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起之秀完全可以绕开原有的规则,通过创新的技术进入市场
世博园北京馆,一件以“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为主题的旋转魔方不停转动,它以全新的科研成果宣告,传统印刷业或将实现“弃暗投明”。
这块魔方,是北京中科纳新印刷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中科纳新”)的展示项目,它拥有该项技术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这项自主创新的技术,被评估的年市场份额,可能达到千亿元。
担任CEO的宋延林,是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新材料实验室主任,主持着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的研发工作。他在纳米尺度信息存储和纳米材料表面亲油、亲水性控制的研究方面,都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
对搞化学材料研究的宋延林来说,进入印刷业,创办中科纳新,是一次“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转型之旅。借助资本的力量,宋延林很可能带领这家公司,开启印刷产业绿色时代的大门。
技术派的灵光一闪
纵观印刷制版技术的历史长河,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两个明显的历史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可称之为物理成像阶段,包括雕版印刷、木活字印刷、铅字印刷等,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利用了凹凸成像的原理,即通过凸起的地方沾油墨、凹下去的地方不沾油墨来实现印刷。
第二个阶段可称为化学成像阶段,目前主要有激光照排和CTP两种技术,前者是国内的主流技术,由王选院士主持开发推广;后者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二者原理上都属于感光成像范畴。
感光技术使得印刷工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但与此同时,无论是激光照排还是CTP技术,在化学显影过程中,诸如洗底片和印版这样的操作环节,不可避免地带来废液的排放。这使得印刷业成为“著名”的污染工业之一。
人们平时工作生活中使用的各类纸质印刷物,每页纸上的图文油墨面积不超过纸张面积的20%。在印刷过程中,80%以上的面积区域实际却是事先涂上感光层,然后再通过腐蚀办法去掉。涂上感光层的过程需要花钱,腐蚀的过程也需要花钱,提高了制版成本,还造成了复杂工艺和材料的严重浪费。
此外,印刷厂的员工们还不得不忍受另一个现实:感光技术手段需要避光操作,这使得对板材的生产、存储、运输和使用需要格外小心,稍不注意,被曝光的板材就只能废弃掉。
有一次,宋延林偶然去中科院下属的一个印刷厂印资料,闲谈中发现,自己研究的两个技术领域将原理一结合,可以产生一种全新的印刷制版方式。
多年耕耘就此闪现了灵光:如果运用纳米材料,直接打印形成具有相反浸润性(超亲油/亲水)的图文区和非图文区,就可以避开现有印刷制版技术的种种弊端。
于是,宋延林抛开感光成像的思路,提出基于纳米材料亲/疏水可控转换原理的打印制版技术。
与激光照排和CTP技术有本质不同的是,它省去了曝光、冲洗、晒版等环节,无需暗室避光操作,不仅大大简化了制版流程和降低了成本,还从根本上消除了环境污染。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为什么新的绿色印刷技术,是由从事化学和纳米材料研究的宋延林及其科研团队来实现的呢?
对此,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白春礼说:“我认为主要是因为相关技术突破的科学基础,是由从事纳米材料的科技人员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完成的。”
白春礼的话,道破了长年实验室枯坐、一夕顿悟的真相,也道出了另一个现实:实验室的技术成果,能否走出实验室呢?
迈过“铅与火”、“光与电”,新技术似乎拉开了印刷工业绿色时代序幕——但前提是,接下来的产业化能够取得成功。
产业化的顺理成章
宋延林的人生就此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是转让技术、回来继续埋头进行科学研究,还是创办企业、亲自将其培育开花?
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规划,经过考虑,宋延林觉得创办企业能面对一个更宽广的平台。而且在他看来,自己就是这一项目产业化最合适的负责人——最了解技术本身、有一定的创业经历、且在体制内锻炼多年。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宋的这些优势也得到了来自于中科院的肯定。
在给予研究人员创办企业的相关支持方面,中科院本身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当年,柳传志从中科院的实验室中走出,创办联想集团,如今已是中国企业界的一面旗帜。
于是,宋延林带着项目的团队人员,开始为其产业化运作展开工作。
“好的技术,必须要借助资本的力量,才能够真正存活下来。”宋延林说。在这位技术派负责人这里,企业家身份的转型过程似乎并没有遇到太多观念纠结。
在确保中科院化学研究所作为技术方占据最大持股方的前提下,资本界依然表现出一片热忱。
联想旗下的投资公司闻风而动,联想投资、联想控股双双“近水楼台先得月”。随即TCL、LEO也相继进入。同时,由于中科纳新将产业基地设在怀柔,代表怀柔区的沅圣达公司也参股其中。
宋延林说,“对于初创的公司,参股公司多,有好处也有弊端,关键是看我们如何调和其中关系,并积极吸纳他们的经验。”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印刷业务可以分为书刊、报纸、包装三大市场。各自对设备和工艺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分别针对不同领域进行产品开发,并建立技术标准。
在资本力量的帮助之下,中科纳新很快有了市场动作。中科纳新确定的模式是,通过制版示范中心和示范企业的方式进行以市场推广。首先通过示范点的建立进行市场,然后进行产业基地和应用的复制。只有把第一阶段的“点”踩实了,后面才能实现市场扩张。
宋延林介绍,2010年的任务,中科纳新就是分别在这三个领域建立自己的印刷试点。从区域分布来说,主要集中于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这三个区域就占据了整个80%的印刷市场份额。
目前,中科纳新在报业领域即将与北京日报社等合作进行示范应用,书刊领域则与中科印刷展开了合作。
这次世博展览,也为中科纳新带来了更多的市场机遇,不少印刷企业已经对该技术表现出浓厚兴趣。
梦想者的报国情怀
2008年到2009年,宋延林参加了由中科院和联想学院举办的首届“联想之星创业CEO”的学习培训。
采访言谈之间,柳传志等前辈的企业理念,不时被宋延林引以描述中科纳新的战略规划。也在这时,知识分子的内心情怀不禁在他举手投足间轻轻流露。
可以判断的是,在“联想之星”的学习过程中,宋延林有意识地汲取着前辈企业家柳传志的企业理念。这个理念背后的一个核心词汇,就是“产业报国”。
“我觉得,国家给予了我们很好的机会从事研究,同时还提供了一个比当年联想创业时更好的时代,我们必须为国家做点事情。”宋延林说。
在世界印刷工业版图上,柯达、富士、爱克发三家国外企业已经称雄市场很多年。由它们主导的市场领域,每当国内的仿制技术接近国外水平时,国外企业就会推出新的替代技术和产品。
因此,长期以来,尽管国内有不少研究单位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但都是以国外的技术路线、设备和材料(特别是版材)为跟踪模仿对象,走仿制、替代和国产化的道路。如此模式,几乎没有中国企业的崛起空间。
但是,后起之秀完全可以绕开原有的规则,通过技术创新打开市场。
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代表着印刷工业的下一代方向,也顺应了低碳经济的历史潮流。在白春礼看来,绿色制版技术将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印刷制版行业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为提升中国近10万家印刷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
而那些老牌企业,不会甘心放弃既有的巨大市场,在绿色印刷技术市场领域,留给中国企业的只有跨越式赶超的机会。
中科纳新有自己的雄心壮志。中科纳新的LOGO上,四周四种颜色“黄品青黑”,代表印刷的基色。“中科纳新”的“纳新”二字,除了表示纳米新技术之外,也取意“吐故纳新”,表明产业的新变革。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美好的愿景需要脚踏实地一步步去完成。宋延林希望,通过中科纳新的技术产业化努力,一步步被行业和社会认可,并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链。
“但是,我并不喜欢用‘技术革命’这个词。”此时,宋延林也现出了知识分子特有的温和秉性,“我个人更希望公司的成长环境是和谐的,与原有产业形态是相融和合作的过程,而不是一种力量摧毁另一种力量。”
在宋延林看来,竞争和对抗始终是一个两败俱伤的过程,中科纳新应该在立足之后徐图进取,尤其,可以借助资本的力量,进行并购式扩张。
现在,他正努力将自己的企业价值观上升为创业团队共同的价值观,并试图让它成为公司的文化基因。
世博园北京馆,一件以“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为主题的旋转魔方不停转动,它以全新的科研成果宣告,传统印刷业或将实现“弃暗投明”。
这块魔方,是北京中科纳新印刷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中科纳新”)的展示项目,它拥有该项技术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这项自主创新的技术,被评估的年市场份额,可能达到千亿元。
担任CEO的宋延林,是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新材料实验室主任,主持着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的研发工作。他在纳米尺度信息存储和纳米材料表面亲油、亲水性控制的研究方面,都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
对搞化学材料研究的宋延林来说,进入印刷业,创办中科纳新,是一次“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转型之旅。借助资本的力量,宋延林很可能带领这家公司,开启印刷产业绿色时代的大门。
技术派的灵光一闪
纵观印刷制版技术的历史长河,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两个明显的历史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可称之为物理成像阶段,包括雕版印刷、木活字印刷、铅字印刷等,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利用了凹凸成像的原理,即通过凸起的地方沾油墨、凹下去的地方不沾油墨来实现印刷。
第二个阶段可称为化学成像阶段,目前主要有激光照排和CTP两种技术,前者是国内的主流技术,由王选院士主持开发推广;后者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二者原理上都属于感光成像范畴。
感光技术使得印刷工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但与此同时,无论是激光照排还是CTP技术,在化学显影过程中,诸如洗底片和印版这样的操作环节,不可避免地带来废液的排放。这使得印刷业成为“著名”的污染工业之一。
人们平时工作生活中使用的各类纸质印刷物,每页纸上的图文油墨面积不超过纸张面积的20%。在印刷过程中,80%以上的面积区域实际却是事先涂上感光层,然后再通过腐蚀办法去掉。涂上感光层的过程需要花钱,腐蚀的过程也需要花钱,提高了制版成本,还造成了复杂工艺和材料的严重浪费。
此外,印刷厂的员工们还不得不忍受另一个现实:感光技术手段需要避光操作,这使得对板材的生产、存储、运输和使用需要格外小心,稍不注意,被曝光的板材就只能废弃掉。
有一次,宋延林偶然去中科院下属的一个印刷厂印资料,闲谈中发现,自己研究的两个技术领域将原理一结合,可以产生一种全新的印刷制版方式。
多年耕耘就此闪现了灵光:如果运用纳米材料,直接打印形成具有相反浸润性(超亲油/亲水)的图文区和非图文区,就可以避开现有印刷制版技术的种种弊端。
于是,宋延林抛开感光成像的思路,提出基于纳米材料亲/疏水可控转换原理的打印制版技术。
与激光照排和CTP技术有本质不同的是,它省去了曝光、冲洗、晒版等环节,无需暗室避光操作,不仅大大简化了制版流程和降低了成本,还从根本上消除了环境污染。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为什么新的绿色印刷技术,是由从事化学和纳米材料研究的宋延林及其科研团队来实现的呢?
对此,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白春礼说:“我认为主要是因为相关技术突破的科学基础,是由从事纳米材料的科技人员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完成的。”
白春礼的话,道破了长年实验室枯坐、一夕顿悟的真相,也道出了另一个现实:实验室的技术成果,能否走出实验室呢?
迈过“铅与火”、“光与电”,新技术似乎拉开了印刷工业绿色时代序幕——但前提是,接下来的产业化能够取得成功。
产业化的顺理成章
宋延林的人生就此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是转让技术、回来继续埋头进行科学研究,还是创办企业、亲自将其培育开花?
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规划,经过考虑,宋延林觉得创办企业能面对一个更宽广的平台。而且在他看来,自己就是这一项目产业化最合适的负责人——最了解技术本身、有一定的创业经历、且在体制内锻炼多年。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宋的这些优势也得到了来自于中科院的肯定。
在给予研究人员创办企业的相关支持方面,中科院本身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当年,柳传志从中科院的实验室中走出,创办联想集团,如今已是中国企业界的一面旗帜。
于是,宋延林带着项目的团队人员,开始为其产业化运作展开工作。
“好的技术,必须要借助资本的力量,才能够真正存活下来。”宋延林说。在这位技术派负责人这里,企业家身份的转型过程似乎并没有遇到太多观念纠结。
在确保中科院化学研究所作为技术方占据最大持股方的前提下,资本界依然表现出一片热忱。
联想旗下的投资公司闻风而动,联想投资、联想控股双双“近水楼台先得月”。随即TCL、LEO也相继进入。同时,由于中科纳新将产业基地设在怀柔,代表怀柔区的沅圣达公司也参股其中。
宋延林说,“对于初创的公司,参股公司多,有好处也有弊端,关键是看我们如何调和其中关系,并积极吸纳他们的经验。”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印刷业务可以分为书刊、报纸、包装三大市场。各自对设备和工艺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分别针对不同领域进行产品开发,并建立技术标准。
在资本力量的帮助之下,中科纳新很快有了市场动作。中科纳新确定的模式是,通过制版示范中心和示范企业的方式进行以市场推广。首先通过示范点的建立进行市场,然后进行产业基地和应用的复制。只有把第一阶段的“点”踩实了,后面才能实现市场扩张。
宋延林介绍,2010年的任务,中科纳新就是分别在这三个领域建立自己的印刷试点。从区域分布来说,主要集中于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这三个区域就占据了整个80%的印刷市场份额。
目前,中科纳新在报业领域即将与北京日报社等合作进行示范应用,书刊领域则与中科印刷展开了合作。
这次世博展览,也为中科纳新带来了更多的市场机遇,不少印刷企业已经对该技术表现出浓厚兴趣。
梦想者的报国情怀
2008年到2009年,宋延林参加了由中科院和联想学院举办的首届“联想之星创业CEO”的学习培训。
采访言谈之间,柳传志等前辈的企业理念,不时被宋延林引以描述中科纳新的战略规划。也在这时,知识分子的内心情怀不禁在他举手投足间轻轻流露。
可以判断的是,在“联想之星”的学习过程中,宋延林有意识地汲取着前辈企业家柳传志的企业理念。这个理念背后的一个核心词汇,就是“产业报国”。
“我觉得,国家给予了我们很好的机会从事研究,同时还提供了一个比当年联想创业时更好的时代,我们必须为国家做点事情。”宋延林说。
在世界印刷工业版图上,柯达、富士、爱克发三家国外企业已经称雄市场很多年。由它们主导的市场领域,每当国内的仿制技术接近国外水平时,国外企业就会推出新的替代技术和产品。
因此,长期以来,尽管国内有不少研究单位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但都是以国外的技术路线、设备和材料(特别是版材)为跟踪模仿对象,走仿制、替代和国产化的道路。如此模式,几乎没有中国企业的崛起空间。
但是,后起之秀完全可以绕开原有的规则,通过技术创新打开市场。
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代表着印刷工业的下一代方向,也顺应了低碳经济的历史潮流。在白春礼看来,绿色制版技术将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印刷制版行业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为提升中国近10万家印刷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
而那些老牌企业,不会甘心放弃既有的巨大市场,在绿色印刷技术市场领域,留给中国企业的只有跨越式赶超的机会。
中科纳新有自己的雄心壮志。中科纳新的LOGO上,四周四种颜色“黄品青黑”,代表印刷的基色。“中科纳新”的“纳新”二字,除了表示纳米新技术之外,也取意“吐故纳新”,表明产业的新变革。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美好的愿景需要脚踏实地一步步去完成。宋延林希望,通过中科纳新的技术产业化努力,一步步被行业和社会认可,并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链。
“但是,我并不喜欢用‘技术革命’这个词。”此时,宋延林也现出了知识分子特有的温和秉性,“我个人更希望公司的成长环境是和谐的,与原有产业形态是相融和合作的过程,而不是一种力量摧毁另一种力量。”
在宋延林看来,竞争和对抗始终是一个两败俱伤的过程,中科纳新应该在立足之后徐图进取,尤其,可以借助资本的力量,进行并购式扩张。
现在,他正努力将自己的企业价值观上升为创业团队共同的价值观,并试图让它成为公司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