属品。“设计的自然”发到一定程度就达到“自然的设计”阶段,形式与功能合为“洋葱模式”,形式本身就是内容,形式决定设计,其多元化特征表现为强调民族性和地方性,尊重个人情感与满足个人需求、怀旧的情绪;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注重天人和谐;表现风格折中杂糅、形式多样、平民化、戏谑化。这两个阶段并没有明确界限,反而在相互渗透和较量中构成设计的主体,在一种否定自身为发展标准的前提下实现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一、设计的自然
现代工业文明从第一台蒸汽机的诞生开始,在交通、棉纺织业、冶铁业和采矿业等领域便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体现了现代机器的体力大爆发。汽车、火车、轮船等海陆空现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影响了城市规划布局、交通公路铁路的建设,刺激商业诸如旅游等产业的发展。美国福特公司的流水生产线展示了机械文明强大的生命力,并让人热衷于追求高速行驶在公路上前所未有的刺激与速度感。火车编织出通达四方的交通脉络,将土路升级为铁路,将物流运输、旅行等活动半径迅速扩大。这些都离不开新材料与新领域的探索与实验,化学合成成为引领人工制品的新领域,德国有机化学以李比希肥料业为首,建立德国煤炭化学工业并发展成合成化学工业,带动了各产业的发展,很多天然制品被化学制品取代,新材料成为功能实现的物质基础。新材料、新工艺领域的发展实现了建筑、交通等机械化批量生产,水晶宫的建造速度和材料美学向世人大声呐喊。机械文明实现了人类物理空间的“乾坤大挪移”的初级阶段。
电力的发明,在机械文明的基础上实现了通信领域、动力传输、电气等领域的提速,带来更大的冲击波,将世界装扮成声光电的璀璨世界。电力提供易于传输的工业动力,还成为极为高效的信息载体,实现了电报、电话、无线通信息等形式的信息传输。除作为信号发射塔之外,埃菲尔铁塔的美学意义更加突出。电力催生的另一领域是家用电器的兴起,家用电器的设计成功,是设计赋予技术一种视觉形式,创造一种现代生活方式,并提供了一系列表现现代化确切含义的符号。人们为追求手工劳动的解放而发明的洗衣机、厨房搅拌机、榨汁机、家用机器人等都显示人类的创造性智慧。在爱迪生发明电灯的带动下,供电系统、开关、电线、配电等行业随之发展,电报的发明使“地球村”的概念成为现实,“整个地球遍布通信神经,以思考的速度”实现了即时通信。1860年,英国惠斯通提出电话概念,更是使信息沟通模式实现即时性与及时性,取代了文字特有的情趣,缩短了望穿秋水的等待,创造一种全新的人际交流环境和生活方式。收音机的发明促进了航天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激光技术等领域的探索,成为人类上天入地的探索行为的动力。无线电广播将娱乐带进家庭,成为大众媒介,主导者大众的喜怒哀乐,电视更是成为家庭聚会和娱乐的高科技产品,音像同步传输成为当时最大的传播媒介,媒介成为人类的延伸,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工具,也是军事、观察和监视等行为的组成部分。
数字技术的发展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提速,互联网使人们短期内接触更多的差异。信息技术的增长促进了信息产品的多样化,个人活动或组织活动实现全球化,形成环球文化,使摩天大楼失去优势变得平展。网络成为资源共享的要求,各领域界限正在逐步消解,跨界成为可能,人类活动范围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自由切换,整个世界数字化。
生命科学的突破性进展让人类可以决定自身生存的状态,为人类自身存在状态提供从未有过的选择机会。器官培育、干细胞活化、器官移植技术等都成为“认识你自己”的成果,甚至可以突破年龄、性别等自然规律,打破传统的自然规律的概念。
“设计的自然”阶段是设计文化发展的粗放型阶段,这一阶段实现了物质基础的迅速扩充,机械性的建设性一面和破坏性一面都显示得淋漓尽致,“有计划废止制度”等营销策略导致不可再生资源大量浪费。形式上,通过几何化、模块化的“模板”进行中性处理,适应大机器快速生产,以几何形视角对个性化较强的地方性元素进行减法处理,以追求快速、高效和明确,同时也造成千城一面等同形同质的国际化风格风靡全球。“模板”成为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和游戏设计等各个领域开发的基础,程序是模板、软件也是模板,人们的生活被自身设计的模板而设定,工作的任务就是修改模板。机械文明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带给人类的压迫感,从一开始就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思考與关注,如工艺美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对机械化力量的不信任。形式设计方面也做出诸多努力,如自然主义风格的风格、野兽派对色彩的解放、立体主义对形的解放,包豪斯与乌尔姆两所设计学校都是这个阶段应运而生的设计教育机构,为人类建造理性的自然培养了大批具有科学化的理性和工作方法的设计人员,实现了德国生产合理化的目标并深刻影响世界。
二、自然的设计
工业化生产带来生产力的提高,使人性在新时代得到扩张,人性的过度扩张,必然导致对自然生态领域中其他生物圈里的侵略,在其过度索取反受其害之后,才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设计是工业化生产的需求,而生态问题是工业化生产的结果。人们以过度的行为实践“以人为本”而忽略“多样性有助于稳定性”,使自身所设计的自然表现出种种病态,呼吁现代生态的回归。狄更斯在《双城记》中传递出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的观点,爱因斯坦的发明也具备大善与大恶的两面性,适度利用科技造福人类是核心观念。“自然的设计”强调自然设计观念,蕴涵绿色、生态设计理念,以生态为中心取代以人类为中心的设计思想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两方面同样重要。 “自然的设计”有两层含义。一是自然主义风格设计,是指在设计中关注自然元素,这是“自然的设计”的初级阶段,在形式服从功能的大环境下,机械生产的快速复制与高效满足了当时急需解决的住房等社会需求,而只能在人类设计的自然中加入自然元素,如初期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中“向自然设计”实践。基玛德设计的法国地铁入口,表现出潜在的生态设计思想,被认为是自然的设计的启蒙运动。
二是在设计过程中,以“自然而然”“和谐共生”为指导思想,顺其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综合考虑行为必要性、整体性。和谐共生在儒家学说里指万物各得其位的秩序关系,它是一种等级分明、盈缩有度的完美结构与功能态。老子“以天下观天下”整体观,为当今设计的过度行为提供反思支点。弗兰克赖特的自然主义、有机主义、中西部草原风格,非常注重自然与设计融合为有机的一體,流水别墅是非常有说服力的案例。富勒是典型的自由生态设计者,其目的是创造生态设计实验的综合方法,20世纪30年代为解决住房问题,他设计的“迪马克森房屋”具备成本低、调节气温、净化空气、节约用水、回收废物等特征,被视为理想的自给自足的住宅的典型案例。索特萨斯认为,设计是告诉人们一个故事,给予一定意义,为喜剧性的生活舞台提供隐喻和式样,设计师努力体现产品与人们内心深处愿望的联系,为一个没有时间做梦的世界提供梦想。他们在无障碍设计领域设计的供残疾人使用的面包刀、病人躺着喝水的杯子、楼梯的安全扶手等产品体现了自然健康的设计理念。
环境恶化引起了各个层面的广泛关注,其从各个角度提出了担忧。1933年,莱尔博尔德在《大地伦理学》提出生态中心论伦理思想,使人类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变为其中的普通公民和成员,它蕴含着对他的同道成员的尊重,也包括对共同体的尊重,大地伦理反映了“生态良心”的存在,反映了个体对大地健康义务的努力。1948年,美国奥斯本《被掠夺的星球》反映了人类最粗暴和最具毁灭性的行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巴巴纳克《为真实世界而设计》提出的设计伦理问题,关注能源问题和设计的社会责任,在当时并未引起多大反响,在能源危机爆发后才引起世人的关注;1963年,美国卡尔逊《寂静的春天》是第一部环境启蒙教材,对农药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进行揭示,是“片面解决问题的结果会引发一系列新问题”的纪实;20世纪70年代,美国米多斯为首的研究小组《增长的极限》描述地球的有限性,从而提出“零增长理论”,经济发展是必然,设计可以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为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解决思路。
绿色设计是设计观念的变革,打破传统的功能满足需求,从设计的源头上解决由于人类消费而给环境增加的生态负荷,这种生态负荷包括:能量与资源消耗、排放性污染、流通和销售过程、消费终结时废旧物品与垃圾处理、资源减少导致生态失衡等方面,将人类设计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融相处,为自然生态平衡而设计。例如,网络购物已经成为拇指经济的主要模块,这导致了大量的运输、非必需性消费、快递包装和产品包装等问题,高校的垃圾桶中三分之一成分是废弃的快递包装材料,另一个三分之一是饮料瓶和塑料袋,一天消耗的饮料瓶、纸盒和塑料袋等垃圾堆积成山,其体量触目惊心。经济需要发展,产品需要更新换代,在这一粗放型的转变过程中,“自然”的设计理念应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同等重要,人类社会的内部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平衡问题也是生态设计的重要领域。在设计中有机结合本土化与全球化,并使之动态均衡,这是当今的一个有机设计理念,是生态设计中有关人文生态的那一部分,其中包含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主流文化与民间文化之间的相互认同、吸纳和融合。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设计是发扬传统风格的现代设计典范,中国2008年奥运会是践行“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有效论证。美国未来学家麦尔卡姆·威尔斯设计的隐蔽式生态建筑物,将建筑物作为植被的一部分,在建筑物顶部种植植被,使其真正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解决了现在摩天大楼热岛效应、能源浪费等弊端,回归自然。巴西库里巴蒂市的交通与垃圾处理、德国跟踪阳光的太阳房屋、荷兰的两栖住宅等都是“共生思想”的有力尝试。
三、结语
从“设计的自然”到“自然的设计”是由量到质的优化,是从机械时代迈向生命时代的过程,重视自然、个人、地域性与创造性价值的后工业化社会,超越现代主义,克服二元论,确立生命原理的共生秩序。未来学家王小平在《第二次宣言》中指出,21世纪是给人以娱乐的时代,要给人‘快乐的设计’,认为‘未来多数产业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成功地带来快乐’。快乐是真实、健康和自然的表现,因此人们应该进行真实、健康和自然的设计,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而实现现代设计观念的溯源式回归。
(桂林理工大学)
作者简介:于钦密(1982-),男,山东高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品牌形象塑造。
人类通过创物活动建立了“第二自然界”,体现了人类在追求生存质量时显现出强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建造房屋、交通工具等生活设施显示自身的不同,人们生活在自己设计的自然之中,其任何成分都打上了人类深深的烙印。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科技设计也正站在信息社会中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给予一种再认识。
“设计的自然”与“自然的设计”是设计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在“设计的自然”阶段,体现理性的、科学的、机械的功能主义特征,形式服从功能,形式追随功能,形式作为功能的从属品。“设计的自然”发到一定程度就达到“自然的设计”阶段,形式与功能合为“洋葱模式”,形式本身就是内容,形式决定设计,其多元化特征表现为强调民族性和地方性,尊重个人情感与满足个人需求、怀旧的情绪;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注重天人和谐;表现风格折中杂糅、形式多样、平民化、戏谑化。这两个阶段并没有明确界限,反而在相互渗透和较量中构成设计的主体,在一种否定自身为发展标准的前提下实现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一、设计的自然
现代工业文明从第一台蒸汽机的诞生开始,在交通、棉纺织业、冶铁业和采矿业等领域便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体现了现代机器的体力大爆发。汽车、火车、轮船等海陆空现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影响了城市规划布局、交通公路铁路的建设,刺激商业诸如旅游等产业的发展。美国福特公司的流水生产线展示了机械文明强大的生命力,并让人热衷于追求高速行驶在公路上前所未有的刺激与速度感。火车编织出通达四方的交通脉络,将土路升级为铁路,将物流运输、旅行等活动半径迅速扩大。这些都离不开新材料与新领域的探索与实验,化学合成成为引领人工制品的新领域,德国有机化学以李比希肥料业为首,建立德国煤炭化学工业并发展成合成化学工业,带动了各产业的发展,很多天然制品被化学制品取代,新材料成为功能实现的物质基础。新材料、新工艺领域的发展实现了建筑、交通等机械化批量生产,水晶宫的建造速度和材料美学向世人大声呐喊。机械文明实现了人类物理空间的“乾坤大挪移”的初级阶段。
电力的发明,在机械文明的基础上实现了通信领域、动力传输、电气等领域的提速,带来更大的冲击波,将世界装扮成声光电的璀璨世界。电力提供易于传输的工业动力,还成为极为高效的信息载体,实现了电报、电话、无线通信息等形式的信息传输。除作为信号发射塔之外,埃菲尔铁塔的美学意义更加突出。电力催生的另一领域是家用电器的兴起,家用电器的设计成功,是设计赋予技术一种视觉形式,创造一种现代生活方式,并提供了一系列表现现代化确切含义的符号。人们为追求手工劳动的解放而发明的洗衣机、厨房搅拌机、榨汁机、家用机器人等都显示人类的创造性智慧。在爱迪生发明电灯的带动下,供电系统、开关、电线、配电等行业随之发展,电报的发明使“地球村”的概念成为现实,“整个地球遍布通信神经,以思考的速度”实现了即时通信。1860年,英国惠斯通提出电话概念,更是使信息沟通模式实现即时性与及时性,取代了文字特有的情趣,缩短了望穿秋水的等待,创造一种全新的人际交流环境和生活方式。收音机的发明促进了航天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激光技术等领域的探索,成为人类上天入地的探索行为的动力。无线电广播将娱乐带进家庭,成为大众媒介,主导者大众的喜怒哀乐,电视更是成为家庭聚会和娱乐的高科技产品,音像同步传输成为当时最大的传播媒介,媒介成为人类的延伸,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工具,也是军事、观察和监视等行为的组成部分。
数字技术的发展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提速,互联网使人们短期内接触更多的差异。信息技术的增长促进了信息产品的多样化,个人活动或组织活动实现全球化,形成环球文化,使摩天大楼失去优势变得平展。网络成为资源共享的要求,各领域界限正在逐步消解,跨界成为可能,人类活动范围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自由切换,整个世界数字化。
生命科学的突破性进展让人类可以决定自身生存的状态,为人类自身存在状态提供从未有过的选择机会。器官培育、干细胞活化、器官移植技术等都成为“认识你自己”的成果,甚至可以突破年龄、性别等自然规律,打破传统的自然规律的概念。
“设计的自然”阶段是设计文化发展的粗放型阶段,这一阶段实现了物质基础的迅速扩充,机械性的建设性一面和破坏性一面都显示得淋漓尽致,“有计划废止制度”等营销策略导致不可再生资源大量浪费。形式上,通过几何化、模块化的“模板”进行中性处理,适应大机器快速生产,以几何形视角对个性化较强的地方性元素进行减法处理,以追求快速、高效和明确,同时也造成千城一面等同形同质的国际化风格风靡全球。“模板”成为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和游戏设计等各个领域开发的基础,程序是模板、软件也是模板,人们的生活被自身设计的模板而设定,工作的任务就是修改模板。机械文明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带给人类的压迫感,从一开始就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思考與关注,如工艺美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对机械化力量的不信任。形式设计方面也做出诸多努力,如自然主义风格的风格、野兽派对色彩的解放、立体主义对形的解放,包豪斯与乌尔姆两所设计学校都是这个阶段应运而生的设计教育机构,为人类建造理性的自然培养了大批具有科学化的理性和工作方法的设计人员,实现了德国生产合理化的目标并深刻影响世界。
二、自然的设计
工业化生产带来生产力的提高,使人性在新时代得到扩张,人性的过度扩张,必然导致对自然生态领域中其他生物圈里的侵略,在其过度索取反受其害之后,才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设计是工业化生产的需求,而生态问题是工业化生产的结果。人们以过度的行为实践“以人为本”而忽略“多样性有助于稳定性”,使自身所设计的自然表现出种种病态,呼吁现代生态的回归。狄更斯在《双城记》中传递出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的观点,爱因斯坦的发明也具备大善与大恶的两面性,适度利用科技造福人类是核心观念。“自然的设计”强调自然设计观念,蕴涵绿色、生态设计理念,以生态为中心取代以人类为中心的设计思想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两方面同样重要。 “自然的设计”有两层含义。一是自然主义风格设计,是指在设计中关注自然元素,这是“自然的设计”的初级阶段,在形式服从功能的大环境下,机械生产的快速复制与高效满足了当时急需解决的住房等社会需求,而只能在人类设计的自然中加入自然元素,如初期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中“向自然设计”实践。基玛德设计的法国地铁入口,表现出潜在的生态设计思想,被认为是自然的设计的启蒙运动。
二是在设计过程中,以“自然而然”“和谐共生”为指导思想,顺其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综合考虑行为必要性、整体性。和谐共生在儒家学说里指万物各得其位的秩序关系,它是一种等级分明、盈缩有度的完美结构与功能态。老子“以天下观天下”整体观,为当今设计的过度行为提供反思支点。弗兰克赖特的自然主义、有机主义、中西部草原风格,非常注重自然与设计融合为有机的一體,流水别墅是非常有说服力的案例。富勒是典型的自由生态设计者,其目的是创造生态设计实验的综合方法,20世纪30年代为解决住房问题,他设计的“迪马克森房屋”具备成本低、调节气温、净化空气、节约用水、回收废物等特征,被视为理想的自给自足的住宅的典型案例。索特萨斯认为,设计是告诉人们一个故事,给予一定意义,为喜剧性的生活舞台提供隐喻和式样,设计师努力体现产品与人们内心深处愿望的联系,为一个没有时间做梦的世界提供梦想。他们在无障碍设计领域设计的供残疾人使用的面包刀、病人躺着喝水的杯子、楼梯的安全扶手等产品体现了自然健康的设计理念。
环境恶化引起了各个层面的广泛关注,其从各个角度提出了担忧。1933年,莱尔博尔德在《大地伦理学》提出生态中心论伦理思想,使人类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变为其中的普通公民和成员,它蕴含着对他的同道成员的尊重,也包括对共同体的尊重,大地伦理反映了“生态良心”的存在,反映了个体对大地健康义务的努力。1948年,美国奥斯本《被掠夺的星球》反映了人类最粗暴和最具毁灭性的行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巴巴纳克《为真实世界而设计》提出的设计伦理问题,关注能源问题和设计的社会责任,在当时并未引起多大反响,在能源危机爆发后才引起世人的关注;1963年,美国卡尔逊《寂静的春天》是第一部环境启蒙教材,对农药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进行揭示,是“片面解决问题的结果会引发一系列新问题”的纪实;20世纪70年代,美国米多斯为首的研究小组《增长的极限》描述地球的有限性,从而提出“零增长理论”,经济发展是必然,设计可以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为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解决思路。
绿色设计是设计观念的变革,打破传统的功能满足需求,从设计的源头上解决由于人类消费而给环境增加的生态负荷,这种生态负荷包括:能量与资源消耗、排放性污染、流通和销售过程、消费终结时废旧物品与垃圾处理、资源减少导致生态失衡等方面,将人类设计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融相处,为自然生态平衡而设计。例如,网络购物已经成为拇指经济的主要模块,这导致了大量的运输、非必需性消费、快递包装和产品包装等问题,高校的垃圾桶中三分之一成分是废弃的快递包装材料,另一个三分之一是饮料瓶和塑料袋,一天消耗的饮料瓶、纸盒和塑料袋等垃圾堆积成山,其体量触目惊心。经济需要发展,产品需要更新换代,在这一粗放型的转变过程中,“自然”的设计理念应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同等重要,人类社会的内部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平衡问题也是生态设计的重要领域。在设计中有机结合本土化与全球化,并使之动态均衡,这是当今的一个有机设计理念,是生态设计中有关人文生态的那一部分,其中包含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主流文化与民间文化之间的相互认同、吸纳和融合。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设计是发扬传统风格的现代设计典范,中国2008年奥运会是践行“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有效论证。美国未来学家麦尔卡姆·威尔斯设计的隐蔽式生态建筑物,将建筑物作为植被的一部分,在建筑物顶部种植植被,使其真正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解决了现在摩天大楼热岛效应、能源浪费等弊端,回归自然。巴西库里巴蒂市的交通与垃圾处理、德国跟踪阳光的太阳房屋、荷兰的两栖住宅等都是“共生思想”的有力尝试。
三、结语
从“设计的自然”到“自然的设计”是由量到质的优化,是从机械时代迈向生命时代的过程,重视自然、个人、地域性与创造性价值的后工业化社会,超越现代主义,克服二元论,确立生命原理的共生秩序。未来学家王小平在《第二次宣言》中指出,21世纪是给人以娱乐的时代,要给人‘快乐的设计’,认为‘未来多数产业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成功地带来快乐’。快乐是真实、健康和自然的表现,因此人们应该进行真实、健康和自然的设计,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而实现现代设计观念的溯源式回归。
(桂林理工大学)
作者简介:于钦密(1982-),男,山东高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品牌形象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