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时璋105岁精彩人生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400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0月10日,正值我国生物学家和教育家贝时璋先生104岁华诞之时,《文化交流》杂志来电约我撰写这位出生于浙江宁波镇海的长寿科学家的精彩人生。作为在贝老身边工作多年的助手,我义不容辞。
  
  “钻石博士”的殊荣
  
  1928年3月1日,贝时璋25岁就获德国图宾根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78年,75岁的贝时璋先生在获得博士学位50周年后,以卓越成就被图宾根大学授予“金博士”学位,10年后的1988年,母校又一次授予他博士学位,2003年在“贝时璋先生百岁寿辰庆祝大会”上;德国大使馆公使代表图宾根大学第四次授予贝时璋先生自然科学“钻石博士”学位。
  贝时璋是唯一获得图宾根大学如此殊荣者,图宾根大学也以有贝时璋先生这样的校友而倍感荣幸。在贝老百岁寿辰庆祝大会上,国家天文台还宣布,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正式批准将该台于1996年10月10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第36015的小行星,命名为“贝时璋星”。
  贝时璋先生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生物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1921年秋毕业于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同济大学前身)医预科,同年赴德国留学,1929年回国。
  他是一位勇于创新执著追求的杰出科学家、我国实验生物学与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长期从事实验细胞学研究,在细胞常数、细胞再生、细胞分裂与重建等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贝时璋先生曾任浙江大学生物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物学教学部主任,并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谦虚谨慎,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
  
  在生物学领域贡献杰出
  
  1930年贝时璋先生应聘到浙江大学任系主任,以发展实验生物学为主要方向筹建了生物系。他先后教过普通生物学、普通动物学、组织学、胚胎学、比较解剖学、遗传学、动物生理学、形态发生学和发生生理学,并和助教及学生们一起开展科研工作,研究动物的发育和再生以及细胞常数与再生的关系。1950年春,贝时璋正式调往上海任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1954年1月,中国科学院建立学术秘书处,以作为院务会议在学术领导方面的助手,贝时璋先生被调往北京任学术秘书。尽管他不想离开实验室,不想离开他热爱的研究工作,但还是顾全大局,服从了国家的需要。学术秘书处秘书长是钱三强,学术秘书共8人;之后他调任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所长,除了研究所的科研管理工作外,全国性的科学组织工作比在学术秘书处时还要多。
  在社会工作方面,贝时璋先生曾任第一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第二届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杂志编委员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卷》编委会主任。
  1958年贝时璋先生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这是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生物物理学专门研究机构之一。同一年他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了生物物理系,1980年组织起全国的生物物理学领域的科学家,成立了中国生物物理学会。1964~1966年,主持了我国第一批5枚生物火箭的发射等工作,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建立了基础。
  
  
  创建细胞重建学说
  
  1838~1839年,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创立细胞学说,1855年德国病理学家微耳和又提出“细胞来自细胞”的理论,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细胞学说。从那时起生物学界就一直认为细胞是以分裂方式繁殖增生的,而且是细胞繁殖增生的唯一途径。然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贝时璋先生却以实验研究为依据,提出了新的观点:细胞分裂不是细胞繁殖增生的唯一途径,除了细胞分裂,细胞繁殖增生还有另外一条途径——细胞重建,细胞重建是细胞的自组织过程,是生命世界客观存在的、与细胞分裂并存的现象。从此,贝时璋先生开始了一项延续至今、历时70年的原始创新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细胞重建学说。
  贝时璋先生提出的“细胞也可经由重建产生”这一创新的科学思想,对未来生物学影响之大不言而喻,可以想见在地球的发展过程中,总会有那么一个生命由比较原始的非细胞形态进化为细胞形态,绝不会是一有生命就出现细胞那样复杂的形态,细胞不可能没有历史。生命在大自然中的这一段历史,科学界称它为“细胞起源”。贝时璋先生认为:细胞重建可能是以前地球上细胞起源过程的缩影。这样的提法是否恰当尚待商计,但是如果认为细胞分裂是细胞繁殖增生的惟一途径,就不能了解细胞在地球上是如何起源和进化。
  他认为科学研究是求真理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对真理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要求真理就要实事求是、持客观的态度,随时准备放弃或修正自己的看法,也要敢于坚持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到的认识和提出的理论;要创新,首先要敢于创新,不能一味地强调“与国际接轨”,而在已有的理论面前止步不前。这便是贝时璋先生在细胞重建研究工作中一贯的指导思想。
  
  一代宗师的殷殷家乡情
  
  
  贝时璋先生1903年10月10日生于浙江镇海县(今宁波市镇海区),至今说话依然带着浓重的宁波乡音。他出生在憩桥村,小时候在村里办的小学堂读书,后来因经费困难,学堂停办,就转到1公里外的贵驷宝善学堂上学。12岁离开家乡,到汉口和上海读书,每年寒、暑假都要回家。后来到德国去读书,就很长时间没回过家乡,至1948年贝时璋先生在父亲去世时回过老家一趟,后来就再也没回去过,然而他对家乡的记忆十分清晰,当有家乡人来访时,他的记忆的闸门便会打开,兴致勃勃地回忆起家乡的许多事情,而且总要询问一些宁波的近况:“现在宁波的气温和北京差不多吧?”“江北的变化很大吧?新江桥还在吗?”“宁波到上海还有轮船吗?我们小时候宁波去上海或者上海回宁波,轮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他一直关心着宁波的建设,为此家里特意订阅了一份《宁波晚报》,可以随时了解宁波的情况。1993年贝时璋先生特意嘱托儿子贝德到镇海老家去看望,贝德拍了很多照片,回来时贝时璋先生一张张仔细地看了这些照片,照片中的一些老房子他都记得那是在哪里,照片中那些年长的乡亲他也大多认得出是谁。2003年宁波市政府派人来看望贝时璋先生时,贝时璋先生专门题词“祝宁波科技教育事业再创辉煌”。2004年贝时璋先生又为宁波青少年题词:“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勇于创新”。
  贝时璋先生不轻易接受别人的礼物,但对家乡人送上的虾皮、紫菜等一些故乡特产,他总是礼貌地致谢后非常开心地收下,因为他不能谢绝家乡人对他的一份情意。他百岁寿诞时收到的许多礼物,他都把它们放在单位,唯独留下了宁波市政府和镇海区政府的礼物,还特意把它们摆放在客厅里。
  贝时璋先生的出生地憩桥是一个贫穷的渔村。他的祖父贝名伦是个一辈子替业主出海打鱼的贫苦渔民。贝时璋出生时他的祖父母已经去世,父亲贝庆扬小时候给人放过牛,当过学徒和店员,靠着自己的刻苦努力学会了读书、写字和打算盘,到上海的木器行和京货店当伙计,后来到汉口开起了一个小京货店,再后来到德国人的亁泰洋行“买办间”当了中国账房,贝时璋是他家族里第一位科学家,第一位教授。
  贝时璋先生的母亲陈阿花不识字,但勤劳节俭,为人宽容厚道。贝时璋从出生到12岁前一直生活在母亲身边,夙受养育教诲,这使他感恩不尽,铭记终生。母亲常对他说:做男人要赡老养小,所以男孩子要勤快些。很小时母亲就教贝时璋抹桌子、扫地、学结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直到他11岁在宝善学堂读书时,每天放学回家还要结三行鱼网之后才吃晚饭。母亲这样的教诲使贝时璋先生受益一生。1932年正当他成家立业到了可以回报母恩之日,操劳一生的母亲却过早地去世了,这给贝时璋先生留下了终生遗憾。
  贝时璋的家境虽然贫寒,但他的父母却以远见卓识对他全力培养,举债送他去德国留学,这才成就了他成为一代宗师,成为著名科学家。贝时璋先生的殷殷家乡情愫,当然蕴含着他对家乡的爱和对父母的深深感激和怀念。
  
  (本文作者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贝时璋先生的学生和助手。)
其他文献
Chengde Mountain Resort, located in Hebei Province, used to be an imperial palace in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 It is the world’s largest existing imperial compound with palaces and administrative
期刊
Ding Jianhua is a famous dubbing artist in China.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she has dubbed characters in nearly a thousand foreign films and television dramas. She has received numerous awards for
期刊
After I came to Chile, I traveled extensively to get myself acquainted with the South American nation. I traveled by plane, automobile and train and had acquired some essential knowledge of the countr
期刊
Li Jie is the director of Hangzhou Magic Troupe which is just over one year old. But she is from a family that has had master magicians for five generations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Family Traditi
期刊
The year 2010 marks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day of Tang Yun (1910-1993), a prominent artist who was born in Hangzhou and moved to Shanghai in 1938. To mark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期刊
The afternoon of August 1, 2010, Bernama, Brazil for many members of the Chinese delegation was a nerve-wracking ordeal. The 34th meeting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was still considering applicat
期刊
There exists a group of science writers in China. The Linhai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stands out as a special organization of science writers. Linhai is a small city in southern Zhejiang, far away
期刊
2007年10月下旬,记者走进西子湖畔一个桂雨纷扬、满园飘香的院子,谒访德高望重的九旬老人王家扬同志,饶有兴味地听他回忆当年与鲁迅、柔石相处的情景。斗转星移,近80年前与鲁迅、柔石亲密接触过的人,至今健在的已经寥寥无几,因而王家扬同志的回忆材料弥足珍贵,现整理出来,敬飨读者。    我与柔石都是浙江宁海人。1929年我11岁时到上海读书,与比我大15岁的大哥王育和、比我大16岁的柔石一同居住在横浜
期刊
每天清晨,在杭州西湖畔悠然而行的游人中,几乎没人会注意到西湖畔那繁华掩映下的一片低矮老屋,更不会有人知道75年前发生在这个叫“湖边村”23号老屋中的往事。  2007年11月最后一天,这里成了众所瞩目的去处:初冬的阳光和煦地洒在这些斑驳的老墙门上,一条鲜艳的红地毯忽然从其中的两幢房子前铺展开去,浙江省、杭州市领导来了,中韩两国友人和学者们来了,相识不相识的行人游客也纷纷驻足观看,把这个狭小陈旧的湖
期刊
马万祺先生是澳门知名实业家,现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他从青年时代起就热心澳门的各项事业,是位一贯爱国、为澳门市民信赖的忠厚长者。然而无论是作为商界名流还是政坛人物,他最珍重的依然是人与人之间的患难真情。    结婚筵金捐孤儿    1943年1月15日,立足濠江事业有成的马万祺与相恋多年、善良端庄的罗柏心共结连理。贺喜的嘉宾络绎不绝,其中不少是澳门工商界的头面人物及政府官员。在澳门结婚办喜事照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