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衔接与语篇体裁下典籍英译中语法衔接的应用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q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法衔接手段的多样性,可广泛应用于英译实践中。本文以语篇衔接模式为理论框架,重点考察了各类语法衔接手段在英译古籍《闲情偶寄》中的实际运用,深刻剖析了各类衔接背后的语义逻辑关系。研究发现,依据文化语境灵活运用各类衔接,常常符合其语篇体裁的现实背景,使得译文通顺流畅。语篇衔接模式为古籍的翻译和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语法衔接机制则为语篇体裁建构贡献了重要力量。
  关键词:语篇衔接;语篇体裁;语法衔接
  作者简介:邹樾(1994-),女,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语用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9--02
  1.引言
  衔接是语篇的重要特征之一,语篇衔接体现语篇体裁,语篇体裁影响衔接手段的使用,同样语篇衔接也是语篇连贯的重要条件之一。在《英语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1976)一书中,韩礼德和哈桑把英语的衔接手段分为两大类:语法衔接(grammatical cohes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在翻译的过程中根据语篇体裁来选择适当的语法衔接手段,对古文典籍的研究和翻译都有着重大意义。笔者通过观察发现,中文作者往往认为读者可以通过上下文理解文章含义,因而写作手法较为含蓄,省略主语和衔接词的现象较多,而英文作者频繁使用衔接词,使上下文形成衔接链,脉络清晰。因此在古籍英译的过程中,根据特定的语篇体裁,及其置于特定的文化语境中,来有效补充和使用语法衔接手段。
  2.实际案例分析
  本文选取《闲情偶寄》中“手足”节选部分,笔者通过观察发现,这部分既包涵描述体语篇体裁也包涵观点体语篇体裁。《闲情偶寄》中在出现对某个物体描述后经常会对其提出作者的观点,同样会影响着在这种特定语篇体裁的背景下选择和应用相符合的衔接手段,来具体其逻辑语义关系。下面我们进行实际案例分析,来探讨语法衔接是如何在古籍《闲情偶寄》英译中符合其语篇体裁来处理和应用,进而具体剖析其逻辑语义关系。
  2.1省略
  中文作者往往认为读者可以通过上下文理解文章含义,因而写作手法较为含蓄,省略主语和衔接词的现象较多,而英文句法特征是形合,句子内部成分要完整,句子成分之间要求衔接在一起,因此在英译古文的过程中,特别是针对描述体语篇体裁,往往要首先明白所描述的是哪一个物体或景物,理清逻辑语义关系,才能在英译的过程中把省略的部分用適当正确的对象词或衔接词补充。
  例1:两手十指,为(女子)一生巧拙之关,百岁荣枯所系……
  译文:……and that is the hands and the fingers because it is the key to decide whether the girl is clever or clumsy throughout her life. Moreover, it concerns her fortune in her lifetime……
  例2:但于 (手) 或嫩或柔(手指)或尖或细之中,取其一得,即可宽恕其他矣。
  译文: As long as women own one of the features as follows: hands are delicate or soft, or fingers are either tender or long and thin. Their flaws in other aspects can be forgiven.
  古文英译的过程往往首先进行语内翻译再进行语际翻译。因此对原文的准确的把握尤为重要,只有在语内翻译这一步上分析和理清逻辑关系,明确被省略的对象词,才能使下一步的语际翻译忠实于原文。例1较明显地看出省略了“女子”,因此需要在翻译的时候将其表达出来。例2则需要分析逻辑语义关系,不得将“手”与“手指”两个不同的对象混谈,要找到分别被省略的位置,才能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
  2.2照应
  照应是一些起信号作用的词汇,本身不能作语义理解,而必须从该词语所指的对象中寻找答案。在描述体语篇体裁中,常常在描述某个物体或景物时会使用到代词,使语言简洁。古文当中常出现“此”、“其”、“之”等词来指代前文中提到的事物,在这类词的翻译上要首先分析其照应的对象,再选择合适的方式处理,请看下面的案例分析:
  例1:故相手一节,为观人要着,寻花问柳者不可不知,然此道亦难言之矣。
  译文:So hands are the key to know a girl and the ones who frequently cat around know about it, but the reason of it is hard to be accounted for.
  例2:因脚小而致秽,令人掩鼻攒眉,此累之在人者也。其用维何?
  译文:Moreover, the small feet may produce bad smell which makes others hold their breath and frown and suffer. But what is the advantage of small feet?
  例3:兰州女子之足,大者三寸……然去其凌波小袜而抚摩之。
  译文:The feet of ladies in Lanzhou are only as 3cun long.…… Fondling their bare feet gives you a feeling of soft as well as hard about their feet.   首先,汉语中没有冠词,在处理英语冠词时,我们往往把冠词翻译成“这”或“那”等指示代词;其次,英语中“this”和“that”使用得非常频繁,而汉语使用指示代词的频率要小于英语,在英译汉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把部分英语指示代词具体化,反之亦然。笔者认为明确指称关系最重要,在“此”、“其”、“之”等代词的处理上,尽量使得译文中的照应衔接与原文一致,特别是原文省略、主语缺失情况下的指称照应。
  2.3连接
  《闲情偶寄》中出现了很多的连接衔接手段,而这些连接词在原文中是不存在的,但是在翻译时这些词却不可或缺。因为汉语语篇中的逻辑关系通常是通过上下文语意来体现的,呈现出“形散意合”的特点。而对于重形合的英语来说,衔接手段十分重要,必须使用衔接手段来使词语和句子形成连贯的语篇,否则可能造成逻辑语义混乱,给读者理解造成困难。
  例1:两手十指,为一生巧拙之关,百岁荣枯所系……
  译文:……and that is the hands and the fingers because it is the key to decide whether the girl is clever or clumsy throughout her life. Moreover, it concerns her fortune in her lifetime……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例1中使用“moreover”表递进,因为前面提到两手十指是关系到女子聪明与否,而后面甚至说到关系到女子的命运,两手十指美观与否的重要性被再一次提升。所以根据原文的意义,把握逻辑关系,使用准确的连接手段是十分必要的,特别在观点体语篇体裁的翻译中。往往作者为表明对某一问题的观点,会采用递进、转折、因果等连接手段来阐释自己的观点,使之思路清晰,论证有力。
  2.4替代
  替代可以使语言简洁。它是言语交际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一种必要手段。无论在描述体语篇体裁还是观点体语篇体裁中,这种语法衔接手段都很常见,因为任何一种语篇体裁都追求表达简明准确而不是言词累赘。特别是翻译的过程中,有效使用替代手段,会使表达更简洁又地道。
  例1:相女子者,有简便诀云:“上看头,下看脚。”似二语可概通身矣。予怪其最要一着,全未提起。
  译文:There is a simple principle of knowing about a girl: to closely observe her head and feet. But what I wonder is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one has not been mentioned.
  例2:座客无不翻然,而罚不信者以金谷酒数。
  译文:The guests at present realized and the ones who did not believe my words had to drink as punishment.
  在例1中“one”替代了之前所提到的“principle”,从语篇的角度来说,要理解含替代形式的句子的涵义,必须在上下文语境中寻找被替代的内容。在许多使用替代手段的句子中,如果还原其完整形式,则会使句子言词累赘,违反“尽量简洁”的会话准则。比如不使用“one”来替代“principle”,而使“principle”出现两次,就会显得节奏缓慢而使译文表达呆滞。同样替代也是十分必要的,在例2中如果没有“the ones”来被后面的定语从句所限定,就很难处理这种定语过长的修饰。即便重复使用两次“guests”也同样会显得译文表达呆滞、不地道。
  3.结语
  本文以语篇衔接理论为理论基础,以《闲情偶寄》部分英译本为实例,即在特定语篇体裁下,重点探讨语篇衔接理论中语法衔接手段是如何在古籍翻译应用的。本文展现了省略、照应、连接和替代这四种语法衔接在古文英译中遵循语篇体裁和逻辑语义關系,注重分析和把握上下文之间的衔接与联系,从而使译文忠实于原文。分析表明语篇衔接理论为古文典籍的翻译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语篇中各种语法衔接机制在语篇体裁构建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
  [2]曹路漫. 英汉翻译中衔接意义的处理[J].外语学刊, 2009, (6): 161-163.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4]鞠玉梅. 汉英篇章中语法衔接手段及其文体效应[J].《外语与外语教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 (11): 11-14.
  [5]李国庆. 试论及物性系统结构和语篇体裁[J].外语教学, 2005, 26(6): 13-18.
其他文献
西南联大的七年读书生活是书中重点。何先生说,那七年是他一生中最惬意、最值得怀念的好时光。我们没福气,不能恭逢其盛,但看看何先生的回忆,亦足够幸福。  那样幸福的学习生活
作文技巧,高手支招  本期嘉宾:王子如(专栏写手)  嘉宾手笔:  在店里没有顾客的时候,我总爱转过身,看落地窗外诺大的露天停车场。我最喜欢周末,又最讨厌周末。曼城的周末大多是晴朗的,所以我喜欢从白炽灯一脚踩进阳光里的片刻,就像索然无味时突然闻到回忆,是熟悉的冬日,熟悉的淡淡而踏实的味道。  在店里,喜欢在人们注意不到的地方看老夫妻,年轻或中年的一家人从停车场走来,那是一种陪伴的快乐,可惜跟父母逛
摘 要:本文通过结合科大卫的《皇帝与祖宗》一书,探讨对目前史学研究的方法思考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史学研究;华南宗族;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匡阳阳,现就读于贵州大学,硕士学位,攻读方向中国史;冯贺喜,贵州大学在读硕士生,硕士学位,攻读方向中国史;席肖晓,贵州大学在读硕士生,硕士学位,攻读方向中国史。  [中图分类号]:K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
天空一片澄蓝,天边透红的火烧云给天空镀上了几层光环,隐隐约约可以看见飞机在云层中穿过的痕迹。学校大榕树在夕阳红光的映照下,斑驳着身影;篮球场上几个驰骋的少年,密密麻麻的汗珠折射出光芒。几个在校道上嬉戏的同学,一串串如银铃般美好的声音羡煞旁人。一阵躁热的微风吹过,夹杂着几缕醉人的花香。不觉地,我竟嗅到了夏天的味道……  夏天,课室。伴着愈演愈烈的蝉鸣,因为受不了天气的炎热,同学们会在椅子上像只好动的
阔别了多少个花季和雨季,在昨日的梦中我遇到了你。眉宇之间一切如故,声色形容依旧。并且那些美丽的事儿,仍是我朦胧记忆中的模样。  老巷,是你。  穿越一串串雨帘,摸索着含糊不清的往事,它渐渐抽象成一片雾一样的尘埃;时钟仿佛被拨慢了,一切如同黑白电影般不紧不慢。而我,一个突然闯入的不速之客,不敢惊扰这平静呼吸的老巷。它如同一册精美的诗集般徐徐翻开:古宅、河埠、廊棚,还有染坊,连同阳光和雾雨,浓郁得熏人
期刊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确实,一篇记叙文倘若平铺直叙,似无浪平湖,则索然无味;倘若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便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那么,记叙文如何写得曲折呢?我们知道,生活中的人和事总是纷繁复杂、充满矛盾的。所以,反映社会生活的记叙文在安排情节、刻画人物方面不妨“矛盾化”,在矛盾的统一中掀起波澜,尽显精彩。  一、抑扬法。这是组织篇章造就转折、形成波澜的一个重要技法。可以是先抑后扬,也可以是先扬后
说起我们三班的那些人那些事,还真有点意思。  第一个出场的是“捣蛋鬼”小正同学。这不,昨天上午第一节课的下课铃刚一打响,他就窜到同学们中间,开讲了:  “昨天晚上大伙儿看了《笑傲江湖》不?可过瘾了!只见那令狐冲宝剑一出,就把那帮坏蛋砍得落花流水……”一边说着,一边还摇头晃脑地比划起来。  “嗤!就你那猫样还扮大侠?扮娄阿鼠还差不多!”有同学讥笑他。  “啊,我不像大侠吗?那就来一个《小崔说事》。”
群众参与选拔领导干部,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军队干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发挥群众在选拔领导干部中的主体体位,实现群众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也是发挥群众智慧,把部队各级领导选准配
窗外风和日丽,微风迎面吹来阵阵花香夹杂着丝丝凉意,脑海中不由浮现出松山湖那片让人流连忘返的花海。但或许令人意想不到,真正难忘之处,却并非它的美丽……  二月初,正值春暖花开之际,在松山湖,更是鸟语花香,美不胜收。油菜花一望无际,棵棵桃花树上花团锦簇,海棠枝头繁花似锦……我和父母来到了松山湖游玩,同行的还有朋友莫和他母亲。  那天真是人山人海,借着周末,大家都喜欢到这儿来散心。到了松山湖,我就迫不及
周二早上,还未到课桌前,就发现桌上有几颗大白兔奶糖。我笑着一把抓起,剥开一颗就往嘴里送。同桌一把拉住我,说道:“糖是我的,吃一颗换一道题哟!”我瞅了瞅她,果断地把糖送进了嘴。  从奶糖进入口腔的那一刹那,一股熟悉的的奶香味瞬间从舌尖四射开来,一下子激活了我心底的糖果往事。  小时候,我常常因为生病要喝中药。中药那个味道我可受不了,又苦又涩,所以一到喝中药的时候,我便躲在窗帘布后面,怕被妈妈看见。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