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出的邵晓峰晋京书画展是邵晓峰关于山水画用水的探索与尝试。在邵晓峰的山水画中可以看到其构图、取景、意境来自于对于生活的表现,既有对江南山水的表现,也有对古代山水的表现,并试图把用水、用色以及用笔的方法融合在一起。他将这种当代南方山水画进行了集中展示,并把南方山水的秀丽典雅与用水用色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在初冬的北京能够感受江南湿润的气候、灵秀的韵味的一次很好的展览。
在邵晓峰的山水画中可以感受到对新金陵画派的创立者傅抱石技法的传承。我们可以审视一下,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在20世纪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其中更关注用笔、用墨的变革。四王山水主要运用枯笔、焦墨来表现太湖流域的山水,在枯中求润,这是四王山水的难度,也是晚明以来山水画学基本的用笔方法。20世纪以来,山水画一方面向现实表现转换,另一方面在用笔用墨上的探寻中主要是用水的变化。比如,傅抱石先生将东洋的水彩与石涛的用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以20世纪40年代傅抱石在重庆办画展之时就引起画坛的争议,这与他过分地用水有关。傅抱石的用水源自水彩画,新金陵画派主要成员在傅抱石所创立的笔墨语境之中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比如钱松嵒、宋文治早期均学四王,但是在他们面貌成熟的时期都擅于用水、用色,水与色也形成新金陵画派烟云变幻的基本特征。
我们看到邵晓峰的山水画其实上是将新金陵画派用水用色的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但是作为新一代的学者型画家,他在美术史学、山水画史学的研究的深度上与其他前辈并不一样。所以,在邵晓峰的山水画中有大量的以彩当墨的方法,而这种以彩当墨的用笔技巧在前人那里均没有见到。我们也可以说是80年代以后,随着水墨、彩墨绘画的兴起,都是将传统中没有发掘出来的用水、用彩的方法加以突破,所以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山水画用水与用彩的技巧。邵晓峰接受了这种传统,在他的画面里将写生山水和自己的用水与用彩的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譬如,他画的泼彩雨花石就特别巧妙,是以雨花石的形状来创作的。我们喜欢雨花石,一方面是由于它有彩,另一方面是因为它是动的,是透的,其中还有一些富有想象的、抽象性的山水意境。邵晓峰在这种雨花石系列泼彩画里把用彩、用水、用墨以及傅抱石的散锋皴有机地融为一体,我非常喜欢他的这一批泼彩雨花石作品。虽然它们的画面并不大,但是灵通、透气,很好地体现了如何用水与用色的山水画问题。
大家看到邵晓峰教授晋京书画展开幕式背景墙上的这幅作品叫作《苍穹极光》,天空是使用水彩画的方法来画的。可贵的是,其前景大块山坡的处理十分巧妙,其中有以水化墨,以彩来撞水、撞墨的技巧,然后再加上勾皴。这种撞水、撞彩、撞墨并不仅是水、色在宣纸上的混合,里面还有湿画法里的勾线技巧,形成非常空灵的艺术效果。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非常喜欢邵晓峰在当代彩墨山水上的新型探索。当然,邵晓峰毕竟还年轻,在画面的留白、留空以及画面的整体感上,在颜色与墨的关系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有的色彩没有采取传统中运用的色中加墨的方法,而是直接地将颜色当墨来运用,试图把色与墨用不同的线条、面块交融在一起,如同印象派画家所使用的方法,但有时感到颜色不够沉着。实际上,我觉得邵晓峰画出这样的画本身就带有一种现代性的探索意识,因为画中国畫的人都知道颜色里一定要加些墨才能使颜色沉着住。邵晓峰特意把它们区别开来,想把彩与墨的单纯性重新在画面上进行鲜活的融汇,这其中就包含了一定的风险。在整体感上,有时感到色彩太鲜,墨又比较沉,二者具有强烈碰撞的意图。
我也看到邵晓峰在绘画之余写了大量的书法,可以想见,在画家之中,邵晓峰是很有抱负的。他知道没有书法的功底就不能解决中国画用笔用线的问题,所以他是有清醒意识的。我觉得邵晓峰是将这次展览看作中青年之交的一次集结,也是想通过大家对他的建议、品鉴来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摘自尚辉先生在“近林观象—邵晓峰教授晋京书画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2015年11月7日)”研讨会上的发言
邵晓峰
中国美术馆研究部负责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文化和旅游部高级职称评委、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软装陈设分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兼理论艺委会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在美国耶鲁大学、中国国家画院、香港集古斋等举办个人作品展16场,出版《中国泼彩山水画史》《中华图像文化史·宋代卷(上、下卷)》《视觉场域的空间论构》《徐悲鸿画传》《中国宋代家具》《敦煌家具图式》等专著10部,出版个人作品集9部,发表论文160余篇。
艺术作品荣获第29届大韩民国新造型美术大展“大赏”(最高奖,韩国美术教育协会主办)、“第二届艺术品市场价值建设奖·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奖”等,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基金、南京图书馆等单位收藏。著作荣获第二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奖一等奖、中国图书馆学会主办的2015—2016年度全民阅读好书推荐书目200种、“2018苏版好书”、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评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201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2017年度国家出版基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