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语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情绪就像桥梁,把教师所教的和学生所吸收的知识很好的连接起来,所以教师应该采用合理的情绪策略,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以使学生乐学。
【关键词】情绪 愉快策略 好奇策略 兴趣策略 焦虑策略
一、英语课堂情绪策略的意义
心理学研究证明,良好的情绪推动认知活动的进行,反之则阻碍认知活动的进行:人的心理状态常为自己的情绪所控制,在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下学习,要比正常情况下的接受力提高25~40%,记忆力提高1.5~2倍以上。有人认为中等愉快水平进行学习效率最好。再者,适宜的焦虑能促进学生认知活动的完成,而过低或过高的焦虑对认知活动的开展则为不利。
只有在学生具有良好的情感态度的状态下才能使学生自己克服外语学习的心理障碍和实际困难,才敢于开口,从而达到外语学习的目的——交际。在我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分级目标。英语课堂教学作为学习外语的主要途径,必须诱发和调节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乐学、好学,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
二、课堂中体现的主要情绪
1.好奇
好奇是一种以认知为基础的情绪。当学生意识到他们的某一方面知识或某一领域的知识严重不足时,就会十分好奇,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事物的愿望。当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时,往往是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进发的时候。
2.兴趣
它指力求认知、探索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兴趣分为个体兴趣和情景兴趣。个体兴趣是指学生自身带入课堂的兴趣;情景兴趣指在一个特殊的情景中,参加某种特殊活动时体验到的兴趣。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体兴趣,精心设置情景兴趣。
3.愉快
它是人或事物符合个体当前优势需要时的一种主观体验。当学生完成了与他的技能相匹配的任务时,就会有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愉快的情绪。任务太难或过分简单都不会形成愉快的情绪。适度水平的愉快对学习起促进作用,过低或过高反而阻碍学习目标的达成。
4.焦虑
当学生感觉到不能胜任任务,同时又体验到成绩的要求和压力时就会产生焦虑。研究证明,焦虑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即中等程度的焦虑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过低或过
高的焦虑则相反。
课堂中出现的情绪不是单一的,而是由愉快、好奇、兴趣、焦虑等情绪组成的复杂的课堂结构,只有有机、合理地整合这些情绪,才能对学生的外语学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笔者认为,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这几种情绪的内在整合,同时要注意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教学目标对这几种情绪的调动应有所偏重。
三、英语课堂教学的情绪策略
1.好奇策略
好奇策略主要运用于课堂的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的讨论之中,并有一种“欲知详情,就看课文”的心情。如在SEFC BOOKⅡLesson 46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引入课堂教学的:
(1)Have you ever seen a lion near your house?
(2)If you had seen none,where could it be from?
(3)What would you do after that?
(4)Mrs. Cousins found a lion in her garden. Where was it from? What did she do then? Now read the passag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這样就通过设疑使学生产生新奇,引导他们进行探索。
2.兴趣策略
兴趣是一种有浓厚感情色彩的指向性活动,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由此,没有丝毫兴趣的课堂提问,也必然会扼杀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并进而失去彻底解决问题的欲望。鉴于此,不少教师创设了激发学生兴趣的提问形式:曲问、直问、单问、重问、填空问、比较问、扩展问、连环问、悬念型反问等等,但这些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问题设计提供了借鉴,但依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如何引发学生直接兴趣的这一问题。
英语教学中所提问题的“最好刺激”也不例外,它需要我们从问题本身入手,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力求增加问题本身的磁性功能,像磁石吸铁一样紧紧地抓住学生,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深厚的迷恋之情,在新情感的驱动下,又会产生许多问题,如此循环往复,将学生拉出“愈不想学,却不得不学,不得不学就愈不想学”的怪圈。
第一,抓导语设计,引发猜想激趣。在教学中有声有色的开场白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程的兴趣。教Country Music时,可让学生先欣赏Country Road这首MTV,并通过对画面和歌词的讨论,引出Country Music这个话题,进一步说明乡村音乐的内容,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
第二,抓关键词句,引导扩想激趣。课文中有些句子言简意赅,在阅读中可引导学生进行扩展想象,既激趣,又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推想出课文中没有写到但又与之关系密切的若干内容,能使学生加深和拓宽对课文主题表现、细节内容的领悟,激起他们去主动思考和探索。
第三,抓课文结尾,引导续想激趣。有些课文,特别是文学作品,不止一种结尾,教师可以提出假设,让学生安排结局。
课堂情绪的合理调动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之一,教师应该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学生的年龄差异、个体差异灵活采用调节课堂情绪的教学策略,通过诱导这些情绪使学生逐渐形成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
参考文献
[1]郭德俊,田宝.情绪调节模式的理论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5).
[2]戴景纯.情感因素及其界定[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6).
[3]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与外语教学[J].外语界,2001(2)
[4]王陆军. 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1)
【关键词】情绪 愉快策略 好奇策略 兴趣策略 焦虑策略
一、英语课堂情绪策略的意义
心理学研究证明,良好的情绪推动认知活动的进行,反之则阻碍认知活动的进行:人的心理状态常为自己的情绪所控制,在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下学习,要比正常情况下的接受力提高25~40%,记忆力提高1.5~2倍以上。有人认为中等愉快水平进行学习效率最好。再者,适宜的焦虑能促进学生认知活动的完成,而过低或过高的焦虑对认知活动的开展则为不利。
只有在学生具有良好的情感态度的状态下才能使学生自己克服外语学习的心理障碍和实际困难,才敢于开口,从而达到外语学习的目的——交际。在我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分级目标。英语课堂教学作为学习外语的主要途径,必须诱发和调节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乐学、好学,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
二、课堂中体现的主要情绪
1.好奇
好奇是一种以认知为基础的情绪。当学生意识到他们的某一方面知识或某一领域的知识严重不足时,就会十分好奇,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事物的愿望。当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时,往往是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进发的时候。
2.兴趣
它指力求认知、探索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兴趣分为个体兴趣和情景兴趣。个体兴趣是指学生自身带入课堂的兴趣;情景兴趣指在一个特殊的情景中,参加某种特殊活动时体验到的兴趣。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体兴趣,精心设置情景兴趣。
3.愉快
它是人或事物符合个体当前优势需要时的一种主观体验。当学生完成了与他的技能相匹配的任务时,就会有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愉快的情绪。任务太难或过分简单都不会形成愉快的情绪。适度水平的愉快对学习起促进作用,过低或过高反而阻碍学习目标的达成。
4.焦虑
当学生感觉到不能胜任任务,同时又体验到成绩的要求和压力时就会产生焦虑。研究证明,焦虑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即中等程度的焦虑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过低或过
高的焦虑则相反。
课堂中出现的情绪不是单一的,而是由愉快、好奇、兴趣、焦虑等情绪组成的复杂的课堂结构,只有有机、合理地整合这些情绪,才能对学生的外语学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笔者认为,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这几种情绪的内在整合,同时要注意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教学目标对这几种情绪的调动应有所偏重。
三、英语课堂教学的情绪策略
1.好奇策略
好奇策略主要运用于课堂的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的讨论之中,并有一种“欲知详情,就看课文”的心情。如在SEFC BOOKⅡLesson 46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引入课堂教学的:
(1)Have you ever seen a lion near your house?
(2)If you had seen none,where could it be from?
(3)What would you do after that?
(4)Mrs. Cousins found a lion in her garden. Where was it from? What did she do then? Now read the passag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這样就通过设疑使学生产生新奇,引导他们进行探索。
2.兴趣策略
兴趣是一种有浓厚感情色彩的指向性活动,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由此,没有丝毫兴趣的课堂提问,也必然会扼杀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并进而失去彻底解决问题的欲望。鉴于此,不少教师创设了激发学生兴趣的提问形式:曲问、直问、单问、重问、填空问、比较问、扩展问、连环问、悬念型反问等等,但这些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问题设计提供了借鉴,但依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如何引发学生直接兴趣的这一问题。
英语教学中所提问题的“最好刺激”也不例外,它需要我们从问题本身入手,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力求增加问题本身的磁性功能,像磁石吸铁一样紧紧地抓住学生,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深厚的迷恋之情,在新情感的驱动下,又会产生许多问题,如此循环往复,将学生拉出“愈不想学,却不得不学,不得不学就愈不想学”的怪圈。
第一,抓导语设计,引发猜想激趣。在教学中有声有色的开场白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程的兴趣。教Country Music时,可让学生先欣赏Country Road这首MTV,并通过对画面和歌词的讨论,引出Country Music这个话题,进一步说明乡村音乐的内容,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
第二,抓关键词句,引导扩想激趣。课文中有些句子言简意赅,在阅读中可引导学生进行扩展想象,既激趣,又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推想出课文中没有写到但又与之关系密切的若干内容,能使学生加深和拓宽对课文主题表现、细节内容的领悟,激起他们去主动思考和探索。
第三,抓课文结尾,引导续想激趣。有些课文,特别是文学作品,不止一种结尾,教师可以提出假设,让学生安排结局。
课堂情绪的合理调动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之一,教师应该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学生的年龄差异、个体差异灵活采用调节课堂情绪的教学策略,通过诱导这些情绪使学生逐渐形成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
参考文献
[1]郭德俊,田宝.情绪调节模式的理论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5).
[2]戴景纯.情感因素及其界定[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6).
[3]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与外语教学[J].外语界,2001(2)
[4]王陆军. 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