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hui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当前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为了使传统文化能够推动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需要对存在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更加贴合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们的审美要求。在对李清照《声声慢》这一词作的赏析时,我们要从词作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入手,通过对内容的全方位赏析,才能知晓词作的意境,从而了解本李清照创作这首词的思想情感。
  【关键词】《声声慢》;赏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3-0018-02
  李清照《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在阅读这一词作时,要对这篇内容的写作背景和其中蕴含的文化精髓进行深入的挖掘以及分析,联系李清照的生平经历来对这篇文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本文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生平经历来谈谈对该词作的赏析。
  一、李清照的生平背景
  李清照的生平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特殊性的,李清照的一生可以归结为前期是非常的安定和幸福,后期是非常的颠沛流离,李清照是我国山东济南人,李清照的创作思路和时代的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也集中性地反映了内心的情感,在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中,李清照的家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时期的词曲得以广泛的凸显,也进行了集中性的反映,李清照的词风也由前期的非常灵动和清新转变为后期的沉痛和悲苦,在李清照后期创作的过程中,将国破家亡等因素进行了相互的融合,展现出了一些非常悲苦和寂寞的情景,体现出一种别样的心境[1]。在人们进行赏析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体现李清照创作的主要情感和根本性的出发点,这也是李清照词句在当前时代下广泛流传的重要因素。
  二、《声声慢》的创作背景
  在《声声慢》这一词创作的过程中主要是追溯到李清照的后期,在1127年,由于靖康之变,李清照在追随丈夫后丈夫的家中由于病变而被焚烧,李清照不得不跟随丈夫到其他的地方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下,国破家亡。公元1129年8月,李清照的丈夫由于疾病去世,这是李清照46岁随着病变的不断扩展,李清照避难奔走,再加上李清照的丈夫由于疾病含恨而终,这对李清照的心理打击是比较大的,并且李清照也要独自照顾自己的生活,一些无奈和愁苦的情感在李清照的心头中凝聚,无法得到有效的排解,所以创作了这首词曲。
  三、《声声慢》的赏析
  (一)词作内容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这句话中给人一种非常节奏紧凑,但是非常缠绵的感觉,寻寻觅觅属于动作的描写,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疑惑,那么就是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要寻觅什么呢?是之前逝去的美好时光吗?或者是内心深处蕴含的愁苦的情感,在作者创作时,并没有将情感进行完整性的表达之后,写了作者在寻觅之后的结果,那就是心中的冷冷清清的感觉又变得严重了,那就是一种非常难以表达的心理感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表达了作者内心非常愁苦的感觉,这句话既是对外界环境的描写,也是词人在看到周边环境时内心的想法以及独白[2]。由于内心是比较凄苦的,所以当看到周边的环境是非常落败的话,那么心情会发生一定的转变,这种心情是外界环境和词人心境的完美表达以及融合,能够让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不一样的情感。
  “乍暖”这一个词如果从表面意思来看,那么就是指天气在刚暖还寒的时候,身体很难适应周边的气候,在对这一词进行分析时,需要结合下面的内容来进行全面的赏析,这样才可以深入的挖掘作者的心绪变化,比如下文中的飞雁,黄花,梧桐等在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是深秋时节,那么乍暖还寒,给人们一种初春乍到的感觉,这两者是不是非常矛盾的呢?实际上一方面很有可能是由于南方的秋天和北方的秋天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而造成的,一半的情感是非常真实的,另一方面是和周边的景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充分地反映了李清照在这一时期很难适应秋天的变化,心中也有着非常悲痛的心情,那么这么愁苦的心情要怎么进行宣泄呢?那么只好学习古人的借酒消愁,让心灵在酒精的麻醉下得以片刻的休息,但是由于气候的变化,寒风屡屡来侵扰,片刻的温存也无法全面的体会,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作者内心愁苦的情绪更加严重了,并且作者也想到了自身的情感经历和生平经历,更加加剧了内心愁苦的情感。
  “雁过也”这一词汇在描写的过程中展现了作者在闲暇时期思念故乡的情感,作者在无聊时抬头望天,正好看见了从北方飞来的大雁,那么作者有感而发,从大雁来临的方向联想到了自己的家鄉,北方是作者曾经的家乡,鸿雁从北方归来,可曾带来一些家乡的消息,还有云中的锦书吗?虽然大雁每年都要南迁,但是时代是不断变迁的,如今已是物是人非,虽然作者内心抱有了一丝期盼以及幻想,但是现实是非常残酷的,在这一背景下,作者仍然保持一丝幻想来体现出思乡的情感,当希望变成绝望时,那么悲愁的情绪变得更加浓厚,在这一描写中通过仰望北方的大雁俯视满地的残花,作者回忆了自己的生平经历,难免会发出一些感叹,地上的残花有什么人采摘呢?那憔悴凋零的是残局吗?不还包含了有关作者青春和甜蜜爱情的回忆,在侧面上再次展现了作者内心非常愁苦的心灵。
  “守着窗儿”在这一词汇中,描写了作者独坐无聊和内心非常愁苦的情感,和上文的寻寻觅觅进行了呼应,从侧面来看好像是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这样才会使人更加的难过,在描写的过程中紧紧扣着悲秋之意,通过这一词汇来抒发内心淳朴的情感,再加上接近口语化的朴素清新语言,展现出了独特性的意象,和秋景进行相互的融合,不仅更加贴近于主题,还为读者展现了非常凄凉的意象。
  在万家灯火时,明明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候,然而作者却一个人坐到了黄昏,作者在词中描写的是打发时间,这也看出了作者内心非常愁苦的心情,在黄昏时期,作者回忆了以往幸福的经历和当前愁苦的情景,形成了非常较大的心理落差,这使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得更加愁苦,并且形成了较大的心理落差,更何况外面还有雨打梧桐的声音,这半光景又怎是一个愁字就可以完全表达的,另外通过雨打梧桐,也可以展现出作者所处环境的寂静以及安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作者非常孤单和寂寞的心绪。   李清照在创作这一词中有很多意象,比如晚风飞雁残局等等,作者将这些意象巧妙的进行整合,将自己在这一时间内,内心无法言喻的情绪进行淋漓尽致的表达,成为词坛上一种别样的写作风格,从而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更加贴近于李清照愁苦的心境,更加感受李清照在创作时内心的悲苦。
  (二)创作风格
  这首词的创作风格是非常独特和艺术性的,首先词人为了表现内心的情感,选择了独特性的艺术表现方式,选取日常生活中最为平常的起居环境的细节来展现非常细腻性的内心世界,比如在这首词中“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既有动作上的描写,也有一些生活上细节的展示,从而使得这首词更加贴合于读者的日常生活。另外,李清照在创作的过程中,语言表达也是非常具有特色的,在口语和书面与方面进行了细致性的雕琢,体现出不一样的艺术效果,这首词中通过4个叠字的创作,更是展现出了不一样的创作风格,在这首词中口语的运用是非常贴近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通过一些寻常的口语引入到创作中,从而使得整个作品的生命力能更加鲜活和生动,表现出了词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也凸显了词人在创作过程中的审美取向以及审美的理想,反映出了李清照所主张词曲的创作风格。另外李清照在创作的过程中比较善用一些非常平常化的语言,经过精细化的雕琢来展现内心情感的变化过程以及变化的特点,同样是写成愁,有的诗人将愁比作一川烟草,满城的风絮,李清照的词中对愁进行了重量化的处理,比如“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从中可以看出词人对于仇的把握程度是非常得当的,在这种词中,词人围绕着仇来概括,各种难以言喻的内心情感和情景,使得愁的内涵和情感表达方式得到了有效的深化以及扩展。
  在这首词中围绕着愁字进行了反复的描述,并且通过“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通过非常含蓄的方式将整个词的主旨进行了表达,说明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内心的情感绝非笔墨所能形容,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结合李清照的创作背景和所处的情景进行丰富的想象,偌大一个世界词人内心的愁苦,没有一个人来听她的倾诉,不仅如此,在黄昏时天逐渐的变黑,秋风在蹂躏作者的身躯,细雨在啃食滴血的心灵,所以给读者展现的是愁字怎能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作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家,在《声声慢》中需要对意象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及研究,通过情景设计,巧妙地选择了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意象,展现出作者内心的愁苦,通过叠字从动作到环境再到心理感受,多方位的展现作者內心的情感,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
  四、结语
  《声声慢》这一文章背后的创作情感和文学价值是比较丰富的,在对这一文章进行赏析时,需要从这一文章所描绘的意境入手,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作者在创作时内心的情感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抓住在这一词曲中的一些重要的赏析内容和关键词多方位的分析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促进我国中华传统文化在当前时代下的有效传承,推动文学行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绪霞.李清照《声声慢》创作及情感内涵的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8,(17):22-23.
  [2]刘广良.讲述李清照《声声慢》一词一得[J].中学语文,2017,(7):123-124.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针对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中介绍并引用的西方 “解构主义”理论,首先就其概念进一步界定,再讨论其在翻译研究中的适用性和该理论在翻译哲学上仍需验证的问题,以期为今后解构概念的相关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解构主义;翻译意义;德里达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7-0082-02  一、解构意义是
期刊
【摘要】 在进行表演时,表演的水平会受到演员素质的影响,为此,演员要专注地对于人物形象进行塑造,在这一情况下,演员必须要具有信念感来提升自身的表演水平。本文简要介绍了信念感,分析了信念感在表演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希望能够为演员演技的提升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关键词】 信念感;表演;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
期刊
【摘要】运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国外友人前来参观游览。作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公示语在指示、激励、限制人们做某些事情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一些不恰当的公示语却无法提供信息,这不仅会误导读者,还严重破坏运城市的形象。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该理论将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中的“适应与選择”引入到翻译研究中,对翻译过程、翻译维度、翻译
期刊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不断的追求文化的提高,当今世界多元化趋势愈发明显,因此音乐文化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音乐文化在不断地进步,通过不断的创新而不断发展。通过对世界历史的研究不难发现,音乐文化能够显示出每个时代的发展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该时代的文明,因此音乐文化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必须注重音乐文化的培养,高校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对我国民
期刊
【摘要】 本科毕业论文是对大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和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主要分析目前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提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大学生毕业论文改革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本科毕业论文;弊端;整改措施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7-0091-0
期刊
【摘要】信息素养作为现代翻译工作者的必备职业素质之一,也是终身学习的核心,信息素养为个人和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不竭动力。本文从信息素养的定义及内涵出发,对新时代译者和个人需要怎样的信息素养进行详细阐述,接着对译者信息素养形成过程中各要素进行分析,最后说明终身学习在译者信息素养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翻译;信息素养;终身学习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要】 天然的物候条件造就了华夏子民的灵秀,屈原则是灵秀中的灵秀,战国的特殊背景、宠臣与逐臣的身份、特定的社会历史诸因素作用于屈原,汇合成就其《离骚》独特的“弃妇式审美心理结构”。本文拟从诗歌的物境与情境两个层面入手,分析诗歌文本中呈现的“香草美人式的女性化意象组合”及“弃妇式审美心理结构”两大特质,探究《离骚》丰饶秾丽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 《离骚》;女性意识;文本呈现  【中图分类号】I
期刊
【摘要】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交流工具,不仅是中华灿烂文明的重要载体,也对周边地区和民族的语言文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和朝鲜半岛由于地缘优势,自古以来保持着良好的跨域交流,朝鲜长期借用汉字进行书面记录,成为汉字文化圈的重要成员。受中华文化和汉字构造原理的启发,1444年世宗大王创制了《训民正音》,朝鲜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字体系。与此同时,汉字始终在朝鲜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探讨汉
期刊
【摘要】目前,“汉语热 ”持续升温,国家汉办考虑到国外不断扩大的汉语学习需求,定期派遣一定数量的志愿者到各国参与汉语教育工作。然而,志愿队伍不断壮大,随之而来,在教师跨文化适应过程中,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分析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跨文化适应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汉语教师;跨文化;适应  【中图分类号】G1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格林童话来自德国,是影响全世界少儿的读物,对少儿思想道德和意识形态的形成具有启蒙意义。格林童话的语言质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鲜明,非常切合少儿的认知水平。在人物设置上,继母形象是格林童话中最多的形象之一,共同特点是自私、邪恶、善妒,是主要人物的对立面,也是主要人物不幸命运的缔造者,继母形象在童话中推进了情节的发展,但这个形象也给少儿留下深刻印象,影响他们对生活中继母的认知。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