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我在《鸿门宴》一文的教学中,抓住了文中的“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一句拓展延伸,拓展了语文教学的范围,开发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向文章结构拓展延伸
我抓住了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一句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进行分析。此句上承“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下启“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可见此句承上启下,照应文章开端,以曹无伤告密引发矛盾展开叙写;它又是文章结尾的伏笔,最后以诛杀曹无伤为尾声。文章虽属节选,却有相对完整性,它以曹无伤告密为开始,以项羽泄密为承接,以沛公诛杀曹无伤为结尾,前后呼应,脉络清晰。
二、向写作特色拓展延伸
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和人物间互相映衬、对比来刻画人物、展示人物性格,是本文突出的写作特色。这一特色从以下四个方面得到印证。
1.泄露机密与保守机密对比
项羽把军事机密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轻易地、不加掩饰地告诉自己的对手刘邦,这里显示出项羽过于实在、迂腐,不懂得军事斗争中应该保守机密的原则,无意中毁掉了自己的耳目。这是泄露机密。再看刘邦回答自己的谋臣张良所说的“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以及樊哙在宴会上对项羽说的“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此处“鲰生”、“细说”均涉及到军事机密,因此皆用了暗语,没有明说,这是保守机密。可见说话人的谨慎小心。两相比较足见项羽诚实坦率,刘邦虚伪狡诈。
2.自毁耳目与利用耳目对比
曹无伤告密(使人言于项羽)而被项羽出卖;刘邦对项伯极尽笼络利用之能事,先“兄事之”,后“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刘邦不仅因此得到了重要的军事情报,还得到了一个任何人也无法取代的特殊的说客,在项庄舞剑的危难时刻还得到了一个忠诚的卫士。两相比较,项羽是自毁耳目,使亲者痛、仇者快;而刘邦却是充分挖掘出了项伯的潜能。项伯不仅在宴会前说服了项羽,而且在项庄舞剑的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保护了刘邦。
从项羽、刘邦两人对待耳目的言行来看,项羽政治上无知,因言杀人;而刘邦有政治远见,善于用人。
3.诛杀异己与放纵异己对比
刘邦在听到自己军队中出现内奸时,仍不动声色,但当他一回到军中,立即诛杀了内奸,清除了隐患,使内部更加团结。这表明刘邦对妨害自己的异己份子,毫不放纵,当机立断,这正是刘邦性格中狡诈又果断的反映。而项羽正好相反,从当时和往后的情况来看,刘邦确实是项羽的劲敌,不早日除掉,后患无穷。可是项羽对刘邦一直心慈手软,在宴会前欲击而未击,在宴会上可杀而未杀,在宴会后宜追而未追,这就使他从主动变为被动,为其最后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4.一言救人与一言杀人对比
项伯在鸿门宴上以一剑保护了刘邦的性命,在鸿门宴之后,项伯又以一言保护了刘邦父亲的性命。现在,我们不妨向课外拓展延伸一下:
项羽使人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项羽本纪》)
这里项伯巧用一言,既救了太公一命,又没有暴露自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项羽的泄露机密,既间接杀害了曹无伤,又毁掉了自己的耳目。可见项羽政治上无知,军事上愚昧。
以上的拓展延伸无一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我看来,拓展延伸首先必须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懂、读透,文章不熟不开讲;其次,拓展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合理地向外拓展延伸。总之,正确地拓展延伸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追求,是一种挑战,更是对我们教学机智的考验。
(作者单位:岳阳县一中)
一、向文章结构拓展延伸
我抓住了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一句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进行分析。此句上承“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下启“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可见此句承上启下,照应文章开端,以曹无伤告密引发矛盾展开叙写;它又是文章结尾的伏笔,最后以诛杀曹无伤为尾声。文章虽属节选,却有相对完整性,它以曹无伤告密为开始,以项羽泄密为承接,以沛公诛杀曹无伤为结尾,前后呼应,脉络清晰。
二、向写作特色拓展延伸
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和人物间互相映衬、对比来刻画人物、展示人物性格,是本文突出的写作特色。这一特色从以下四个方面得到印证。
1.泄露机密与保守机密对比
项羽把军事机密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轻易地、不加掩饰地告诉自己的对手刘邦,这里显示出项羽过于实在、迂腐,不懂得军事斗争中应该保守机密的原则,无意中毁掉了自己的耳目。这是泄露机密。再看刘邦回答自己的谋臣张良所说的“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以及樊哙在宴会上对项羽说的“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此处“鲰生”、“细说”均涉及到军事机密,因此皆用了暗语,没有明说,这是保守机密。可见说话人的谨慎小心。两相比较足见项羽诚实坦率,刘邦虚伪狡诈。
2.自毁耳目与利用耳目对比
曹无伤告密(使人言于项羽)而被项羽出卖;刘邦对项伯极尽笼络利用之能事,先“兄事之”,后“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刘邦不仅因此得到了重要的军事情报,还得到了一个任何人也无法取代的特殊的说客,在项庄舞剑的危难时刻还得到了一个忠诚的卫士。两相比较,项羽是自毁耳目,使亲者痛、仇者快;而刘邦却是充分挖掘出了项伯的潜能。项伯不仅在宴会前说服了项羽,而且在项庄舞剑的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保护了刘邦。
从项羽、刘邦两人对待耳目的言行来看,项羽政治上无知,因言杀人;而刘邦有政治远见,善于用人。
3.诛杀异己与放纵异己对比
刘邦在听到自己军队中出现内奸时,仍不动声色,但当他一回到军中,立即诛杀了内奸,清除了隐患,使内部更加团结。这表明刘邦对妨害自己的异己份子,毫不放纵,当机立断,这正是刘邦性格中狡诈又果断的反映。而项羽正好相反,从当时和往后的情况来看,刘邦确实是项羽的劲敌,不早日除掉,后患无穷。可是项羽对刘邦一直心慈手软,在宴会前欲击而未击,在宴会上可杀而未杀,在宴会后宜追而未追,这就使他从主动变为被动,为其最后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4.一言救人与一言杀人对比
项伯在鸿门宴上以一剑保护了刘邦的性命,在鸿门宴之后,项伯又以一言保护了刘邦父亲的性命。现在,我们不妨向课外拓展延伸一下:
项羽使人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项羽本纪》)
这里项伯巧用一言,既救了太公一命,又没有暴露自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项羽的泄露机密,既间接杀害了曹无伤,又毁掉了自己的耳目。可见项羽政治上无知,军事上愚昧。
以上的拓展延伸无一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我看来,拓展延伸首先必须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懂、读透,文章不熟不开讲;其次,拓展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合理地向外拓展延伸。总之,正确地拓展延伸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追求,是一种挑战,更是对我们教学机智的考验。
(作者单位:岳阳县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