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若论整个东晋诗坛的气象,“风神萧散,超逸放旷”或可概括,而又在其中隐含着一股落寞和悲凉。陶渊明在这样的诗学风气中,也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陶渊明;《饮酒》;陶渊明隐逸诗
作者简介:刘潇(1991-),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01
一、酒徒
陶渊明可谓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酒徒,他是我国文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饮酒诗的诗人。陶渊明的饮酒诗体现出了作者鲜明的人生态度和生命意识,那便是归隐自然,怡然自乐,当然,其中也不乏对现实的心灰意冷而引发的避世保身。
《饮酒》组诗便是陶渊明在醉酒之后诗兴大发,即兴而作,醒来后加以整理润色,成组诗20首。以饮酒为题,意在感怀,所以韵味悠长。
二、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生命意识
(一)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借酒抒发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
东晋经历汉魏之交的战乱无常,东晋进入了相对安稳的时期,但流落江南的隐痛并没有从东晋文人心中抹去。陶渊明但是经过多年的宦海浮沉,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在这种情况下他很容易便生归隐之情,身向田园,重新寻找精神价值。
然而在归隐之后,陶渊明并非立刻遗忘了外部的世界,每每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梦想受挫,他还会发出斥责之声。如《饮酒》其六云: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这首诗以谴责的口吻批判当今世道,表示自己如果一定要在这样黑暗的世间存活不如追随商山四皓。但是以一己之力又无法扭转乾坤,最终只能眼看着东晋王朝衰落。
(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自然相融的澄明心境
有了现实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作对比,大自然的安宁美好、与世无争对于陶渊明来说便是弥足珍贵的。这种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喜爱和向往便自然而然的诉诸于笔端,《饮酒》组诗中也常能见到。比如《饮酒》其五中云: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以冲淡静穆之语,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桃源佳境,历来为人们所称颂。最难得是其诗语如画,意境高远,让我们体会到诗人远离官场的淡然心静,超脱自在的生活态度。
(三)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超越世俗之上的宇宙观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文人对生活的态度往往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很难超越这一切到达宇宙这个宏观的角度去看待生命。而陶渊明从复杂的官场脱身,生命与自然和宇宙接近,更有中落尽繁华始见真淳之感。以《饮酒·其十五》为例: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宇宙一何悠,人生至少百。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在宇宙面前,人的生命短暂,力量微小,很多事情都不能凭人力去改变,与其执迷于世间名利的追逐,不如把自己与宇宙融为一体,陶醉于自然之中。
(四)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个性的解放与价值的觉醒
宗白华先生曾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道桑向千载,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饮酒·其三》)在人境陶渊明不屑于很多人于道德沦丧的当代只顾惜自己的虚名,而不肯放纵自己的性情。“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如此重视自身,还不是只在短短一生之内吗?
(五)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排忧忘我的避世情怀
虽说陶渊明在经历了现实的彻痛之后回归田园,把诸般繁华功名抛于身后,境界轉向冲和淡远,作品中多体现出其对生命的深刻体验。但从他的饮酒诗中我们依然可以读出那么一丝借酒消愁以忘我,麻痹自己对过去记忆的意味。如《饮酒·其七》中便提到:“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三、对陶渊明人生态度的评价
历来评论家对陶渊明借田园归隐、醉情于山水是积极还是消极都有着不同的看法。而就笔者看来,应从两个角度来开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是从文人自身以及文学发展来看,陶渊明的归隐和醉酒是文人的自我觉醒,是我国文学史上对于文学超出社会功利的首次尝试,也就是文学家身份独立的显著标志,对于文人和文学发展无疑是巨大的贡献。
其次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说,陶渊明的归隐和醉酒可以说是一种无奈之举。封建王朝的局限性之一就在于当权者的影响力甚大,这种集权的形式风险很大,一旦权力阶层出现偏差,单凭非权力阶层的有志之士往往无力回天,甚至还会招来杀身之祸。因此陶渊明只能选择避世。从这方面看,消极的因素确实是存在的,当然,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谈玄论道之气的影响下,陶渊明对生死有了清醒的认识,这也是其境界超脱的结果。
四、总结
总之,《饮酒》组诗中体现出了陶渊明超脱自然的人生态度,对功名利禄的淡漠以及对人与宇宙之间关系的重新评估让他获得了一种超然于世俗之外的精神特征生命意识的觉醒带给他全新的生机。陶渊明饮酒不在酒,醉酒不醉心,于天地之间俯仰,于南山之下悠然,或许时间如斯,万物消亡,然靖节先生的人生态度和生命意识必将作为一个永不泯灭的精神形象,给仍于是非之间迷茫的后世之人以心灵上的洗涤。
注释:
文中所有《饮酒》组诗均引自《陶渊明笺注》,中华书局,2011年3月版.
参考文献:
[1]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中华书局,2011年3月版.
[2]袁行霈,《陶渊明诗》[M].中华书局,2014年1月北京第1版.
[3]朱光宝,《魏晋南北朝诗歌变迁》[M].四川出版集团,2009年8月第1版.
[4]赖力行,《中国古代文论史》[M].岳麓书社,2000年11月第1版.
[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关键词:陶渊明;《饮酒》;陶渊明隐逸诗
作者简介:刘潇(1991-),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01
一、酒徒
陶渊明可谓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酒徒,他是我国文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饮酒诗的诗人。陶渊明的饮酒诗体现出了作者鲜明的人生态度和生命意识,那便是归隐自然,怡然自乐,当然,其中也不乏对现实的心灰意冷而引发的避世保身。
《饮酒》组诗便是陶渊明在醉酒之后诗兴大发,即兴而作,醒来后加以整理润色,成组诗20首。以饮酒为题,意在感怀,所以韵味悠长。
二、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生命意识
(一)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借酒抒发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
东晋经历汉魏之交的战乱无常,东晋进入了相对安稳的时期,但流落江南的隐痛并没有从东晋文人心中抹去。陶渊明但是经过多年的宦海浮沉,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在这种情况下他很容易便生归隐之情,身向田园,重新寻找精神价值。
然而在归隐之后,陶渊明并非立刻遗忘了外部的世界,每每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梦想受挫,他还会发出斥责之声。如《饮酒》其六云: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这首诗以谴责的口吻批判当今世道,表示自己如果一定要在这样黑暗的世间存活不如追随商山四皓。但是以一己之力又无法扭转乾坤,最终只能眼看着东晋王朝衰落。
(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自然相融的澄明心境
有了现实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作对比,大自然的安宁美好、与世无争对于陶渊明来说便是弥足珍贵的。这种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喜爱和向往便自然而然的诉诸于笔端,《饮酒》组诗中也常能见到。比如《饮酒》其五中云: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以冲淡静穆之语,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桃源佳境,历来为人们所称颂。最难得是其诗语如画,意境高远,让我们体会到诗人远离官场的淡然心静,超脱自在的生活态度。
(三)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超越世俗之上的宇宙观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文人对生活的态度往往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很难超越这一切到达宇宙这个宏观的角度去看待生命。而陶渊明从复杂的官场脱身,生命与自然和宇宙接近,更有中落尽繁华始见真淳之感。以《饮酒·其十五》为例: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宇宙一何悠,人生至少百。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在宇宙面前,人的生命短暂,力量微小,很多事情都不能凭人力去改变,与其执迷于世间名利的追逐,不如把自己与宇宙融为一体,陶醉于自然之中。
(四)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个性的解放与价值的觉醒
宗白华先生曾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道桑向千载,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饮酒·其三》)在人境陶渊明不屑于很多人于道德沦丧的当代只顾惜自己的虚名,而不肯放纵自己的性情。“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如此重视自身,还不是只在短短一生之内吗?
(五)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排忧忘我的避世情怀
虽说陶渊明在经历了现实的彻痛之后回归田园,把诸般繁华功名抛于身后,境界轉向冲和淡远,作品中多体现出其对生命的深刻体验。但从他的饮酒诗中我们依然可以读出那么一丝借酒消愁以忘我,麻痹自己对过去记忆的意味。如《饮酒·其七》中便提到:“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三、对陶渊明人生态度的评价
历来评论家对陶渊明借田园归隐、醉情于山水是积极还是消极都有着不同的看法。而就笔者看来,应从两个角度来开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是从文人自身以及文学发展来看,陶渊明的归隐和醉酒是文人的自我觉醒,是我国文学史上对于文学超出社会功利的首次尝试,也就是文学家身份独立的显著标志,对于文人和文学发展无疑是巨大的贡献。
其次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说,陶渊明的归隐和醉酒可以说是一种无奈之举。封建王朝的局限性之一就在于当权者的影响力甚大,这种集权的形式风险很大,一旦权力阶层出现偏差,单凭非权力阶层的有志之士往往无力回天,甚至还会招来杀身之祸。因此陶渊明只能选择避世。从这方面看,消极的因素确实是存在的,当然,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谈玄论道之气的影响下,陶渊明对生死有了清醒的认识,这也是其境界超脱的结果。
四、总结
总之,《饮酒》组诗中体现出了陶渊明超脱自然的人生态度,对功名利禄的淡漠以及对人与宇宙之间关系的重新评估让他获得了一种超然于世俗之外的精神特征生命意识的觉醒带给他全新的生机。陶渊明饮酒不在酒,醉酒不醉心,于天地之间俯仰,于南山之下悠然,或许时间如斯,万物消亡,然靖节先生的人生态度和生命意识必将作为一个永不泯灭的精神形象,给仍于是非之间迷茫的后世之人以心灵上的洗涤。
注释:
文中所有《饮酒》组诗均引自《陶渊明笺注》,中华书局,2011年3月版.
参考文献:
[1]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中华书局,2011年3月版.
[2]袁行霈,《陶渊明诗》[M].中华书局,2014年1月北京第1版.
[3]朱光宝,《魏晋南北朝诗歌变迁》[M].四川出版集团,2009年8月第1版.
[4]赖力行,《中国古代文论史》[M].岳麓书社,2000年11月第1版.
[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