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市博物馆藏佛教法器精品鉴赏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uan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法器是僧侣举行佛教活动和仪式时使用的器物,文章针对三件馆藏佛教法器,从器物的来源、特点及其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反映北宋时期定州佛教活动的兴盛,为研究定州佛教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定州市博物馆;佛教法器;鉴赏
  法器是僧侣举行佛教活动和仪式时使用的器物。佛教法器不僅有丰富的宗教内涵,且种类繁多,带有浓郁神秘的宗教色彩,每件法器的宗教功用不同,材质各异,造型奇特,制作构思巧妙,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工匠高超的工艺水平,亦可折射出地区佛教的兴盛及人们对佛教的无比虔诚。法器按实际用途可分为供佛器、庄严器、容置器、报时器、携行器及密教法器六种。
  本文拟对三件馆藏密教法器作简单介绍,供大家赏析。
  一、鎏金铜五股金刚铃(唐五代,长27.4厘米)
  (一)器物的来源和内涵
  金刚铃,又称金铃,乃密教法具之一,是密宗常用法器。金刚铃表示惊觉众生精进,劝请诸尊,使其欢喜而振摇之。其柄呈金刚杵形,按柄的样式分为独股铃、三股铃、五股铃、宝铃、塔铃五种。钴为股的借字,独股铃、三股铃也可称独钴铃、三钴铃。金刚铃有“惊觉众生精进,劝请诸尊使其欢喜而振摇之”之意。其中五股铃是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五股表示五方五佛的智慧功德,也表示五方空行。在佛教仪式中,金刚铃与金刚杵经常搭配使用,以金刚杵为父,代表佛智、空性、智慧,象征佛性的圆满;以金刚铃为母,代表阴性,体现佛的善巧、方便以及“大慈大悲”。铃音本身祥和、婉转、清明,犹如母性的抚慰,二者不可分离,正如两性的结合,反映了佛教金刚乘的阴阳二化概念,体现了深刻的佛性哲理。
  (二)器物特点
  此件密宗法器五股金刚铃由铃身、铃柄两部分组成。铃身顶部图案是一圈莲花,代表修持的莲花座,下面是五组卷云纹,铃身表面用图线分割成上下两层、左右五面的十组装饰图格。图线交叉处雕饰宝相花,而最令人惊叹的是图格内的立佛、坐佛及龙凤图案,线条清晰流畅,人物形态各具特色。龙凤相伴,象征着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坐佛有的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抚膝,结跏趺坐;有的结禅定印,盘腿而坐。立佛皆施禅定印,佛像体型匀称,丰腴适中,神态沉稳典雅。铃口为五曲形,代表着对智慧的领悟,内悬棒状铃舌。
  最初的“金刚铃”,尖端颇为锐利,后成为道具,形状乃有变化。此件柄端被切分为五部分,故称为五股铃,其柄部用细条带纹切成椭圆形的画格,画格中为宝珠;柄端铸出外棱犀利带倒刺的四股,围绕着中心四棱锐利的矛尖造型。整器规格较大,做工讲究;纹饰多样,清晰完整;铃声清脆,震慑心魄,乃法器之精品。如此体量硕大、比例完美的法器,不可能为一般僧侣所拥有,我们有理由推测此金刚铃是某得道高僧修法时所持之物。
  二、铜法轮(唐宋,径7.5厘米)
  (一)器物来源
  法轮代表佛陀的手掌,为佛法的代表性标志,法轮有以下三种含义:(1)摧破之义;(2)辗转之义;(3)圆满之义。《大智度论》卷二十五中说:“佛转法轮,一切世间天及人中无碍无遮……遇佛法轮,一切烦恼毒皆灭……一切邪见、疑悔、灾害皆悉消灭。”佛教借用“轮”来比喻佛法无边,凡是法轮转动之处,一切邪恶思想,无不为其摧破,具有摧邪显正的作用。
  (二)器物特点
  此法轮底部镂空成山字形,两侧延伸饰草叶纹,边接小铃铛。上部刻有纹饰,两侧饰绳纹一周,中部饰吉祥结和凸起圆钮。绳纹一周焊接六个小铃铛。此法轮制作精巧,保存完整,堪称佛教劝导类法器的代表。
  三、定窑白釉划花波浪纹法螺( 国家一级文物,北宋,长19.3厘米,口径8.4厘米,高12.3厘米)
  (一)器物来源
  法螺为密教常用的法器,亦称为右旋海螺。它是佛教僧侣们进行佛事活动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演奏乐器。据佛经记载,佛陀的声音和海螺一样,清脆响亮。用作佛教仪器的法螺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法螺声响起,象征着吉运的到来,能带给人们吉祥与和平。
  关于法螺的功德,《佛教大字典》谓:“于佛事吹螺贝之说,今天行之者,唯密教徒用之……吹之则诸天善神喜而影响,且闻之者灭诸罪障,千手观音之一手持宝螺。”这里面道出了螺与佛教密宗的关系。又载:“法螺其声远闻,以喻佛之说法广被大众;其声勇猛,以表佛法之雄猛;又吹螺而号令三军,以譬说法降魔。”佛经中还记载了这样的故事:佛祖成佛前,在菩提树下修道,恶魔向他进攻,帝释吹响了法螺,恶魔听其声,落荒而逃。法螺也是一件地地道道的生活用具,在遇到重大或紧急情况时,用来召集僧众。再往后,则又衍生出更多深层次的涵义、比喻。
  (二)器物特点
  此件器物仿天然海螺制作,用料考究,器型饱满,胎白而厚重,质地细腻。釉色洁白透明,垂釉泛青。该器物最大的特点是釉层稀薄,使刻画在主体上的海水纹表现得更加清晰,具有强烈的动感,如波浪般层出不穷,此起彼伏。虽然只有一层海水纹,但是既不显单调,又不显繁琐,主次分明,相得益彰,结合完美。
  该法螺主体部分制作采用定窑典型的揉捏法,按一定角度翻转粘结而成。开口附近的小孔,大家普遍认为是发音孔,也有人认为是供奉时的插香孔,实际上是制作工匠因工艺需要,特开此孔以保证中空部分与外部相通,以便烧造时,将中部空气排掉,避免主体爆裂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工艺。
  底部无釉处,人们普遍认为是吹奏时为防滑而特意制作,实际并非如此。该器物采用的是匣钵单件支烧工艺技术,支烧窑具应是杯状或环状,该器物为定窑早期产品,烧窑使用木柴作为燃料,为还原焰烧成。
  该螺壳主体刻画波浪纹,大概寓意为佛法无边。螺壳中空,上部延伸,呈螺旋尖锥状,其上有三道凸起的螺旋纹,代表佛陀的三条颈纹,螺口盘绕锥体底部,呈不规则的喇叭状,螺体顶端留有吹孔,螺体一侧还有一小圆孔,用来调节音量及节奏,可见此法螺不仅是一个传播佛法的象征器物,而且具有实际的吹奏功能,在紧急情况下亦可召集僧众。它是北宋早期定窑的新创品种,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窑口,应是定窑制作的特种产品。
  四、器物的历史、文化背景
  此三件法器均出土于定州市静志寺塔基地宫。静志寺塔基地宫始建于唐末,后由于契丹大举南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定州也未幸免于难,静志寺被焚毁,僧人也被虏走。宋初被契丹掠走的静志寺昭果大师逃回定州,此时定州的佛教活动非常殷繁,寺院林立。敦煌文书记载,一位佚名僧人礼四方佛寺的笔记,对定州是这样描述的:“南行五百里至定州,管三州十六县,其城周围二十八里,罗城四十里。大寺五所,禅院八所,小(禅)院四十所,僧尼三千余人,四时讲唱,梵钟如鸣,凡有所须,宫中供备。”可见佛教活动在宋时极为兴盛。昭果大师在当时定武军节度使祁廷训的帮助下重新建塔,并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举行了盛大的佛事活动,重新安葬了旧塔中的舍利骨灰。唐《定州静志寺重葬真身记》记载:“大中十二岁次戊寅四月八日,自开元寺迎(往)信宿,争早献馈,阖郡哀恋,喧路称赞,执盖持幡送归新塔。”在重葬舍利时,全郡哀恋,争相馈赠,一路称赞,热闹非凡,可见礼佛场面恢弘壮大,并随葬了金、银、玉、石、瓷、木雕、串饰、铁器及丝织品600余件,其中有大量的佛教用器,工艺之精美,绝不是一般人所能拥有的,很多地方政要也参加了这次佛事。这三件精美法器的出土,说明了这次活动的重要性,可以说盛况空前,同时也表明了静志寺当时在定州的巨大影响力,不仅为研究定州佛教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为研究定州的经济、文化、冶金、手工业、绘画等诸多领域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其他文献
摘要:文物建筑的保护与修复不是一次性工作就能解决的,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在科学、系统的理论方法的指导之下,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相关经验,通过积极创新探索和引进先进技术来提高我国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方法及技术。  关键词: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方法;技术  被列为文物行列的建筑都是不可再生的宝贵历史文化财富和遺产,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的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可观的艺术、科学价值的建筑形式,
期刊
摘要:1954年,石兴邦先生主持发掘了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器。与此同时,关于彩陶纹饰的含义,社会各界也展开了激烈讨论,至今已有二十余种解释,学术界目前尚无定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属于新石器时代年代较早且纹饰特点较为突出的彩陶类型。半坡类型彩陶不仅是古代先民的日用器皿,同时也是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先民们在陶器表面饰有大量精美的彩绘纹饰,主要分为象生纹和几何纹两大类,象生纹主要有鱼纹
期刊
摘要:博物館的文物翻译是以文化交流传播为目的的翻译活动,文章基于归化翻译的理论角度思考,以本人参与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日历《花舞大唐》中文物介绍翻译为研究对象,结合有关文物翻译的特点及其翻译原则,分析适用于文物翻译的技巧与方法,旨在提高文物翻译的质量,吸引更多译者对文物进行翻译研究。  关键词:文物翻译;陕博日历;归化;英译  一、前言  博物馆浓缩了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历史,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
期刊
摘要:秦淮灯会是流传于南京地域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活动,主要在每年元宵节前后举办。秦淮灯会历史源远流长,自明代开始享有“秦淮灯火(彩)甲天下”的美誉。20世纪以来,灯会规模逐步扩展,秦淮灯彩的扎制技艺也逐渐提高。灯会期间,展示灯彩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推动了南京剪纸、绳结、皮影、秧歌、踩高跷等其他民间艺术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秦淮灯会;民俗 元宵节;非物质文
期刊
摘要:苗族是一个拥有独特魅力的民族,在黔东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纹样是蝴蝶,其图形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黔东南苗族的民族历史与人们的思维方式,这些都是当地特有的文化符号,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章以黔东南苗族蝴蝶纹样图形特征研究为题,系统化地整理研究黔东南苗族地区蝴蝶纹样的历史背景、图形特征的表现形式、文化内涵以及黔东南苗族与汉族蝴蝶纹样的异同点。黔东南苗族蝴蝶纹样内涵丰富,不仅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之
期刊
今天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出的邵晓峰晋京书画展是邵晓峰关于山水画用水的探索与尝试。在邵晓峰的山水画中可以看到其构图、取景、意境来自于对于生活的表现,既有对江南山水的表现,也有对古代山水的表现,并试图把用水、用色以及用笔的方法融合在一起。他将这种当代南方山水画进行了集中展示,并把南方山水的秀丽典雅与用水用色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在初冬的北京能够感受江南湿润的气候、灵秀的韵味的一次很好的展览。  在邵晓峰
期刊
实业救国、实业报国、实业强国,是以张謇为代表的近现代中国民营企业家永远不变的初心和恒远不渝的家国情怀,他们身处非常之世,志存高远,兴办企业,振兴国货,发展教育,修建道路,扶孤恤贫……一腔爱国情怀,一片桑梓情深。在历史和时代的交汇点,百年中国民营企业家展现了厚德、崇文、实业、创新的新时代中国民营企业家精神,激励着每一位实业“大咖”,做有立场、有思想、有情怀、有坚守、有匠心的新时代中国民营企业家,为中
期刊
吴昌硕的花鸟最为常见,他画山水很少,所以齐白石在一个题跋中曾经说,吴昌硕山水画的落款,从来都很谦虚,总是“仿某某人”“拟某某人”。其实吴昌硕的山水画也非常精彩,他燥中带润,润中带燥的笔道,很是让人佩服。  吴昌硕(1844.8.1—1927.11.29),男,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等,汉族,浙江湖州人。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晚清民国时
期刊
方丽平,安徽省黄山市人,生于美术世家,自幼习画,在大风堂门下学画多年,后修学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  方丽平酷爱中国工笔重彩画,作品精于笔墨之功、重于敷彩之法。描衣带飘逸,写人物传情,勾物象神韵,拂璎珞矜严风。醉心于细微之妙道,精研于重彩之大法,宛若女红精工毓秀,酷似锦绣富丽帛品,光彩雅致,惊艳冷峻,极具中国工笔重彩精妙绝伦之质。  方丽平几十年如一日,执着追求新突破。在刻画人物性格形象,表现人物
期刊
摘要:当下,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文物开发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历史遗迹的不断开发,对文物古建筑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评价各类活动对古建筑产生的效果,也应该由原本单一的评价方式逐渐转变为更严谨、科学的综合评价。  关键词:综合评价方法;古建筑保护  古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建筑体系。但是,我国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