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培养学生的美术形式语言是美术欣赏课的重要任务。本文探讨在教学中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努力培养学生的形式语言,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审美情趣。
关键词: 美术鉴赏 形式语言 创设情境 体验感悟
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是打视觉艺术的基础,无论具象、意象还是抽象的表现方式。形式语言是美术作品的分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物质和精神的载体,可以这样讲:没有形式语言,便没有作品本身。我们欣赏作品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形式语言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形式语言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艺术感觉。
一、教师引领,潜移默化
在现实课堂上美术欣赏课老师仍然采用灌输的方式,这样在美术语言能力的培养上就存在先天缺陷,學生缺乏表达的机会,直接导致美术欣赏课上学生无话可说,或用一些宽泛空洞的词语表达各种复杂的情感。如在欣赏莫奈的《日出·印象》时只会说“朦胧、模糊不清、与众不同”等。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教师在美术课堂上美术形式语言的运用要准确规范。现实情况是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素养低或过于注重美术技能训练的原因,在美术课堂上很难做到准确规范。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对美术本体知识与经验进行总结,不断深入学习和了解当前同步发展的视觉艺术理论,重构美术知识体系。只有教师自身美术语言规范,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美术语感,学生在运用时才能水到渠成。
其次,要靠教师平时其他课型时有意无意的培养。比如在“造型·表现”领域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构图、造型、明暗肌理等形式语言的理解,并有意识地接触些美术语言,有利于他们表达的培养。如我在讲授“造型·表现”课《用心灵接触自然》时没有单纯地让学生进行绘画表现练习,而是首先让学生收集各种自然风景绘画作品,查阅中外风景画的形成和发展,了解中外重要的风景画家。赏析不同绘画媒材和不同方法对风景的塑造,然后讨论交流美术绘画作品在表现色彩、光影等方面的异同,从中发现和体会不同表现方法的特点和艺术诉求。通过这样的流程学生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接受美术语言的学习,形成技能学习与美术形式语言学习的良性互动。
另外,不同的美术门类,有不同的形式语言。而且即使是同一种艺术形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文化区域甚至不同的艺术家手中,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中国画的形式语言是中国画家哲学美学思想和写意的创作观的产物,是程式化抒情性的笔墨、意象造型和自由空间构图法则的综合表现。西方油画是运用形、色、点、线、面、笔触、肌理等绘画形式语言创造具有生命力、具有形式美感的视觉形象。教师要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引导分析它和作品内容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艺术语言在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上建立起紧密而有机的联系。
二、广泛欣赏,角度多元
学生美术形式语言的发展,是建立在学生欣赏水平和能力提高的基础之上的,而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学生接触优秀美术作品的机会和数量。如果仅仅靠课本上的几幅美术作品是很难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的,更不用说美术语言的学习和积累。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很难接触优秀的美术作品,这就要求教师在各种课型的课堂上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式尽可能多地展示经典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有一个量的积累,再加上对学生美术语言有意识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绘画作品有感而发,对艺术作品进行精彩的表达。
《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要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析。知识面的不断扩大和自主意识的逐步发展,为中学生“多角度”地进行美术欣赏提供了知识和心理可能。学生能够从这些活动中体验到美术欣赏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有思想深度的学习探索活动。
我在介绍莫奈的《日出·印象》时尝试了让学生从美术语言的角度、艺术家的角度和美术史的角度等进行赏析:作品描绘的是勒阿弗尔港一个多雾的早晨,晨曦笼罩下的海水呈现出橙黄色或淡紫色,天空被各种色块渲染,再现强烈的大气反光中形成的表面的色彩。笔触表现得非常随意、零乱,展现了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这种对绘画语言本身的探索为后世许多画家所接受,从而形成了以印象派为起源的现代艺术。《日出·印象》在艺术观点上,反对当时占正统地位的古典学院派和浪漫主义绘画。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印象主义绘画推动了以后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对以后各国画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多角度”的欣赏,拓宽知识面和艺术视野,为学生初步形成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这里的多角度应包括多元的文化视角和当代的视觉艺术理论。
三、创设情境,体验感悟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应该越来越认识到从单纯的讲授变成创设情境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些学习新知识的相关情境,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体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传统的审美观念的陌生和距离感,产生非常生动鲜明的表象特征,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学生一旦有了积极的心理体验和感悟,自然会从促进学生美术形式语言的生成和提高。
我在讲授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时,一改以往简单介绍背景资料和学生讨论的方法,采取创设和复原现场情境的方法。我首先在教室的前排布置一排长桌子,桌上摆些食物,黑板上采用一点透视的方法画类似原作的背景,然后选十三位学生按照原作中人物的样子现场演绎《最后的晚餐》。伴随着《马太福音》中的音乐开始了穿越时空的体验之旅。通过现场的演绎学生的兴趣被最大化地激发出来,从头至尾学生都沉浸在各种复杂的情感纠葛之中。当学生在现场情境进行感悟,其实就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知识性描述,而表现为自己对作品的形式语言的内化,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观。
欣赏课形式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实践工作,所涉及的问题很多,所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不能片面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应立足每节课、每幅作品,从点滴做起,我相信学生的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一定会有很大提高。
关键词: 美术鉴赏 形式语言 创设情境 体验感悟
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是打视觉艺术的基础,无论具象、意象还是抽象的表现方式。形式语言是美术作品的分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物质和精神的载体,可以这样讲:没有形式语言,便没有作品本身。我们欣赏作品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形式语言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形式语言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艺术感觉。
一、教师引领,潜移默化
在现实课堂上美术欣赏课老师仍然采用灌输的方式,这样在美术语言能力的培养上就存在先天缺陷,學生缺乏表达的机会,直接导致美术欣赏课上学生无话可说,或用一些宽泛空洞的词语表达各种复杂的情感。如在欣赏莫奈的《日出·印象》时只会说“朦胧、模糊不清、与众不同”等。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教师在美术课堂上美术形式语言的运用要准确规范。现实情况是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素养低或过于注重美术技能训练的原因,在美术课堂上很难做到准确规范。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对美术本体知识与经验进行总结,不断深入学习和了解当前同步发展的视觉艺术理论,重构美术知识体系。只有教师自身美术语言规范,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美术语感,学生在运用时才能水到渠成。
其次,要靠教师平时其他课型时有意无意的培养。比如在“造型·表现”领域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构图、造型、明暗肌理等形式语言的理解,并有意识地接触些美术语言,有利于他们表达的培养。如我在讲授“造型·表现”课《用心灵接触自然》时没有单纯地让学生进行绘画表现练习,而是首先让学生收集各种自然风景绘画作品,查阅中外风景画的形成和发展,了解中外重要的风景画家。赏析不同绘画媒材和不同方法对风景的塑造,然后讨论交流美术绘画作品在表现色彩、光影等方面的异同,从中发现和体会不同表现方法的特点和艺术诉求。通过这样的流程学生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接受美术语言的学习,形成技能学习与美术形式语言学习的良性互动。
另外,不同的美术门类,有不同的形式语言。而且即使是同一种艺术形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文化区域甚至不同的艺术家手中,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中国画的形式语言是中国画家哲学美学思想和写意的创作观的产物,是程式化抒情性的笔墨、意象造型和自由空间构图法则的综合表现。西方油画是运用形、色、点、线、面、笔触、肌理等绘画形式语言创造具有生命力、具有形式美感的视觉形象。教师要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引导分析它和作品内容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艺术语言在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上建立起紧密而有机的联系。
二、广泛欣赏,角度多元
学生美术形式语言的发展,是建立在学生欣赏水平和能力提高的基础之上的,而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学生接触优秀美术作品的机会和数量。如果仅仅靠课本上的几幅美术作品是很难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的,更不用说美术语言的学习和积累。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很难接触优秀的美术作品,这就要求教师在各种课型的课堂上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式尽可能多地展示经典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有一个量的积累,再加上对学生美术语言有意识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绘画作品有感而发,对艺术作品进行精彩的表达。
《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要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析。知识面的不断扩大和自主意识的逐步发展,为中学生“多角度”地进行美术欣赏提供了知识和心理可能。学生能够从这些活动中体验到美术欣赏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有思想深度的学习探索活动。
我在介绍莫奈的《日出·印象》时尝试了让学生从美术语言的角度、艺术家的角度和美术史的角度等进行赏析:作品描绘的是勒阿弗尔港一个多雾的早晨,晨曦笼罩下的海水呈现出橙黄色或淡紫色,天空被各种色块渲染,再现强烈的大气反光中形成的表面的色彩。笔触表现得非常随意、零乱,展现了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这种对绘画语言本身的探索为后世许多画家所接受,从而形成了以印象派为起源的现代艺术。《日出·印象》在艺术观点上,反对当时占正统地位的古典学院派和浪漫主义绘画。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印象主义绘画推动了以后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对以后各国画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多角度”的欣赏,拓宽知识面和艺术视野,为学生初步形成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这里的多角度应包括多元的文化视角和当代的视觉艺术理论。
三、创设情境,体验感悟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应该越来越认识到从单纯的讲授变成创设情境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些学习新知识的相关情境,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体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传统的审美观念的陌生和距离感,产生非常生动鲜明的表象特征,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学生一旦有了积极的心理体验和感悟,自然会从促进学生美术形式语言的生成和提高。
我在讲授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时,一改以往简单介绍背景资料和学生讨论的方法,采取创设和复原现场情境的方法。我首先在教室的前排布置一排长桌子,桌上摆些食物,黑板上采用一点透视的方法画类似原作的背景,然后选十三位学生按照原作中人物的样子现场演绎《最后的晚餐》。伴随着《马太福音》中的音乐开始了穿越时空的体验之旅。通过现场的演绎学生的兴趣被最大化地激发出来,从头至尾学生都沉浸在各种复杂的情感纠葛之中。当学生在现场情境进行感悟,其实就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知识性描述,而表现为自己对作品的形式语言的内化,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观。
欣赏课形式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实践工作,所涉及的问题很多,所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不能片面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应立足每节课、每幅作品,从点滴做起,我相信学生的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一定会有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