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国“爵士时代”杰出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巅峰之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深入刻画了主人公盖茨比梦想的破灭,盖茨比的死揭示了他所追逐的“美国梦”的难以企及,而小说《夜色温柔》则透过“实现了梦想”的主人公迪克的命运,更加讽刺性地揭示了美国梦本质上的欺骗性。
关键词:爵士时代;《了不起的盖茨比》; 《夜色温柔》;“美国梦”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爵士时代”,由于一战后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一味地追求纸醉金迷的物质生活,而在这种奢靡风气的掩盖下却是人们对社会的失望和迷惘,是极度的精神危机与道德困境。该时期“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菲茨杰拉德创作的描写“美国梦”及其幻灭主题的系列小说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本质做了深刻的揭示。
1 爵士时代“美国梦”的本质
作为美国人民的民族理想,最初的“美国梦”是一种拓荒精神,它萌发于乘坐“五月花号”来到美洲大陆拓荒的第一批欧洲移民。独立战争胜利后的1776年《独立宣言》为“美国梦”奠定了基础,屹立于纽约港的自由女神雕塑也被认为是“美国梦”的象征。“美国梦”宣扬“英雄不问出身”,它强调不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任何人都有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可能。早期的许多文献指出:“美国梦”涵盖两个层面,即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其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远胜于对物质的追求。“美国梦”不是豪宅、豪车,而是根据自身条件,人人都能实现能取得的最大成就并得到社会的认可的一种社会秩序。然而在“爵士时代”,现实中的“美国梦”却过度强调了财富在衡量成就和快乐上所起到的作用。在物质层面的“美国梦”驱使下,美國经济空前迅猛地发展,社会高度繁荣,人们崇尚不惜一切代价赚取金钱和物质并随心所欲挥霍,极端的个人享乐主义逐渐成为全民追逐的梦想。然而,浮华背后上层社会和普通阶层之间尖锐的社会矛盾和难以逾越的阶级鸿沟却使得 “美国梦”对于普通阶层人民而言无法企及,即使实现也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实现,他们最终无法得到上层社会的接纳和认可。
2 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梦想无法实现
在长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菲茨杰拉德塑造的主人公盖茨比来自于社会底层,深受“美国梦”拓荒精神的影响,他相信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能够快速积累巨额的财富,从而能得到上层社会的认可,并能凭借获得的财富和地位赢得自己所爱的女人的芳心。为此,他不惜铤而走险,通过非法走私等手段快速敛财。不可否认,他的勤勉和努力的确为他带来了物质上的成功,他住上了豪华的别墅,置办奢靡的派对,也因而成功地吸引了黛西的注意。黛西于他,是“美国梦”精神层面的象征,是对上流社会的膜拜,对纯洁爱情的执念和对美好婚姻的想望。然而,以黛西为代表的极度自私、虚伪、拜金的美国上流社会女性并不会轻易认可和接纳盖茨比这样的“暴发户”,在现实面前,黛西选择了自己的阶层,盖茨比的“美国梦”终究没有实现,或者说只实现了一半,即“美国梦”的物质层面,而他本人也为了帮助掩盖黛西的罪行而被谋杀。盖茨比死后的凄惨境遇与其生前举办的无数场奢华派对上的热闹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一生追求的梦想在上流社会的冷酷无情面前变得不堪一击。盖茨比的死亡似乎是“美国梦”必然死亡的象征,为了迎合上层社会所努力追寻的财富梦和爱情梦注定无法实现。
3 迪克“美国梦”的破灭——实现了的未必是理想
小说《夜色温柔》集合了菲茨杰拉德九年的个人生活经历,具有很强的自传体色彩。小说中的生活环境以及主要人物的经历皆取材于作者本人。菲茨杰拉德在经历了人生的浮沉和自身的迷失、沉沦之后对“美国梦”有了更深的认识。小说中刻画的主人公迪克来自于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小镇,虽出生普通阶层,但年轻有为的他天资聪慧,在事业上前途光明,在苏黎世研究精神病学,梦想“成为史上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在治疗因乱伦而患上精神疾病的上流社会女子妮可的过程中爱上了对方,并决意亲尽全力将其治愈,此后,迪克扮演了妮可的家庭医生兼丈夫的双重角色。由于和妮可的婚姻,迪克轻而易举地进入了上流社会,他极力地讨好着这个阶层,希望被接纳和认可。迪克的“美国梦”似乎顺理成章地实现了,他拥有了金钱、地位和爱情。然而,妻子妮可在恢复正常以后却开始不满足与迪克的婚姻,受上流社会享乐主义生活作风的影响,妮可开始追求婚外情的刺激并与迪克离婚,离婚后的迪克最终回到家乡美国的小镇默默行医,度过余生。以妮可为代表的上层社会优越的生活和作风曾深深吸引着迪克,能够进入上层社会并成为其中一员是迪克怀揣的“美国梦”。而当他真正步入这个阶层之时他才深刻感受到它的虚无、自私与冷酷。事业开始荒废,理想变得越来越遥远,婚姻破裂,生活开始需要靠酒精的麻醉来维系。《夜色温柔》为读者刻画的远不是盖茨比理想无法企及的痛苦,而是迪克最终幡然醒悟的“实现的却并非是理想”之痛。正如菲茨杰拉德对这部小说的描述中所说:“展现一个天生的理想主义者、一个被毁掉的牧师、一个由于各种原因屈从于上层资产阶级的人,在步入社会上层的过程中失去了理想和才华而沉溺于饮酒和消遣”。不同于《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是对“美国梦”幻灭主题的升华,迪克经历了梦想破灭后的觉醒,他不再是一个让读者扼腕叹息的悲剧角色,而是及时地意识到了“美国梦”的欺骗性从而全身而退回归生活本真的智者。
4 结语
当具有拓荒精神的“美国梦”遭遇浮华、虚无的“爵士时代”,就如菲茨杰拉德透过其梦想破灭主题的系列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等所揭示的,梦想或难以企及,或实现了却发现并非理想,“美国梦”的欺骗性暗示着它的注定幻灭。较之于《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中主人公梦想破灭后的迷失以及觉醒使这一主题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 F.S.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 F.S.菲茨杰拉德.夜色溫柔[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3] 吴建国.菲茨杰拉德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 潘绍中.“美国梦”的诱惑与破灭——从菲茨吉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谈起[J].美国研究,1991(4).
[5] 秦苏珏,程锡麟.温柔夜色中的得与失——从《夜色温柔》看菲茨杰拉德小说中梦幻破灭主题的深化[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9).
关键词:爵士时代;《了不起的盖茨比》; 《夜色温柔》;“美国梦”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爵士时代”,由于一战后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一味地追求纸醉金迷的物质生活,而在这种奢靡风气的掩盖下却是人们对社会的失望和迷惘,是极度的精神危机与道德困境。该时期“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菲茨杰拉德创作的描写“美国梦”及其幻灭主题的系列小说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本质做了深刻的揭示。
1 爵士时代“美国梦”的本质
作为美国人民的民族理想,最初的“美国梦”是一种拓荒精神,它萌发于乘坐“五月花号”来到美洲大陆拓荒的第一批欧洲移民。独立战争胜利后的1776年《独立宣言》为“美国梦”奠定了基础,屹立于纽约港的自由女神雕塑也被认为是“美国梦”的象征。“美国梦”宣扬“英雄不问出身”,它强调不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任何人都有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可能。早期的许多文献指出:“美国梦”涵盖两个层面,即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其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远胜于对物质的追求。“美国梦”不是豪宅、豪车,而是根据自身条件,人人都能实现能取得的最大成就并得到社会的认可的一种社会秩序。然而在“爵士时代”,现实中的“美国梦”却过度强调了财富在衡量成就和快乐上所起到的作用。在物质层面的“美国梦”驱使下,美國经济空前迅猛地发展,社会高度繁荣,人们崇尚不惜一切代价赚取金钱和物质并随心所欲挥霍,极端的个人享乐主义逐渐成为全民追逐的梦想。然而,浮华背后上层社会和普通阶层之间尖锐的社会矛盾和难以逾越的阶级鸿沟却使得 “美国梦”对于普通阶层人民而言无法企及,即使实现也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实现,他们最终无法得到上层社会的接纳和认可。
2 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梦想无法实现
在长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菲茨杰拉德塑造的主人公盖茨比来自于社会底层,深受“美国梦”拓荒精神的影响,他相信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能够快速积累巨额的财富,从而能得到上层社会的认可,并能凭借获得的财富和地位赢得自己所爱的女人的芳心。为此,他不惜铤而走险,通过非法走私等手段快速敛财。不可否认,他的勤勉和努力的确为他带来了物质上的成功,他住上了豪华的别墅,置办奢靡的派对,也因而成功地吸引了黛西的注意。黛西于他,是“美国梦”精神层面的象征,是对上流社会的膜拜,对纯洁爱情的执念和对美好婚姻的想望。然而,以黛西为代表的极度自私、虚伪、拜金的美国上流社会女性并不会轻易认可和接纳盖茨比这样的“暴发户”,在现实面前,黛西选择了自己的阶层,盖茨比的“美国梦”终究没有实现,或者说只实现了一半,即“美国梦”的物质层面,而他本人也为了帮助掩盖黛西的罪行而被谋杀。盖茨比死后的凄惨境遇与其生前举办的无数场奢华派对上的热闹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一生追求的梦想在上流社会的冷酷无情面前变得不堪一击。盖茨比的死亡似乎是“美国梦”必然死亡的象征,为了迎合上层社会所努力追寻的财富梦和爱情梦注定无法实现。
3 迪克“美国梦”的破灭——实现了的未必是理想
小说《夜色温柔》集合了菲茨杰拉德九年的个人生活经历,具有很强的自传体色彩。小说中的生活环境以及主要人物的经历皆取材于作者本人。菲茨杰拉德在经历了人生的浮沉和自身的迷失、沉沦之后对“美国梦”有了更深的认识。小说中刻画的主人公迪克来自于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小镇,虽出生普通阶层,但年轻有为的他天资聪慧,在事业上前途光明,在苏黎世研究精神病学,梦想“成为史上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在治疗因乱伦而患上精神疾病的上流社会女子妮可的过程中爱上了对方,并决意亲尽全力将其治愈,此后,迪克扮演了妮可的家庭医生兼丈夫的双重角色。由于和妮可的婚姻,迪克轻而易举地进入了上流社会,他极力地讨好着这个阶层,希望被接纳和认可。迪克的“美国梦”似乎顺理成章地实现了,他拥有了金钱、地位和爱情。然而,妻子妮可在恢复正常以后却开始不满足与迪克的婚姻,受上流社会享乐主义生活作风的影响,妮可开始追求婚外情的刺激并与迪克离婚,离婚后的迪克最终回到家乡美国的小镇默默行医,度过余生。以妮可为代表的上层社会优越的生活和作风曾深深吸引着迪克,能够进入上层社会并成为其中一员是迪克怀揣的“美国梦”。而当他真正步入这个阶层之时他才深刻感受到它的虚无、自私与冷酷。事业开始荒废,理想变得越来越遥远,婚姻破裂,生活开始需要靠酒精的麻醉来维系。《夜色温柔》为读者刻画的远不是盖茨比理想无法企及的痛苦,而是迪克最终幡然醒悟的“实现的却并非是理想”之痛。正如菲茨杰拉德对这部小说的描述中所说:“展现一个天生的理想主义者、一个被毁掉的牧师、一个由于各种原因屈从于上层资产阶级的人,在步入社会上层的过程中失去了理想和才华而沉溺于饮酒和消遣”。不同于《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是对“美国梦”幻灭主题的升华,迪克经历了梦想破灭后的觉醒,他不再是一个让读者扼腕叹息的悲剧角色,而是及时地意识到了“美国梦”的欺骗性从而全身而退回归生活本真的智者。
4 结语
当具有拓荒精神的“美国梦”遭遇浮华、虚无的“爵士时代”,就如菲茨杰拉德透过其梦想破灭主题的系列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等所揭示的,梦想或难以企及,或实现了却发现并非理想,“美国梦”的欺骗性暗示着它的注定幻灭。较之于《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中主人公梦想破灭后的迷失以及觉醒使这一主题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 F.S.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 F.S.菲茨杰拉德.夜色溫柔[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3] 吴建国.菲茨杰拉德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 潘绍中.“美国梦”的诱惑与破灭——从菲茨吉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谈起[J].美国研究,1991(4).
[5] 秦苏珏,程锡麟.温柔夜色中的得与失——从《夜色温柔》看菲茨杰拉德小说中梦幻破灭主题的深化[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