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喜欢有心人
双板桥
夜来翻看熊召政的《张居正》,里面有则故事让人寻思。
说的是明朝有个叫高拱的宰相,权倾天下。一日,有巴结者送上一江南绝色,白皙水灵,袅袅婷婷,十分可人。自来老牛喜嫩草,宰相老爷也不例外。眼见秀色待餐,登时心旌摇荡,春心大发。碍于初次相见,饱学鸿儒得先来点雅的,便让姑娘拈指琵琶,抚琴助兴。一曲终了,便有温语交流:
“这曲子叫啥名字?”
“回老爷,叫《锁南枝》,是一支专门讥讽宦官的曲子。”
“啊?!你怎么想起弹这样一支曲子?”
“为老爷听了高兴。听京城的人说,老爷您不喜欢紫禁城内的公公。”
话音一落,高拱脸上的笑魔术般地不见了,刚才还欲火中烧,片刻之间已心如冰炭。叫过管家吩咐:打发几两银子回江南。
故事读到这里,觉得这位宰相老爷的作派值得琢磨:难得姑娘如此有心,老爷该是感动又感慨,当下认做红颜知己才是,至少也得留作贴身丫头呀!
想起古人说:花能解语添烦恼,石头无言最可人。我们常把单纯和可爱联在一起,于是造了很多诸如清纯、圣洁、白璧、无暇一类词送给那些因单纯而可爱、因可爱而美丽的女人。民间“十八无丑女”的说法大致也是这层意思。不记得是哪位大家干脆把话说绝了:聪明的男人决不要娶聪明的女人为妻,否则就是这个男人不够聪明。这话绝得有点蛮不讲理:平日里要女孩冰雪聪明、善解人意,完了还不娶人家进屋?连我最景仰的钱钟书老先生也让方鸿渐跑到《围城》里去跟唐晓芙说“女人决不要用功做成才女”……
冬夜入深得早,四周安静。我放开《张居正》,感觉有些困意。仰靠在躺椅上,闭目寻思前辈这些关于聪明男女的教导,还是不得要领,脑子也渐至迷糊混沌。恍惚间屋里飘逸进来一位老人,一袭连襟青衣,脸清瘦,眼里却放光,看上去竟然有点像钱钟书老先生。
“没想到是您老人家,您老不是已经死了吗?”我实在有些吃惊,都来不及口有遮拦了。
好在老人家并不生气:“像我这样人,死活其实是没多大分别的。我现在就是从死界来你心里生活一会儿。士为知己者活呀!你把我那本自己都不太满意的《围城》一遍一遍地看,有些页还折起来备查,我是被你感动了。知道你今天遇上些疑惑,特地来和你聊聊。”
“太好了!那句‘聪明的男人决不要娶聪明的女人为妻,否则就是这个男人不够聪明’的话是不是您说的?我不记得了。”
老人家摇了摇头:“记性上的事只能靠你自己。我现在已经没有记忆了。阴界有明章规定,原来在阳界的东西包括记忆都不许带到阴界而要留在阳界。留在人间的东西越多在阴间就过得越好。不过我可以给你个方法来理解你说的这句话。你该学过英文的。Study用在学校里当然指学习,放在科研论文里它就是研究的意思了。照此办法,你只要把用于男人的‘聪明’换成智慧,这句话就好理解多了."
“您是说智慧的男人决不要娶聪明的女人为妻?”
“正是。比较女人,男人的社会性更强些,社会对男人的要求也高些,要在聪明上再多点智慧。”
“智慧和聪明怎么分别?”
“唉呀,看来你这个人还要多看看人生这部大书呀!智慧管大事,聪明管一般的事。打个比方吧:聪明就是能看清楚《无间道》里那些复里复杂的电影情节。谁是卧底,谁把谁打死了,谁和谁是什么关系,知道谁男和谁女亲热一番后下边一定还有意料事故要发生,只是不在镜头里出现,提防电影院里有儿童观众等等。智慧的人就是能明白编剧为什么要让谁把谁打死,为什么谁先死,谁后死,死了还不把眼睛闭上。”
“啊!”我好像有点儿明白,又好像不是很明白,也不敢再多问,怕老人家嫌我太笨。
“可见聪明人并不能算是明白人。你也老大不小了,如果还有人夸你聪明,你不可得意。夸你有智慧,才是件令人高兴的事了。”
“可是,女人聪明总是件好事吧?!”我怕老人家说得兴起,把话题扯远了。
"那可不全是这样。聪明女人做事业自然是一桩好事,比很多男人还出色。聪明而不需要‘绝顶’。对有识见的男人来说,女情人、女朋友,就是英文里的friend of girl而不是 girl friend的那种女孩也是一定要聪明的,否则会觉得白开水,没味道。而恋人则清纯朴实一点更招人爱。”
“婚姻中朴实简单的妻子简直是无价之宝了,她不东想西琢磨,麻烦事就没有了,老公轻松,父母欢喜。先不说‘万事兴’,起码落个‘家和’就不难了。你看,孙柔嘉很聪明吧,在出发去三闾大学的轮船上就用心表现了。而后千乖百巧地让方鸿渐这个聪明的傻蛋掉进她的温柔陷阱里。结婚后把个方鸿渐折腾个不成人样,最后两人都不落好。这方面,我的老朋友杨振宁最是明白。你们很多人都以他82岁高龄娶28岁女孩为新奇,却没注意到他描写那女孩的一首诗里的头一句:‘没有心机而又体贴人意’, 这句诗大可以作为选择婚姻对象的第一要旨。”
“可聪明不等于有心机吧?!”
“聪明当然不就是心机,可就是聪明人往往爱多心思,耍机巧。冰雪聪明和机心巧智落在言行上常常非高人不能分辨。好比纯金和镀金的首饰要行家才能一眼见透。有心便带了刻意、带了目的,必起于事先。而善解人意,通情达理的聪慧则是自然所至,顺性所为,发于事后,显出率性。这就是杨振宁的‘没有心机而又体贴人意’。有妻如此,不是前世修来的福分吗?!”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突然有了一个心得:“您老人家这么一说,在社会上做人做事也该如此才是。”
“孺子可教!看来你还有点悟性。我的真正意思就是在这里呀!内心朴实真诚,会显在外表,就是亲和力,让人愿意靠近,愿意和你做朋友,愿意和你合作事業。你诸事皆顺,日子过起来轻松。心内太多机巧,早晚写在脸上,高人更是一眼便识,朋友敬而远之,相互弄了虚招,大家都很累。"
“用心太重,就成了精明。精明原是个褒义词。意指办事精到是为明白。可现在大家都防着精明人。人太精明,往往明了小事,失了大道,这是“小明”,不是“大明”,是精而不明,可见精和明这两个字联在一起并不合理。
“吝啬鬼为托办事请你吃饭,无论如何也要把菜谱放你手上让你点菜。表面上是盛情、客气,实际上是他自己怕点了贵的菜心疼。你这吃客出于礼貌定会点便宜菜了事。东道主花少钱还落个慷慨形象。他在那窃喜自己聪明会办事,机巧在心无人知,却不知雕虫小技岂能过你大师法眼。菜未上桌,你已打定注意:东道主虚请,食客虚吃,所托之事是断不会给办的。于是,请客的人饭钱似省了,可这顿饭也白吃了。全是“用心”吃饭给弄的。”
"您老人家实在太伟大,说得太是了。我有一个同乡,十八岁来深圳当兵三十多年, 前些年转业到一家大型企业工作。他不钻营,不拉关系,不羡钱,不爱权,就是执守那份几十年如一日的农家孩子的朴实忠厚,领导信任,群众爱戴,工资收入不菲,太太贤德,儿子出息,住房舒适宽敞。日子实在,全家幸福。无数高官不及,众多富豪不如。”
“是呀!金庸书里说武功的上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嘛!古人也讲‘守拙’。就是做人不要那么多心思,少点机心巧智,叫做大成无心。自然,平日里做事情还得上心。什么工作都无所谓,多大项目也不放心上,领导不满意,老板早晚让你卷铺盖。”
“您老人家意思是不要做有心人,要做有心事。”
老人家笑了笑,说:“跟你说了这么久的话,你连水还没给我喝一口呢!我还要去访看一个老朋友,得走了。看你也算个好学上进之人,走前送你一本我新出的书吧!”说着,老人家从怀里掏出一本厚厚的精装书来。我接过书,低头一看,只见白色封皮上八个金色大字:
无心为人,有心做事。
翻开书,里面却一个字也没有,只觉得这本书怎么越来越沉,两手竟拿不住了,“哐”的一声掉到地上,变成了一块石头。我一着急,醒了。是做了个梦。
今天我要回乡下
文□容云
扎根在上海的外地人,被称为“新上海人”。
这个称谓挺好。按照一般规则,“新”代表先锋和进步,比之旧类应是优胜。故而新上海人都不会反对这个名词。
每到逢年过节,新上海人回乡省亲,会被熟稔的老上海人问候:回乡下啊?
新上海人不禁皱眉:哪儿跟哪儿就“乡下”了,怎么除了上海,哪儿都是“乡下”呢?这新旧上海人的出处,在这儿一下子就跌入了新旧社会两重天,那个“新”字在新上海人心里的优越顿失感觉。
我来到上海好些年,实在是和这座城市厮混得难舍难分,于是在此安身置业,做了一个标准的新上海人。和很多的新上海人一样,我独立、努力、有稳定不菲的收入和丰富的生活,一个舒适的居所和割舍不下的“乡下”。
最初我很不接受这种说法,甚至有些气愤。我记得第一个和我说这话的是一位银发苍苍的老太,当时她从阳台上收回晒好的笋干,笑眯眯地问我:“你们乡下有没有这个?”
我一看,不就是笋干嘛,有什么稀奇!于是我有些恶作剧地回答:“在我们乡下,这东西有是有,就是人不吃,只喂猪。”
如今回想起来,不禁羞愧当年的莽撞。老太的话其实并无恶意,“乡下”一词在老上海人心里有着渊源。浦西看浦东,那是乡下;浦东看奉贤南汇等郊县,那是乡下;上海郊县看上海以外的任何一块中国大陆,那都是乡下。我有两个家乡,一个是安徽,那是乡下;另一个是北京,那还是乡下。在上海呆久了才慢慢察觉,这种一叶障目的说法是老上海人优越感养成的习惯,和新上海人对那个“新”字的优越感异曲同工。
上海这城市确实是好,连张爱玲也不无优越地说:到底是上海人!不冲着上海的优越,就不会有外地人来扎根,就不会有新上海人。既然是海纳百川,又何必耿怀那些“活着”的习惯。再说了,或许是我们狭隘,未能正视“乡下”一词的真谛。乡下怎么了?!乡下空气清新,乡下民风淳朴,乡下是截然于都市的另一种乐园!在发达国家,有钱人不都喜欢住乡下嘛。
上个周末我穿上紫色的水洗真丝中裙,新买的紫色凉鞋在阳光下鲜亮。我神采飞扬地穿过社区的绿地,一位相熟的邻居太太——地道的老上海人对我说:“侬今早老漂亮啊!”
我微笑,长发迎着秋风轻飘,温柔地告诉她:“今天我要回乡下。”
双板桥
夜来翻看熊召政的《张居正》,里面有则故事让人寻思。
说的是明朝有个叫高拱的宰相,权倾天下。一日,有巴结者送上一江南绝色,白皙水灵,袅袅婷婷,十分可人。自来老牛喜嫩草,宰相老爷也不例外。眼见秀色待餐,登时心旌摇荡,春心大发。碍于初次相见,饱学鸿儒得先来点雅的,便让姑娘拈指琵琶,抚琴助兴。一曲终了,便有温语交流:
“这曲子叫啥名字?”
“回老爷,叫《锁南枝》,是一支专门讥讽宦官的曲子。”
“啊?!你怎么想起弹这样一支曲子?”
“为老爷听了高兴。听京城的人说,老爷您不喜欢紫禁城内的公公。”
话音一落,高拱脸上的笑魔术般地不见了,刚才还欲火中烧,片刻之间已心如冰炭。叫过管家吩咐:打发几两银子回江南。
故事读到这里,觉得这位宰相老爷的作派值得琢磨:难得姑娘如此有心,老爷该是感动又感慨,当下认做红颜知己才是,至少也得留作贴身丫头呀!
想起古人说:花能解语添烦恼,石头无言最可人。我们常把单纯和可爱联在一起,于是造了很多诸如清纯、圣洁、白璧、无暇一类词送给那些因单纯而可爱、因可爱而美丽的女人。民间“十八无丑女”的说法大致也是这层意思。不记得是哪位大家干脆把话说绝了:聪明的男人决不要娶聪明的女人为妻,否则就是这个男人不够聪明。这话绝得有点蛮不讲理:平日里要女孩冰雪聪明、善解人意,完了还不娶人家进屋?连我最景仰的钱钟书老先生也让方鸿渐跑到《围城》里去跟唐晓芙说“女人决不要用功做成才女”……
冬夜入深得早,四周安静。我放开《张居正》,感觉有些困意。仰靠在躺椅上,闭目寻思前辈这些关于聪明男女的教导,还是不得要领,脑子也渐至迷糊混沌。恍惚间屋里飘逸进来一位老人,一袭连襟青衣,脸清瘦,眼里却放光,看上去竟然有点像钱钟书老先生。
“没想到是您老人家,您老不是已经死了吗?”我实在有些吃惊,都来不及口有遮拦了。
好在老人家并不生气:“像我这样人,死活其实是没多大分别的。我现在就是从死界来你心里生活一会儿。士为知己者活呀!你把我那本自己都不太满意的《围城》一遍一遍地看,有些页还折起来备查,我是被你感动了。知道你今天遇上些疑惑,特地来和你聊聊。”
“太好了!那句‘聪明的男人决不要娶聪明的女人为妻,否则就是这个男人不够聪明’的话是不是您说的?我不记得了。”
老人家摇了摇头:“记性上的事只能靠你自己。我现在已经没有记忆了。阴界有明章规定,原来在阳界的东西包括记忆都不许带到阴界而要留在阳界。留在人间的东西越多在阴间就过得越好。不过我可以给你个方法来理解你说的这句话。你该学过英文的。Study用在学校里当然指学习,放在科研论文里它就是研究的意思了。照此办法,你只要把用于男人的‘聪明’换成智慧,这句话就好理解多了."
“您是说智慧的男人决不要娶聪明的女人为妻?”
“正是。比较女人,男人的社会性更强些,社会对男人的要求也高些,要在聪明上再多点智慧。”
“智慧和聪明怎么分别?”
“唉呀,看来你这个人还要多看看人生这部大书呀!智慧管大事,聪明管一般的事。打个比方吧:聪明就是能看清楚《无间道》里那些复里复杂的电影情节。谁是卧底,谁把谁打死了,谁和谁是什么关系,知道谁男和谁女亲热一番后下边一定还有意料事故要发生,只是不在镜头里出现,提防电影院里有儿童观众等等。智慧的人就是能明白编剧为什么要让谁把谁打死,为什么谁先死,谁后死,死了还不把眼睛闭上。”
“啊!”我好像有点儿明白,又好像不是很明白,也不敢再多问,怕老人家嫌我太笨。
“可见聪明人并不能算是明白人。你也老大不小了,如果还有人夸你聪明,你不可得意。夸你有智慧,才是件令人高兴的事了。”
“可是,女人聪明总是件好事吧?!”我怕老人家说得兴起,把话题扯远了。
"那可不全是这样。聪明女人做事业自然是一桩好事,比很多男人还出色。聪明而不需要‘绝顶’。对有识见的男人来说,女情人、女朋友,就是英文里的friend of girl而不是 girl friend的那种女孩也是一定要聪明的,否则会觉得白开水,没味道。而恋人则清纯朴实一点更招人爱。”
“婚姻中朴实简单的妻子简直是无价之宝了,她不东想西琢磨,麻烦事就没有了,老公轻松,父母欢喜。先不说‘万事兴’,起码落个‘家和’就不难了。你看,孙柔嘉很聪明吧,在出发去三闾大学的轮船上就用心表现了。而后千乖百巧地让方鸿渐这个聪明的傻蛋掉进她的温柔陷阱里。结婚后把个方鸿渐折腾个不成人样,最后两人都不落好。这方面,我的老朋友杨振宁最是明白。你们很多人都以他82岁高龄娶28岁女孩为新奇,却没注意到他描写那女孩的一首诗里的头一句:‘没有心机而又体贴人意’, 这句诗大可以作为选择婚姻对象的第一要旨。”
“可聪明不等于有心机吧?!”
“聪明当然不就是心机,可就是聪明人往往爱多心思,耍机巧。冰雪聪明和机心巧智落在言行上常常非高人不能分辨。好比纯金和镀金的首饰要行家才能一眼见透。有心便带了刻意、带了目的,必起于事先。而善解人意,通情达理的聪慧则是自然所至,顺性所为,发于事后,显出率性。这就是杨振宁的‘没有心机而又体贴人意’。有妻如此,不是前世修来的福分吗?!”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突然有了一个心得:“您老人家这么一说,在社会上做人做事也该如此才是。”
“孺子可教!看来你还有点悟性。我的真正意思就是在这里呀!内心朴实真诚,会显在外表,就是亲和力,让人愿意靠近,愿意和你做朋友,愿意和你合作事業。你诸事皆顺,日子过起来轻松。心内太多机巧,早晚写在脸上,高人更是一眼便识,朋友敬而远之,相互弄了虚招,大家都很累。"
“用心太重,就成了精明。精明原是个褒义词。意指办事精到是为明白。可现在大家都防着精明人。人太精明,往往明了小事,失了大道,这是“小明”,不是“大明”,是精而不明,可见精和明这两个字联在一起并不合理。
“吝啬鬼为托办事请你吃饭,无论如何也要把菜谱放你手上让你点菜。表面上是盛情、客气,实际上是他自己怕点了贵的菜心疼。你这吃客出于礼貌定会点便宜菜了事。东道主花少钱还落个慷慨形象。他在那窃喜自己聪明会办事,机巧在心无人知,却不知雕虫小技岂能过你大师法眼。菜未上桌,你已打定注意:东道主虚请,食客虚吃,所托之事是断不会给办的。于是,请客的人饭钱似省了,可这顿饭也白吃了。全是“用心”吃饭给弄的。”
"您老人家实在太伟大,说得太是了。我有一个同乡,十八岁来深圳当兵三十多年, 前些年转业到一家大型企业工作。他不钻营,不拉关系,不羡钱,不爱权,就是执守那份几十年如一日的农家孩子的朴实忠厚,领导信任,群众爱戴,工资收入不菲,太太贤德,儿子出息,住房舒适宽敞。日子实在,全家幸福。无数高官不及,众多富豪不如。”
“是呀!金庸书里说武功的上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嘛!古人也讲‘守拙’。就是做人不要那么多心思,少点机心巧智,叫做大成无心。自然,平日里做事情还得上心。什么工作都无所谓,多大项目也不放心上,领导不满意,老板早晚让你卷铺盖。”
“您老人家意思是不要做有心人,要做有心事。”
老人家笑了笑,说:“跟你说了这么久的话,你连水还没给我喝一口呢!我还要去访看一个老朋友,得走了。看你也算个好学上进之人,走前送你一本我新出的书吧!”说着,老人家从怀里掏出一本厚厚的精装书来。我接过书,低头一看,只见白色封皮上八个金色大字:
无心为人,有心做事。
翻开书,里面却一个字也没有,只觉得这本书怎么越来越沉,两手竟拿不住了,“哐”的一声掉到地上,变成了一块石头。我一着急,醒了。是做了个梦。
今天我要回乡下
文□容云
扎根在上海的外地人,被称为“新上海人”。
这个称谓挺好。按照一般规则,“新”代表先锋和进步,比之旧类应是优胜。故而新上海人都不会反对这个名词。
每到逢年过节,新上海人回乡省亲,会被熟稔的老上海人问候:回乡下啊?
新上海人不禁皱眉:哪儿跟哪儿就“乡下”了,怎么除了上海,哪儿都是“乡下”呢?这新旧上海人的出处,在这儿一下子就跌入了新旧社会两重天,那个“新”字在新上海人心里的优越顿失感觉。
我来到上海好些年,实在是和这座城市厮混得难舍难分,于是在此安身置业,做了一个标准的新上海人。和很多的新上海人一样,我独立、努力、有稳定不菲的收入和丰富的生活,一个舒适的居所和割舍不下的“乡下”。
最初我很不接受这种说法,甚至有些气愤。我记得第一个和我说这话的是一位银发苍苍的老太,当时她从阳台上收回晒好的笋干,笑眯眯地问我:“你们乡下有没有这个?”
我一看,不就是笋干嘛,有什么稀奇!于是我有些恶作剧地回答:“在我们乡下,这东西有是有,就是人不吃,只喂猪。”
如今回想起来,不禁羞愧当年的莽撞。老太的话其实并无恶意,“乡下”一词在老上海人心里有着渊源。浦西看浦东,那是乡下;浦东看奉贤南汇等郊县,那是乡下;上海郊县看上海以外的任何一块中国大陆,那都是乡下。我有两个家乡,一个是安徽,那是乡下;另一个是北京,那还是乡下。在上海呆久了才慢慢察觉,这种一叶障目的说法是老上海人优越感养成的习惯,和新上海人对那个“新”字的优越感异曲同工。
上海这城市确实是好,连张爱玲也不无优越地说:到底是上海人!不冲着上海的优越,就不会有外地人来扎根,就不会有新上海人。既然是海纳百川,又何必耿怀那些“活着”的习惯。再说了,或许是我们狭隘,未能正视“乡下”一词的真谛。乡下怎么了?!乡下空气清新,乡下民风淳朴,乡下是截然于都市的另一种乐园!在发达国家,有钱人不都喜欢住乡下嘛。
上个周末我穿上紫色的水洗真丝中裙,新买的紫色凉鞋在阳光下鲜亮。我神采飞扬地穿过社区的绿地,一位相熟的邻居太太——地道的老上海人对我说:“侬今早老漂亮啊!”
我微笑,长发迎着秋风轻飘,温柔地告诉她:“今天我要回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