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苏州古典园林的空间美学观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love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苏州古典园林以其自然山水风格著称,是两千年来文人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社会思想、价值观、人生追求和审美情趣的结晶。苏州园林也以“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著称,具有人为构建的空间审美特征。通过对苏州古典园林空间关系的探讨,可以发现苏州古典园林的空间营造手法和空间审美观念。
  【关键词】 苏州;古典园林;空间美学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2-0083-02
  一、苏州古典园林的发展概况
  “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在苏州”,①苏州古典园林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据史料记载:“江南未闻有私园。直至东晋,吴郡始以顾辟疆园称于时” ②五代时期,贵族、官僚在苏州的造园活动盛极一时;北宋末年,宋徽宗于苏州设立应奉局,当时苏州造园风气已较为普遍;南宋时,富饶的苏州园林别墅不断兴建,造园之风大盛;明清是封建社会末期,苏州的造园活动也达到一个新的高潮,从明嘉靖至清乾隆之间,大小官僚地主争相造园成为一时风尚。后社会动荡,封建社会渐衰,昔日名园虽屡易其主,但都保存着原来的面貌,或装饰,或予以改建。
  二、苏州古典园林的空间美学成因
  (一)空间美学思想的溯源。空间既是一个哲学概念,又是一个美学范畴,既高度抽象又具体存在,从宏观天体到微观尘埃,都存在于空间之中。追本溯源,发掘空间在人们意识中的潜在雏形——空间观,顾名思义,空间观是一種感知空间的观念。中国自古以来就对空间的概念有着深刻的理解, 从老子的一句名言可以看出中国人的空间观念:“诞殖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句话阐明了虚无的空间意义,老子的空间观念认为,空间里存在两种力量,它们是即对立又和谐的统一体,营造空间的真正目的是,用实体即建筑或者器皿来衬托空间无的价值,“无”才是空间中有用的、可用的。
  1.中国宇宙观的根本之气。《易经》的宇宙观:“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万物届禀天地之气以生,一切物体可以说是一种‘气积’”。③先秦哲学创造了中国文化“气”的宇宙,气,可感而不可见,是虛,是无,是《老子》所说的不可道的“道”,这构成了中国文化和中国美学的特点,虚空在具体审美对象中的重要性,就如绘画中对空白的重视,建筑中对门窗的重视,人物中对神、情韵态的重视,及韵外之味,景外之景的重视。
  《庄子 · 人间世》说: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里提到的虚就是虚空的意思,这种关于空间唯道集虚的观念,对后世的园林艺术有很深远的影响。空间里的气韵生动,也是中国美学的最高标准。
  2.中国宇宙观的根本之阴阳。阴阳,是宇宙最概括和最基本的划分,阴阳由气而生,阴阳理论认为,世界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构成,一阴一阳之谓道, 白为无,黑为有,阴阳是相对的,同时又相生相克。有与无也是实与虚, 是具体事物与宇宙的直接关系,如建筑物的墙壁、门窗等。器皿的实体与中空,而联系这有与无的是气,气将有与无一以贯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是中国哲学对立统一的最大特点, 由此诞生的虚灵说,直接开启了后世的意境论。
  (二)传统造园之自然观。古人从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产生了以天人合一为指导理念,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并对其影响深远,提醒世人应该尊重自然规律,行事作为顺应自然的发展。以及中国宇宙观和文化的总纲。苏州古典园林造园的最高原则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大自然因人的情感而包容了感性和生命,孕育并上升为具有巨大容量和辐射力的审美意象。
  1.儒家自然观之景物比德。“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这是有关自然山水的审美命题,追溯到最早是由孔子提出的,儒家认为山具有“仁者”的品格,水具有“知者”的品格。他们将山水与人的品质进行对比,并认为其有契合之处,从而将山水引向更高的审美高度,将自然界的美视为人品格上美的特征,这就是山水比德的意境。儒家比德思想对文学、绘画和中国古代园林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学保留传承并将《诗经》的比兴手法加以强化,不仅山水可以与人的品格进行比较,也将植物的特性与人的品格进行比较结合,这样就使花草树木具有观赏和寄托人们高洁品质两个层面的含义,这种方式即称为景物比德。
  2.道家自然观之道法自然。道家从超功利的思想出发,将审美视为自然的存在,道家反对人工修饰的美,主张无为的自然之美。道家所指的自然是顺其自然发展的规律,人为不加以过多的干涉,是无为之道,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强调人与自然的联系以及对自然的顺从,万事万物要符合自然的规律, 自然之趣,“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是指景观按照基本的自然状态进行布置。“因山构室,就水架屋”“随曲合方”就是指虽经人工经营,但原地形地貌仍然如旧,在景物的细节处理上,也体现出“道法自然”,园林中叠砌假山时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减少人工拼贴的痕迹,以求自然情趣。
  3.释家自然观之意外之象。禅宗认为,佛教不能用文字来传达,只能用隐喻来理解,这为园林形式中有限的自然中的景观空间包含了可以提供给人的无限的审美感受,禅宗认为,“介子是心,须弥是万卷。纳之于心,何所不可。”即限制性的规定越少,给人想象的空间就会越大,只有将一切都简单化到极致的时候,才能给人留出最大的思辨空间,反映在园林上就是讲究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禅需要用心去体会,不是一蹴而就的。 要摆脱表象,看到初衷,造园也需要用心去体悟, 因此,设计要注重含蓄美和意境美。从而由景象中产生情感,再由情感中感悟意境,感受韵外之致、象外之象的意蕴。
  三、苏州古典园林空间美学的特征
  (一)空间适宜之美。为了满足园林主人观赏景色,赏游休憩的需求,园林中的建筑类型多且造型复杂。《长物志》“室庐”总论中文震亨提及:“随方制象,各有所宜,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检无俗”。④是指建筑的模式是根据使用的类别和不同的功能来确定的,各自有其最适宜的做法。园林居住空间要符合自然和生活的要求,使建筑美与生活美相结合,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即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空间序列之美。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一种空间艺术,不仅要考虑园林中的固定点是否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更要考虑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能否收获动态效果。墙壁、门洞和从窗户或墙壁射入室内的阳光所形成的黑白光影给人们带来了期待和惊喜,形成有等差、有节奏的空间安排。这就要求把分散的景物连接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即把园林中分散的景点连接成片段的线条,由此形成的线条就是园林中的观景路线。观赏路线的形式一般由园的大小决定, 鹤园、畅园、网狮园等小型园林多按环形、封闭式组织;与大型园林相比,如留园,其空间序列组织更为复杂,园林中存在多个相互关联的子序列。这种序列具有循环迂回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观赏路线和综合的空间序列组织形式。
  (三)五感观照之美。五感观照就是最大限度的发挥运用人的五种感官,即眼耳口鼻的功能,真切生动地体验苏州古典园林的艺术魅力。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五感合一, 其中最基本运用的手法是通过协作调整不同要素的关系,从而激起游观者对于形、声、色、味、触的不同感受,给人们带来愉快的精神盛宴,塑造出不同的空间形态,是成功的造园必备的条件。
  (四)物境、情境与意境之美。游园离不开情感,因为关怀的主体是包含情感的主体,主体的情感因素会对游观的效果产生影响。在游园者观赏过程中,情与景是合二为一的,从一般情况来说:“情”在园林美学中包含有三层不同的意义:一是指由景生情,此处的“情”指情绪反应,如兴奋、低落等。二是指化景为情,即人对于景象所产生的感情,这种包括各种情感的状态,如联系、记忆等。三是反映人对于事物的审美、意趣、等的心灵状态。如前所述,“情”有三个层次的内涵。 情与景的结合,不是情感反应与风景的结合, 这里的情是因风景的触动而自然产生的,即景生情,是指景物对于主体的刺激。情与景的结合,应该是心灵与景物的相互契合,让景物升华为一种境界,游观者也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体验, 情与景交融的“境”,是在心灵中重建属于主体的空間。“情”由“景”生,共同产生了中国传统园林所蕴含的美学意境。通过将悠远的意境寄托于风景之中,追求形象之外的情趣,将心境与物境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心灵的能动作用,从有限的物态景观中体验无限的生命本质。
  四、结语
  本文以苏州古典园林为中心,探讨其空间美学观念,通过园林的发展概况、园林空间美学的成因、园林空间美学的特征,分析总结了苏州古典园林空间的适宜、序列、五感观照、与意境之美,并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传统儒道释的思想观念。苏州古典园林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研究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并加以分析总结,来促进民族文化的个性和发展,达到传承中国传统园林精神的目的。
  注释:
  ①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典藏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第11页。
  ②童寓:《江南园林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版第10页。
  ③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6页。
  ④(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卷一 · 室庐海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6-37页。
  参考文献:
  [1]谢华.《长物志》造园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2]戴孝军,唯道集虚 老庄的空间美学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J].美与时代(上),2013,11.
  作者简介:
  陈扬杨,女,汉族,河南汝州人,东北师范大学设计学专业,设计学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其他文献
【摘要】 《雾月牛栏》作为首届鲁迅文学奖的获奖短篇小说,体现了作家迟子建在时代转变背景下对人性的关怀体察与思考。《雾月牛栏》以充满生机、神秘与想象的北方边地为背景,展现了生活在黑土地上的人们粗粝的生活本色。作家迟子建无论是在意象,还是对小人物角色的刻画上,都氤氲着她独特的直觉思考,透射着她特殊的人生体验,体现了她温情的书写特征。本文从迟子建小说《雾月牛栏》中主要的三种意象“雾”“牛栏”与“牛”出发
期刊
【摘要】 河南位于黄河以南的中原腹地,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形成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文化成为发展旅游的重要保障因素的今天,河南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历史文化方面的明显优势。但在实际情况中,河南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及体系发展情况并不理想,为了更好地发展本省旅游,有必要对河南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策略和体系发展进行研究。  【关键词】 河南旅游;文化;体系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当前纯净水行业品牌众多,对于纯净水市场,价格不仅仅是决定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因素,消费者更注重的是形象、文化和情感共鸣。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的不单单是美观,更希望展示出自己的个性,生态化、情感化、简洁化的设计即将成为未来包装设计的主流。在这日益激烈的纯净水市场中,市场上的纯净水产品及其包装琳琅满目却千篇一律,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追求以及品位的提高,仅凭外在的美观已经无法打动人
期刊
【摘要】 刘震云小说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起步,至今热度颇高。有关刘震云的研究论文一路攀升、成果颇丰,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审视很有必要。现有相关研究整体可分为主题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手法、单篇、比较、影视改编和译介研究等七个方面,其中转型研究及译介、传播研究还有待加强,其创作本土性与现代性也尚存研究空白。  【关键词】 刘震云;小说;综述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中国传统社会奉行重农思想,有关农业的礼制众多。耕耤礼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典礼,皇帝通过此仪式来表达重视农业生产、劭农劝稼和祈求年丰之意。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耕耤礼的频率和盛大程度为历代之最。本文梳理明清时期耕耤礼的举行情况,其中可以一窥古代重农思想。  【关键词】 明清;耕耤礼;重农思想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
期刊
【摘要】 王在晋著《海防纂要》成书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该书在吸收明代以往海防類兵书体例的基础上,兼有自己的创新与发展,是明代海防的代表性著作。  【关键词】 《海防纂要》;体例;王在晋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2-0050-02  基金项目: 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校级创新项目“王在晋《海防纂要》研究”,项目编号:
期刊
【摘要】 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和不断探索至今,其精神早已深入人心,在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今日,音乐教育在德育、美育的培养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文探讨了在校园中红色音乐在培养和传承爱国主义精神中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 音乐教育;红色歌曲;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2-0100-02  当今世界格局变化
期刊
【摘要】 本文从电影《一一》入手,结合主要人物分析,阐释了导演如何以多维度的方式记录简家四代人的生活,童年的疑惑、青春期的迷惘、中年人的危机等问题被一一揭露,并通过现代都市下符号化物件的解读,表达电影观感。  【关键词】 《一一》;人物分析;物件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2-0087-02  《一一》,看似简简单单
期刊
【摘要】 儒家与道家思想在长期发展进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对中华民族的思想行为方式影响深远。而在其中,儒道二家所秉持的价值理念也各有不同。本文通过对儒道两家思想系统的梳理进一步总结并阐释了儒道两家对“爱”的不同解读,将其分为仁爱与慈爱,并指出二者在实现途径、目的等方面的相同点以及在基础、可操控程度等方面的不同点,对此作出结论与评价,如此一来,构建和谐社会,打造良好道德伦
期刊
【摘要】 曲艺表演是年轻的艺术,也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曲艺表演里面有说的,也有唱的,所以也叫说唱,说唱相结合。曲艺表演作为一种艺术,而且是一种民间艺术,在现代的年轻一代中,并没有特别被大众宣传和喜欢。本文从曲艺的历史渊源出发,了解其表演中说与唱的结合艺术特点,希望以此能让大家更多地认识曲艺,了解中国艺术。  【关键词】 曲艺表演;说与唱;特点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