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东这个因主持说话达人秀节目《奇葩说》而在90后当中走红的60后,极少能在公开场合听到他说出哪怕一两个自大的词汇。他提过的对自己最褒义的诠释也不过是“角色自由”——在不同的身份里做不同的事,不牵强不攀附。1996年从澳大利亚回国后,马东辗转于湖南卫视、中央电视台和爱奇艺,如今自创米未传媒,从事视频节目内容生产。
20年里,公众眼中的马东主要承担了两种社会角色:老主持人和新老板。前者长于在一堆说话的人中把控节奏,后者让说话成为一门可持续的生意;前者凸显的是技巧,后者用旧时曲艺人的行话讲,考验的是“平地抠饼,对面拿贼”的硬功夫,随时随地能靠三言两语拿住观众,并让他们心悦诚服地从口袋里掏出赏钱。
“马东是我见过的情商最高的人。”米未传媒首席内容官、《奇葩说》制片人牟颤说。马东则说,谦卑才是自己唯一的生活方式。但在第三季辩手、编剧史航眼中,马东最重要的特质不是谦卑,而是“精确与分寸”。
“千手观音”
作为“无颜值男神”,马东靠智商上位。对于外界称他为“人形弹幕机”的说法,他一笑置之。网上曾经流传过一份马东金句集锦。如在某期节目中,嘉宾柳岩在回答流落荒岛会选择谁陪伴的问题时选择了孙悟空,马东一脸无辜地问:“因为他有金箍棒吗?”“好多东西提溜出来,一看显得这人特牛逼、特聪明,但那是很长的节目里集结的,我不是每一句都那样。所以那个东西自己看了,要是信了,那就太傻了。”马东说。他看过自己的金句集锦,但并没有忍俊不禁。
从主持《挑战主持人》《文化访谈录》开始,马东放弃了在节目中使用台本,用相声的术语,全靠“现挂”,即根据实际情况,即兴发挥。他认为幽默最重要的品质是分寸,但在生活中,他常常错失幽默的时机。
马东习惯于把自己放在一个“不会说话”的位置上。相对于回答者,他更享受做一个提问者。录制《奇葩说》时,他不喜欢和嘉宾提前交流,也不故意设计效果,“我们要的就是真实的状态”。即便这真实里可能有各种突发状况,马东也毫不介意,他大概是唯一一个对“尴尬”泰然处之的主持人。
以前他也会问自己,遇到“驴唇不对马嘴”的情况,现场尴尬了怎么办?后来,他反向考虑,觉得尴尬了也没什么不好,造成不了什么恶劣的后果,反而场景的层次更丰富。这种独特的控场方式,在明星辩手范湉湉眼中是一种高明的做法。“我觉得他才是真正下棋的人,能够全盘控制。他虽然有的时候不在场上辩,但他是对所有的切入点、走向……各方面(掌控)都很厉害的一个人。”范湉湉说。
“千手观音。”史航这样比喻马东。十几年前,还在中央戏剧学院当老师的史航曾在央视的座谈会上见过马东,但对他并没有什么深刻印象。后来在《奇葩说》第一季里看到穿着苏格兰裙的马东,他傻了眼。“马东的各种思维、语言和主持技巧终于不是用来承接一些不值得承接的信息或者走一个不值得走完的程序,终于为智慧和性情服务。”史航说。
“主持人这个行业,不是说多了就好。”马东不喜欢“名嘴”这个词,认为每一个真正会说话的人,其实是因为有不一样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嘴皮子利索。
“跟马东做节目真是太舒服了。”曾和马东合作过《文化访谈录》《汉字英雄》等节目的学者于丹说。2007年,两人合作《游园惊梦》的特别节目之前,曾一起去香港看昆曲名角的演出。马东带于丹去半山的餐厅吃咖喱饭,于丹当场把7期的节目内容大致说了一遍,马东回应她“只管按你的思路准备就行了”,别的不用多管。
“马东的聪明不是飞扬跋扈、咄咄逼人,而是善解人意。”于丹说。
1990年代,马东在澳大利亚留学时,喜欢看台湾综艺主持人胡瓜的节目,觉得自己也有相似的反应能力,并对主持这个行业产生了极大兴趣。“我觉得胡瓜是一个自我没那么强的人,节目中他更多的是在适应来访者并为其铺路。”在相声中,这种说话节奏和张弛拿捏被称为“尺寸”。虽然马东的父亲、著名相声艺术家马季刻意割裂了马东与相声的联系,但马东依然从中耳濡目染。现在,马东的手机里全部是郭德纲的相声,开车听、坐飞机听、睡觉前还听。听多了,“包袱”不能逗笑了,他就当是催眠。
“听着听着你就知道,有的人这个地方说的是错的。你能建立场景,就知道现场尴尬了,或者尺寸不对了。相声听的是这些东西,不是光听,是理解。”马东说,尺寸是相声中最见功力的地方,而这也是他最享受的地方。
“清浊合一”
2015年9月,为了更好地做视频内容,马东创立了米未传媒,把办公室安在了朝阳公园东七门的一幢楼里。他摇身一变,成为各方关注的商业人物。既是《奇葩说》的主持人又是其制作公司的CEO,马东需要对自己的角色边界有清晰的认识。他不断强调,自己只是其中的一个零件。
他需要拿捏好作为一个老板的分寸。大家玩杀人游戏时不带他玩,他也只好让自己晾着;公司的两只猫需要照顾,他就做铲屎官、给它们洗澡,或者用湿纸巾给它们擦眼屎。他知道这节目是年轻人的天下,经常说:“牟頔审片子就完了。”
“马东是个很包容的人。”牟頔几乎没有见过马东发火,唯一的一次,是大家偷拍马东的丑照,他有点生气。
在3月26日播出的《奇葩说》第三季中,马东如是说。作为老板,仅有包容是不够的,他还得想办法站着把钱挣了。“对客户的真心回报,就是恬不知耻地做广告。”马东说。
对于大家为什么愿意给“商人脸”的马东买单,史航这样分析:“马东承认人的本性是自我的、利益的、虚荣的,他承认所有的弱点和负面,但他以这一切为起点,而不是为终点。人是胆小的,但我们能不能做一件很勇敢的事情呢?人很自私,但能不能顾完自己再照顾一下别人呢?马东的路程是向人性的光辉面走的,走多远都是真实的。我们遇到的太多的人,拍胸脯当自己是圣贤,但最后的行为都是以猪狗为最基本的参照系,而马东恰恰是立地成佛,而不是佛露出马脚。”
“怂人”自黑
2015年,并不英俊的马东为了让自己在镜头里不那么显老,割掉了两个大黑眼袋——尽管这对他的颜值来说,可能并无明显改善。这个48岁的男人现在血糖血脂偏高,正在尝试通过吃素减肥。他的办公桌比别人高一大截,没有椅子,强迫自己从早到晚站着办公。
摄影师给他拍照时,他嘟囔着:“我不爱拍照。”他的手机里并没有美图秀秀这类修图软件,原因是“长得丑的人一般不自拍”。牟頔说:“他都经常那样自黑了,别人也就不好意思计较了。”
“人对自己最好的认知就是先把自己放没有。”马东说,他选择了一种代价更小、成本更低的方式去生活,“人生本来就短,你用一种高成本的方式,不值当。”48岁的马东自言是个防守性质的人。 董岩据《博客天下》整理
20年里,公众眼中的马东主要承担了两种社会角色:老主持人和新老板。前者长于在一堆说话的人中把控节奏,后者让说话成为一门可持续的生意;前者凸显的是技巧,后者用旧时曲艺人的行话讲,考验的是“平地抠饼,对面拿贼”的硬功夫,随时随地能靠三言两语拿住观众,并让他们心悦诚服地从口袋里掏出赏钱。
“马东是我见过的情商最高的人。”米未传媒首席内容官、《奇葩说》制片人牟颤说。马东则说,谦卑才是自己唯一的生活方式。但在第三季辩手、编剧史航眼中,马东最重要的特质不是谦卑,而是“精确与分寸”。
“千手观音”
作为“无颜值男神”,马东靠智商上位。对于外界称他为“人形弹幕机”的说法,他一笑置之。网上曾经流传过一份马东金句集锦。如在某期节目中,嘉宾柳岩在回答流落荒岛会选择谁陪伴的问题时选择了孙悟空,马东一脸无辜地问:“因为他有金箍棒吗?”“好多东西提溜出来,一看显得这人特牛逼、特聪明,但那是很长的节目里集结的,我不是每一句都那样。所以那个东西自己看了,要是信了,那就太傻了。”马东说。他看过自己的金句集锦,但并没有忍俊不禁。
从主持《挑战主持人》《文化访谈录》开始,马东放弃了在节目中使用台本,用相声的术语,全靠“现挂”,即根据实际情况,即兴发挥。他认为幽默最重要的品质是分寸,但在生活中,他常常错失幽默的时机。
马东习惯于把自己放在一个“不会说话”的位置上。相对于回答者,他更享受做一个提问者。录制《奇葩说》时,他不喜欢和嘉宾提前交流,也不故意设计效果,“我们要的就是真实的状态”。即便这真实里可能有各种突发状况,马东也毫不介意,他大概是唯一一个对“尴尬”泰然处之的主持人。
以前他也会问自己,遇到“驴唇不对马嘴”的情况,现场尴尬了怎么办?后来,他反向考虑,觉得尴尬了也没什么不好,造成不了什么恶劣的后果,反而场景的层次更丰富。这种独特的控场方式,在明星辩手范湉湉眼中是一种高明的做法。“我觉得他才是真正下棋的人,能够全盘控制。他虽然有的时候不在场上辩,但他是对所有的切入点、走向……各方面(掌控)都很厉害的一个人。”范湉湉说。
“千手观音。”史航这样比喻马东。十几年前,还在中央戏剧学院当老师的史航曾在央视的座谈会上见过马东,但对他并没有什么深刻印象。后来在《奇葩说》第一季里看到穿着苏格兰裙的马东,他傻了眼。“马东的各种思维、语言和主持技巧终于不是用来承接一些不值得承接的信息或者走一个不值得走完的程序,终于为智慧和性情服务。”史航说。
“主持人这个行业,不是说多了就好。”马东不喜欢“名嘴”这个词,认为每一个真正会说话的人,其实是因为有不一样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嘴皮子利索。
“跟马东做节目真是太舒服了。”曾和马东合作过《文化访谈录》《汉字英雄》等节目的学者于丹说。2007年,两人合作《游园惊梦》的特别节目之前,曾一起去香港看昆曲名角的演出。马东带于丹去半山的餐厅吃咖喱饭,于丹当场把7期的节目内容大致说了一遍,马东回应她“只管按你的思路准备就行了”,别的不用多管。
“马东的聪明不是飞扬跋扈、咄咄逼人,而是善解人意。”于丹说。
1990年代,马东在澳大利亚留学时,喜欢看台湾综艺主持人胡瓜的节目,觉得自己也有相似的反应能力,并对主持这个行业产生了极大兴趣。“我觉得胡瓜是一个自我没那么强的人,节目中他更多的是在适应来访者并为其铺路。”在相声中,这种说话节奏和张弛拿捏被称为“尺寸”。虽然马东的父亲、著名相声艺术家马季刻意割裂了马东与相声的联系,但马东依然从中耳濡目染。现在,马东的手机里全部是郭德纲的相声,开车听、坐飞机听、睡觉前还听。听多了,“包袱”不能逗笑了,他就当是催眠。
“听着听着你就知道,有的人这个地方说的是错的。你能建立场景,就知道现场尴尬了,或者尺寸不对了。相声听的是这些东西,不是光听,是理解。”马东说,尺寸是相声中最见功力的地方,而这也是他最享受的地方。
“清浊合一”
2015年9月,为了更好地做视频内容,马东创立了米未传媒,把办公室安在了朝阳公园东七门的一幢楼里。他摇身一变,成为各方关注的商业人物。既是《奇葩说》的主持人又是其制作公司的CEO,马东需要对自己的角色边界有清晰的认识。他不断强调,自己只是其中的一个零件。
他需要拿捏好作为一个老板的分寸。大家玩杀人游戏时不带他玩,他也只好让自己晾着;公司的两只猫需要照顾,他就做铲屎官、给它们洗澡,或者用湿纸巾给它们擦眼屎。他知道这节目是年轻人的天下,经常说:“牟頔审片子就完了。”
“马东是个很包容的人。”牟頔几乎没有见过马东发火,唯一的一次,是大家偷拍马东的丑照,他有点生气。
在3月26日播出的《奇葩说》第三季中,马东如是说。作为老板,仅有包容是不够的,他还得想办法站着把钱挣了。“对客户的真心回报,就是恬不知耻地做广告。”马东说。
对于大家为什么愿意给“商人脸”的马东买单,史航这样分析:“马东承认人的本性是自我的、利益的、虚荣的,他承认所有的弱点和负面,但他以这一切为起点,而不是为终点。人是胆小的,但我们能不能做一件很勇敢的事情呢?人很自私,但能不能顾完自己再照顾一下别人呢?马东的路程是向人性的光辉面走的,走多远都是真实的。我们遇到的太多的人,拍胸脯当自己是圣贤,但最后的行为都是以猪狗为最基本的参照系,而马东恰恰是立地成佛,而不是佛露出马脚。”
“怂人”自黑
2015年,并不英俊的马东为了让自己在镜头里不那么显老,割掉了两个大黑眼袋——尽管这对他的颜值来说,可能并无明显改善。这个48岁的男人现在血糖血脂偏高,正在尝试通过吃素减肥。他的办公桌比别人高一大截,没有椅子,强迫自己从早到晚站着办公。
摄影师给他拍照时,他嘟囔着:“我不爱拍照。”他的手机里并没有美图秀秀这类修图软件,原因是“长得丑的人一般不自拍”。牟頔说:“他都经常那样自黑了,别人也就不好意思计较了。”
“人对自己最好的认知就是先把自己放没有。”马东说,他选择了一种代价更小、成本更低的方式去生活,“人生本来就短,你用一种高成本的方式,不值当。”48岁的马东自言是个防守性质的人。 董岩据《博客天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