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群文舞蹈的概念
群文舞蹈是群众利用业余时间,以自己为主体,以自愿参加社会活动的方式进行自娱、自乐、自教的文化活动,其作品创作理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具有新时代的节律;它的取材与表现手法也应优先采用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同时又必须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要为群众所乐于接受和参与,以此来满足不同层次的群众对舞蹈艺术的审美要求,从而完成它自身的艺术使命。它的着眼点在于向群众普及舞蹈文化,并因地制宜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群众的舞蹈文化素养,最终达到满足群众对舞蹈文化生活的需求。
二、群文舞蹈编排中的体会
(一)群文舞蹈的创编要符合群众性。
群文舞蹈在创编时应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经过选材、构思等环节来完成群文舞蹈的创编工作。人民群众是群文舞蹈的对象,因此在创编群文舞蹈的过程中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在创作时要将着眼点放在普及舞蹈文化上,并且还要根据当地的情况、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来进行编排。
今年,我参与编排了文化馆组织的“艺术扶贫”活动,我们编排的《翠屏风光》以多彩的艺术表现和整齐划一的节奏感,赢得了全场各位观众的好评,通过这些群文舞蹈的创作与表演,我也深刻地认识到,在创编舞蹈时必须要坚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路线,选择与人民群众现实生活及文化活动息息相关的文化题材。这样才能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使人们更加容易接受。
(二)群文舞蹈的创编要有平民性。
舞蹈艺术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形式,虽然舞蹈只具有形体动作,但在舞蹈中,能起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非凡审美效果。因此,在创作群众文化舞蹈的过程中,不仅要使舞蹈抒发出真挚动人、浓厚强烈的情感,还要以抒发平民情感作为群众文化舞蹈的重点。对于群众文化舞蹈而言,其情感的表达就是整个舞蹈的内涵的体现,也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情感紧密联系的心声。
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红绸舞》与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红手绢》,均具有平民性的情感。其中《红绸舞》主要抒发出广大人民群众对解放、当家做主的喜悦之情;而《红手绢》抒发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发展的喜悦之情。因此,在创作群众文化舞蹈的过程中,应多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情感,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进行整理,从而创作出能抒发人民群众情感、体现人民想法的文化舞蹈,以真正体现文化舞蹈创作源于生活的思想。而现实生活就是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艺术源泉,毛主席曾提出:“艺术就是广大人民所喜爱、受熟悉的东西,其必须有一定的人民性,必须与人民生活贴近。”的观点。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要牢记这一点,以创作出符合人民生活、贴近人民生活的舞蹈作品。
(三)群众文化舞蹈创编应具有亲和性
所谓的舞蹈形象,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塑造出的包含主客体情思的,同时有着典型体态特征的动态形象。作为群众舞蹈来说,因为多数表演者都没有过专业的舞蹈学习经历,所以在舞蹈形象的塑造上就要注意亲和性特征。也就是说,这个舞蹈形象,一定是生活中所常见的、受到老百姓普遍喜欢的形象,人民群众一见到他们,就会获得一种由衷的喜悦之感,在这种情感基础上再进行舞蹈表演,一定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点在很多优秀作品中都有鲜明的体现。如东北大秧歌中的小老妈,汉族民间舞中的狮子和龙等,都是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形象。在创作中,不妨向这些形象靠拢。如果需要全新的艺术形象,也需要注意对其的刻画,不能超出人民群众的认知和理解范围外,力求创作出的舞蹈形象,有着一种突出的亲和力。
(四)群众文化舞蹈的风格应具有地方特色
每年一次海峡论坛·陈靖姑文化节在临水宫祖庙隆重举行,本县多次举办陈靖姑文化节,以陈靖姑文化为纽带,提升陈靖姑文化在两岸间的积极影响,以文化交流凝聚民族共识、维系民族情感、增进同胞情谊、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在艺术节开幕仪式上,本馆组织舞蹈、音乐等专业人士组织群众原创了舞蹈作品《童子颂恩》《六佾舞》与音乐作品《圣母颂》《临水祭祀典乐》、等,为陈靖姑信俗文化内涵注入更多新鲜活跃的元素,表演大型送神舞《临水情》——“三十六宫婆”身着雍容华贵的盛唐礼服载歌载舞给陈靖姑送行,她们用优美的肢体语言表达了顺天圣母陈靖姑与“三十六宫婆”间的姐妹深情,展示了陈靖姑民俗文化的特殊魅力。因此,舞蹈的地域风格越鲜明,群众越容易接受,在创作舞蹈时,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来创作,才能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在舞蹈的创作中,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群众生活,让群众舞蹈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让舞蹈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并因地制宜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群众的舞蹈文化素养,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各得其乐。
参考文献:
[1]黄兰.编舞技法在舞蹈创作和教学中的利与弊[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04)。
[2]曾铮.计算机三维辅助系统下的高校舞蹈专业编导课程教学改革[J].艺术教育,2014(08)。
[3]陸红云.浅谈对群文舞蹈编创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3(20)。
(作者单位:古田县文化馆)
群文舞蹈是群众利用业余时间,以自己为主体,以自愿参加社会活动的方式进行自娱、自乐、自教的文化活动,其作品创作理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具有新时代的节律;它的取材与表现手法也应优先采用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同时又必须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要为群众所乐于接受和参与,以此来满足不同层次的群众对舞蹈艺术的审美要求,从而完成它自身的艺术使命。它的着眼点在于向群众普及舞蹈文化,并因地制宜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群众的舞蹈文化素养,最终达到满足群众对舞蹈文化生活的需求。
二、群文舞蹈编排中的体会
(一)群文舞蹈的创编要符合群众性。
群文舞蹈在创编时应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经过选材、构思等环节来完成群文舞蹈的创编工作。人民群众是群文舞蹈的对象,因此在创编群文舞蹈的过程中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在创作时要将着眼点放在普及舞蹈文化上,并且还要根据当地的情况、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来进行编排。
今年,我参与编排了文化馆组织的“艺术扶贫”活动,我们编排的《翠屏风光》以多彩的艺术表现和整齐划一的节奏感,赢得了全场各位观众的好评,通过这些群文舞蹈的创作与表演,我也深刻地认识到,在创编舞蹈时必须要坚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路线,选择与人民群众现实生活及文化活动息息相关的文化题材。这样才能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使人们更加容易接受。
(二)群文舞蹈的创编要有平民性。
舞蹈艺术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形式,虽然舞蹈只具有形体动作,但在舞蹈中,能起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非凡审美效果。因此,在创作群众文化舞蹈的过程中,不仅要使舞蹈抒发出真挚动人、浓厚强烈的情感,还要以抒发平民情感作为群众文化舞蹈的重点。对于群众文化舞蹈而言,其情感的表达就是整个舞蹈的内涵的体现,也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情感紧密联系的心声。
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红绸舞》与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红手绢》,均具有平民性的情感。其中《红绸舞》主要抒发出广大人民群众对解放、当家做主的喜悦之情;而《红手绢》抒发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发展的喜悦之情。因此,在创作群众文化舞蹈的过程中,应多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情感,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进行整理,从而创作出能抒发人民群众情感、体现人民想法的文化舞蹈,以真正体现文化舞蹈创作源于生活的思想。而现实生活就是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艺术源泉,毛主席曾提出:“艺术就是广大人民所喜爱、受熟悉的东西,其必须有一定的人民性,必须与人民生活贴近。”的观点。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要牢记这一点,以创作出符合人民生活、贴近人民生活的舞蹈作品。
(三)群众文化舞蹈创编应具有亲和性
所谓的舞蹈形象,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塑造出的包含主客体情思的,同时有着典型体态特征的动态形象。作为群众舞蹈来说,因为多数表演者都没有过专业的舞蹈学习经历,所以在舞蹈形象的塑造上就要注意亲和性特征。也就是说,这个舞蹈形象,一定是生活中所常见的、受到老百姓普遍喜欢的形象,人民群众一见到他们,就会获得一种由衷的喜悦之感,在这种情感基础上再进行舞蹈表演,一定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点在很多优秀作品中都有鲜明的体现。如东北大秧歌中的小老妈,汉族民间舞中的狮子和龙等,都是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形象。在创作中,不妨向这些形象靠拢。如果需要全新的艺术形象,也需要注意对其的刻画,不能超出人民群众的认知和理解范围外,力求创作出的舞蹈形象,有着一种突出的亲和力。
(四)群众文化舞蹈的风格应具有地方特色
每年一次海峡论坛·陈靖姑文化节在临水宫祖庙隆重举行,本县多次举办陈靖姑文化节,以陈靖姑文化为纽带,提升陈靖姑文化在两岸间的积极影响,以文化交流凝聚民族共识、维系民族情感、增进同胞情谊、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在艺术节开幕仪式上,本馆组织舞蹈、音乐等专业人士组织群众原创了舞蹈作品《童子颂恩》《六佾舞》与音乐作品《圣母颂》《临水祭祀典乐》、等,为陈靖姑信俗文化内涵注入更多新鲜活跃的元素,表演大型送神舞《临水情》——“三十六宫婆”身着雍容华贵的盛唐礼服载歌载舞给陈靖姑送行,她们用优美的肢体语言表达了顺天圣母陈靖姑与“三十六宫婆”间的姐妹深情,展示了陈靖姑民俗文化的特殊魅力。因此,舞蹈的地域风格越鲜明,群众越容易接受,在创作舞蹈时,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来创作,才能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在舞蹈的创作中,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群众生活,让群众舞蹈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让舞蹈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并因地制宜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群众的舞蹈文化素养,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各得其乐。
参考文献:
[1]黄兰.编舞技法在舞蹈创作和教学中的利与弊[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04)。
[2]曾铮.计算机三维辅助系统下的高校舞蹈专业编导课程教学改革[J].艺术教育,2014(08)。
[3]陸红云.浅谈对群文舞蹈编创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3(20)。
(作者单位:古田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