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还是开启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ical1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战争留下的创伤,可以忏悔与原谅,但绝不能遗忘。电影《莎拉的钥匙》于2010年公映,根据法国女作家塔季雅娜·德·罗斯奈2007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改编,该书曾连续56周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Top10,2008年获得科西嘉读者奖、书商首选书奖,并在全球33个国家发行,感动了300多万读者,这也让作者成为2009年欧洲最畅销的法语作家。
  影片由吉勒·巴盖特—布赫内执导,没有强大的明星阵容,没有华丽的后期特效制作,但在同类题材的电影中却别具一格,广受好评与关注。究其原因,在于故事本身所呈现的被刻意遗忘的历史事实与震慑人心的反思力量,对战争的思考与对和平的珍视,以及对希望与绝望的辩证审视,对忏悔与救赎的温存表述。以一部电影的长度,囊括了宏大历史背景下特殊时期广为人知又鲜为人知的不堪过往,不只是控诉,更多的是对真相与人性本质的挖掘,留给观众的是对战争以及如何走出战争创伤的反省。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故事中的“钥匙”意象进行剖析,具体探寻电影所要传达的主题内涵,在对历史真相的考察中汲取面对不幸的勇气,以及弥补伤害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对和平与爱的捍卫与坚守。
  一、 生命的封存之钥
  影片中的故事始于1942年7月16日下午,莎拉和弟弟米歇尔在房间里嬉戏打闹,充满了温馨的童趣,然而,突然的敲门声打破了本应舒适的惬意时光,是的,警察来了。受命于德国纳粹的法国警察,需要定期移交足够数量的犹太人送往集中营。起初,他们只是带走家中的成年男性,但为了讨好德国上司,这一次,却将女人和孩子们一并驱逐出去,以凑够人数。
  莎拉的母亲手足无措,哀求警察带她去哪里都可以,只要把孩子们留下。但这样无异于缘木求鱼,无论成人还是孩子,都没有挽回的余地。莎拉异常镇定,她说爸爸带重病的弟弟出国去了,不在家。当警察在家中搜查的时候,她用眼神会意了母亲:不用担心,弟弟在壁橱里,我们会回来接他的。的确,她告诉弟弟到壁橱里去,给了他水和吃的,叫他等自己回来,在那里会很安全,就像平时他们玩的一样。于是,她用钥匙把米歇尔锁在了壁橱里,她很安心,并坚信,很快她就会回来。
  手握钥匙的莎拉一直心心念念自己的弟弟,她要回去找米歇尔,然而,连同爸爸妈妈,他们似乎离家越来越远。冬季自行车竞赛体育场里没有卫生间,只有少量的水和食物,医生紧缺,一向高贵优雅的犹太人无奈只能在众目睽睽之下方便,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不可能得到满足,他们的待遇似乎连囚犯都不如。一名无法忍受折磨的女人最终从楼上跳了下去,以死维护着自己可怜可悲的尊严。不是暂时的审查,他们又会被带往何方,恐怖绝望萦绕着整个赛车场。终于,所有人被要求到警察那里确认身份,他们被推搡着坐上了开往集中营的列车,他们再也不会回来了。
  该片的历史背景正是1942年被德国占领的法国巴黎所处的状态,听命于希特勒的法国维希政府和警察,屠杀了大量犹太人,这惨绝人寰的杀戮被称为“春风行动”,多么讽刺的名字。然而,不为人知的是,在这次事件中,竟有3000多名犹太儿童同时被秘密逮捕,死于奥斯维辛的毒气室。塔季雅娜·德·罗斯奈正是以此出发进行叙事,围绕赛车场圈押事件架构了整部小说,将人物命运置于历史的血腥沉浮之中,加之影片通过光影艺术的润色呈现,便有了更加震撼的对战争的反思与个人心灵的解构。
  爸爸妈妈被强制要求与孩子隔离,坐上了只有死神才会眷顾的集中营列车,结果毫无悬念,因此,他们唯一的希望便是自己的孩子能够幸存。莎拉病重,昏睡了三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逃出临时集中营,回到巴黎,她要找到弟弟,他还在壁橱里。在尚有良知的警察雅克的帮助下,莎拉和同伴逃了出去,不幸的是同伴死于白喉。鉴于莎拉执意回巴黎,保护她的老夫妇决定冒险尝试,莎拉回去了。
  她冲向三楼,使劲敲门,开门的小男孩被吓了一跳,莎拉不顾一切地跑进房间,打开壁橱,但跳入眼帘的却是已经发霉腐烂的米歇尔尸体。从此,莎拉的双眼不再清澈单纯,或者说她的眼睛里、脑海里、心灵里已不再有蔚蓝的天空和广袤的麦田,此般美好的事物再也进不了她的世界,失去了父母与弟弟,她仅存的一点希望也破灭了。哀莫大于心死,可以说,莎拉已死。她手中的那把壁橱钥匙,打开的是潘多拉的盒子,仅存绝望与哀伤。又或者说,这把钥匙同时也紧锁了一道门——莎拉的希望之门,她的心门。至此,莎拉将自己牢牢禁锢于自责与痛苦之中,无法自拔,即使离开了法国,来到大洋彼岸,即使收获了幸福的婚姻,重新生活。在她的内心深处,她仍是一个孤独的游魂,背负着战争的创伤与内疚的枷锁,漂泊于这和平的大千世界里。正如她的丈夫所说,她是他“这辈子见过的最漂亮、最优雅的女人”, 但同时,“在她迷人笑容的背后,似乎隐藏着很多的故事”,她生活得并不自在,即使极力掩饰,但眼神中仍透露着不快乐。
  莎拉自从失去了亲人,她的一生都生活在战争带给她的无尽痛苦之中,无论她如何奋力挣扎,始终逃脱不了内心自责的阴影,并且最终因无法摆脱伤疤遗留的缺憾,毅然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既然走不出也忘不了,那就让过去永远成为秘密。她走了,留下了那把钥匙,那把让她一生无法释怀的封存之钥。
  二、 历史的探索之钥
  影片采用了原著中双线叙述的模式,除了莎拉一线,同时附有当代女记者茱莉娅的事业与家庭的发展脉络。茱莉娅来自美国,在法国成家,有一个女儿,生活得很顺利。片中茱莉娅生活在2002年,距离1942年事件已有60年,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在纪念馆作了演讲,对1942年1.3万名犹太人被抓的行动进行忏悔和道歉。对于圈押事件,茱莉娅给时代杂志写了篇60周年祭,并向上司申请更多版面进行详细阐述,还原历史真相。因此,她藉此展开了全面地走访调查。
  无意中,她得知自己将要搬进的新家是丈夫祖父母于1942年8月开始入住的房子,至今60年,她的职业敏感意识让她不禁想对此追查下去,她想知道,60年前,是什么样的人住在这里,为什么离开。她不顾丈夫的反对与家人的劝告,即使面临家庭破裂也愿意继续寻找真相。与丈夫努力了7年,一直希望能再要一个孩子,始终未果。当茱莉娅意外得知自己怀孕的时候,她原以为这对丈夫来说一定是个惊喜,但丈夫却希望她把孩子打掉。面对婚姻的困境,茱莉娅坚持探究真相,寻找着和莎拉有关的蛛丝马迹,也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自我身份的认同,得到了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当她只身前往美国和意大利,还原了历史中真实的莎拉,她被深深震撼了。莎拉在逃出集中营后的生活里,实际上从不缺少爱与温情,有爱她的农民夫妇和丈夫,还有孩子,但她仍然生活在痛苦之中,最终自己终结了生命。而她的儿子,在知天命的年龄依然不知自己母亲的真实身份以及她的人生经历,这对于茱莉娅来说,多少有些震惊与不解。对于历史,如若连亲历者都不愿诉诸真相,那么战争犯下的罪行,又何以让后人以此为鉴,珍爱和平。因此,茱莉娅似乎半强迫地想要莎拉的儿子威廉了解当年的事实,无论他愿不愿意接受,这都是他应该知道的,这是他的权力。
  此后,茱莉娅的生活发生了彻底改变,她与丈夫离了婚,坚持生下了第二个女儿,并移居美国,开始了崭新的人生。而威廉由最初的不愿相信,到父亲的坦白相告,他带着母亲生前留下的那把生了锈的钥匙,开始直面生命中的不幸与挫折,正视历史曾犯下的错误。虽然最终走出了婚姻,也不如以往意气风发,但从他灰白的发色和胡须中,依稀可见岁月淬炼后的沉稳坦荡。
  在这个时空格局里,莎拉的那把钥匙依然存在,它像一面旗帜一样,引领茱莉娅和威廉不断探索历史的真相,还原战争的真面目,并以一颗坚定富有勇气的心去面对创伤,将莎拉的命运轨迹扭转,不再充满阴霾,而是打开生命之窗,让更多的阳光照进来,融化曾经被冰冻的灵魂,活出自由真诚的自己。过去的伤痛无法抹去,但未来可以把握在自己手中,不要害怕,站起来,绝不倒下。
  三、 战争的反思之钥
  在影片开端,茱莉娅的年轻同事对于1942年的圈押事件一无所知,甚至不知是法国人具体实施的。窥斑见豹,可知“春风行动”如此残酷的暴行在法国社会中被刻意遗忘的事实,就连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都鲜有耳闻。这种对于历史真相的冷漠无知,对于战争创伤的缄默无言,不禁让人不寒而栗。除此之外,对于威廉和茱莉娅丈夫这样的战争亲历者后代,长辈们的不愿提及更是无形中助纣为虐,让真实的过去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这都让我们看到了铭记历史的必要性,并非揭开伤疤,也不是牢记仇恨,而是将之作为前车之鉴,汲取面对未来的勇气,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诚然,电影并没有一味地控诉战争带来的伤害,很多细节之处也体现了人间的温情和人性的闪光之处。在临时集中营,仍然有好心人愿意前来给孩子们送食物。当莎拉去捡苹果时,警察雅克本应制止,却抬起了他踩在苹果上的脚。另外,当莎拉和同伴意图逃走时,发现了她们的雅克又一次帮助了她们,这都让我们看到了在历史大背景下人性的光辉与良知的存在。善良的老夫妇为了保护孩子,冒险找来了警察和医生,将莎拉藏起,后又帮助她回到巴黎,愿意收留她,此般行为,为压抑悲凉的影片基调增添了几分温情。而希拉克在大屠杀纪念馆的致歉镜头,也多少为以莎拉为代表的孩子们及犹太人博得了一丝宽慰。
  无论如何,战争都是对平民最大的伤害,而种族间的迫害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污点与罪行。该片不仅仅是对战争的指责,更以冷静地表现手法,将战争对人类心灵造成的不可挽回的创伤呈现给观众,当木已成舟,伤疤必然是永久性的。莎拉不仅失去了至亲,也丢了灵魂,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不知战争曾造就了多少个“莎拉”,抑或多少个“米歇尔”,又有多少生命不能承受之痛。
  面对希拉克的致歉,不知莎拉是否愿意原谅,我们只知道,她不会忘记那段灰色的记忆,更不会忘记壁橱里米歇尔的尸体,或许,她保存一生的那把钥匙就是最好的答案。灵魂的伤害,或许永远都不可能痊愈,无论后人如何悔过,无论他人如何鼓励,亲历者都不可能真正摆脱战争残酷的阴影对他们生活的笼罩。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铭记历史,还原真相,给予他们生而为人的尊严,不枉其为和平作出的牺牲。同时,莎拉手中的壁橱钥匙也带给我们对战争无限的反思,既然历史曾那样走过,当代人就不应遗忘,去勇敢面对,才是对过去最好的忏悔,也才能从根本上懂得如何把握未来。
  结语
  当茱莉娅再次见到威廉,二人都释然了许多。威廉叫茱莉娅的小女儿露西的时候,茱莉娅笑着说那是她手里娃娃的名字,而她女儿的名字,叫莎拉。那一刻,他们沉默不语,随后相拥而泣,他们望着这个稚嫩女孩在窗边自顾自地玩耍,相互感谢。事实上,他们都在感谢莎拉——这个改变了他们生命轨迹的名字,望向夕阳,直到泪不再流。
  影片通过与众不同的叙事视角向观众呈现了战争的无情,让我们从一个女孩的命运沉浮感知到了历史的悲欢离合。莎拉手中的钥匙,禁锢了她自己的生活,却揭下了战争真实的面目,也让我们不仅沉浸在悲伤之中,也从悲伤中走出,告诫自己,不忘历史,珍视和平。
其他文献
[摘要] 电影《德拉姆》反映的是茶马古道怒江流域段马帮在此区域内原著居民的生活状况。导演田壮壮通过对此地艰难地理环境的记录,歌颂了当地人民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  [关键词] 《德拉姆》 民俗 信仰  《德拉姆》在藏语中是“平安女神”的意思,它代表的是茶马古道的一种文化,也表达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导演田壮壮用“他者的眼光”完整地记录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不失给了观众
一、 文学性与电影的文学性  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在20世纪初提出的概念,意指文学的特殊性、本质特征。[1]经过许多学者的探索发展,如今,文学性已经成为了文学领域一个复杂而众说纷纭的概念。其主要是指文学领域中的诗性、诗意对话性和语境关联性。  自电影行业诞生以来,由于电影与小说同属于叙事性艺术,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倘若电影离开了文学便没有了情节和叙事,
[摘要] 《教父》三部曲在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上均以家庭因素为核心,家庭主题元素在《教父》系列影片中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对黑帮影片暴力色彩的消减,这也是《教父》系列影片能够获得很多观众认同的重要原因。《教父》系列影片在叙事和人物塑造上采取家庭化的策略是和科波拉的意大利裔移民的文化背景有关。  [关键词] 《教父》 黑帮 家庭 暴力  科波拉在谈到《教父》时说道:“如果有人认为这部影片宣扬了暴力, 那绝非
青春片作为商业电影的一种,其特点是在小成本中追求更大的收益。自2012年改编九把刀的同名小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大获成功之后,青春片的产量激增。时至今日,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想要重新拍出“现象级”的青春电影是十分困难的。首先,青春片大都改编自网络小说,是一个将小众文化变为大众文化的过程。截至目前,中国影史上票房排名前三的青春电影《致青春》《匆匆那年》和《左耳》全部脱胎于热门小说。选取这样具
上个世纪70年代,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上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竟然亲力亲为要在自己的蒙古包附近修建一个飞机场。对此,人们不禁质疑:怎么可能!但是,当你逐渐走进这位叫道勒格尔阿妈的精神世界,就会在“信”与“不信”的思考中,对蒙古族的特色文化有所领悟。  “特色文化”是一个民族特有的价值观支配下的行为习惯。具体到蒙古民族,“坚韧不拔的执着性,关爱生命的普惠性,包容异己的开放性,遵
《Mini paceman城市微旅行》是知名汽车品牌宝马在MINI PACEMAN于中国上市之际推出的一部纪录短片,这部短片被众主创描述为“从城市中重新发现生活”,为年轻人在充斥压力与烦躁的环境中涂抹出与众不同的生活质感。发掘出自己所生活的城市不同寻常的精致与细腻。  在大众纷纭的“微电影”时代,似乎先厘清微电影与微电影广告的属性,才能够深入剖析当微电影广告选择以纪录片的形式成功展示的叙事特色到底
影片《钢琴家》根据波兰犹太钢琴家瓦迪斯瓦夫·什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的自传体回忆录改编而成。片中唯一的主人公——钢琴家在纳粹灭绝人性的屠戮面前是那样的无能为力,被动的逃亡生涯中忍受着各种屈辱,昔日被人敬仰的艺术家的高贵和矜持被剥夺殆尽,蓬头垢面、骨瘦如柴、胆战心惊,一个执着于音乐艺术的无辜生命被肆意践踏……钢琴家的不幸被波兰斯基以内敛含蓄的手法呈现在观众面前,带来的不仅有战
【作者简介】  电影《让我对你撒点野》剧照  一、手机电影的概况  从电影诞生至今的100多年历史中,电影由胶片时代发展为数字时代,其表现的形式和发展的空间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电影的拍摄方式还是传播方式,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手机电影是一种新兴的艺术样式,它作为数字时代信息媒介的产物而逐渐进入了媒介,它转变了传统电影的表现模式,代表着电影平民化时代的到来。  那么,到底什么是手机电影呢
一、小说《悲惨世界》和电影版《悲惨世界》  (一)小说《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862年发表,是当时世纪文坛最负盛名的小说之一。这部小说堪称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小说有很大的时间跨度,它展现了从拿破仑战争开始—直到结束后的几十年里的法国的政治、历史、哲学、建筑和宗教,描写了主人公冉阿让入狱19年以及他出狱后想方设法赎罪的故事。这是一部悲剧,一部雄浑的史诗。主人公冉阿让
第24届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邀请专家,从初选出的100余部军事题材优秀创作中,投票评选出90年“中国军事题材电影十佳”,包括《集结号》《南征北战》《红色娘子军》《一个和八个》《高山下的花环》《冰山上的来客》《柳堡的故事》《血战台儿庄》《小兵张嘎》《小花》《归心似箭》等(由于2部影片票数相等,故共11部影片),这是我们对于军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充满敬意的创意呈现的结果。军事题材包括了战争电影,但也涵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