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有效提问 智慧理答
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A-
0110-02
在名师的课堂中,往往是教师老练沉着,沉稳睿智;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为何会有这样的效果呢?这是教师智慧理答的结果。何谓理答?从课堂教学的环节来看,这是教师对学生答案的一种即时性评价,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信息输入和输出反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般偏重对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而对发问后的理答却缺乏预设和思考,由此导致一些不当理答的发生,使学生兴趣缺失,课堂效率下降。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智慧理答,让数学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呢?笔者认为,要从切入有效的提问入手。
一、改变角度,用转问拓展思维广度
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学生新知的建构有赖于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激活。在教学中,当学生在新知与旧知之间产生矛盾冲突时,往往陷入迷茫和困惑。此时教师就要改变角度,从不同的方向提问,从问题的外围入手,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空间,找到柳暗花明的新路径。
通过以上课例可以看到,课堂理答是无法预设的,教师需要随机应变,在学生回答偏离轨道时,善于转换角度,从不同的方向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回正确的方向,有效拓展思维的广度。
二、深入探究,用追问挖掘思维深度
学生解答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课堂资源,有经验的教师会抓住这一资源,深入探究继续挖掘,通过智慧的理答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揭示数学的本质意义,将思维水平由“平面”引向“立体”。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时,笔者出示问题:如果有一本书小明看其中的,红红看这本书的,那么谁看得最多?学生认为用两种方法解答:其一可以将和化成小数然后进行比较;其二,将分数和通分之后进行比较。此时笔者追问:除了这两种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经过讨论后认为,可以采用假设法,假设这本书是90页,那么小明看了就是54页,红红看了,就是40页,54>40,由此可知小明看得多。学生的思维被打开。笔者继续追问:可不可以找中间数比较呢?学生提出,可以找一个中间数,让和与之比较,因为>,<,所以>。笔者再问:能不能找或是做中间数呢?学生思考后发现,如果用或做中间数显然是不行的。因为和都比它们大,这样就没法比较了。通过追问,让学生循着问题的脉络,逐渐探究,不断深入挖掘,由此获得思维的延伸,对数学的本质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投石问路,用探问提高思维效度
在数学课堂中,学生常会出现思路茫然的时候,此时教师不要急于理答,而是要理而不答,通过循序渐进的探问促进学生反思,使其能够自主排除无效的信息干扰,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使思考逐渐清晰明朗,有效提高思维的效度。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先准备了两个平行四边形的木框架子,而且是用同等长度的木条做出来的,设问:比一比哪个围成的面积大?学生认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同,因为边长都相等。此时笔者循着学生的思路,又拿出另外一个用同样长的木条框组成的平行四边形,并将其拉得很扁,问:这样的面积还相等吗?学生认为不相等。笔者问:这可真奇怪,为什么长度没有变,面积却变了呢?学生仔细观察了三个平行四边形的框架,发现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底边没有变,变化的是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呢?”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高有关。
总之,智慧的课堂理答,离不开有效的提问切入。笔者相信,只有找准时机,让学生在疑问中有所收获、有所探求,才能让智慧理答具有思维广度和深度,释放数学课堂的精彩!
(责编 林 剑)
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A-
0110-02
在名师的课堂中,往往是教师老练沉着,沉稳睿智;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为何会有这样的效果呢?这是教师智慧理答的结果。何谓理答?从课堂教学的环节来看,这是教师对学生答案的一种即时性评价,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信息输入和输出反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般偏重对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而对发问后的理答却缺乏预设和思考,由此导致一些不当理答的发生,使学生兴趣缺失,课堂效率下降。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智慧理答,让数学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呢?笔者认为,要从切入有效的提问入手。
一、改变角度,用转问拓展思维广度
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学生新知的建构有赖于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激活。在教学中,当学生在新知与旧知之间产生矛盾冲突时,往往陷入迷茫和困惑。此时教师就要改变角度,从不同的方向提问,从问题的外围入手,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空间,找到柳暗花明的新路径。
通过以上课例可以看到,课堂理答是无法预设的,教师需要随机应变,在学生回答偏离轨道时,善于转换角度,从不同的方向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回正确的方向,有效拓展思维的广度。
二、深入探究,用追问挖掘思维深度
学生解答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课堂资源,有经验的教师会抓住这一资源,深入探究继续挖掘,通过智慧的理答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揭示数学的本质意义,将思维水平由“平面”引向“立体”。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时,笔者出示问题:如果有一本书小明看其中的,红红看这本书的,那么谁看得最多?学生认为用两种方法解答:其一可以将和化成小数然后进行比较;其二,将分数和通分之后进行比较。此时笔者追问:除了这两种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经过讨论后认为,可以采用假设法,假设这本书是90页,那么小明看了就是54页,红红看了,就是40页,54>40,由此可知小明看得多。学生的思维被打开。笔者继续追问:可不可以找中间数比较呢?学生提出,可以找一个中间数,让和与之比较,因为>,<,所以>。笔者再问:能不能找或是做中间数呢?学生思考后发现,如果用或做中间数显然是不行的。因为和都比它们大,这样就没法比较了。通过追问,让学生循着问题的脉络,逐渐探究,不断深入挖掘,由此获得思维的延伸,对数学的本质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投石问路,用探问提高思维效度
在数学课堂中,学生常会出现思路茫然的时候,此时教师不要急于理答,而是要理而不答,通过循序渐进的探问促进学生反思,使其能够自主排除无效的信息干扰,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使思考逐渐清晰明朗,有效提高思维的效度。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先准备了两个平行四边形的木框架子,而且是用同等长度的木条做出来的,设问:比一比哪个围成的面积大?学生认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同,因为边长都相等。此时笔者循着学生的思路,又拿出另外一个用同样长的木条框组成的平行四边形,并将其拉得很扁,问:这样的面积还相等吗?学生认为不相等。笔者问:这可真奇怪,为什么长度没有变,面积却变了呢?学生仔细观察了三个平行四边形的框架,发现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底边没有变,变化的是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呢?”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高有关。
总之,智慧的课堂理答,离不开有效的提问切入。笔者相信,只有找准时机,让学生在疑问中有所收获、有所探求,才能让智慧理答具有思维广度和深度,释放数学课堂的精彩!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