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电影改编艺术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123123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常说,经典往往很难被超越,翻拍经典文学作品在影视界可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尽管如此,在2012年仍然有三部影片将要“大胆”挑战经典。率先登场的就是根据列夫·托尔斯泰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之后《悲惨世界》和《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也陆续上映。2012年9月4日,影片《安娜·卡列尼娜》在威尼斯电影节期间正式首映,于11月16日在北美正式上映,10月在我国内地上映。尽管《安娜·卡列尼娜》的票房不尽人意,但是导演在忠实地还原出小说深厚时代感的基础上,同时还要用很细腻的电影手法来描述列夫·托尔斯泰所写的“幸福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从这点来看影片还是很有诚意的。[1]也许会有人认为,现在很少人愿意花钱去影院里看一部没有特效的电影,这就是《安娜·卡列尼娜》遭冷的原因。在现在3D、特效满天飞的年代,名著改编电影确实已经不多见了,好莱坞最近10年只拍了不到20部名著改编电影,而在70年前,推出20部名著改编电影只要不到200天。在2012版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之前,影史上已有过12 部由《安娜·卡列尼娜》改编的电影,每一次翻拍都对原著有新的突破。本文以1997版和2012版《安娜·卡列尼娜》为例,影片在情节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对文学作品进行改编,体现了文学电影改编艺术。
  一、 影片《安娜·卡列尼娜》简介
  为了再次超越经典,影片《安娜·卡列尼娜》可谓是用了奥斯卡阵容,奥斯卡最佳编剧汤姆·斯托帕德执笔,他尤其擅长名著改编,加上曾经执导过《傲慢与偏见》《赎罪》两部奥斯卡获奖影片的英国著名导演乔·怀特执导,这两部作品的女主角凯拉·奈特莉这次也第三次成为他影片的女主角,周旋于裘德·洛和亚伦·约翰逊两位新老帅哥之间,影片阵容实在强大。
  《安娜·卡列尼娜》是根据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改编而成的电影。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俄国,剧中主角卡列宁和安娜是当时生活在上流社会的夫妻,安娜长相美丽,风情万种,十分受欢迎。但是由于安娜被风流倜傥的渥伦斯基所吸引,深深迷恋上了他,二人不顾世俗的眼光,追求爱情的激情和浪漫。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对安娜的出轨行为恨之入骨,尽管这样安娜还是奋不顾身追求爱情。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婚姻的背叛导致安娜的人生转变巨大,向着另一个方向走去。[2]
  二、 电影对文学作品内容题材上的改编
  1997年版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是由影星苏菲·玛索主演的,反映了19世纪俄罗斯上流社会中荒诞无比的爱情故事。这个版本相比于传统文学中的《安娜·卡列尼娜》,影片淡化了安娜所处的周围世界对她有形无形的影响和束缚,而是将重点笔墨集中在了安娜和渥伦斯的惊世婚孽情上。2012年版的《安娜·卡列尼娜》在剧情上也改编许多,安娜的丈夫(裘德·洛饰)这次不再官僚虚伪,他深爱并数次原谅安娜,还收养了安娜和情人生的女儿。表现了原著经典的爱情主题,还增加了卡列文爱情故事的描述,列文这个角色的进步和发展有很强的故事性,这是以往改编电影中所没有的。安娜和列文划出的两条命运弧线相互交汇,而两人的交点就是各自的爱情故事,这两个故事一个是悲剧,另外一个则积极向上。列文与凯蒂的爱情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段爱情,列文的故事对于列夫·托尔斯泰而言甚至有着一些自传的性质,而他的故事第一次在这部电影中呈献给世人。
  影片对于原著的改编是十分必要的,因为电影具有它本身的局限性。电影受时间和性质因素的限制,这就要求影片将小说剧情内容进行精简,这样才能使小说情节影像化,影片编剧在必要时将小说情节进行合理删减和归纳,挑选最经典的剧情,高度精炼的表现原著的主题。但是一部电影只有两三个小时,根本不能将小说中的所有情节和场景都展现出来。影片往往挑选最具意义、最具矛盾冲突的场景进行重组,完成一部完整的电影。[3]
  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还体现在增加情节、调整情节顺序和内容上,这样有利于影片保持流畅度和饱满感,避免剧情发展过于突兀。例如1997版《安娜·卡列尼娜》影片中,安娜与卡列宁进行婚姻商讨时,编剧添加了卡列宁想要强暴安娜的情节,在此情节上加入卡列宁自己的台词解释这种行为的原因,卡列宁说安娜即便不贞,但是上天安排了这段婚姻并且必须保证他自己的名声,因此以后也需要和安娜继续保持这种性关系。这段剧情的添加尽管原著没有,但是加上去的效果和精神实质是与原著相符合的,这样的剧情添加通过影像表现出来更具有视觉冲击力,更能表现出人物矛盾,不仅体现了影片主题,还迎合当代电影的需求。[4]
  影片的改编还体现在角色的演员选择上,1997版的安娜是由苏菲·玛索饰演的,虽然演技出色但是外型上似乎更偏重东方气质,不符合俄罗斯人的气质,但这并不影响苏菲的精湛演技。2012版的安娜由凯拉·奈特莉饰演,虽然这次凯拉·奈特莉因不够丰满而被嘲笑为“史上最平瘪的安娜”,但她的自信和活泼也是其他版安娜所没有的。虽然每个版本的安娜都不完全是原著中那个天生丽质、光彩夺目、纯真善良、端庄优雅、具有自我苏醒意识和叛逆精神的女性,但是每个版本的安娜都具有独特的气质,为观众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安娜·卡列尼娜。
  三、 电影对文学作品表现形式上的创新
  1997年版的《安娜·卡列尼娜》最大的亮点就是运用流动的舞台进行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电影场景的转换都是在搭建的舞台里进行转换,使观众感觉就像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变换场景。例如影片中前一秒安娜还在后花园中,下一秒场景就换到了室内,中间省略掉了许多不必要的场景,而是将影片的重点放在人物情感的波动上。在这种迅速变换的舞台场景中是最考验演员的演技了,真实的场景能够激发演员的情绪,使演员的情感和环境相融合。
  2012年版的《安娜·卡列尼娜》令观众印象深刻的是舞台剧式的拍摄手法,这种拍摄方式解决了电影拍摄中的一个最为经典的难题:转场节奏。在舞台剧布景之下,圣彼得堡和莫斯科、广阔的俄罗斯平原和雪地场景不再是分散的焦点,而是被合理的有机组合起来,并且场景之间是流动的整体,这种以往只有小说和舞台才能给予观众和创作者的空间自由感,终于在电影中得以实现。影片结尾安娜的自杀将这种电影艺术表现形式体现得淋漓尽致,以往从她陷入焦灼和迷幻再到火车站的空间移动,快速的心理节奏和缓慢的时空差距之间的矛盾一向是拍摄的难题,而在影片中,摄像用空镜头和渐入幻觉镜头塑造出吗啡的迷幻感后,轻纱如幕布般一撩起,火车内部的场景自然而然的就呼之欲出,镜头立刻切入安娜的特写,自杀桥段迅速展开,那种一泻千里的叙事流畅绝非过去普通的影视改编可比的。对于影片中舞台剧的形式,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但是影片《安娜·卡列尼娜》的舞台剧转场换景的手法的确是精妙绝伦,尤其是当长镜头推陈开来的时候,那完全就是舞台艺术和电影艺术火热而炽热的一场完美交媾,仅仅在形式的角度上就足以令人高潮迭起。影片令观众不断惊喜,使观众看到无数脑海中想象的场景,这些场景巧妙地、符号般的被导演搬上舞台;当办公室迅速换景而成伦敦饭店,当赛马场和剧院的建筑模式突然无缝对接,当歌剧包厢突然成为环形剧院,谢廖沙的卧室美术馆式的布局,卡列宁独处时一个人坐在无人的舞台上,安娜和渥伦斯基的舞蹈进行到一半,周围的所有人突然固定造型,然后追光打来舞台只剩他们二人的桥段,这些经典的舞台剧式的电影情节在任何一部影片中都是没有的。
  影片中层出不穷的炫技画面,乔·怀特将新版《安娜·卡列尼娜》拍成了“剧场版”,将故事置于一个美丽而衰败的俄罗斯剧院中呈现,这与故事中19世纪70年代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上层社会的图景相得益彰。在这部影片中,卡列文的故事将观众带入一个真实的世界,而安娜则将观众带入虚幻的剧情世界。19世纪70年代风格的俄国剧院布景既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包容万千”,还要“千变万化”,能够在观众的眼皮底下进行转换,令影片成为今年国际影坛上一抹独特的风景。实景和舞台画面互相切换,这种戏剧化舞台式的拍摄风格令观众时而“迷茫”,时而惊叹。电影的两个版本都对影片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创新,综合各种艺术形式式电影艺术得到统一。这种舞台剧的电影表现手法与其说是对影片的改编,不如说是另起炉灶。
  结语
  文学电影改编是具有双重性的,最重要的是要考虑文学作品的精髓,展现电影的艺术魅力,避免为了迎合市场而走向低俗化。经典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影响力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就是因为每个人都能从这个故事中学习怎么去爱。这个故事放到现在依然仍被我们所理解,因为人们依然渴求那些不可得的东西,依然受到世俗和常规的约束,依然在情感沟通方面存在问题。“爱”这个词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也是电影的核心。
  参考文献:
  [1]许雯.现代文化语境下的西方名著电影改编[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3.
  [2]桑新美.论《安娜·卡列尼娜》的电影改编[D].济南:山东大学,2011.
  [3]章颜.跨文化视野下的文学与电影改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4]刘迅,张蕊.间离与叙事:《安娜·卡列尼娜》导演手法的创新[J].四川戏剧,2013(3):57-58.
其他文献
一、小说《悲惨世界》和电影版《悲惨世界》  (一)小说《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862年发表,是当时世纪文坛最负盛名的小说之一。这部小说堪称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小说有很大的时间跨度,它展现了从拿破仑战争开始—直到结束后的几十年里的法国的政治、历史、哲学、建筑和宗教,描写了主人公冉阿让入狱19年以及他出狱后想方设法赎罪的故事。这是一部悲剧,一部雄浑的史诗。主人公冉阿让
第24届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邀请专家,从初选出的100余部军事题材优秀创作中,投票评选出90年“中国军事题材电影十佳”,包括《集结号》《南征北战》《红色娘子军》《一个和八个》《高山下的花环》《冰山上的来客》《柳堡的故事》《血战台儿庄》《小兵张嘎》《小花》《归心似箭》等(由于2部影片票数相等,故共11部影片),这是我们对于军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充满敬意的创意呈现的结果。军事题材包括了战争电影,但也涵盖军
人类战争留下的创伤,可以忏悔与原谅,但绝不能遗忘。电影《莎拉的钥匙》于2010年公映,根据法国女作家塔季雅娜·德·罗斯奈2007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改编,该书曾连续56周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Top10,2008年获得科西嘉读者奖、书商首选书奖,并在全球33个国家发行,感动了300多万读者,这也让作者成为2009年欧洲最畅销的法语作家。  影片由吉勒·巴盖特—布赫内执导,没有强大的明星阵容,没有华丽的
最近备受世界电影界瞩目的张律导演,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朝鲜族。张律1962年出生于吉林,毕业于延边大学中国文学专业,在延边大学任过中国文学教授一职。曾以小说家身份驰骋于文坛的张律,为了实现“任何人都可以拍电影”的梦想,果断地进军电影这个与小说不同的领域。张律以导演身份站在电影舞台之后,制作了多部电影,如:短片《11岁》(2000)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唐诗》(2004)在罗迦诺、加拿大、
《红色娘子军》是我国著名的红色电影,由谢晋执导,祝希娟、王心刚、向梅、陈强等主演,1960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影片讲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南琼崖地区吴琼花从女奴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故事,反映了旧社会妇女在反抗和斗争中的成长,歌颂了红色娘子军的战斗事迹和精神。  该片曾创造了总观影人数6亿人次,并获得了第一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演员奖、最佳男配角奖,第三届亚非电影节“万隆
英国学者穆尔维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指出男性观众更喜欢看女性角色,“当观众与男主人公认同时,观众就把自己的视线投射到他的同类身上,他的银幕替代者,从而使男主人公控制事态的威力和色情的观看的主动性威力相结合,两者都提供了全能的满足感。”[1]  一、温顺的妻子和媳妇  传统的儒家文化用“三从四德”这种道德规范约束已婚女性的行为,奴化了妇女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曾经受到过强烈的批判,在今天,电视剧对妻子形象的塑
第六代导演队伍中,路学长电影作品数量不多,但每一部电影都能体现其个性化的美学思想特征。他没有借助电影揭露生活中存在的阴暗面,也没有浮泛美化生活中出现的积极面,既没有刻意干预生活,也没有借助历史寓言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电影也达不到形而上的艺术效果。路学长的电影叙事与中国传统现实主义电影相距甚远,缺乏宏大叙事的架构,也没有盲目模仿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法国新浪潮电影风格。路学长电影中的人物大多取
《理智与情感》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一部幽默风趣且具有反讽意义的小说,其中透露着作者相当熟练的写作技巧以及巧妙的构思。由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以丰富的画面以及直观的视听效果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小说中所隐含的反讽效果在银幕上得到了形象化的展示,而透过电影中的人物在行动、语言以及作风方面的表现又可以看到小说中对反讽效果的塑造。小说和电影中都能看到反讽的影子,只是借用了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产生了
早前,杨早先生的《假如我编》在微信上疯传。杨先生认为,应该由立场较为疏离的旁观者如高永益来叙述萧红的故事,以确保叙事的客观公正。对此,我不敢苟同。旁观者叙事也许还能兼顾传统读者习惯的叙事方式与节奏,顺便为惨淡的票房稍作贡献,自有其合理性,但倘若希求客观,不是已经有一部“才女传”系列的电影《萧红》在先了吗?在那部片子里,隐含的叙事者只怕比与萧红很早相识并一直对她默默关注的高永益更客观。而无论李樯还是
[摘要] 在电影的海外传播中,政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法国、英国政府在电影的海外传播中有其独特的做法和经验,为推动本土电影走向世界起了积极作用。法、英两国的情况,为政府推动电影海外传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值得分析和学习。  [关键词] 电影 海外传播 政府 法国 英国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5.016    电影的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