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鉴赏需要较高的语文素养和相关的背景知识,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语文能力。因而,它是高考的一个重点,也是困扰语文教学和高考复习的一个难点。在打好扎实的诗歌鉴赏基本功的同时,如何找到操作性强的训练方法,化难为易、提高答题准确率,一直是广大师生的期盼。笔者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采用分层训练、逐步提高的方法,收到了明显效果。具体做法是将训练过程分化成由易到难的三个梯度层次,逐步强化训练。
一、有话说——让学生知道答案来源
学生鉴赏诗歌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茫然无措。这最重要的原因是不知道答案来源。其实诗歌鉴赏试题答案的来源就在诗歌本身。对此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伟明有一段话可以证明: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进行评价。所谓的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由此不难看出,诗歌鉴赏试题答案的信息全部来源于诗歌本身。对这句话我们不妨从两个层次上来理解:
其一,宽泛地理解:答案的信息包括题目、作者、诗句本身、注释、题干的暗示、答案的相互借用等。例如 2007年全国Ⅰ卷: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注释告诉了苏轼正贬谪密州且时逢佳节,加上“休对故人思故国”的诗句,这就很容易把握作者思乡又无法归去的无奈情感。
其二,重点理解:抓住诗句的重点内容进行解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抓住意象进而分析意境;2.把握情、景、理、境四个内容,整体理解诗歌;3.要展开联想、大胆想象,使自己的情感融入诗歌情境之中。例如2007年全国Ⅱ卷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从“原野旷”、“无氛垢”两句可以知道本诗写的是雨后情形。郭门、渡头、村树、溪口、白水、碧峰等意象构成一幅雨后宁静的画面,意境清幽秀丽。“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可以想象到举家劳作的热闹场面。这与前一画面比较,显得喧哗热闹,因而技法上就是动静结合,整首诗的情感上流露出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如果学生能从诗歌中找到这些信息,再做题就很轻松了。
二、说行话——让答案精当、准确
第一个层次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找到答案来源,但不意味着他们能将答案写得准确、精当。因而就要有第二个层次的训练:使用鉴赏术语准确作答。
学生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主要有:
诗、词、曲(尤其是律诗、绝句、小令)相关常识,了解诗歌风格(例如雄浑、豪放、沉郁、悲慨、俊爽、冲淡、旷达)和流派。
诗歌的分类(按表现内容):田园诗、山水诗、咏物诗、边塞诗、送别诗、羁旅行役诗、游仙诗。
诗歌的一些重要主题: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等。
掌握诗歌写作技巧:比喻、比拟、夸张、象征、通感、双关、衬托、对比等修辞技巧,摹形绘状、烘托渲染、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技巧。
了解一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杜鹃表悲冤,杨柳表惜别,松柏象征坚贞,梅花象征高洁,明月象征乡愁等。
学生掌握了这些相关知识,做鉴赏试题就容易了。例如2004年江苏卷: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答题: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从意象及写作内容看,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从风格上看,本诗格调雄浑豪放。两者结合起来恰好体现了边塞派诗歌的特征。
三、说规范话——让训练规范、科学
学生找到了信息来源也掌握了相关的鉴赏术语,在高考的时候也不一定将答案写得准确无误。要实现这一目标,在平时就要进行严格科学的训练。我的训练方法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
1.图解法——采用填图表的方式使学生全面理解诗歌。例如:
泗州东城晚望秦观
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让学生对诗歌从意象、情感、题材、技巧、主旨、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填充图表。(表略)
学生要是能准确填出表中内容,说明对本诗有了很全面的理解。
2.填空法——采用填空的方式概括理解诗歌。
采用填图表的方式使学生能全面理解诗歌,但是高考试题的答案还必须简洁、准确。为达到这一目的,我采用填空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即在上面两个大层次及图解法训练之后给学生一个填空的模式。这个模式是:
这首诗歌采用了的写作方法,描绘了景色(画面、场景),形成了的意境,抒发了的情感,表达了的思想。例如2008年全国Ⅰ卷: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
西山连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运用以上模式填空,就是:
本诗运用了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描绘了山环水绕、虎踞龙盘,白鹭栖沙、鸿飞长天的景色。形成了阔大的意境。作者缅怀了古代英雄业绩也抒发了向往隐逸生活的情感,表现了作者与时代、社会不合作的思想倾向。
如果学生能准确地完成上面的填空,那么高考试题中关于炼字、作者思想倾向的两道试题就可以很轻松地确定答案了。
采用以上分层训练法,让学生有话说,即能找到答案的来源。让学生说行话,也就是用鉴赏术语来写答案。最终强化训练,使学生能写出准确的答案。这样训练循序渐进、层层提高,事实证明效果很好。
(作者单位:廊坊市第八高级中学)
一、有话说——让学生知道答案来源
学生鉴赏诗歌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茫然无措。这最重要的原因是不知道答案来源。其实诗歌鉴赏试题答案的来源就在诗歌本身。对此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伟明有一段话可以证明: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进行评价。所谓的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由此不难看出,诗歌鉴赏试题答案的信息全部来源于诗歌本身。对这句话我们不妨从两个层次上来理解:
其一,宽泛地理解:答案的信息包括题目、作者、诗句本身、注释、题干的暗示、答案的相互借用等。例如 2007年全国Ⅰ卷: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注释告诉了苏轼正贬谪密州且时逢佳节,加上“休对故人思故国”的诗句,这就很容易把握作者思乡又无法归去的无奈情感。
其二,重点理解:抓住诗句的重点内容进行解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抓住意象进而分析意境;2.把握情、景、理、境四个内容,整体理解诗歌;3.要展开联想、大胆想象,使自己的情感融入诗歌情境之中。例如2007年全国Ⅱ卷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从“原野旷”、“无氛垢”两句可以知道本诗写的是雨后情形。郭门、渡头、村树、溪口、白水、碧峰等意象构成一幅雨后宁静的画面,意境清幽秀丽。“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可以想象到举家劳作的热闹场面。这与前一画面比较,显得喧哗热闹,因而技法上就是动静结合,整首诗的情感上流露出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如果学生能从诗歌中找到这些信息,再做题就很轻松了。
二、说行话——让答案精当、准确
第一个层次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找到答案来源,但不意味着他们能将答案写得准确、精当。因而就要有第二个层次的训练:使用鉴赏术语准确作答。
学生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主要有:
诗、词、曲(尤其是律诗、绝句、小令)相关常识,了解诗歌风格(例如雄浑、豪放、沉郁、悲慨、俊爽、冲淡、旷达)和流派。
诗歌的分类(按表现内容):田园诗、山水诗、咏物诗、边塞诗、送别诗、羁旅行役诗、游仙诗。
诗歌的一些重要主题: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等。
掌握诗歌写作技巧:比喻、比拟、夸张、象征、通感、双关、衬托、对比等修辞技巧,摹形绘状、烘托渲染、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技巧。
了解一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杜鹃表悲冤,杨柳表惜别,松柏象征坚贞,梅花象征高洁,明月象征乡愁等。
学生掌握了这些相关知识,做鉴赏试题就容易了。例如2004年江苏卷: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答题: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从意象及写作内容看,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从风格上看,本诗格调雄浑豪放。两者结合起来恰好体现了边塞派诗歌的特征。
三、说规范话——让训练规范、科学
学生找到了信息来源也掌握了相关的鉴赏术语,在高考的时候也不一定将答案写得准确无误。要实现这一目标,在平时就要进行严格科学的训练。我的训练方法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
1.图解法——采用填图表的方式使学生全面理解诗歌。例如:
泗州东城晚望秦观
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让学生对诗歌从意象、情感、题材、技巧、主旨、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填充图表。(表略)
学生要是能准确填出表中内容,说明对本诗有了很全面的理解。
2.填空法——采用填空的方式概括理解诗歌。
采用填图表的方式使学生能全面理解诗歌,但是高考试题的答案还必须简洁、准确。为达到这一目的,我采用填空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即在上面两个大层次及图解法训练之后给学生一个填空的模式。这个模式是:
这首诗歌采用了的写作方法,描绘了景色(画面、场景),形成了的意境,抒发了的情感,表达了的思想。例如2008年全国Ⅰ卷: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
西山连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运用以上模式填空,就是:
本诗运用了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描绘了山环水绕、虎踞龙盘,白鹭栖沙、鸿飞长天的景色。形成了阔大的意境。作者缅怀了古代英雄业绩也抒发了向往隐逸生活的情感,表现了作者与时代、社会不合作的思想倾向。
如果学生能准确地完成上面的填空,那么高考试题中关于炼字、作者思想倾向的两道试题就可以很轻松地确定答案了。
采用以上分层训练法,让学生有话说,即能找到答案的来源。让学生说行话,也就是用鉴赏术语来写答案。最终强化训练,使学生能写出准确的答案。这样训练循序渐进、层层提高,事实证明效果很好。
(作者单位:廊坊市第八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