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历程,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因此各族人民对于同一种事物,可能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而这些差异都会体现在各自的语言中。动物词汇作为生活中常见的一部分,必然会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本文从动物词汇角度,即从十二生肖里面的动物着手分析动物词汇在中西方语言中的文化内涵,以此来比较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异同点。通过比较社会习俗、宗教信仰、自然环境等因素,来探讨有关动物词汇的几种翻译方法。
【关键词】 中西文化;十二生肖;翻译策略;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2-0112-02
一、引言
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为了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常常赋予各种动物不同的文化内涵,以此来传递自身的语言信息和情感思想。由于受到不同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中西方对于相同动物赋予的文化内涵,有时候是截然不同的。本文将对比分析诸多中西方动物词汇,让读者能够对十二生肖中的相关动物词汇有所了解,避免在翻译过程中因双方文化的差异而出现误解。
二、动物词汇在中西文化内涵的异同
(一)同一动物词语在中西文化中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
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猪是贪婪、肮脏、粗野的象征,西方人常常把带有贬义感情色彩的词汇与猪联系在一起,如愚笨(teach a pig to sing)、脏乱(pig's ear)、贪婪(pig out)。而在中国文化中,猪也常常被视为不洁的动物。例如,“猪朋狗友”用来形容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坏朋友;“寄豭之猪”比喻私闯别人家淫乱的男子。
同时,在国人的眼中,凡与鼠有关的词汇诸多带有贬义色彩:“鼠目寸光”比喻目光短浅,没有远见的人;“贼眉鼠眼”形容人的神情鬼鬼祟祟。在西方文化中,人们
对于老鼠的厌恶心理是相同的。在英美国家,“rat”一词含有“内奸”“告密者”“叛徒”之意,“rat”构成的短语常常含有贬义的色彩,如“rat on”(背弃、出卖某人),“rat race”(为社会地位所做的寡廉鲜耻、卑鄙的竞争),“rat out”(临阵脱逃)。
(二)同一动物词语在中西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由于受不同生活环境的影响,所以不同的民族为同一种动物赋予的内涵必然有所不同。在中国,有关“狗”的习语十分常见,在封建王朝,国人常把那些阿谀谄媚,攀附权贵的小人与狗的形象结合一起。因此其具有明显的民族文化色彩。比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鸡鸣狗盗”等等,这些习语中大多含有贬义色彩。而西方人对狗的感情十分深厚,在其祖先游猎过程中,他们发现狗有灵敏的嗅觉和敏捷的身躯,且对主人十分忠诚。因此他们常常将狗与人紧密结合一起,如“big dog”(大人物),“lucky dog”(幸运儿)等。
在汉语文化中,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象、一种血脉相连的情感。但是在西方人的文化中,龙是一种邪恶的生物。在《圣经》中,它是恶魔的化身。因而,把 “龙”直译为“dragon”,不能体现出华夏子孙对于龙的感情,也会让国外读者对龙的形象产生巨大的误解。
(三) 不同的动物词语在中西文化中具有相似的文化内涵
牛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勤劳踏实的象征。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农耕文明中,牛在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常用牛来比喻生活中的事物。在西方,人们多用马比喻生活中的日常事物。它在西方人心中的地位就如同牛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一样。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常常把“牛”和“horse”联系在一起,如“to work like a horse”,形容一个人工作认真卖力,相当于汉语中的“干活像头老黄牛”;“as strong as a horse”用来形容一个人像牛一样壮实;“take horse”这一习语是指吹牛。这就是不同的动物词语在中西方文化具有相似含义的具体体现。
三、动物词汇英汉互译差异的翻译策略及因素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产生明显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诸多的动物词汇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逐渐被赋予了特定的民族文化内涵,因此正确分析出动物词汇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对于翻译中文化缺省的现象,译者不能将其彻底地本民族化,这样会使目的语读者失去欣赏和感受源语文化的机会,当然译者也不能不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而直接进行翻译。这就要求译者在对于那些蕴含着丰富内涵的动物词汇进行语言转换时,结合双方的文化因素,进而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一) 动物词汇英汉互译差异的翻译策略
1.通过直译的方式加以转化
直译指在忠于原文内容的条件下,力求使译文与原文在选词用字、句法结构、形象比喻及风格特征等方面尽可能趋同。所以,英汉动物词汇转化的过程中,对于译入语和源语中蕴含内涵相同或相似情况的动物词语,可以直接采取直译的方法。
在十二生肖的动物中,“鸡”和西方文化中“cock”有着相同的文化内涵。在韦氏词典中,“Cock-a-hoop”一詞的释义为“triumphantly pleased or boastful : happily exulting”。在汉语文化中,公鸡有着相似的文化内涵,例如:“淮南鸡犬”用来形容攀附别人而得势的人。因此,译者可以将“Cock-a-hoop”直译为“骄傲得像只大公鸡”。
2.通过意译的方式加以转化
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真正的难题便是对那些文化内涵相差较大的动物词汇进行翻译。因此,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译者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加以转换,既能保持原文内容,又能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在上文提及汉语中的“牛”与英文中的“horse”有着相似的文化内涵。译者在处理“talk horse”一词中,如果将其译为 “吹马”,那么以汉语为源语的读者将不能理解这一词的文化内涵,同样地,译者不能将“吹牛”一詞译为“talk bull”。因此,译者需要通过阅读大量的典籍文献、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的差异,了解中西方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才可能避免翻译过程中的失误,准确地传递原文想要表达的文化内涵。
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需要译者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充分了解原文的意思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然后将其翻译成符合汉语习惯的文字。不管采用直译还是意译,都要让读者明白文中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
(二) 动物词汇英汉互译差异的影响因素
带有社会习俗、宗教信仰、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动物词汇,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否准确传达源语内容的阻碍。因此就需要译者在翻译动物词汇的过程中,既要保持原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又能让读者在不了解对方的文化的情况下,能够读懂译文中所传递的文化信息。这就需要译者不断加深对中西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以此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下面具体谈谈影响动物词汇在汉英互译的过程中的因素。
1. 社会习俗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猴受到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喜爱。在民间吉祥图案上,常常可以看到“猴”的身影。原因其一是古代中国人的传统期盼,二是以前交通运输不发达,马帮常常会带上猴子,用来预防疾病,减少财物损失。但是在西方文化中,“monkey”一词带有淘气、顽皮和捣蛋的含义。例如,“monkey on the back”指的是摆脱不了的负担;“get the monkey off”表示戒掉吸毒恶习。从这些习语中,可以看出西方人对于猴的情感态度。
2.宗教信仰
上文提到过,民间将龙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但是在西方文化中,龙是邪恶和灾难的象征。两种文化呈现出巨大差异是源于西方文化受宗教因素的影响。《圣经》中记载大红龙是撒旦的化身,它会将罪恶带入世界。因此,在西方的文学作品或是影视动画中,龙一直是以好战、凶恶的形象出现。所以译者不能简单地将“龙”翻为“dragon”,这会使西方读者对中国的文化产生误解。
同样地,译者不可将“羊”简单译为“sheep”或者“goat”,必须根据具体的语境来进行翻译。据《圣经》中的文字记载,“sheep”和“goat”在英文中的形象截然不同,“sheep”一词大多用来比喻性格温和、恭顺,如“as lovely as a little sheep”。而与“goat”相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的色彩,如:“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区别好坏,分清良莠)。 如果译者不明白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必将会造成翻译过程中的错译。
3. 自然环境
中国的纬向地带分异规律处于亚热带和温热带之间,土地广袤,资源丰富,其主要的生产方式是取决于天气的农业生产。农业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因此中国古代与耕田文化有关的语言比较丰富。在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上,辅助人们耕地的牛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意义,于是产生了很多与牛相关的特色习语。但是诸多西方国家却大相径庭,其中英国受其自然环境的影响,有关渔猎,航海事业的词语比较发达,这也是为什么“狗”和“马”在西方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四、总结
动物词语作为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中西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让读者更好理解中西方文化,译者必须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的文化差异,在此基础上,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翻译。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交流机会,加速了英汉两种语言的混合,一些中国式英语也被西方人接受,所以如何翻译出地道译文,还需要译者不断学习,加强自身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陈巧玲.文化语境视角下英汉“猴”的翻译[J].课程教育研究,2016,(1):139.
[2]方姝兰.汉英“马”习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72-82.
[3]李蕾.“Dog”和“狗”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2011:1-83.
[4]林小君.从十二生肖中看中西文化对比与翻译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10):60-62.
[5]杨元刚.说牛道马:英汉动物词的联想意义与翻译[J].山东外语教学,2003,(4):13-18.
作者简介:
周岸曼,女,湖北武汉人,沈阳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关键词】 中西文化;十二生肖;翻译策略;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2-0112-02
一、引言
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为了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常常赋予各种动物不同的文化内涵,以此来传递自身的语言信息和情感思想。由于受到不同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中西方对于相同动物赋予的文化内涵,有时候是截然不同的。本文将对比分析诸多中西方动物词汇,让读者能够对十二生肖中的相关动物词汇有所了解,避免在翻译过程中因双方文化的差异而出现误解。
二、动物词汇在中西文化内涵的异同
(一)同一动物词语在中西文化中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
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猪是贪婪、肮脏、粗野的象征,西方人常常把带有贬义感情色彩的词汇与猪联系在一起,如愚笨(teach a pig to sing)、脏乱(pig's ear)、贪婪(pig out)。而在中国文化中,猪也常常被视为不洁的动物。例如,“猪朋狗友”用来形容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坏朋友;“寄豭之猪”比喻私闯别人家淫乱的男子。
同时,在国人的眼中,凡与鼠有关的词汇诸多带有贬义色彩:“鼠目寸光”比喻目光短浅,没有远见的人;“贼眉鼠眼”形容人的神情鬼鬼祟祟。在西方文化中,人们
对于老鼠的厌恶心理是相同的。在英美国家,“rat”一词含有“内奸”“告密者”“叛徒”之意,“rat”构成的短语常常含有贬义的色彩,如“rat on”(背弃、出卖某人),“rat race”(为社会地位所做的寡廉鲜耻、卑鄙的竞争),“rat out”(临阵脱逃)。
(二)同一动物词语在中西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由于受不同生活环境的影响,所以不同的民族为同一种动物赋予的内涵必然有所不同。在中国,有关“狗”的习语十分常见,在封建王朝,国人常把那些阿谀谄媚,攀附权贵的小人与狗的形象结合一起。因此其具有明显的民族文化色彩。比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鸡鸣狗盗”等等,这些习语中大多含有贬义色彩。而西方人对狗的感情十分深厚,在其祖先游猎过程中,他们发现狗有灵敏的嗅觉和敏捷的身躯,且对主人十分忠诚。因此他们常常将狗与人紧密结合一起,如“big dog”(大人物),“lucky dog”(幸运儿)等。
在汉语文化中,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象、一种血脉相连的情感。但是在西方人的文化中,龙是一种邪恶的生物。在《圣经》中,它是恶魔的化身。因而,把 “龙”直译为“dragon”,不能体现出华夏子孙对于龙的感情,也会让国外读者对龙的形象产生巨大的误解。
(三) 不同的动物词语在中西文化中具有相似的文化内涵
牛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勤劳踏实的象征。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农耕文明中,牛在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常用牛来比喻生活中的事物。在西方,人们多用马比喻生活中的日常事物。它在西方人心中的地位就如同牛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一样。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常常把“牛”和“horse”联系在一起,如“to work like a horse”,形容一个人工作认真卖力,相当于汉语中的“干活像头老黄牛”;“as strong as a horse”用来形容一个人像牛一样壮实;“take horse”这一习语是指吹牛。这就是不同的动物词语在中西方文化具有相似含义的具体体现。
三、动物词汇英汉互译差异的翻译策略及因素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产生明显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诸多的动物词汇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逐渐被赋予了特定的民族文化内涵,因此正确分析出动物词汇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对于翻译中文化缺省的现象,译者不能将其彻底地本民族化,这样会使目的语读者失去欣赏和感受源语文化的机会,当然译者也不能不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而直接进行翻译。这就要求译者在对于那些蕴含着丰富内涵的动物词汇进行语言转换时,结合双方的文化因素,进而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一) 动物词汇英汉互译差异的翻译策略
1.通过直译的方式加以转化
直译指在忠于原文内容的条件下,力求使译文与原文在选词用字、句法结构、形象比喻及风格特征等方面尽可能趋同。所以,英汉动物词汇转化的过程中,对于译入语和源语中蕴含内涵相同或相似情况的动物词语,可以直接采取直译的方法。
在十二生肖的动物中,“鸡”和西方文化中“cock”有着相同的文化内涵。在韦氏词典中,“Cock-a-hoop”一詞的释义为“triumphantly pleased or boastful : happily exulting”。在汉语文化中,公鸡有着相似的文化内涵,例如:“淮南鸡犬”用来形容攀附别人而得势的人。因此,译者可以将“Cock-a-hoop”直译为“骄傲得像只大公鸡”。
2.通过意译的方式加以转化
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真正的难题便是对那些文化内涵相差较大的动物词汇进行翻译。因此,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译者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加以转换,既能保持原文内容,又能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在上文提及汉语中的“牛”与英文中的“horse”有着相似的文化内涵。译者在处理“talk horse”一词中,如果将其译为 “吹马”,那么以汉语为源语的读者将不能理解这一词的文化内涵,同样地,译者不能将“吹牛”一詞译为“talk bull”。因此,译者需要通过阅读大量的典籍文献、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的差异,了解中西方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才可能避免翻译过程中的失误,准确地传递原文想要表达的文化内涵。
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需要译者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充分了解原文的意思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然后将其翻译成符合汉语习惯的文字。不管采用直译还是意译,都要让读者明白文中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
(二) 动物词汇英汉互译差异的影响因素
带有社会习俗、宗教信仰、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动物词汇,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否准确传达源语内容的阻碍。因此就需要译者在翻译动物词汇的过程中,既要保持原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又能让读者在不了解对方的文化的情况下,能够读懂译文中所传递的文化信息。这就需要译者不断加深对中西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以此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下面具体谈谈影响动物词汇在汉英互译的过程中的因素。
1. 社会习俗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猴受到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喜爱。在民间吉祥图案上,常常可以看到“猴”的身影。原因其一是古代中国人的传统期盼,二是以前交通运输不发达,马帮常常会带上猴子,用来预防疾病,减少财物损失。但是在西方文化中,“monkey”一词带有淘气、顽皮和捣蛋的含义。例如,“monkey on the back”指的是摆脱不了的负担;“get the monkey off”表示戒掉吸毒恶习。从这些习语中,可以看出西方人对于猴的情感态度。
2.宗教信仰
上文提到过,民间将龙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但是在西方文化中,龙是邪恶和灾难的象征。两种文化呈现出巨大差异是源于西方文化受宗教因素的影响。《圣经》中记载大红龙是撒旦的化身,它会将罪恶带入世界。因此,在西方的文学作品或是影视动画中,龙一直是以好战、凶恶的形象出现。所以译者不能简单地将“龙”翻为“dragon”,这会使西方读者对中国的文化产生误解。
同样地,译者不可将“羊”简单译为“sheep”或者“goat”,必须根据具体的语境来进行翻译。据《圣经》中的文字记载,“sheep”和“goat”在英文中的形象截然不同,“sheep”一词大多用来比喻性格温和、恭顺,如“as lovely as a little sheep”。而与“goat”相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的色彩,如:“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区别好坏,分清良莠)。 如果译者不明白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必将会造成翻译过程中的错译。
3. 自然环境
中国的纬向地带分异规律处于亚热带和温热带之间,土地广袤,资源丰富,其主要的生产方式是取决于天气的农业生产。农业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因此中国古代与耕田文化有关的语言比较丰富。在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上,辅助人们耕地的牛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意义,于是产生了很多与牛相关的特色习语。但是诸多西方国家却大相径庭,其中英国受其自然环境的影响,有关渔猎,航海事业的词语比较发达,这也是为什么“狗”和“马”在西方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四、总结
动物词语作为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中西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让读者更好理解中西方文化,译者必须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的文化差异,在此基础上,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翻译。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交流机会,加速了英汉两种语言的混合,一些中国式英语也被西方人接受,所以如何翻译出地道译文,还需要译者不断学习,加强自身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陈巧玲.文化语境视角下英汉“猴”的翻译[J].课程教育研究,2016,(1):139.
[2]方姝兰.汉英“马”习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72-82.
[3]李蕾.“Dog”和“狗”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2011:1-83.
[4]林小君.从十二生肖中看中西文化对比与翻译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10):60-62.
[5]杨元刚.说牛道马:英汉动物词的联想意义与翻译[J].山东外语教学,2003,(4):13-18.
作者简介:
周岸曼,女,湖北武汉人,沈阳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