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15日,熙熙终于在全家人的期盼中呱呱坠地了。就像妞妞是周国平的宝贝一样,熙熙也是我的宝贝一样。一个新的生命来到世上,沒有哪对父母亲不心醉神迷,我常常凝视着熙熙花蕾一样的嫩脸蛋,满腔的慈爱无以表达,一声声唤着宝贝,千言万语尽在其中。
以前我看着别人照顾小孩子好像很容易,现在轮到自己养育小孩子,兴奋之余还真的有点手忙脚乱,不知从何着手,这与我几年前刚刚踏上三尺讲台时的状况尤为相似。在岳母的示范与指导下,我开始慢慢地学会照顾小家伙,但是我多少有点毛手毛脚,尤其是在给小家伙喂奶粉的时候,他吮吸的很慢,经常吃着吃着就睡着了,让睡眼惺忪的我很是无语,真正体会到为人父母的不易。每次岳母看到我喂奶粉,她总是说,“慢慢来,再等等,他还是个孩子”。
是啊,慢慢来,他还是个孩子。这句话听起来是那么的熟悉,令我想起来刚工作那会儿,面对上课听不懂的孩子,面对作业错得很离谱的学生,我经常很急躁,每每这时师傅总是劝我,慢慢来,他(她)还是个孩子,那时候我还没能真正理解这简单的几个字背后的深刻内涵,总以为师傅的话只是对我的一丝安慰而已。现在当自己开始为人父了,我才深刻体会到为人师其实也一样不容易,对学生如同对自己的孩子,不仅要有爱心,更需要耐心和信心,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好孩子,都想学好,都能学好,没有哪个孩子存心想学坏。
教育学生不能急躁冒进,需要和风细雨潜移默化。一代名师霍懋征的格言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越来越多的残障儿童尚可成才,我们怎么能轻言这个孩子“笨死了”,那个孩子“不可救药”呢?我们怎么可以随便说这个学生“朽木不可雕”,那个学生“病入膏肓”呢?饭不熟是因为火候不到,树不直是以为管理不善,不是孩子学不好,而是我们的功夫没有做到家,至少没有竭尽全力。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我们很多教师和家长有太多的恨铁不成钢、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揠苗助长、太多的殷切期望。
在几年的历史教学中,我也有过相似的经历。以前的公开课,自己总是课前精心设计,反复演练。到了上课时,却一直担心:准备了这么多内容我能不能上完呢?于是,一门心思背教案,一门心思赶进度,结果往往是准备的内容很快上完,尴尬地提前下课。后来,我经常去听老教师的课,才慢慢明白——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不是简单地“上完准备的内容”,而应该根据孩子的真实学情,把握好教学节奏。当遇到孩子们很难理解的地方,就应该放慢速度,留下足够的时间,引导孩子们思考,和孩子们一起静静地享受历史课堂上思维游戏的乐趣。
一粒种子,一棵树苗,只要有一方泥土,充足的水分,再加一束阳光,它们即可茁壮成长,它们在成长着,自自然然,心平气和,转眼间,树长大了,成材了。张文质老师曾提出“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在今天这个急功近利的快餐时代,这句话更加富有现实价值。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等待。苏霍姆林斯基弯下腰耐心倾听私采校园花朵的小女孩解释摘花原因的故事深深感动了我,他用自己的那份耐心等待,明白了孩子纯洁内心对家人的关爱。等待,是一门艺术;等待,是一种大家风范。我们要告诫自己不要急躁,教育的唤醒、激励、鼓舞并不都是立竿见影的,教育是需要等待的!
教育是一次漫长的等待,等待不是无能的表现,等待是尊重孩子的老师的自然反应。每个孩子都是一朵美丽的花儿,花儿的绽放有早有晚,我们应该有一种“花苞心态”,静静地等待每一朵花儿自然绽放。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多一点耐性,多一份等待,孩子们就会带给我们多一份惊喜,我们应以一颗平静平和之心,耐心期待着教育的一个个奇迹。
主編点评
唐九江这篇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接地气,质朴无华,没有“为赋新诗强说愁”似的做作。该文从生育孩子着手,在文章里体悟出对当下的对学生的教育问题,着眼点是循循善诱,从一点一滴做起,对学生进行教育,该文还告诉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似的苛刻。我想这篇散文给我们最大的启迪在这里。
作者单位
江苏省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 江苏省无锡市 214000
以前我看着别人照顾小孩子好像很容易,现在轮到自己养育小孩子,兴奋之余还真的有点手忙脚乱,不知从何着手,这与我几年前刚刚踏上三尺讲台时的状况尤为相似。在岳母的示范与指导下,我开始慢慢地学会照顾小家伙,但是我多少有点毛手毛脚,尤其是在给小家伙喂奶粉的时候,他吮吸的很慢,经常吃着吃着就睡着了,让睡眼惺忪的我很是无语,真正体会到为人父母的不易。每次岳母看到我喂奶粉,她总是说,“慢慢来,再等等,他还是个孩子”。
是啊,慢慢来,他还是个孩子。这句话听起来是那么的熟悉,令我想起来刚工作那会儿,面对上课听不懂的孩子,面对作业错得很离谱的学生,我经常很急躁,每每这时师傅总是劝我,慢慢来,他(她)还是个孩子,那时候我还没能真正理解这简单的几个字背后的深刻内涵,总以为师傅的话只是对我的一丝安慰而已。现在当自己开始为人父了,我才深刻体会到为人师其实也一样不容易,对学生如同对自己的孩子,不仅要有爱心,更需要耐心和信心,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好孩子,都想学好,都能学好,没有哪个孩子存心想学坏。
教育学生不能急躁冒进,需要和风细雨潜移默化。一代名师霍懋征的格言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越来越多的残障儿童尚可成才,我们怎么能轻言这个孩子“笨死了”,那个孩子“不可救药”呢?我们怎么可以随便说这个学生“朽木不可雕”,那个学生“病入膏肓”呢?饭不熟是因为火候不到,树不直是以为管理不善,不是孩子学不好,而是我们的功夫没有做到家,至少没有竭尽全力。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我们很多教师和家长有太多的恨铁不成钢、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揠苗助长、太多的殷切期望。
在几年的历史教学中,我也有过相似的经历。以前的公开课,自己总是课前精心设计,反复演练。到了上课时,却一直担心:准备了这么多内容我能不能上完呢?于是,一门心思背教案,一门心思赶进度,结果往往是准备的内容很快上完,尴尬地提前下课。后来,我经常去听老教师的课,才慢慢明白——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不是简单地“上完准备的内容”,而应该根据孩子的真实学情,把握好教学节奏。当遇到孩子们很难理解的地方,就应该放慢速度,留下足够的时间,引导孩子们思考,和孩子们一起静静地享受历史课堂上思维游戏的乐趣。
一粒种子,一棵树苗,只要有一方泥土,充足的水分,再加一束阳光,它们即可茁壮成长,它们在成长着,自自然然,心平气和,转眼间,树长大了,成材了。张文质老师曾提出“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在今天这个急功近利的快餐时代,这句话更加富有现实价值。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等待。苏霍姆林斯基弯下腰耐心倾听私采校园花朵的小女孩解释摘花原因的故事深深感动了我,他用自己的那份耐心等待,明白了孩子纯洁内心对家人的关爱。等待,是一门艺术;等待,是一种大家风范。我们要告诫自己不要急躁,教育的唤醒、激励、鼓舞并不都是立竿见影的,教育是需要等待的!
教育是一次漫长的等待,等待不是无能的表现,等待是尊重孩子的老师的自然反应。每个孩子都是一朵美丽的花儿,花儿的绽放有早有晚,我们应该有一种“花苞心态”,静静地等待每一朵花儿自然绽放。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多一点耐性,多一份等待,孩子们就会带给我们多一份惊喜,我们应以一颗平静平和之心,耐心期待着教育的一个个奇迹。
主編点评
唐九江这篇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接地气,质朴无华,没有“为赋新诗强说愁”似的做作。该文从生育孩子着手,在文章里体悟出对当下的对学生的教育问题,着眼点是循循善诱,从一点一滴做起,对学生进行教育,该文还告诉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似的苛刻。我想这篇散文给我们最大的启迪在这里。
作者单位
江苏省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 江苏省无锡市 2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