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但道德建设却相对滞后。再加上西方个人主义思潮的传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道德失范的问题。而“孝悌”作为“百善之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培育良好家风、营造社会风气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仍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孝悌;道德;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J7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1-0073-02
一、“孝悌”的含义
“孝悌”即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它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美德,同时它作为最基础的伦理道德准则,也是衡量个人品行的重要标准。
“孝”指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体现在平时的关爱、年老的赡养、逝世的送终等方方面面。自古以来就有对“孝”的解释,在最早的词义著作《尔雅》中认为“善事父母为孝”,即子女善待父母、能够伺候好父母称之为“孝”。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写道“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对其具体做出解释。他认为孝道之义是要代代相传的,即从老一辈开始做到“孝”,自己这一辈再次做到,最后延伸到自己子女对“孝”的传承。这种研究“孝”的标准,对“孝”进行解读的古代著作有很多,其中儒家经典《孝经》作为一部政治伦理著作,就全面阐述了孝治思想,分析了“何为孝道”。它上面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即孝道是天地间的必行法则,人们应当去遵守躬行的,是非常必要的。[1]《孝经》认为“孝”是做人立身之本,是非常重要的家庭道德,同时它将“孝”与“忠”结合在一起,使家庭与国家紧密联系起来,加强了“孝”的社会规范作用。在现今的社会中,“孝”依然十分重要,它对于维护家庭和谐,社会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良好家风的建设,依然需要“孝”的中心作用。
“悌”的原义是敬爱乡中同族长辈,后指关心爱护兄长之意,代指兄弟间的友爱之情。它是“孝”在家庭中的延伸,也是家庭重要的伦理道德准则。儒家所倡导的“兄友弟恭”就是“悌”的表现,兄长爱护弟弟,弟弟尊重兄长,是一种和谐的家庭氛围。同时,“悌”也可指与社会上朋友之间的和睦相处,如《论语》中“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等等。
二、当今社会“孝悌”发挥的必要性
(一)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侵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国外的一些社会思潮也随之传入我国,对人们的思想认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西方个人主义思潮。西方崇尚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而我国自传统以来更重视家庭、集体,二者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碰撞。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会对个人和家庭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一方面,一些人的家庭观念逐渐淡薄,缺少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另一方面,有些人极易形成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只为自己谋私利,而不顾集体利益与社会责任。因此,弘扬“孝悌”之义,强化人们的家庭、集体观念,对抵御个人主义是十分必要的。
(二)当今社会孝悌之义缺失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也伴随着出现了很多社会道德问题。再加上市场经济的一些弊端,社会上出现的一系列道德问题,其中以孝悌之义缺失最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重物質,轻亲情。对父母缺乏相应的孝敬,对兄弟姐妹缺乏相应的关爱,遇事总以经济利益去衡量。市场经济的弊端对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致使很多人的价值取向物质化、利益化,忽略了家庭亲情。近些年来,子女不赡养父母,兄弟姐妹之间因财产继承而打官司的新闻屡见不鲜。其次,“孝悌”的方式过于形式化、物质化。[2]在经济社会的影响下,总以为给予父母更多的物质金钱就是“孝”,却忽略了精神上的关怀与陪伴。为人子女者在赡养父母时,应该全面关注他们的需求,不仅仅是物质上,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需求,尽可能地进行陪伴。需要用温暖的语言和行动来进行关怀,而不是“冰冷的金钱”。现今老年人常常被保健品公司洗脑,去购买无效的所谓药品,也是子女关怀较少的缘故。同时对于兄弟姐妹之间,也要经常联系来往。最后,由于在家庭的基本伦理道德做的并不完善,很难在社会上立身,会引发一系列公德问题。最基础的品行“孝悌”之义继承不好,其他的社会公德也很难塑造。对自己的父母,兄弟不关爱,也不可能做到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并不利于个人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三、“孝悌”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
(一)“孝悌”的当代价值
第一,有利于个人道德价值观的塑造。“孝悌”是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行,在个体的道德价值观塑造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孔子也曾说:“孝,德之本也。”一个人如果没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品行,也不会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继承并发扬“孝悌”之义,就是道德价值观塑造的基础,也是个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切入点。
第二,有利于良好家风的培育。家风指家庭风气,它是由每个家庭长期培育形成且世代相传的一种生活风尚和道德氛围,对每个成员具有潜移默化地感染影响作用。良好的家风对个人成长和价值观塑造都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更对于社会风气的提升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说:“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3]可见家风建设不仅仅有益于家庭与个人,对于社会也是十分重要的。而“孝悌”作为家庭伦理中最基础的道德准则,必须继承并发扬,这是培育良好家风的基础。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关爱,建设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有利于良好家风的培育,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第三,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孝悌”对父母孝敬、对兄弟友爱,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家庭美德。因此,继承“孝悌”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现今社会,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开始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不仅仅要重视对传统有形文化遗产的继承,更要重视对传统美德、观念、道德规范的批判性继承。其中“孝悌”作为最基本的家庭伦理准则,更是需要学习和继承的关键。 (二)“孝悌”之义的实现
第一,要对孝悌之义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孝悌之义自古代发展而来,其中既有精华,也有不适应当下实际的糟粕。要始终坚持“扬弃”的态度,立足于当下实际,对孝悌之义进行全新地解读,并将其继承并发扬。对符合时代发展,适应生产生活实际的要予以保留,对于不符合当下时代发展的部分,要予以剔除。
第二,“孝悌”之义的实现需要社会的宣传和广泛参与。一方面,加强整个社会对“孝悌”文化的宣传,其一,要利用好传播媒体的作用。个人处在社会这一大环境中,很容易受到社交媒体、大众平台的影响,因此要借助这些平台对“孝悌”文化进行宣传和弘扬,促进人们尊老敬老,友爱兄弟,营造社会良好风气。例如,各大电视台、网络平台可以加强对社会上敬老、爱老新闻的报道,或者评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和谐家庭,将他们作为榜样,发挥一个示范作用。其二,可以将“孝悌”文化融入电视动画作品中,丰富作品内容的同时,加强了作品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样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的同时,“孝悌”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其产生影响,形成价值认同。
另一方面,要加强全社会对“孝悌文化”的参与,其中社区作为一个重要的个体单位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社区可以经常举办一些“孝老爱亲活动”,让社区居民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孝悌”的体悟。
第三,家庭是“孝悌”之义践行最重要的场所。“孝悌”作为一种家庭伦理准则,具有传承性,道德风尚会在家庭代际之间流传继承。也就是说,一个家庭,如果父母能够很好地做到“孝悌”,形成和谐的家庭气氛,对下一代也会有好的影响,相反,如果父母并不注重“孝悌”,那么下一辈人很大程度上也不会很好做到。
因此,“孝悌”之义的实现,首先要立足于家庭,通过家庭成员对“孝悌之义”的继承与弘扬,形成良好的家风去影响下一代家庭成员,让“孝悌”文化在代际中流传发展,深入到每个人的血脉中。
第四,学校要通过“孝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导他們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同时,拓展到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层面,完成对其正确道德价值观的塑造。一方面,学校教师可以通过讲课和座谈的方式,向同学们强调“孝悌”的重要性,让同学们多多理解父母,友爱兄弟,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布置一些践行“孝悌”的实践活动,不仅仅可以在家庭、学校中进行,还可以走向社会一些福利院或养老机构,让同学们深化对“孝悌”社会意义的认知,加强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认同。
“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必须坚守的家庭伦理准则。一个人只有做好了“孝悌”,才能关爱他人,关心社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同时人人都去发扬“孝悌”,则有利于促进家庭和谐,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德的完善,最终营造出良好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魏英敏.孝道的原本含义及现代价值[J].道德与文明,2009,(03):32-35.
[2]江侠,唐鹏.现代孝道伦理失范探析[J].桂海论丛,2007,(04):25-27.
[3]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6(002).
[4]石博琳.中国传统孝道精华在当代的失范与社会主义孝道的构建[D].河北经贸大学,2015.
作者简介:
王静,女,汉族,山西长治人,研究生在读,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孝悌;道德;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J7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1-0073-02
一、“孝悌”的含义
“孝悌”即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它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美德,同时它作为最基础的伦理道德准则,也是衡量个人品行的重要标准。
“孝”指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体现在平时的关爱、年老的赡养、逝世的送终等方方面面。自古以来就有对“孝”的解释,在最早的词义著作《尔雅》中认为“善事父母为孝”,即子女善待父母、能够伺候好父母称之为“孝”。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写道“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对其具体做出解释。他认为孝道之义是要代代相传的,即从老一辈开始做到“孝”,自己这一辈再次做到,最后延伸到自己子女对“孝”的传承。这种研究“孝”的标准,对“孝”进行解读的古代著作有很多,其中儒家经典《孝经》作为一部政治伦理著作,就全面阐述了孝治思想,分析了“何为孝道”。它上面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即孝道是天地间的必行法则,人们应当去遵守躬行的,是非常必要的。[1]《孝经》认为“孝”是做人立身之本,是非常重要的家庭道德,同时它将“孝”与“忠”结合在一起,使家庭与国家紧密联系起来,加强了“孝”的社会规范作用。在现今的社会中,“孝”依然十分重要,它对于维护家庭和谐,社会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良好家风的建设,依然需要“孝”的中心作用。
“悌”的原义是敬爱乡中同族长辈,后指关心爱护兄长之意,代指兄弟间的友爱之情。它是“孝”在家庭中的延伸,也是家庭重要的伦理道德准则。儒家所倡导的“兄友弟恭”就是“悌”的表现,兄长爱护弟弟,弟弟尊重兄长,是一种和谐的家庭氛围。同时,“悌”也可指与社会上朋友之间的和睦相处,如《论语》中“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等等。
二、当今社会“孝悌”发挥的必要性
(一)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侵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国外的一些社会思潮也随之传入我国,对人们的思想认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西方个人主义思潮。西方崇尚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而我国自传统以来更重视家庭、集体,二者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碰撞。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会对个人和家庭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一方面,一些人的家庭观念逐渐淡薄,缺少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另一方面,有些人极易形成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只为自己谋私利,而不顾集体利益与社会责任。因此,弘扬“孝悌”之义,强化人们的家庭、集体观念,对抵御个人主义是十分必要的。
(二)当今社会孝悌之义缺失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也伴随着出现了很多社会道德问题。再加上市场经济的一些弊端,社会上出现的一系列道德问题,其中以孝悌之义缺失最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重物質,轻亲情。对父母缺乏相应的孝敬,对兄弟姐妹缺乏相应的关爱,遇事总以经济利益去衡量。市场经济的弊端对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致使很多人的价值取向物质化、利益化,忽略了家庭亲情。近些年来,子女不赡养父母,兄弟姐妹之间因财产继承而打官司的新闻屡见不鲜。其次,“孝悌”的方式过于形式化、物质化。[2]在经济社会的影响下,总以为给予父母更多的物质金钱就是“孝”,却忽略了精神上的关怀与陪伴。为人子女者在赡养父母时,应该全面关注他们的需求,不仅仅是物质上,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需求,尽可能地进行陪伴。需要用温暖的语言和行动来进行关怀,而不是“冰冷的金钱”。现今老年人常常被保健品公司洗脑,去购买无效的所谓药品,也是子女关怀较少的缘故。同时对于兄弟姐妹之间,也要经常联系来往。最后,由于在家庭的基本伦理道德做的并不完善,很难在社会上立身,会引发一系列公德问题。最基础的品行“孝悌”之义继承不好,其他的社会公德也很难塑造。对自己的父母,兄弟不关爱,也不可能做到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并不利于个人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三、“孝悌”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
(一)“孝悌”的当代价值
第一,有利于个人道德价值观的塑造。“孝悌”是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行,在个体的道德价值观塑造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孔子也曾说:“孝,德之本也。”一个人如果没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品行,也不会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继承并发扬“孝悌”之义,就是道德价值观塑造的基础,也是个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切入点。
第二,有利于良好家风的培育。家风指家庭风气,它是由每个家庭长期培育形成且世代相传的一种生活风尚和道德氛围,对每个成员具有潜移默化地感染影响作用。良好的家风对个人成长和价值观塑造都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更对于社会风气的提升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说:“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3]可见家风建设不仅仅有益于家庭与个人,对于社会也是十分重要的。而“孝悌”作为家庭伦理中最基础的道德准则,必须继承并发扬,这是培育良好家风的基础。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关爱,建设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有利于良好家风的培育,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第三,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孝悌”对父母孝敬、对兄弟友爱,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家庭美德。因此,继承“孝悌”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现今社会,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开始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不仅仅要重视对传统有形文化遗产的继承,更要重视对传统美德、观念、道德规范的批判性继承。其中“孝悌”作为最基本的家庭伦理准则,更是需要学习和继承的关键。 (二)“孝悌”之义的实现
第一,要对孝悌之义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孝悌之义自古代发展而来,其中既有精华,也有不适应当下实际的糟粕。要始终坚持“扬弃”的态度,立足于当下实际,对孝悌之义进行全新地解读,并将其继承并发扬。对符合时代发展,适应生产生活实际的要予以保留,对于不符合当下时代发展的部分,要予以剔除。
第二,“孝悌”之义的实现需要社会的宣传和广泛参与。一方面,加强整个社会对“孝悌”文化的宣传,其一,要利用好传播媒体的作用。个人处在社会这一大环境中,很容易受到社交媒体、大众平台的影响,因此要借助这些平台对“孝悌”文化进行宣传和弘扬,促进人们尊老敬老,友爱兄弟,营造社会良好风气。例如,各大电视台、网络平台可以加强对社会上敬老、爱老新闻的报道,或者评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和谐家庭,将他们作为榜样,发挥一个示范作用。其二,可以将“孝悌”文化融入电视动画作品中,丰富作品内容的同时,加强了作品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样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的同时,“孝悌”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其产生影响,形成价值认同。
另一方面,要加强全社会对“孝悌文化”的参与,其中社区作为一个重要的个体单位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社区可以经常举办一些“孝老爱亲活动”,让社区居民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孝悌”的体悟。
第三,家庭是“孝悌”之义践行最重要的场所。“孝悌”作为一种家庭伦理准则,具有传承性,道德风尚会在家庭代际之间流传继承。也就是说,一个家庭,如果父母能够很好地做到“孝悌”,形成和谐的家庭气氛,对下一代也会有好的影响,相反,如果父母并不注重“孝悌”,那么下一辈人很大程度上也不会很好做到。
因此,“孝悌”之义的实现,首先要立足于家庭,通过家庭成员对“孝悌之义”的继承与弘扬,形成良好的家风去影响下一代家庭成员,让“孝悌”文化在代际中流传发展,深入到每个人的血脉中。
第四,学校要通过“孝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导他們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同时,拓展到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层面,完成对其正确道德价值观的塑造。一方面,学校教师可以通过讲课和座谈的方式,向同学们强调“孝悌”的重要性,让同学们多多理解父母,友爱兄弟,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布置一些践行“孝悌”的实践活动,不仅仅可以在家庭、学校中进行,还可以走向社会一些福利院或养老机构,让同学们深化对“孝悌”社会意义的认知,加强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认同。
“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必须坚守的家庭伦理准则。一个人只有做好了“孝悌”,才能关爱他人,关心社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同时人人都去发扬“孝悌”,则有利于促进家庭和谐,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德的完善,最终营造出良好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魏英敏.孝道的原本含义及现代价值[J].道德与文明,2009,(03):32-35.
[2]江侠,唐鹏.现代孝道伦理失范探析[J].桂海论丛,2007,(04):25-27.
[3]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6(002).
[4]石博琳.中国传统孝道精华在当代的失范与社会主义孝道的构建[D].河北经贸大学,2015.
作者简介:
王静,女,汉族,山西长治人,研究生在读,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