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山绿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长期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盲目开发和经济发展对河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影响。河道污染以及洪水泛滥等问题,需要合理有效的河道管理来改善。河道管理体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落实效果不佳以及上传下达不到位等问题,本文将结合河道管理体制运行中的问题,深入探究提升河道管理体制运行实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河道管理;上行下效;机制运行;责任分割
引言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动力来源是“水”,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也离不开水。河道管理是有效保障人们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关键,近年来国家在生态环境整治方面也加大了对河道管理的重视,推出了包括采砂管理、河道修建以及环保监测等多项工作为一体的河道管理体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受周围居民传统观念或者历史原因影响,我国河道管理体制运行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河道管理体制运行效率的提升是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河道管理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浮于表面,导致河道管理机制运行实效性不足
河道管理体制是涵盖河道建设、管理、维护等多个层面的体制系统,其中还有着与河道管理相关的采砂管理等旁支体制。在管理过程中,很多管理人员大多都是进行浮在表面的管理,针对每一项管理体制内容并没有进行深入根本的管理。这种无关痛痒的管理方式,不仅会导致河道管理机制运行的实效性不足,还会出现因为管理不到位或者不及时而增加河道淤塞风险等。
(二)体制落实难度大
河道管理体制建设已经相对完善,但是如何将这一体制落到实处却是其面临的问题,理论只有在实践中应用才能够实现其价值。在现实管理体制运行过程中,上传下达机制建设不完善,导致很多管理要求或者政策在传达到基层之后就变了味,无法实现其最初的管理目标。除此之外,在河道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周边居民的影响,很多居民出于自身利益,会对河道建设和整顿工作进行阻挠甚至是破坏,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和效果。由此可见,河道管理体制运行过程中面对着主客观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体制落实难度大。
(三)重建设轻环保和管理
河道管理体制要求协同推进河道建设和环保监管,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存在重建设轻环保和管理的问题。河道建设过程中涉及到招标和投标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也正是因为这样,当地政府在组织河道管理过程中会更加重视河道的建设。相对而言,河道环保监测成本较高且部分地方的环保监测技术和手段都相对比较落后,这也导致部分地方的河道环保管理落入形式主义,难以从根本上提升河道水质。与此同时,河道后期管理也需要投入成本和精力,但是卻没有实质性的经济收益,这同样导致部分河道管理部门忽视了河道的后期管理。由此可见,在河道管理体制运行中,部分地方以及管理人员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的行为导致其运行效果不佳。
二、提升河道管理体制运行的对策
(一)提升河道管理人员责任意识和专业能力
提升河道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专业能力是提升河道管理体制运行效果的关键,因为管理人员是整个体制运行中的能动因素,其素质与能力可以直接影响其运行效果。首先,河道管理体制建设需要组建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通过引进高素质人才以及年轻人才,对其进行系统化的培训,保障其在思想认识和专业能力方面能够满足河道管理体制落实要求。其次,对于将河道管理浮于表面的管理人员应该予以裁撤,在管理队伍内部深化绩效考核机制,提升河道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二)强化体制运行监督机制和问责制度建设
河道管理体制的有效运行还有赖于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和问责制度建设,要求建立起人人负责的体制运行理念。在河道管理过程中,明确每个河道的相应负责人,由其负责开展相应的群众工作和管理工作,扫除河道建设和管理中的障碍。如果出现问题,也可以迅速问责到相关负责人。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定期对负责人的工作情况以及河道管理机制落实情况进行考核,通过相应的监督队伍管理,保证上级部门的河道管理机制或者措施能够真正落实到基层,降低落实难度。通过强化体制运行监督机制和问责制度建设,能够增强相关责任人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能够有效改善之前部分管理人员浑水摸鱼的工作态度和状态,将我国河道管理机制真正落实到基层,落到实处。
(三)推进河道管理体制运行的一体化,加强河道环境管理
推进河道管理体制运行的一体化,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建立起一体化协同推进河道管理工作的意识,不能仅仅关注眼前经济利益,更要看到河道管理的长远利益和长效发展。通过组织河道管理人员培训等工作,提升其协同一体化管理能力,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能够从矛盾对立统一原理出发,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加强河道的环境管理和日常管理。除此之外,增加基层河道管理资金和设备支持,提升其环保监测能力和日常管理监测水平等,引进信息化管理手段,对于提升河道管理体制运行效率也是大有裨益。通过实时监控,能够帮助相关管理人员更好地把握河道水质情况,并从长期监测中掌握河道的水量规律等,帮助河道管理工作做出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决策。
结语
综上所述,改善我国水质情况是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改善我国河道泛滥情况是提升人们农业生产质量的关键,改善我国河道枯水期干涸的情况是促进我国环境长效发展的重点。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河道管理体制也日渐完善。为了提升河道管理体制运行的实效性,需要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河道管理队伍,通过培训等方式提升河道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专业能力,推进河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和一体化建设,提升我国水环境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友齐.对中小河道长效管理机制的实践探讨[J].管理观察,2018(32):68-69.
[2]许静波.关于泰州引江河河道工程管理体制的思考[J].水利水电快报,2018,39(03):44-46.
[3]李金瑞.安徽省长江河道管理信息化建设构想[J].江淮水利科技,2017(06):22-24.
关键词:河道管理;上行下效;机制运行;责任分割
引言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动力来源是“水”,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也离不开水。河道管理是有效保障人们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关键,近年来国家在生态环境整治方面也加大了对河道管理的重视,推出了包括采砂管理、河道修建以及环保监测等多项工作为一体的河道管理体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受周围居民传统观念或者历史原因影响,我国河道管理体制运行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河道管理体制运行效率的提升是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河道管理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浮于表面,导致河道管理机制运行实效性不足
河道管理体制是涵盖河道建设、管理、维护等多个层面的体制系统,其中还有着与河道管理相关的采砂管理等旁支体制。在管理过程中,很多管理人员大多都是进行浮在表面的管理,针对每一项管理体制内容并没有进行深入根本的管理。这种无关痛痒的管理方式,不仅会导致河道管理机制运行的实效性不足,还会出现因为管理不到位或者不及时而增加河道淤塞风险等。
(二)体制落实难度大
河道管理体制建设已经相对完善,但是如何将这一体制落到实处却是其面临的问题,理论只有在实践中应用才能够实现其价值。在现实管理体制运行过程中,上传下达机制建设不完善,导致很多管理要求或者政策在传达到基层之后就变了味,无法实现其最初的管理目标。除此之外,在河道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周边居民的影响,很多居民出于自身利益,会对河道建设和整顿工作进行阻挠甚至是破坏,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和效果。由此可见,河道管理体制运行过程中面对着主客观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体制落实难度大。
(三)重建设轻环保和管理
河道管理体制要求协同推进河道建设和环保监管,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存在重建设轻环保和管理的问题。河道建设过程中涉及到招标和投标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也正是因为这样,当地政府在组织河道管理过程中会更加重视河道的建设。相对而言,河道环保监测成本较高且部分地方的环保监测技术和手段都相对比较落后,这也导致部分地方的河道环保管理落入形式主义,难以从根本上提升河道水质。与此同时,河道后期管理也需要投入成本和精力,但是卻没有实质性的经济收益,这同样导致部分河道管理部门忽视了河道的后期管理。由此可见,在河道管理体制运行中,部分地方以及管理人员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的行为导致其运行效果不佳。
二、提升河道管理体制运行的对策
(一)提升河道管理人员责任意识和专业能力
提升河道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专业能力是提升河道管理体制运行效果的关键,因为管理人员是整个体制运行中的能动因素,其素质与能力可以直接影响其运行效果。首先,河道管理体制建设需要组建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通过引进高素质人才以及年轻人才,对其进行系统化的培训,保障其在思想认识和专业能力方面能够满足河道管理体制落实要求。其次,对于将河道管理浮于表面的管理人员应该予以裁撤,在管理队伍内部深化绩效考核机制,提升河道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二)强化体制运行监督机制和问责制度建设
河道管理体制的有效运行还有赖于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和问责制度建设,要求建立起人人负责的体制运行理念。在河道管理过程中,明确每个河道的相应负责人,由其负责开展相应的群众工作和管理工作,扫除河道建设和管理中的障碍。如果出现问题,也可以迅速问责到相关负责人。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定期对负责人的工作情况以及河道管理机制落实情况进行考核,通过相应的监督队伍管理,保证上级部门的河道管理机制或者措施能够真正落实到基层,降低落实难度。通过强化体制运行监督机制和问责制度建设,能够增强相关责任人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能够有效改善之前部分管理人员浑水摸鱼的工作态度和状态,将我国河道管理机制真正落实到基层,落到实处。
(三)推进河道管理体制运行的一体化,加强河道环境管理
推进河道管理体制运行的一体化,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建立起一体化协同推进河道管理工作的意识,不能仅仅关注眼前经济利益,更要看到河道管理的长远利益和长效发展。通过组织河道管理人员培训等工作,提升其协同一体化管理能力,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能够从矛盾对立统一原理出发,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加强河道的环境管理和日常管理。除此之外,增加基层河道管理资金和设备支持,提升其环保监测能力和日常管理监测水平等,引进信息化管理手段,对于提升河道管理体制运行效率也是大有裨益。通过实时监控,能够帮助相关管理人员更好地把握河道水质情况,并从长期监测中掌握河道的水量规律等,帮助河道管理工作做出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决策。
结语
综上所述,改善我国水质情况是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改善我国河道泛滥情况是提升人们农业生产质量的关键,改善我国河道枯水期干涸的情况是促进我国环境长效发展的重点。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河道管理体制也日渐完善。为了提升河道管理体制运行的实效性,需要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河道管理队伍,通过培训等方式提升河道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专业能力,推进河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和一体化建设,提升我国水环境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友齐.对中小河道长效管理机制的实践探讨[J].管理观察,2018(32):68-69.
[2]许静波.关于泰州引江河河道工程管理体制的思考[J].水利水电快报,2018,39(03):44-46.
[3]李金瑞.安徽省长江河道管理信息化建设构想[J].江淮水利科技,2017(06):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