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治愈系”影视作品中的现代性反思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da_7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日本的“治愈系”影视作品是其文娱产业的一大亮点。这类影视作品透析了现代都会背后的林林总总,呈现以反现代性为思想底本的表达模式。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法,以《风平浪静的闲暇》为载体,通过对日本人民族根性中的自然崇拜和隐逸思想、现代性的接受、反现代性的发展等几个方面的探索,思考研究“治愈系”影视文化所折射出的反现代性思想。
  【关键词】 治愈;影视作品;现代性;反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2-0089-03
  一、引言
  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我国的文艺作品。日本影视作品研究有助于讲述中国文化,反思我国文化存在的问题,增强中国文化主体性意识。当前对于《风平浪静的闲暇》的研究仍有待完善,基于此就其中的现代性问题进行论述,力争做到论从史出。日本的“治愈系”影视作品近年来层出不穷,并且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浪潮涌向了我国,广受我国观众喜爱。“治愈系”文化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日本学者上田纪行在其著作《觉醒的网络》(1990)中,第一次使用了「癒し」一词,用以指代锡兰的驱魔习俗。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真正迈向了现代化。日本站在浪潮前端,都市化建设位居前列。但在都市化的进程中,现代性伴随出现,人们开始崇尚理性,灭绝感性。在到达一定极限后,反现代性的逆势潮流汹涌而来,它主张人们摆脱物质,回到事物本身。反现代性的复归“本真”是人类“乌托邦”理想的体现,“治愈系”影视作品正以一种反现代性的描绘迎合了这种理想。这类作品在数量上很可观,在质量上也保持了较高的水准。2019年的《风平浪静的闲暇》是个中翘楚,不仅收获了高收视率,还赢得了广泛好评。
  二、根植于日本文化中的“桃花源”理想
  (一)自然崇拜
  日本人的自然崇拜深深植根于民族性之中。自绳纹时代就培育起来的自然观传统是日本文明发展的根基。安田喜宪在《森林-日本文化之母》中将日本原始时期称为“森林文化”。①这种“森林文化”是大和民族成长的摇篮。日本人在公元前3世纪前一直以狩猎、采集为生,生活极不稳定。弥生时代产生了稻作文化。水稻的耕作受诸多自然条件的限制,由于原始时期的生产力低下,当时的人不敢与自然站在对立面,因此形成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观念。在日本人眼中,自然与生计相关联,是神圣所在。很多日本影视剧在叙事时都会涉及自然,主人公在生活困顿时总会到自然中寻找心灵家园。
  (二)隐逸思想
  中日文化属于同源文化,日本文化中也存在着“桃花源”理想。日本的隐逸思想的形成受到来自几个方面的影响,首先是中国隐逸文化,其次是佛教“无常观”。
  中国的隐士最早可以追溯到许由和巢父,魏晋时期以“竹林七贤”和陶渊明为代表。据《日本书纪》《汉书 · 地理志》等记载,中日在魏晋前已有过多次交流,但真正把魏晋时期隐逸思想带到日本的是遣隋使和遣唐使。圣德太子多次派遣隋使赴隋朝,此后自舒明天皇起又多次派遣唐使。在往来交流的这段时期,隐逸思想输出到了日本。其次,佛教的“无常观”也是隐逸思想的源头之一。6世纪中叶,佛教从我国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607年,小野妹子出访隋朝求得典籍。630年开始,大批“留学僧”到中国学习佛法并把经书带回日本。日本当时正处动乱时期,人心惶惶。佛教的传入就像是一束曙光,人们开始把精神寄托在宗教上,逐渐体会到了“空”的奥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种“无常”带给了日本人极大的共感。佛教自此开始发展并形成了具有日本本國特色的“无常观”,“遁世”“隐居”的风潮也随之盛行起来。
  三、日本都市化进程中的现代性渗透
  (一)现代性的发生与传入
  首先使用“现代性”一词的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在他的著作《墓畔回忆录》(1849)提及该词,用以描述现代生活的喧闹和庸俗。现代性自诞生之初内部就有着深刻的矛盾,是潜藏着“自反性”的。这是因为现代性是对于现代化成果的性质界定,而现代化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现代化进程中的技术进步推动着经济发展,解放了生产力,也解放了个性;另一方面在工业化的推动之下,商品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人们愈发注重实际利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纷纷冒头,“工具理性”压倒了人文关怀,理性淹没感性,人们在追求物质的路上一去不复返,而拒绝精神信仰。
  18世纪末兴起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为人类带来了现代文明,“正是这个革命使现代文明降临人间”(马克垚)。自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向西方学习,正式踏上了现代化的道路,文化上实施“文明开化”,儒学被全盘否定,而改以传播西方思想为宗旨,西方的理性思想无孔不入。伴随着现代化而来的还有“现代性”的范畴。
  (二)现代性接受与日本都会文明的形成
  日本十分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无论对中国还是对西方文化的吸收都采取一种补充加筛选的方式,融合和碰撞都是常态,对于现代性的接受也是如此。西方现代思想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并非能契合所有人,因此日本现代化的过程带有对抗性,表面的“全盘西化”在西方思想初入之时也经过了激烈的冲突,因此思想中还保留有日本“自我”的一部分,这一部分被不断遏制,久而久之势必会“反抗”。
  都市这种人类的建造物是现代文明的精华与核心所在。日本都市文明的形成和其快速的都市化进程不可分割。日本学者岩本通弥在《日本都市民俗》中指出,日本70年代就完成了全国规模的都市化。“不仅是这种人口动态和产业构造的变化,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及考虑问题的方法也都朝着都市化、现代化极速前进。”新建立起来的都市景观是“进步”的代名词,在“迂腐”的传统文明和“先进”的都市文明中,人们理所当然会选择先进的一方。人们学习西方人生活,也学习西方人思考。用钢筋水泥筑起围墙把自己困在其中,困住了肉体也困住了精神。“治愈系”影视作品中对现代性的反思就经常以逃离都市的牢笼作为主要呈现方式。例如将故事背景设定在都市化进行最早和程度最高的地方—东京。   四、“治愈系”影视中所体现的反现代性思想
  (一)以“田园乡居”代替“摩登蜗居”
  《风平浪静的闲暇》中主角大岛凪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逃离都市、搬到郊外居住。在郊外的她骑着自行车穿行在乡间小路,炎热的天气在家中做流水素面,洗衣店等衣服无聊时在门口踢塑料袋,她在这样的生活中感受到了真正的自由。弗洛伊德曾说“一个人的童年将影响到他的一生。”乡村培育着人们的乡土情结,童年时生活的地方能给予人一生发展的素材。大岛的老家在乡村,对大岛而言,搬到郊外是“乡愁”的召唤,也是“桃花源”理想的复归。
  同时回归田园表现出对民族的归属感。大岛的老家在布满原始森林的北海道地区,森林思想是日本的民族思想之源,她返回到了日本文化生根的土壤。从“摩登都市”到“田园乡居”的转变是日本民族性与西方现代性的碰撞带来的结果。都市文明中崭新的生活体验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人精神的异化,回到乡村是一种民族身份的重新建构。
  虽然很多影视剧都有关于回归田园的叙事,但逃避并不是这类剧集的主旋律,其目的是使观众重新发现、认识自己。
  (二)重建群居社会中人与人的沟通
  现代化以后,在机械的高速运转之下人的精神变得麻木。可以说现代日本是人际关系比较“冷淡”的社会,为了不失礼、不逾矩,每个人都像戴着面具一样生活。《风平浪静的闲暇》中大岛新公寓里各色的邻居是对她缺失的沟通的补偿。生活在东京的大岛顺应着母亲“望女成凤”、公司中称职员工和男友眼中完美女友的期待,从未表露过自己的真实想法,虽然身在群体之中仍感到孤独。搬到新公寓后,公寓中大家都是租客,身份并无二异,快速建立起友谊也显得顺理成章。老婆婆一方面作为“智者”的形象出现,另一方面也代替了母亲的角色。在就业中心相识的朋友坂本龙子行事直接,大岛也用真诚回馈。大岛还为她的“投影”小女孩乌拉拉指点迷津。不只是大岛,公寓中的其他人也有沟通失灵的情况出现,新公寓这个集体给彼此的温暖是多向的。
  齐美尔在《大城市与精神生活》中说过:“当外界环境的潮流和矛盾使大城市人感到有失去依靠的威胁时,他们——当然是许许多多个性不同的人——就会建立防卫机构来对付这种威胁。”这部影视剧中所营造的空间正是这样一种防卫机构。都市中的人们,用微笑表示不满,用隐忍代替焦躁,用阿谀奉承编织出表面的和谐。但这种和谐并非沟通本身,只是沟通的伪像。这部影视剧通过建立群体、搭建关系,完成了沟通的替代过程,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要。
  (三)在慢生活中寻回被消解的“自我價值”
  主体性是日本影视剧现代性研究的落脚点,是现代性的本质规定性之一。日本影视剧中的主体意识和主体性自觉,是都市文明和传统文明反复拉扯的结果。
  日本有「空気が読めない」的说法,直译过来是“读不懂空气”,引申为“扫兴”。《风平浪静的闲暇》的大岛为了不扫兴,习惯于讨好他人,不拒绝任何请求。替同事承担过错,不过同事对她的调侃和贬低还是被她发现。为了保持淑女形象,每天要提前起床一个小时把自然卷的头发拉直,但无意中听到了慎二和男同事轻浮地谈论她。之前的努力都成了徒劳,失去自我却没能换来认可,于是下决心把这些糟糕的人和事从生命中删除。重寻“自我”的过程并不顺利,突然开始慢生活却没有了目标。和隔壁的小女孩打招呼,对方却冷漠地离开。直到所有人渐渐释放善意,并且找到了发挥价值的工作,她才敞开心扉。在新公寓中和新朋友们的相处让她明白“空气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呼吸的”。
  这些都市文明特有的生活体验是非传统的,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在现代性之下人的精神层面遭遇的一些问题。这类影视剧着眼于人本主义,关注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和现实际遇,尊重人的生存需求和情感价值。“治愈系”影视作品是与都市文明下现代性“斗争”的产物,是隐藏在人内心中的反现代性的缩影。这彰示着人们开始回归自身,重新认识事物,反思现代性给人带来的负面效应。反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消解、解构。由于现代性的膨胀、破裂,反现代性在缝隙间找到了它的位置。《风平浪静的闲暇》等作品是反现代性在影视作品中的表达。反现代性的翻身在现代性大行其道的时代可以看作是积极的,事物的发展总会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最终趋于调和。现代性已经占据过主流地位,需要反现代性的制约使其不至于过度“肆虐”。再者,反现代性并没有呈现出不可遏止之势,充其量只是对现代性的一种反思,是对都市文明下异化的精神的矫正。其根本诉求仍在于提醒人们回归生动的“诗意世界”。
  五、结论
  “治愈系”近几年在中国有流行趋势,并且在中国也开始制作这个类型的作品,比如电视剧《深夜食堂》的翻拍等。这些作品都聚焦于人的内心世界,贴合人们的情感需求。我们应当对这种现象保持警惕,这或许提示着人们的精神上出现了危机,需要获得更多关注。当然,现代性不是只弊无利的,它让人们能够站在更客观的角度看待事物,告别了混沌和盲目。当下所展现的一些影视作品中的反现代性探讨只是对现代性的一种反思,而不是彻头彻尾的批判,目的是让人们重返到本真的生活世界中来。
  注释:
  ①(日)安田喜宪著,蔡敦达、邬利明译:《森林——日本文化之母》,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页。
  参考文献:
  [1]王霄昱.基于幸福心理学视角探析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中大岛凪的人物形象[J].视听,2019(11):100-101.
  [2]刘琨.自然崇拜 · 极简叙事 · 重建依赖——论日本治愈系类型电影的形式与意义[J].当代电影,2017(11):55-61.
  [3]郭海红.日本城市化进程中乡愁的能动性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115-125.
  [4]岩本通弥,蒋鲁生.日本都市民俗[J].民俗研究,2000(04):75-85.
  [5]罗荣渠.东亚跨世纪的变革与重新崛起——深入探讨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经验[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1):4-19+127.
  作者简介:
  韩晶,女,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大连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 河南位于黄河以南的中原腹地,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形成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文化成为发展旅游的重要保障因素的今天,河南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历史文化方面的明显优势。但在实际情况中,河南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及体系发展情况并不理想,为了更好地发展本省旅游,有必要对河南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策略和体系发展进行研究。  【关键词】 河南旅游;文化;体系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当前纯净水行业品牌众多,对于纯净水市场,价格不仅仅是决定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因素,消费者更注重的是形象、文化和情感共鸣。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的不单单是美观,更希望展示出自己的个性,生态化、情感化、简洁化的设计即将成为未来包装设计的主流。在这日益激烈的纯净水市场中,市场上的纯净水产品及其包装琳琅满目却千篇一律,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追求以及品位的提高,仅凭外在的美观已经无法打动人
期刊
【摘要】 刘震云小说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起步,至今热度颇高。有关刘震云的研究论文一路攀升、成果颇丰,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审视很有必要。现有相关研究整体可分为主题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手法、单篇、比较、影视改编和译介研究等七个方面,其中转型研究及译介、传播研究还有待加强,其创作本土性与现代性也尚存研究空白。  【关键词】 刘震云;小说;综述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中国传统社会奉行重农思想,有关农业的礼制众多。耕耤礼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典礼,皇帝通过此仪式来表达重视农业生产、劭农劝稼和祈求年丰之意。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耕耤礼的频率和盛大程度为历代之最。本文梳理明清时期耕耤礼的举行情况,其中可以一窥古代重农思想。  【关键词】 明清;耕耤礼;重农思想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
期刊
【摘要】 王在晋著《海防纂要》成书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该书在吸收明代以往海防類兵书体例的基础上,兼有自己的创新与发展,是明代海防的代表性著作。  【关键词】 《海防纂要》;体例;王在晋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2-0050-02  基金项目: 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校级创新项目“王在晋《海防纂要》研究”,项目编号:
期刊
【摘要】 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和不断探索至今,其精神早已深入人心,在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今日,音乐教育在德育、美育的培养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文探讨了在校园中红色音乐在培养和传承爱国主义精神中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 音乐教育;红色歌曲;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2-0100-02  当今世界格局变化
期刊
【摘要】 本文从电影《一一》入手,结合主要人物分析,阐释了导演如何以多维度的方式记录简家四代人的生活,童年的疑惑、青春期的迷惘、中年人的危机等问题被一一揭露,并通过现代都市下符号化物件的解读,表达电影观感。  【关键词】 《一一》;人物分析;物件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2-0087-02  《一一》,看似简简单单
期刊
【摘要】 儒家与道家思想在长期发展进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对中华民族的思想行为方式影响深远。而在其中,儒道二家所秉持的价值理念也各有不同。本文通过对儒道两家思想系统的梳理进一步总结并阐释了儒道两家对“爱”的不同解读,将其分为仁爱与慈爱,并指出二者在实现途径、目的等方面的相同点以及在基础、可操控程度等方面的不同点,对此作出结论与评价,如此一来,构建和谐社会,打造良好道德伦
期刊
【摘要】 曲艺表演是年轻的艺术,也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曲艺表演里面有说的,也有唱的,所以也叫说唱,说唱相结合。曲艺表演作为一种艺术,而且是一种民间艺术,在现代的年轻一代中,并没有特别被大众宣传和喜欢。本文从曲艺的历史渊源出发,了解其表演中说与唱的结合艺术特点,希望以此能让大家更多地认识曲艺,了解中国艺术。  【关键词】 曲艺表演;说与唱;特点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苏州古典园林以其自然山水风格著称,是两千年来文人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社会思想、价值观、人生追求和审美情趣的结晶。苏州园林也以“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著称,具有人为构建的空间审美特征。通过对苏州古典园林空间关系的探讨,可以发现苏州古典园林的空间营造手法和空间审美观念。  【关键词】 苏州;古典园林;空间美学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