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孩子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被动地和老师进行一问一答式的交流。缺少的是自己主动思考、质疑、欣赏的活动。如何使学生主动地探究文本的价值,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品读文本,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感悟和评价呢?笔者发现,当我们把“批注”这种读书方法与语文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时,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以前高了,理解课文的本领强了,真正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一、批注——于课文精彩处
在我们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名家名篇。这些文章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范围广泛,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文化含量高。有的写得生动优美,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很有好处;有的则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学生读后肯定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有的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尊重多样性文化。台湾著名作家琦君写的《桂花雨》一文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文字,写的是作者回忆小时候摇桂花的欢乐情景: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学生课前朗读后,有的批注道:我仿佛也置身于这桂花雨之中,那香香的桂花飘飘洒洒,此时的我似乎成了一位美丽的桂花仙子。有的批注道:哈哈,真高兴!可以洗一次桂花浴了!你看,对同一段文字,不同的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就有所不同,前者一定是位漂亮可爱的小姑娘,后者或许是个调皮的小男孩。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不管怎样,这两位学生写下的都是和琦君一样的快乐。
二、批注——于课文疑惑处
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疑。”只有读得透,才能问得深,有问才有悟,有悟才有会产生创新的意识,才会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深。有了疑难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就能对症下药,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在每一次读书的时候,边读边想,边读边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课上,要让学生展现自己在阅读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让学生多做这样的“疑问批注”,呈现他们心中的“疑惑”,已经成了我们读书的一种习惯。教师从学生的疑惑中进行提炼、分析、概括,总结出一节课所要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课题处有疑惑。学习课文《伯牙绝弦》时,学生就在课题处批注道:①伯牙是谁?②“绝弦”是什么意思?③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可以说,这三个问题能很好地带动学生,走进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对理解课文起到理清思路的作用。
2 课文中有疑惑。《梅花魂》一文中提刘:“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惟独书房里那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很多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批注道:为什么外祖父将这墨梅图看得如此珍贵?课上学生展示这个疑惑后,全体学生便展开研究,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背景资料的介绍,我们明白:外祖父把梅花看作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千千万万华夏子孙的魂;他珍爱梅花,赞美梅花,其实是在表现他那颗拳拳爱国之心。
三、批注——于课文留白处
我们在阅读时不难发现,很多作者常常运用“留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这些空白,指导学生在这些地方进行批注,将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充具体,或者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明白。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真可谓是两全其美呀。
《新型玻璃》一文,向我们介绍了“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吃音玻璃”、“吸热玻璃”等四种玻璃的功用。在文章的末尾,作者这样写道:“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一些学生读了这句话,产生了许多奇思妙想,并批注:我要发明音乐玻璃,敲击它能发出美妙的音乐;我想发明净化空气玻璃,能让居室内的空气保持清新。学生在作批注的过程中,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发挥了创新的潜能。
总之,学生通过给课文做批注,不仅找到了读书的乐趣,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拥有了自主阅读的精神。
一、批注——于课文精彩处
在我们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名家名篇。这些文章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范围广泛,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文化含量高。有的写得生动优美,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很有好处;有的则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学生读后肯定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有的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尊重多样性文化。台湾著名作家琦君写的《桂花雨》一文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文字,写的是作者回忆小时候摇桂花的欢乐情景: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学生课前朗读后,有的批注道:我仿佛也置身于这桂花雨之中,那香香的桂花飘飘洒洒,此时的我似乎成了一位美丽的桂花仙子。有的批注道:哈哈,真高兴!可以洗一次桂花浴了!你看,对同一段文字,不同的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就有所不同,前者一定是位漂亮可爱的小姑娘,后者或许是个调皮的小男孩。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不管怎样,这两位学生写下的都是和琦君一样的快乐。
二、批注——于课文疑惑处
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疑。”只有读得透,才能问得深,有问才有悟,有悟才有会产生创新的意识,才会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深。有了疑难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就能对症下药,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在每一次读书的时候,边读边想,边读边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课上,要让学生展现自己在阅读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让学生多做这样的“疑问批注”,呈现他们心中的“疑惑”,已经成了我们读书的一种习惯。教师从学生的疑惑中进行提炼、分析、概括,总结出一节课所要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课题处有疑惑。学习课文《伯牙绝弦》时,学生就在课题处批注道:①伯牙是谁?②“绝弦”是什么意思?③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可以说,这三个问题能很好地带动学生,走进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对理解课文起到理清思路的作用。
2 课文中有疑惑。《梅花魂》一文中提刘:“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惟独书房里那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很多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批注道:为什么外祖父将这墨梅图看得如此珍贵?课上学生展示这个疑惑后,全体学生便展开研究,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背景资料的介绍,我们明白:外祖父把梅花看作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千千万万华夏子孙的魂;他珍爱梅花,赞美梅花,其实是在表现他那颗拳拳爱国之心。
三、批注——于课文留白处
我们在阅读时不难发现,很多作者常常运用“留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这些空白,指导学生在这些地方进行批注,将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充具体,或者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明白。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真可谓是两全其美呀。
《新型玻璃》一文,向我们介绍了“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吃音玻璃”、“吸热玻璃”等四种玻璃的功用。在文章的末尾,作者这样写道:“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一些学生读了这句话,产生了许多奇思妙想,并批注:我要发明音乐玻璃,敲击它能发出美妙的音乐;我想发明净化空气玻璃,能让居室内的空气保持清新。学生在作批注的过程中,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发挥了创新的潜能。
总之,学生通过给课文做批注,不仅找到了读书的乐趣,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拥有了自主阅读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