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匈奴(Huns)这个发祥于蒙古高原游牧民组成的部族,几大贵姓生成了古代中国令人生畏的一股离经叛道的势力,更撑起了其后迁栖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大陆延续千年的光怪陆离的王权国体。
生性不羁 悍似烈马
欲解匈奴王国钱币,不能不首先对匈奴初始面貌和前期经历略作探窥。《史记·匈奴列传》写道:“呼衍氏,兰氏,其后有须卜氏,此三姓为贵族也。”《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述:“异姓呼衍氏、须卜氏、丘林、兰氏四姓,为国中名族。”
匈奴生性不羁,悍似烈马,有着不受驯降的个性。自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代匈奴存在开始,其始终不改扰政作乱。华夏中央朝廷视其为“孽族”,屡加挞伐。
汉朝开国大帝刘邦公元前200年首战匈奴,欲灭其于一役,反饮恨败北。面对匈奴咄咄逼人之势,历位汉王无不遣名将精兵攻打。如公元124年,东汉名将班超指派其子班勇出征腾格里山,攻打北匈奴,旗开得胜。再如公元前121年大将卫青和公元前119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先后率汉兵出击漠北匈奴,迫其落逃出境。北匈奴转而修补与大汉朝廷的关系并期结和约,永元十六年派使节拜见汉和帝,试图得到战场上无法得到的利益,然遭朝廷坚拒。次年,汉帝驾崩,出生仅过百日的幼子刘隆继位,北匈奴见邓太后听政,抱愿又一次遣使叩朝纳贡,同样被草草打发了之。左鹿蟸王北单于异常羞怒,毅然率部挥别呼衍王西去,留下匈奴遭汉军重击,呼衍王西行逃生。
北匈奴从此离别“风吹草低见牛羊”诗意般秀丽的故土——蒙古草原和河套平原,开始其生存历史上辛酸落泪的远距离西徙。匈奴穿越一望无际的大漠,从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黄河两岸,向西域(今新疆)迁移。以后许多年里,汉军金戈铁马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追剿和征讨,匈奴终难逃脱被逐出边关的命运,纷纷越过崇山峻岭和险隘,踏上迁徙中亚、西亚、南亚的漫漫不归路。
扩张的帝国
现代国际研究西方史学家普遍认定,匈奴源于中国,被称之为“马背上的民族”(Horseback Archery)。南亚相当一部分历史学家持同类观点,指出匈奴乃阿尔泰山一带牧场的原始游牧民,与月氏人同出一宗。按匈奴不同特征和活动地域划分,可分为以下主要类别:
一、白匈奴(White Huns)。活动于中亚诸国和伊朗、阿富汗、印度等地,我国古称“吠哒”,现今西方称Hephtha1ites。公元6世纪,拜占庭著名学者、伟大历史学家普罗科皮乌斯描述说:“匈奴人又矮又丑,这群人则显体白貌端,故名白匈奴。”玄奘在游历古印度等国后,所撰《大唐西域记》中记述他在时属吐火罗的兴都库什山遇见了白匈奴人。
二、红匈奴(Red Huns)。西方称Kidarites,中译“寄多罗”,亦称Chionites或Xionites。其活动于今伊朗、阿富汗和包括克什米尔在内的印巴北部等地区。
三、艾肯匈奴(Alchon Huns)。活动于中亚、巴克特里亚、克什米尔、犍陀罗等广大地区。
四、内扎克匈奴(Nezak Huns)。活动于伊朗、阿富汗喀布尔等地,以波斯传说为寄依。
五、柔然匈奴(Jouanjouan Huns)。活动于阿富汗北部。
六、楚瓦什匈奴(Chuvash)。活动于西伯利亚、伏尔加等地区。
七、阿瓦尔匈奴(the Avars)。较晚从亚洲漂移欧洲的匈奴部落,活动于乌克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奥地利、意大利、法国等地。
匈奴西迁、西扩经历了300多年时间,而匈奴作为整体延存至完全消融于异国社会,则经历了与之相比长得多的时间,最晚至8世纪初。从公元前约2世纪开始,匈奴断续进到现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图库曼斯坦、伊朗、阿富汗、克什米尔、巴基斯坦等地。特别是2世纪中期,西迁人数骤增,搅动了当时有关各国统治政权。之后数百年征战搏杀,包括采用当地部分人认为极不文明甚至残暴的手段,如抓捕、监禁或杀害各地国君土王,击垮其军事力量,摧毁运行政治架构和社会体系,以至于直接吞并,建构本体统治。
匈奴控制的范围越来越广、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发展的势力越来越强,对古代世界强权波斯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形成了巨大压力和威胁。白匈奴在中亚征服贵霜后,建都皮亚德吉肯特——这是个位于历史名城撒马尔罕西南60多公里扎拉山谷地的乌兹别克(前苏联)小地方,迅速繁盛起来。白匈奴在该处创作绘就的壁画,被认为是7世纪最著名的艺术作品,向世人展示了游牧人的艺术灵悟,表明其重视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进入公元5世纪中期,南亚阿富汗奥克苏斯河谷盆地的匈奴已然成为一大强权。之后趁公元470年印度笈多王朝Skandagupta国王(455年至470年)去世,白匈奴从喀布尔山谷南进入印度抢扩地盘,锐不可当。由此出现了6世纪上半期统治印东地区最出名的Toramana国王及其子Mihrakula国王。
匈奴的印记
分散在广阔地域的各部族匈奴,不但始终未能建立起大一统的文化,而且受古代交通梗阻、信息闭塞、沟通不便等多因素影响,彼此间文化差异也日渐扩大,以及其时无可规避的大夏(巴克特里亚)和贵霜两大区域强权文化的掣肘,所以,匈奴没能建构起独自的系统铸币规划,更谈不上其政权开创性的钱币定制。
在匈奴管控的土地上,初期钱币通常在别国(政体)硬币上冲压加印匈奴的标志戳记,即投入流通,为其所用。后来则仿用别国币样铸制己币,仿制币式最多、数量最大的国家为萨珊帝国,同时也采用巴克特里亚、贵霜、塞西亚等国别王朝币式。
至于硬币上使用的图像、语言等,颇显纷杂。币上标注的文字姑且不论字体,文种也是欧、亚并用,见诸币面的有如希腊文(即巴克特里亚文)、波斯文、婆罗米文等。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作为匈奴祖始语言的浑邪文,却全然不见。
然而,公允评价匈奴铸币,其亦非全部拿来主义,某些方面还有它自己的特色和专属特质。如金、银等铸币上国王胸像造形雍容,鲜明有别于他币。有的币上匈奴王表象夸张,但又温憨可亲,独此一派。币面图案的另一鲜明造型特征,就是突出了其族拜天宗教信仰的主旨理念,与同一区域内其他宗教信仰文化图腾标示了名晰的区隔。 匈奴币为特殊环境下特别政体之特样钱币,以其不同寻常且无可比拟的收藏意义和文物价值,在世界范围内都不乏广大收藏者寻觅追捧。本文选介的几枚为本人收藏的稀见珍贵匈奴币,乐与泉友分享,赏玩同乐。
红匈奴王国Varhran一世国王德拉克姆银币
该币公元350年至385年铸制于犍陀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和塔克西拉一带)。币正面,该王留须戴耳环和皇冠,冠后缎带飘动,冠上方一尊公羊角,中间嵌托罂粟花果球。币背面祭坛圣火燃烧,两边各一持矛枪侍卫直立,下有三个婆罗米文字母。
白匈奴王国Kapisa国王德拉克姆银币
白匈奴(Hephthalite)活动于阿富汗等地区,该币公元198年铸于阿富汗喀布尔。币正面为国王侧胸像,头戴牛头皇冠。币背面祭坛圣火燃烧,两侧各一站立侍卫。此币是该时期匈奴币中最具代表性的硬币之一。
艾肯匈奴王国Khingila一世国王德拉克姆银合金币
Khingila一世国王攻取阿富汗等南亚地区后,将其辖区白匈奴改称艾肯(Alchon)匈奴。该币公元440年至490年间铸于今印巴北部地区。
红匈奴部落王国Vinayaditya国王降成色金币
红匈奴(即寄多罗Kidarites)活跃在印北和阿富汗地区。该币为公元5世纪晚期克什米尔地区红匈奴部落所铸,含金量相对较低,18k或低于此。
内扎克匈奴王国Napki Malka国王德拉克姆合金币
该币公元515年至680年间打制于今阿富汗喀布尔。币正面为内扎克匈奴(Nezak Huns)国王Napki Malka胸像,头戴牛头王冠。币背面祭坛圣火燃烧,两边站立各一侍卫,头顶太阳轮。
生性不羁 悍似烈马
欲解匈奴王国钱币,不能不首先对匈奴初始面貌和前期经历略作探窥。《史记·匈奴列传》写道:“呼衍氏,兰氏,其后有须卜氏,此三姓为贵族也。”《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述:“异姓呼衍氏、须卜氏、丘林、兰氏四姓,为国中名族。”
匈奴生性不羁,悍似烈马,有着不受驯降的个性。自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代匈奴存在开始,其始终不改扰政作乱。华夏中央朝廷视其为“孽族”,屡加挞伐。
汉朝开国大帝刘邦公元前200年首战匈奴,欲灭其于一役,反饮恨败北。面对匈奴咄咄逼人之势,历位汉王无不遣名将精兵攻打。如公元124年,东汉名将班超指派其子班勇出征腾格里山,攻打北匈奴,旗开得胜。再如公元前121年大将卫青和公元前119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先后率汉兵出击漠北匈奴,迫其落逃出境。北匈奴转而修补与大汉朝廷的关系并期结和约,永元十六年派使节拜见汉和帝,试图得到战场上无法得到的利益,然遭朝廷坚拒。次年,汉帝驾崩,出生仅过百日的幼子刘隆继位,北匈奴见邓太后听政,抱愿又一次遣使叩朝纳贡,同样被草草打发了之。左鹿蟸王北单于异常羞怒,毅然率部挥别呼衍王西去,留下匈奴遭汉军重击,呼衍王西行逃生。
北匈奴从此离别“风吹草低见牛羊”诗意般秀丽的故土——蒙古草原和河套平原,开始其生存历史上辛酸落泪的远距离西徙。匈奴穿越一望无际的大漠,从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黄河两岸,向西域(今新疆)迁移。以后许多年里,汉军金戈铁马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追剿和征讨,匈奴终难逃脱被逐出边关的命运,纷纷越过崇山峻岭和险隘,踏上迁徙中亚、西亚、南亚的漫漫不归路。
扩张的帝国
现代国际研究西方史学家普遍认定,匈奴源于中国,被称之为“马背上的民族”(Horseback Archery)。南亚相当一部分历史学家持同类观点,指出匈奴乃阿尔泰山一带牧场的原始游牧民,与月氏人同出一宗。按匈奴不同特征和活动地域划分,可分为以下主要类别:
一、白匈奴(White Huns)。活动于中亚诸国和伊朗、阿富汗、印度等地,我国古称“吠哒”,现今西方称Hephtha1ites。公元6世纪,拜占庭著名学者、伟大历史学家普罗科皮乌斯描述说:“匈奴人又矮又丑,这群人则显体白貌端,故名白匈奴。”玄奘在游历古印度等国后,所撰《大唐西域记》中记述他在时属吐火罗的兴都库什山遇见了白匈奴人。
二、红匈奴(Red Huns)。西方称Kidarites,中译“寄多罗”,亦称Chionites或Xionites。其活动于今伊朗、阿富汗和包括克什米尔在内的印巴北部等地区。
三、艾肯匈奴(Alchon Huns)。活动于中亚、巴克特里亚、克什米尔、犍陀罗等广大地区。
四、内扎克匈奴(Nezak Huns)。活动于伊朗、阿富汗喀布尔等地,以波斯传说为寄依。
五、柔然匈奴(Jouanjouan Huns)。活动于阿富汗北部。
六、楚瓦什匈奴(Chuvash)。活动于西伯利亚、伏尔加等地区。
七、阿瓦尔匈奴(the Avars)。较晚从亚洲漂移欧洲的匈奴部落,活动于乌克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奥地利、意大利、法国等地。
匈奴西迁、西扩经历了300多年时间,而匈奴作为整体延存至完全消融于异国社会,则经历了与之相比长得多的时间,最晚至8世纪初。从公元前约2世纪开始,匈奴断续进到现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图库曼斯坦、伊朗、阿富汗、克什米尔、巴基斯坦等地。特别是2世纪中期,西迁人数骤增,搅动了当时有关各国统治政权。之后数百年征战搏杀,包括采用当地部分人认为极不文明甚至残暴的手段,如抓捕、监禁或杀害各地国君土王,击垮其军事力量,摧毁运行政治架构和社会体系,以至于直接吞并,建构本体统治。
匈奴控制的范围越来越广、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发展的势力越来越强,对古代世界强权波斯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形成了巨大压力和威胁。白匈奴在中亚征服贵霜后,建都皮亚德吉肯特——这是个位于历史名城撒马尔罕西南60多公里扎拉山谷地的乌兹别克(前苏联)小地方,迅速繁盛起来。白匈奴在该处创作绘就的壁画,被认为是7世纪最著名的艺术作品,向世人展示了游牧人的艺术灵悟,表明其重视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进入公元5世纪中期,南亚阿富汗奥克苏斯河谷盆地的匈奴已然成为一大强权。之后趁公元470年印度笈多王朝Skandagupta国王(455年至470年)去世,白匈奴从喀布尔山谷南进入印度抢扩地盘,锐不可当。由此出现了6世纪上半期统治印东地区最出名的Toramana国王及其子Mihrakula国王。
匈奴的印记
分散在广阔地域的各部族匈奴,不但始终未能建立起大一统的文化,而且受古代交通梗阻、信息闭塞、沟通不便等多因素影响,彼此间文化差异也日渐扩大,以及其时无可规避的大夏(巴克特里亚)和贵霜两大区域强权文化的掣肘,所以,匈奴没能建构起独自的系统铸币规划,更谈不上其政权开创性的钱币定制。
在匈奴管控的土地上,初期钱币通常在别国(政体)硬币上冲压加印匈奴的标志戳记,即投入流通,为其所用。后来则仿用别国币样铸制己币,仿制币式最多、数量最大的国家为萨珊帝国,同时也采用巴克特里亚、贵霜、塞西亚等国别王朝币式。
至于硬币上使用的图像、语言等,颇显纷杂。币上标注的文字姑且不论字体,文种也是欧、亚并用,见诸币面的有如希腊文(即巴克特里亚文)、波斯文、婆罗米文等。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作为匈奴祖始语言的浑邪文,却全然不见。
然而,公允评价匈奴铸币,其亦非全部拿来主义,某些方面还有它自己的特色和专属特质。如金、银等铸币上国王胸像造形雍容,鲜明有别于他币。有的币上匈奴王表象夸张,但又温憨可亲,独此一派。币面图案的另一鲜明造型特征,就是突出了其族拜天宗教信仰的主旨理念,与同一区域内其他宗教信仰文化图腾标示了名晰的区隔。 匈奴币为特殊环境下特别政体之特样钱币,以其不同寻常且无可比拟的收藏意义和文物价值,在世界范围内都不乏广大收藏者寻觅追捧。本文选介的几枚为本人收藏的稀见珍贵匈奴币,乐与泉友分享,赏玩同乐。
红匈奴王国Varhran一世国王德拉克姆银币
该币公元350年至385年铸制于犍陀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和塔克西拉一带)。币正面,该王留须戴耳环和皇冠,冠后缎带飘动,冠上方一尊公羊角,中间嵌托罂粟花果球。币背面祭坛圣火燃烧,两边各一持矛枪侍卫直立,下有三个婆罗米文字母。
白匈奴王国Kapisa国王德拉克姆银币
白匈奴(Hephthalite)活动于阿富汗等地区,该币公元198年铸于阿富汗喀布尔。币正面为国王侧胸像,头戴牛头皇冠。币背面祭坛圣火燃烧,两侧各一站立侍卫。此币是该时期匈奴币中最具代表性的硬币之一。
艾肯匈奴王国Khingila一世国王德拉克姆银合金币
Khingila一世国王攻取阿富汗等南亚地区后,将其辖区白匈奴改称艾肯(Alchon)匈奴。该币公元440年至490年间铸于今印巴北部地区。
红匈奴部落王国Vinayaditya国王降成色金币
红匈奴(即寄多罗Kidarites)活跃在印北和阿富汗地区。该币为公元5世纪晚期克什米尔地区红匈奴部落所铸,含金量相对较低,18k或低于此。
内扎克匈奴王国Napki Malka国王德拉克姆合金币
该币公元515年至680年间打制于今阿富汗喀布尔。币正面为内扎克匈奴(Nezak Huns)国王Napki Malka胸像,头戴牛头王冠。币背面祭坛圣火燃烧,两边站立各一侍卫,头顶太阳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