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汉时崭露头角,明代为边疆稳定,始筑腾冲石城,历时三年修建而成,腾冲石城的修建带有明显的军事防御色彩,直至民国,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建好的腾冲石城也成为军事移民进入腾冲最初的定居点.
关键词:腾冲石城;军事;移民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118
一、腾冲建城的原因
在西汉时期,商道的通达,使滇西小镇上的滇越露出人们的视野。《史记》记载“有乘象国,名滇越,而蜀贾间出物者或至焉。”。唐代南诏异牟寻“取越赕,逐诸蛮,遂有其地,为软化府。其后白蛮徙居之,改腾冲府”。贾耽在记安南通天竺道中记载“一路自诸葛亮城西去腾充城二百里。”可见这时仍是道路上的关键一站。元代國家一统,在其铁骑之下云南各少数民族纷纷归附元朝。元宪宗三年,腾越土酋高救内附。高氏先氏官于腾,仍命其后继之为守。腾冲知府高泰、高惠,其后也。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1年),改藤越州置藤越县,则以“腾”为“藤”。十四年(1277年),改腾冲府,置顺江州、腾越、越甸、古勇三县。二十五年(1288年),省州、县,府如故,盖属大理路。末又立腾冲征缅招讨使司。这一时期与缅甸有了利益之争,由此引发了持续26年的征缅战争。由于地缘的关系,腾冲成为了成为一个重要的边防重地。《元史》记载:“至元二十二年九月乙亥,永昌、腾冲二城在缅国、金齿间,摧圮不可御敌,敕修之。”可见在元代,中央王朝已经对腾冲地区进行了设治和经营。在元朝,麓川势力不断整合,“成为了前所未有的强大部族”。明初平定云南之后,麓川势力不断内侵威胁到明王朝的统治,由此爆发了明王朝三征麓川。也正是在这次战争腾冲的交通优势和地缘优势成为抗击麓川最前沿的阵地。腾冲成为滇西边防重地。为防范麓川,中央王朝除以大军驻扎于此外,并议筑腾冲城。
二、腾冲石城的建立
关于筑城,南诏时期,就在今天腾冲县城3公里左右的西山坝建有古城。1990年腾冲县文馆所的工作人员在西山坝发现了多处遗址。1994年―1995年对遗址进行了全面的勘测。城址平面成长方形,东西宽1400米,南北长1500米。城西置内城。城址内外有纵横交错的道路,宽约12米,纵向9条,横向4条,成直角交叉,路面约低于地表1―3米。城址内有南诏是建的黑塔寺和金轮寺等建筑遗迹,地面留有较多的有字布纹瓦瓦片。进入明代以后,中央在云南实行重兵留屯的政策,并广设卫所。永乐元年,在腾冲设立腾冲守御千户所,并且筑土城。干隆《腾越州志》记载“永乐九年置守御千户所,有土城。”“土城址,正统以前之旧土城,为麓夷所毁。今在西北隅有遗址,若小阜然。”正统年间,盘踞在滇西边境的麓川思任发大肆侵扰内地,永腾震动。腾冲土城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根本不堪一击,腾冲守御千户所的兵力也无法与思任发相抗衡,腾冲陷落。鉴于严峻的形势,朝廷派王骥三征麓川。腾冲成为征麓川的后备基地。第二次征麓川之后王骥便认为腾冲为要害之地,应该设卫,并且筑卫城。《明实录》记载:“正统十年三月庚辰,……设云南腾冲军民指挥使司。……命筑腾冲城,昂同宁及三司官提督用工事峻,起调官军屯守。”可见,在设腾冲卫的同时也就开始了筑腾冲城。正统十年(1445年)七月,镇守云南的太监萧保奏:“近者,开设腾冲军民指挥使司,量调官军一万员名筑城,日支口粮岁计五万四千余石,俱赴金齿足食仓关支,然山路险阻,难为搬运,请摘准淮、浙、四川盐三十万五百九十引于腾冲,召商纳粮以给官军。”正统十一年(1446年),上命兵部移文侯琎等:“将本卫强壮军编成两班,选廉干指挥提督轮流往腾冲操备,就同本所见在军及本卫所拨去军匠相兼包砌城垣。”
在侯琎《新筑腾冲司城碑记》中我们可以看出腾冲石城修建过程以及过程的艰辛,从正统十年(1445年)开始修建到正统十三年竣工,腾冲石城共历时3年,取西山之石,帅万五千人修建而成,费时之长,用人之多,所费之多,修城之艰辛超出了一般。修建好的腾冲城“城形方整,周围七里三分,厚一丈八尺,高二丈五尺,甃以石。四门各阔丈四尺,高二丈六尺,深七尺,广十二丈。门各有楼,各高四丈有奇,广六丈四尺;重檐三滴,面三间,转五五垣,二十八楹。城墉四面连雉,有阁楼,有守门,每门三间,门扇包以铁。东曰沾化,西曰永安,南曰靖边,北曰溥润,四门皆令守兵支更。”被誉为“极边第一城”。
三、腾冲石城的功能
腾冲城修建的原因,决定了腾冲城在最初表现出强烈的军事色彩,在功能上表现为御边防守,以城卫边事。事实上明清甚至于民国时期腾冲城一直在发挥着这样的作用。明清两代都在试图加强这种功能。隆庆年间,兵备邹光祚议筑腾冲外城中所说“光祚奉命整饬斯土,按节越甸,徘徊瞻顾,殊切隐忧。”外城的建立时腾冲城有了屏障,发挥着重要作用。隆庆三年,“筑月城于南门,高一丈六尺,广三十二丈,厚一丈三尺,深于厚均;东西二弮门,高一丈一尺。”除了不断完善城市的防御体系之外。在各个时期官员都注意对城池的维护。腾冲城以石头修建而成,十分坚固。一旦出现一些小的破烂也是随时修补。有清一代,就多次修补石城。坚固的城防为最初进入腾冲的汉族移民提供了安全住所,使腾冲城的发展成为可能。腾冲当时为腾冲军民指挥使司,修城以御敌,军政同治,修建好的腾冲石城也就成为军事移民进入腾冲最初的定居点陆韧教授在《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一书中写道:“明初凡军政同治的城镇都屯聚过大量的官军及其家小,即汉族军事移民,城镇成为军事移民到达云南楚最重要的定居点。在城镇实现了初步的定居。”腾冲也是如此。在《徐霞客游记》中,徐霞客曾对明末腾冲南门街市的繁荣作了描述。在清代腾冲的商业更是得到巨大的发展。据史载,腾冲在干隆年间城乡共有二十条街市,而在城内就有十条。“东门街,在沾化门内。钟楼街。在东门内。西门街。在永安门内。南门街。在靖边门内。北门街。在薄润门内。小街。在城中心,逢乙、庚日。南关街。在靖边门外,名每日街。东街。在南关左。西街。在南关右。大街。在南关前来风山下。此街前明时皆右所住居,今俱为商所集矣。每于丁、壬日赶街,商民云集以万计,颇称繁盛。”
在腾冲城外,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或当地的民族或是外地的移民,他们以城为中心,聚居于城外。据干隆《腾越州志》记载:隆庆年间“腾冲南关居民倍于城中。”“然治平既久,生齿日繁,栋比千家,散居城外。”甚至要准备来修筑外城,使城内居民有所屏障。由此可见,腾冲城的向心力,带到了周边的发展。
可见,“极边第一城”的兴起是经过了几千年历史发展和选择的结果,腾冲城的修筑正是“极边第一城”兴起的标志。最终腾冲成为一个具有军事、文化、商业色彩浓重的极边之城。
关键词:腾冲石城;军事;移民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118
一、腾冲建城的原因
在西汉时期,商道的通达,使滇西小镇上的滇越露出人们的视野。《史记》记载“有乘象国,名滇越,而蜀贾间出物者或至焉。”。唐代南诏异牟寻“取越赕,逐诸蛮,遂有其地,为软化府。其后白蛮徙居之,改腾冲府”。贾耽在记安南通天竺道中记载“一路自诸葛亮城西去腾充城二百里。”可见这时仍是道路上的关键一站。元代國家一统,在其铁骑之下云南各少数民族纷纷归附元朝。元宪宗三年,腾越土酋高救内附。高氏先氏官于腾,仍命其后继之为守。腾冲知府高泰、高惠,其后也。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1年),改藤越州置藤越县,则以“腾”为“藤”。十四年(1277年),改腾冲府,置顺江州、腾越、越甸、古勇三县。二十五年(1288年),省州、县,府如故,盖属大理路。末又立腾冲征缅招讨使司。这一时期与缅甸有了利益之争,由此引发了持续26年的征缅战争。由于地缘的关系,腾冲成为了成为一个重要的边防重地。《元史》记载:“至元二十二年九月乙亥,永昌、腾冲二城在缅国、金齿间,摧圮不可御敌,敕修之。”可见在元代,中央王朝已经对腾冲地区进行了设治和经营。在元朝,麓川势力不断整合,“成为了前所未有的强大部族”。明初平定云南之后,麓川势力不断内侵威胁到明王朝的统治,由此爆发了明王朝三征麓川。也正是在这次战争腾冲的交通优势和地缘优势成为抗击麓川最前沿的阵地。腾冲成为滇西边防重地。为防范麓川,中央王朝除以大军驻扎于此外,并议筑腾冲城。
二、腾冲石城的建立
关于筑城,南诏时期,就在今天腾冲县城3公里左右的西山坝建有古城。1990年腾冲县文馆所的工作人员在西山坝发现了多处遗址。1994年―1995年对遗址进行了全面的勘测。城址平面成长方形,东西宽1400米,南北长1500米。城西置内城。城址内外有纵横交错的道路,宽约12米,纵向9条,横向4条,成直角交叉,路面约低于地表1―3米。城址内有南诏是建的黑塔寺和金轮寺等建筑遗迹,地面留有较多的有字布纹瓦瓦片。进入明代以后,中央在云南实行重兵留屯的政策,并广设卫所。永乐元年,在腾冲设立腾冲守御千户所,并且筑土城。干隆《腾越州志》记载“永乐九年置守御千户所,有土城。”“土城址,正统以前之旧土城,为麓夷所毁。今在西北隅有遗址,若小阜然。”正统年间,盘踞在滇西边境的麓川思任发大肆侵扰内地,永腾震动。腾冲土城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根本不堪一击,腾冲守御千户所的兵力也无法与思任发相抗衡,腾冲陷落。鉴于严峻的形势,朝廷派王骥三征麓川。腾冲成为征麓川的后备基地。第二次征麓川之后王骥便认为腾冲为要害之地,应该设卫,并且筑卫城。《明实录》记载:“正统十年三月庚辰,……设云南腾冲军民指挥使司。……命筑腾冲城,昂同宁及三司官提督用工事峻,起调官军屯守。”可见,在设腾冲卫的同时也就开始了筑腾冲城。正统十年(1445年)七月,镇守云南的太监萧保奏:“近者,开设腾冲军民指挥使司,量调官军一万员名筑城,日支口粮岁计五万四千余石,俱赴金齿足食仓关支,然山路险阻,难为搬运,请摘准淮、浙、四川盐三十万五百九十引于腾冲,召商纳粮以给官军。”正统十一年(1446年),上命兵部移文侯琎等:“将本卫强壮军编成两班,选廉干指挥提督轮流往腾冲操备,就同本所见在军及本卫所拨去军匠相兼包砌城垣。”
在侯琎《新筑腾冲司城碑记》中我们可以看出腾冲石城修建过程以及过程的艰辛,从正统十年(1445年)开始修建到正统十三年竣工,腾冲石城共历时3年,取西山之石,帅万五千人修建而成,费时之长,用人之多,所费之多,修城之艰辛超出了一般。修建好的腾冲城“城形方整,周围七里三分,厚一丈八尺,高二丈五尺,甃以石。四门各阔丈四尺,高二丈六尺,深七尺,广十二丈。门各有楼,各高四丈有奇,广六丈四尺;重檐三滴,面三间,转五五垣,二十八楹。城墉四面连雉,有阁楼,有守门,每门三间,门扇包以铁。东曰沾化,西曰永安,南曰靖边,北曰溥润,四门皆令守兵支更。”被誉为“极边第一城”。
三、腾冲石城的功能
腾冲城修建的原因,决定了腾冲城在最初表现出强烈的军事色彩,在功能上表现为御边防守,以城卫边事。事实上明清甚至于民国时期腾冲城一直在发挥着这样的作用。明清两代都在试图加强这种功能。隆庆年间,兵备邹光祚议筑腾冲外城中所说“光祚奉命整饬斯土,按节越甸,徘徊瞻顾,殊切隐忧。”外城的建立时腾冲城有了屏障,发挥着重要作用。隆庆三年,“筑月城于南门,高一丈六尺,广三十二丈,厚一丈三尺,深于厚均;东西二弮门,高一丈一尺。”除了不断完善城市的防御体系之外。在各个时期官员都注意对城池的维护。腾冲城以石头修建而成,十分坚固。一旦出现一些小的破烂也是随时修补。有清一代,就多次修补石城。坚固的城防为最初进入腾冲的汉族移民提供了安全住所,使腾冲城的发展成为可能。腾冲当时为腾冲军民指挥使司,修城以御敌,军政同治,修建好的腾冲石城也就成为军事移民进入腾冲最初的定居点陆韧教授在《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一书中写道:“明初凡军政同治的城镇都屯聚过大量的官军及其家小,即汉族军事移民,城镇成为军事移民到达云南楚最重要的定居点。在城镇实现了初步的定居。”腾冲也是如此。在《徐霞客游记》中,徐霞客曾对明末腾冲南门街市的繁荣作了描述。在清代腾冲的商业更是得到巨大的发展。据史载,腾冲在干隆年间城乡共有二十条街市,而在城内就有十条。“东门街,在沾化门内。钟楼街。在东门内。西门街。在永安门内。南门街。在靖边门内。北门街。在薄润门内。小街。在城中心,逢乙、庚日。南关街。在靖边门外,名每日街。东街。在南关左。西街。在南关右。大街。在南关前来风山下。此街前明时皆右所住居,今俱为商所集矣。每于丁、壬日赶街,商民云集以万计,颇称繁盛。”
在腾冲城外,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或当地的民族或是外地的移民,他们以城为中心,聚居于城外。据干隆《腾越州志》记载:隆庆年间“腾冲南关居民倍于城中。”“然治平既久,生齿日繁,栋比千家,散居城外。”甚至要准备来修筑外城,使城内居民有所屏障。由此可见,腾冲城的向心力,带到了周边的发展。
可见,“极边第一城”的兴起是经过了几千年历史发展和选择的结果,腾冲城的修筑正是“极边第一城”兴起的标志。最终腾冲成为一个具有军事、文化、商业色彩浓重的极边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