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小札:
作者简介:
王海滨 现为中央电视台電影频道导演、专栏撰稿人,文学作品曾数十次在《中国广播报》、《中国广播影视报》、《电影》、《中国名家》等国家和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新闻作品曾获得过“五个一”工程奖。
征集内容:
1.以文章方式讲述自己与铁路、火车的故事。(1000字左右)
2. 请附上一张电子版个人旅行照片。
(最好与铁路、火车相关)
活动热线:010-88558733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我的老家在山东德州,离北京三百六十多公里的距离,开车回去,一路高速,不到4个小时就可以到家,十分便捷。不过,今年春节我没有开车回去,因为开通了京沪高铁,下午3点钟从位于北京海淀的家出发,不到傍晚5点钟就坐在山东家中妈妈的身边,一边听她唠叨一年来家中的诸多变化,一边包着饺子,鲁西北特有的年的味道很快笼罩了我。
购置私家车多年,已经好久没有乘坐火车了,这次乘坐让我想起了一些往事。
有生第一次乘坐火车,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候,我刚刚成为山东德州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名记者,当时台内考核在上级台的用稿量,上级台就是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此,1992年初春,我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送稿件,第一次踏上开往北京的火车。
我没有买到座票只好站着,车厢内异常拥挤,7个小时的车程又十分颠簸,好在内心被一股莫名的兴奋充斥着,尚不觉疲惫,到京后顺利送上稿件,还顺便在最短时间内游览了一下伟大的北京,欣喜之情难以言表。
从那以后,我经常借助火车往返于德州与北京之间。为了挤出时间游览首都,我每次都是乘坐午夜12点开的列车,经过一夜颠簸,凌晨7点到达北京站。乘坐的夜班列车因为不是始发车,所以经常买不到座票,我们上车后第一件事就是抓紧找个能坐的地方。已经忘记了是哪一次乘车,和一位稍长我几岁的同事同行,买的也是站票。上车后发现乘客特别多,过道里、车厢连接处都站满了人,走路都很困难,好不容易来到第三节车厢,发现情况也是如此。那位同事就不想再往前走了,就近推开了厕所的门,站了进去,斜倚在窗户边上,发出感叹说:“都这样,找到头也不一定有地方,还是在这里站着吧,弄不好再回来,连站的地儿都没了。”同事大哥说完,挪了挪身体,腾出了一点空档,示意我也进去站着。厕所里的确还宽松一点,而且还有窗户台可依靠,但我实在不想在这种地方将就一夜——上世纪90年代的火车厕所没有抽水马桶,都是蹲坑,臊气刺鼻。于是我谢绝了他的好意,独自向前挤,等到跋山涉水般地又走了三四节车厢来到最后一节的时候,仍然没有找到立足之地。我顿时心里就有了悔意,心想还不如听“厕所大哥”的话,在他的“宝地”将就一下呢,现在再想返回真是难上加难。我正暗自懊恼,身边一个胖大嫂拽了拽我衣襟,小声问我是不是累坏了,我点点头,她就把身边的小孩子抱在怀里,腾出一个位置让我坐,我推让不过,只好坐在了那里一直到北京,心里感恩不已。下车后,在站台和同事会合,他一脸疲惫,一身臊气,看到我精神奕奕,不禁有些诧异,打着呵欠问我最后找到座位没有?我点点头,他则一脸不置可否的表情。
从那以后,只要买不到座票,我一定要走遍所有的车厢,寻找最好的立足之地,而结局往往能如我所愿。
多次往返北京,和中央台里朋友们的关系日渐密切,有人就劝我到京发展。那时,我已升任德州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台副台长了,年纪轻轻就有了国家中级职称,也买了房子,前途一片大好,对朋友的劝说并未放在心上,对他所说的“树挪死,人挪活”的话也权当过耳旁风。但在归途的火车上,当我再次穿行过一节节车厢,找到了一个立足之所的时候,忽然就想到了他说的话,同时也好像忽然明白了其中的真谛。
于是,决定弃职北上。
2003年,再次踏上北上的火车。恰是非典时期,车厢里非常空阔,无需再为寻找一个座位而苦恼,望着车窗外的景致,我相信自己的人生将开始新的篇章。
2004年,正式签约中央台,2005年,我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这一年买了房子,拥有了北京人的身份。
如此想来,我要感谢火车。
编辑:刘津津 美编:李睿
作者简介:
王海滨 现为中央电视台電影频道导演、专栏撰稿人,文学作品曾数十次在《中国广播报》、《中国广播影视报》、《电影》、《中国名家》等国家和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新闻作品曾获得过“五个一”工程奖。
征集内容:
1.以文章方式讲述自己与铁路、火车的故事。(1000字左右)
2. 请附上一张电子版个人旅行照片。
(最好与铁路、火车相关)
活动热线:010-88558733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我的老家在山东德州,离北京三百六十多公里的距离,开车回去,一路高速,不到4个小时就可以到家,十分便捷。不过,今年春节我没有开车回去,因为开通了京沪高铁,下午3点钟从位于北京海淀的家出发,不到傍晚5点钟就坐在山东家中妈妈的身边,一边听她唠叨一年来家中的诸多变化,一边包着饺子,鲁西北特有的年的味道很快笼罩了我。
购置私家车多年,已经好久没有乘坐火车了,这次乘坐让我想起了一些往事。
有生第一次乘坐火车,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候,我刚刚成为山东德州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名记者,当时台内考核在上级台的用稿量,上级台就是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此,1992年初春,我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送稿件,第一次踏上开往北京的火车。
我没有买到座票只好站着,车厢内异常拥挤,7个小时的车程又十分颠簸,好在内心被一股莫名的兴奋充斥着,尚不觉疲惫,到京后顺利送上稿件,还顺便在最短时间内游览了一下伟大的北京,欣喜之情难以言表。
从那以后,我经常借助火车往返于德州与北京之间。为了挤出时间游览首都,我每次都是乘坐午夜12点开的列车,经过一夜颠簸,凌晨7点到达北京站。乘坐的夜班列车因为不是始发车,所以经常买不到座票,我们上车后第一件事就是抓紧找个能坐的地方。已经忘记了是哪一次乘车,和一位稍长我几岁的同事同行,买的也是站票。上车后发现乘客特别多,过道里、车厢连接处都站满了人,走路都很困难,好不容易来到第三节车厢,发现情况也是如此。那位同事就不想再往前走了,就近推开了厕所的门,站了进去,斜倚在窗户边上,发出感叹说:“都这样,找到头也不一定有地方,还是在这里站着吧,弄不好再回来,连站的地儿都没了。”同事大哥说完,挪了挪身体,腾出了一点空档,示意我也进去站着。厕所里的确还宽松一点,而且还有窗户台可依靠,但我实在不想在这种地方将就一夜——上世纪90年代的火车厕所没有抽水马桶,都是蹲坑,臊气刺鼻。于是我谢绝了他的好意,独自向前挤,等到跋山涉水般地又走了三四节车厢来到最后一节的时候,仍然没有找到立足之地。我顿时心里就有了悔意,心想还不如听“厕所大哥”的话,在他的“宝地”将就一下呢,现在再想返回真是难上加难。我正暗自懊恼,身边一个胖大嫂拽了拽我衣襟,小声问我是不是累坏了,我点点头,她就把身边的小孩子抱在怀里,腾出一个位置让我坐,我推让不过,只好坐在了那里一直到北京,心里感恩不已。下车后,在站台和同事会合,他一脸疲惫,一身臊气,看到我精神奕奕,不禁有些诧异,打着呵欠问我最后找到座位没有?我点点头,他则一脸不置可否的表情。
从那以后,只要买不到座票,我一定要走遍所有的车厢,寻找最好的立足之地,而结局往往能如我所愿。
多次往返北京,和中央台里朋友们的关系日渐密切,有人就劝我到京发展。那时,我已升任德州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台副台长了,年纪轻轻就有了国家中级职称,也买了房子,前途一片大好,对朋友的劝说并未放在心上,对他所说的“树挪死,人挪活”的话也权当过耳旁风。但在归途的火车上,当我再次穿行过一节节车厢,找到了一个立足之所的时候,忽然就想到了他说的话,同时也好像忽然明白了其中的真谛。
于是,决定弃职北上。
2003年,再次踏上北上的火车。恰是非典时期,车厢里非常空阔,无需再为寻找一个座位而苦恼,望着车窗外的景致,我相信自己的人生将开始新的篇章。
2004年,正式签约中央台,2005年,我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这一年买了房子,拥有了北京人的身份。
如此想来,我要感谢火车。
编辑:刘津津 美编:李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