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待续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bf1s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的11月,从事电影行业的人都在忙着赶制追思专题,并将所有色彩更换为黑白两色,就像他们被光拉长的身影。高仓健、迈克·尼科尔斯就是其中的两位:一个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首个成功进入中国荧屏的海外面孔,追随电影的脚步,走了千里却并不孤单;一个在20世纪60年代拍出了《毕业生》,它曾经是一个时代的背景与注脚,而今天它本身就被奉为一个时代。无论是高仓健,还是迈克·尼科尔斯,虽已离开,但他们自己负载在其作品上,从未终结。
  有时候,我们必须承认“时势造英雄”,而且在试图评价曾经的经典时,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个最重要的维度,就像木心先生提到的“水草”与“水”的关系。《毕业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并非单纯因为本恩戏剧化的爱情而被推崇,导演不会草率地运用古典叙事技巧来讲述一个单薄的故事,就故事本身、导演技法等方面来重新评判,《毕业生》完全无法成为今天的经典,放在今天的电影市场,它终是黯淡无光的。伦理、爱情、理性、迷茫、彷徨、稚嫩、激情、不羁、反叛、奋斗……当这些词汇集中放置在那个时代,所有元素组合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它开始刺激欲望,引来朝拜。
  《毕业生》的成功还在于其无与伦比的音乐,或者说音乐本身比《毕业生》更被众人熟知,当《斯卡堡集市》、《寂静之声》的旋律响起总会瞬间拉动一些神经,本恩开着红色敞篷车奔跑在高速公路的画面浮现在眼前,你甚至能够想象在镜头后面导演指挥摄影师运用镜头语言,让画面更加饱满与抒情。保罗·西蒙和加芬克尔这个老牌二重唱组合,嘶哑沧桑的嗓音,在无力的音色中诉说倔强的人生,属于那种越听越美妙,高雅洗脑的神曲,它与《毕业生》几乎融为一体,更多的人通过歌曲找回电影故事。今天《平凡之路》与《后会无期》搭配与之相比略显失色,韩寒将音乐更多地用来营销电影,情感的关联被韩寒和朴树的名气分割,尼科尔斯则通过音乐提炼情怀,用了最伟大的手法糅合了视觉与听觉。前者的失败在于,音乐打榜结束、电影下院线后,大家只记住了名人和分离的作品;后者的成功在于,观众知道《毕业生》和两部音乐作品,但不一定知道迈克·尼科尔斯、保罗·西蒙和加芬克尔。
  无论是对影片时代的记忆,还是影片的音乐,《毕业生》的“余威”仍在,之前用来表达,现在用来思念,之后则用来缅怀。来自于本恩父母所代表的现实环境仍然存在,自负、草率、溺爱和自私,总认为掌控之下即是未来;来自于鲁滨逊夫人所代表的社会诱惑仍然存在,腐化、世故、歧视和堕落,并不会因为伊莱恩穿着婚纱跑上了公车而被感化或替换;来自于伊莱恩所代表的爱情与理想仍然存在,伊莱恩在万众阻碍中冲出教堂并不意味着本恩的爱情就此圆满,也许这仅是一场仪式,一个充满戏剧的成人礼,一切都未完待续。
  本恩带着高材生的光环走向社会,父母在荣耀中炫耀,本恩的邻居和亲人,也许是在他父母的光环下生硬赞美,以避免鄰里尴尬,也许是疼爱天生的好孩子本恩而发自内心的喜爱,但对于本恩,所有的一切都不自然,这份爱让他感觉到不自在。本恩从走出校门,由优等生变成了迷茫彷徨的一代,优异的分数并没有让他在社会上游刃有余,当然本恩没有来自生计的负担,这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去浪费,他在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以保持与社会同步,而避免被无情地甩出成人的圈子,但对其他人而言,本恩挥霍了自己的青春,他的犹豫代表的原意是不自信,而对于外人,也许更多的是自负,这正构成了他与社会的矛盾。
  软弱面对强势,带来的必然是屈服。本恩面对社会的威力,他的茫然即是对社会的妥协,他甚至在享受这种受虐刺激,他渴望站到一个高点上看清自己,跳脱出自己固有的圈子,让自己站在对立面来审视自己的脆弱与不堪,在父母反对下,他急需一个跳板助力他达到这个高度,从而满足自己的“野心”。本恩对于成人视角的期待,就像游戏中的人厌倦规则后回味简洁单纯的生活,这可以是一种怀念,也可以是一种堕落,这种双线互动,让这两个圈子具有很多联系,同时也隐藏着令人垂涎的神秘,鲁滨逊夫人正是这样一个人,她同时满足了自己和本恩的私欲,迎合欲望并吮吸余温,在一个宣扬自由的国度,这并不是丑陋的交易,也并没有玷污至高无上的伦理道德,这仅仅是两个人在平等中的自足,所以当本恩在责斥鲁滨逊夫人勾引自己时,深谋老练的鲁滨逊夫人一语道破——“我不是在引诱你,你想我引诱你吗?”这种反问让本恩无比尴尬,其中的难堪并非来自于面对成熟性感女人的骚动,而是被别人揭穿隐藏的真实而无地自容。
  激情,本恩找到了成人世界的激情,鲁滨逊夫人勾兑了纯真与激情,他们之间并不能简单地用伦理来定位,影片所表达的观念并非如此狭隘而低俗,两代人、两种价值观,他们承载着时代背景的标签,在20世纪60年代,转瞬即逝的万事万物,真正迷茫的远不止本恩一个人,真正“堕落”的也并非鲁滨逊夫人一人。社会在虚伪的外壳中残喘,对现实的无力和对未来的不确定,在发展的闷声中蓄积反抗现实的力量,甚至对美好摧残与自我发泄,鲁滨逊夫人正是这个群体的代表。用《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的话说——“她没有幸福和快乐,仅仅在挣扎中得到最深层次的满足”。这个社会正在在挣扎中寻找这种最本能的满足,这种本能不一定能够带来涅槃的效果,也许只能让稚嫩的生命卷入洪流,让他们在还不懂得滋味时透支自己的体能与欲望,本恩正是这个漩涡中的一个,在傻笑中被吞噬,在消耗中成长,本恩和鲁滨逊夫人的关系,如同羊和狼,不存在故事中上下游的传承与告诫,有的只是食物链规则,本恩肯定不在食物链的低端,但鲁滨逊夫人肯定在这个链的高端,她在被消耗中消耗别人,在被麻醉中麻醉别人,所以鲁滨逊夫人具有病态的欲望,她不可能享受这个过程,本恩的单纯无法满足与中和这枝疯长的“恶之花”,这映照的正是历史车轮下的众生,他们在纸醉金迷的放纵中模糊现实、寻找未来,他们虚伪、厌恶和反叛,他们也奋斗、突破与渴望。
  《毕业生》就像一面镜子,你能看见什么取决于你具有什么,他不仅仅是一个颠覆世俗的故事,他在象征整个社会的价值,导演在简单中诉说了一种厚重的情感,这种厚重宏大到本恩、鲁滨逊夫人、伊莱恩等参与者都无力承受,但导演相信总有一部分“自作聪明”的人走出电影院会想到一些,这就是《毕业生》和迈克·尼科尔斯的价值。否则,就视觉上的观感与感动而言,它远比不上大卫·芬奇《返老还童》,当《毕业生》镜头中躺在床上的本恩嚣张自大,实则脆弱的青春与鲁滨逊夫人衰老松软却充满力量的肌肤形成对比时,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到《返老还童》中年轻的本杰明和年老的黛西相遇后的一夜温情,他们最美妙的是年华的交点,最感人的则是年华的落差,这种落差同样直观地体现在本恩和鲁滨逊夫人身上,只是此时没有感动,也谈不上美好,有的只是错乱与迷茫,《毕业生》诉说的从来不是情感,而是情怀。   千千万万的本恩仍然面对着有本恩父母所代表的固执与自私、鲁滨逊夫人所代表的危险与诱惑,只是这里面找不到“施暴者”,所有的人都是受害者,本恩的父母值得同情,他们仅在一个校内高材校外“低智”的儿子身上寻找自豪与安慰,鲁滨逊夫人值得同情,她死死抓住女人仅存的娇容,拼命拉拽着必将失去的光华。鲁滨逊夫人的大腿将镜头切割成最美丽的画面,本恩在这个性感的取景框中,显得局促、无力与微弱,虽然导演使用仰视镜头,希望通过主观视点来夸大本恩激情与反叛的力量,试图将本恩作为青年代表,面对诱惑体现出自信与崇高,但这种主观仍然无法扭转现实的客观,本恩在环境中变得渺小,在他无法搜寻到出口时,面对鲁滨逊夫人的幽香与温暖,羞涩的青春透露出凄美,他在伦理中翻滚自己的激情,本恩应该招来唾弃与批责,而得来的却是怜悯与同情。实际上,本恩不值得同情,他在还未定式的环境中摔打,不容易伤害自己,却容易伤害别人,所以说,在鲁滨逊母女之后,也许还有更多的女人出现在他的生活,他可以拒绝,但是所有的迷茫、彷徨和诱惑仍然存在,一切都未完待续。
  本恩从走出校门的那一刻起,就保持了“坏孩子”的警惕,他想让生活变得不一样,却不知道从何处着手,于是他横冲直撞,“撞伤了”鲁滨逊母女,也让父母感到迷惑。本恩青春年少,在鲁滨逊夫人的身体旁,他想要的也许仅仅是发泄、征服、刺激与反叛,谈不上欲望交织,更没有学会感受荷尔蒙带来的舒畅,本恩就像突然掉到了大海中,既然找不到方向,那就一直往前冲,总可以抵达岸边。
  本恩学会碰触女人的身体,学会酒店订房……他学会塑造那个社会所有光鲜的形象,所有的努力只为寻找一种认同感,同时又要保持距离,想靠近又不敢太靠近,这种若离若即的情绪带给本恩的只有游离感,他无法找到安全感,无论是在父母的赞美和鼓励,还是在鲁滨逊夫人幽香的怀抱。本恩试图体味所有的味道,然后确定自己的喜好,可惜本恩没有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他无法品尽天下的美食,生活中何止酸、甜、苦、辣、咸,他又如何在经历了所有后再安静地总结?所以,本恩身上除了迷茫和反叛,还有自大的负面情绪,他在稀释生活的苦味,寻找更多的人加入,不断地尝试,不断地调制。
  《毕业生》中本恩所代表的群体,即使抛开时代背景,他的“游离”也在所难免,不谈社会情绪的整体低迷,本恩生活在充满关爱的家庭中,生活在充满真诚的学校中,在他拿到毕业证的那刻起,他被强制推向校门外,不管之前的生活中他是否去了解、适应和改变这个环境,现在他必须学会在这个环境中生存,所以在面对生活圈子变化时,他必然会有一个漫长、焦虑的适应期,即使不拔高至本恩与时代的象征意义,本恩也必然表现出类似的行为,只要他还不退缩、不将就、不屈服,只要他还想往前走,他就必然作出所有的尝试,即便疯狂、懦弱和羞耻也在所不惜,就像要用自己的经历来反射这个社会所有的浊杂。
  本恩和伊莱恩的爱情调整了故事的节奏,伊莱恩的善良与本恩的复杂形成了对比,伊莱恩应该代表了导演树立的正面形象,善良、包容、奋进、独立、勇敢……她负载了社会中所有的积极情绪,即使面对本恩“无耻下流”的羞辱也能慷慨原谅,她在影片中的使命,不仅是制造戏剧冲突,让故事出现变数引起观影者的好奇,还是本恩的“导师”,她的到来正是为了唤醒本恩,在本恩即将滑向深渊,即将用尽最后一点激情时,刺激本恩欲望反弹,让他在迷糊中醒悟,让本恩知道宁愿做无知中前进的蚂蚁,也不能变成温水中的青蛙,伊莱恩就像是本恩生活中的一条“鲶鱼”,驱赶他继续奔跑。
  伊莱恩穿着婚纱走进了教堂,只是新郎不是本恩,对于这份突如其来的婚礼,伊莱恩和本恩都没有准备好,本恩冲进教堂遭到众人的轰赶,伊莱恩在母亲的滔滔警语中保持清醒,最后在被母亲打了一耳光后跟着本恩从教堂逃跑,上了一辆公车。对于本恩,他是为了遵从内心的想法夺回真爱,对于伊莱恩,则是遵从内心拒绝无爱,本恩在冲破层层阻挠中抱得美人归,这完全符合影片为他定义的标签,他开始找到正确的突破口和方式,不再用蛮力较劲,无论是对于今后的生活,还是对于爱情,他的激情始终存在,并将继续被激发,一切都未完待续。
  《毕业生》上映将近50周年,达斯汀·霍夫曼成了“老校友”,迈克·尼科尔斯成了自己人生的“毕业生”,本恩映照的時代已经过去,今天看来带有一些伤感,同时也是似曾相识的自己,当鲁滨逊夫人美腿对海报的黄金切割成为经典,当《斯卡堡集市》、《寂静之声》的旋律响起,画面和意识出现间歇的模糊,好像我们在自己的记忆中能够找寻到一些东西,就像本恩所面对的迷茫和诱惑一样,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必将还要经历这些,这一切都不会结束。
  本恩在迷茫中没有感受到太多来自于生活的压力,他面对的正是智者高贵的痛苦,他有精力,也有时间,所以就可以这样任性,鲁滨逊家族注定是他生命中的“贵族”,在他们的帮助下,他学会了成长,学会面对社会,学会争取爱情,当本恩带着伊莱恩跑上公车的时候,乘客一脸茫然地看着这对怪异的年轻人,他们的眼神具有分割空间的效果,本恩所面对的环境依旧沉闷,甚至对他并不友好,这里也许只有一个规则——老尊幼卑,本恩还要靠自己的能力继续努力,一切都还没有结束。
  鲁滨逊夫人冲破了自己群体的规则,寻找到本能的满足,冲刷她环境的肮脏与晦气;本恩一直在挑战权威,初生牛犊不怕虎,看不清却不退缩,在闯荡中寻找最佳出路;伊莱恩只能算是自己生活的绝对主角,虽然她和本恩逃跑成功,但这并不能证明她是为了爱而逃脱,她同样需要一次刺激让她摆脱即将被固化的生活,也许只有本恩的勇气能让她受到鼓舞,至于她和本恩的爱情,也许这并不是美好的开始,而应该是最美好的纪念,他们不会再拥吻,而是面对各自的生活、各自的理想、各自的爱情,他们需要的仅是彼此给予一次鼓励的机会,让勇气加倍,从而冲破现实的束缚,这只是一个起点,一起都还没有结束。
  《毕业生》已经“毕业”,但是鲁滨逊夫人、伊莱恩、本恩所代表的群体的新生活才刚开始,每一次突破都将面对新的挑战,每一次成就都承接更多的困难。来自于社会的诱惑一直存在,来自于环境的压制一直存在,突破桎梏的勇气仍然存在,迷茫中的憧憬和理想仍然存在,一切都不会结束,所以对于鲁滨逊夫人、伊莱恩、本恩三类人来说,从来都不曾真正“毕业”,一切都没有结束,一切都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摘要:动画片发展的初期,我们就只是注重画面,忽视了对音乐的关注,在观众的眼里,音乐应该和动画片的画面一起出现在我们的影片中,而并非仅仅是辅助作用。影片中的音乐还能够刻画角色形象、推动故事情节,使角色更加鲜明。影片中的音乐还能够突出动画影片的情感、戏剧性、渲染气氛等。一部影片中音乐的搭配,也要配合影片的题材内容、角色性格、整体风格等。这样才能使整部动画影片更具有表现力,更能吸人眼球。  关键词:音乐
期刊
摘要:浪漫曲是俄罗斯一种重要的音乐体裁,称之为"романс",来源于西班牙语"romance",在19世纪初,俄罗斯将其定位为:一种有乐器伴奏(一般是指钢琴),与诗歌相结合的一种声乐体裁的形式。《巴奇萨拉的喷泉》就是由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创作出的一首诗作改编而成的典型的俄罗斯浪漫曲,在此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与大家分享交流一下对俄国浪漫曲的学习方法与特点。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借鉴和了解。 
期刊
摘要:声乐在艺术学科门类中占有重要一环,在大学声乐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去分析声乐作品风格,将自己的情感与体悟融入进作品,如此方可深刻理解及进行二次创作。本文立足于此种教学需求,探讨大学声乐教学中有关作品风格和意境赏析的有效教学方法,以及艺术实践中所应具备的条件,从而提高学生独特的审美与鉴赏能力,促进其在学习中激荡情感,在感悟中洗涤灵魂,在歌声中陶冶心灵。  关键词:声乐教学 作品风格 意境赏析 艺
期刊
摘要:俄罗斯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斯克里亚宾因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鲜明而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在西方音乐史上独树一帜。本文从个人经历、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方面分析作曲家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与创作成因,从而揭开作曲家创作风格渐变的神秘面纱。  关键词:浪漫主义 神秘主义 音乐风格 创作成因  斯克里亚宾是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生于1872年,病故于1915年,虽然只活了短短的43年,却为世人留下了大量不同体
期刊
在古典音乐领域,作为以严谨著称的勃拉姆斯,其室内乐内涵十分丰富。好听、耐听,经得起专业的,哪怕是苛刻的反复推敲是勃拉姆斯室内乐的特点。A小调弦乐四重奏就是这样一部古典室内乐的精品。此曲创作于1859至1862年间,最终修订于1873年巴伐利亚山中,同年10月于柏林首演。此时的作曲家已经功成名就,乐思和作曲能力、技术也已进入沉稳而娴熟的大师境界。  古典爱乐者众所周知,勃拉姆斯的生活际遇,感情经历都
期刊
萨尔斯堡音乐节自2012年开启了中国行、将中国正式列入宣传演出的国家之一后,陆续两年选择在中国公布下一年的演出计划,而此前萨尔斯堡音乐节已经一次又一次刷新了售出的门票记录,近些年也有越来越多的观众和音乐家出现在萨尔斯堡音乐节上。  创立于1920年的萨尔斯堡音乐节,正在一步一步接近于它的百年诞辰。每一年的萨尔斯堡音乐节都有一个特定的主题,2015年音乐节的主题是“主人与奴仆,强者与弱者,压迫与反抗
期刊
摘要: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识谱不是审美活动,但它是能力的一部分,是学习音乐的一个必要环节。  关键词:小学音乐 识谱教学  识谱,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识谱也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课堂上能使学生子们兴高采烈的往往是唱歌、律动、游戏,一旦让他们识谱,顿感索然无味,课堂气氛也会出现冷场,于是乎很多老师干脆避开识谱教学这片“雷区”,片面追求
期刊
摘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二胡艺术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在二胡创作中,一些带有时代特色的作品相继出现。这些作品以独特的创作手法及卓越的演奏技法使二胡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对于这一艺术的繁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图从20世纪90年代富有新疆音乐风格的《天山风情》入手,阐述该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有别于传统音乐的现代演奏技巧及其对今后二胡艺术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天山风情 演奏技巧 体裁创新 
期刊
摘要:“太谷秧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调优美婉转,调式丰富奇特,曲式短小精悍,乡土气息浓厚,深得百姓的厚爱与喜欢。同时,也受到省内外群众、海内外听众及我国许多著名作曲家、歌唱家的喜爱。许多作曲家把太谷秧歌的音乐运用在实际的创作中,写出了歌曲《妇女自由歌》、《在村外小河旁》以及歌剧《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等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  关键词:太谷秧歌 创作背景 创作特点  “太谷秧歌”
期刊
摘要:同宗民歌是“一曲多变”的结果,是汉族民间音乐“一曲多变”中的显性现象。本文综述了同宗民歌的研究现状,同时笔者认为想要清晰地理解同宗民歌应该从民歌词曲关系历史、同宗民歌音乐形态比较分析并结合观念和行为实践来看待同宗民歌比较合理。  关键词:同宗民歌 研究现状 词曲关系 音乐形态分析  一、同宗民歌研究现状  同宗民歌现象研究当下已成业内热门话题。以冯光钰等为代表的学者群体,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