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现阶段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缺乏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
目前,在大部分学校特别是小学,都存在重文化、轻德育的情况。有些思想品德课程会被文化课程所占用,即使没有取消思想品德课程,学生在环境的影响之下,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视度也较低,常常出现在思想品德课上进行其他作业的现象发生。
多数相关教育机构、家长都普遍缺乏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比起思想道德教育,他们更加关注的是学校的升学率及学生的成绩,而家长则是在虚荣心的驱使之下,产生望子成龙的心理,导致父母对于孩子在学习上的要求苛刻,使小学生在学校时马不停蹄地学习知识,而在课后又参加各类补习班,完全没有时间用于品德的学习与提高之上。为了应付期末考试,教师会直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考题及答案,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住答案,从而不影响期末考试成绩。
总而言之,思想品第在小学课程中的地位并不突出,没有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其教学质量也就更加难以保证了。
2.思想品德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中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的一项重要途径,能为为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奠定基础,它是一门小学期间的必修课程,肩负起了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及生活学习习惯培养的艰巨任务。这么一项重要的任务,必须由具有相应能力的教师来完成,担任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师,不仅应具有较高的思想品德意识、优秀的思想品德素养,同时,也应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而现状则是大部分学校仅仅将一些主课教师,任命为思想品德课程的兼职教师,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的思想品德教师职位,知识将这门课程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极大地降低了课程的乐趣性。
3.忽略了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大部分是由教师全权完成的,无论是在课堂内外,占据主体地位的永远是教师,而忽略了小学生在其中的重要性。这一情况会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严重依赖性,认为任何事情都能通过教师的帮助来完成,从而失去了学生在思想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教育能力及自我提升能力。
4.教材和生活缺乏联系
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总是按照教材的顺序,一点一点地给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学习的知识只是停留在教材中。而教材为了适应所有学生的要求,选择的材料都是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的,并不能针对学生的个体有所体现,所以学生只是学到了表面上的理论知识,并不能进行生活实际的联系。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将教材和生活区分得太明显,不给学生表现自我经历的机会,让学生很难投入到思想品德教学中去,失去了教学的意义。
5.没有使用典型的价值案例
思想品德课本知识含量毕竟是少数,学生在学习教材的时候,通常只能是使用有限的案例进行生活联想,并不能掌握最新的动态消息。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缺乏最新知识的引进,在现实生活中代表性的案例没有给学生介绍,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体现,学生的思想出现偏差也不能及时进行纠正,导致了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不能快速提高。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有效对策
1.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要转变教学的思想,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改变原来的教学思路,将课堂更多的留给学生,做好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思维习惯,制定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策略。
2.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
小学生仍然处于对世界的探索阶段,他们对于世界观的认知,是从现实生活的感受中获取的。在小学阶段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应将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现实情况,逐渐渗透至课程当中。真正激发起他们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形成一个科学、正确的世界观及思想品德观念。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小学生的社会经验少,更是对教师的反应非常敏感。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善于用实际行动感化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榜样作用下进行学习。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情感的体验,让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之后,真正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价值。
3.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
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所以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符合实际情况的交流,让学生的个体能夠得到尊重。教师要对学生的个性和行为方式有一定的了解,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4.完善德育体系,提高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视
目前,我国教学仍然是被应试教育这一方向所驱动的,对于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过分重视,强调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断采取强化训练的手段来促使学生进行学习,学习内容也仅仅局限在教材范围之内,忽略了小学生的德育。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政府部门应该完善相应的德育体系及监管体系,学校方面也应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络与沟通,共同探讨正确的德育方式,培养小学生健康的思想品德。
5.通过情感熏陶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阶段是个人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人们在小学阶段所养成的习惯通常是非常稳定的,且能够伴随其成长。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小学阶段应把关注焦点放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之上。应坚持长期地对学生进行反复的思想品德训练,使他们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意识及条件反射,将这些训练行为逐渐转化为自然习惯。
三、总结
小学思想品德是重要的教学学科,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做一个高素质的小学生,为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缺乏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
目前,在大部分学校特别是小学,都存在重文化、轻德育的情况。有些思想品德课程会被文化课程所占用,即使没有取消思想品德课程,学生在环境的影响之下,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视度也较低,常常出现在思想品德课上进行其他作业的现象发生。
多数相关教育机构、家长都普遍缺乏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比起思想道德教育,他们更加关注的是学校的升学率及学生的成绩,而家长则是在虚荣心的驱使之下,产生望子成龙的心理,导致父母对于孩子在学习上的要求苛刻,使小学生在学校时马不停蹄地学习知识,而在课后又参加各类补习班,完全没有时间用于品德的学习与提高之上。为了应付期末考试,教师会直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考题及答案,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住答案,从而不影响期末考试成绩。
总而言之,思想品第在小学课程中的地位并不突出,没有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其教学质量也就更加难以保证了。
2.思想品德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中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的一项重要途径,能为为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奠定基础,它是一门小学期间的必修课程,肩负起了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及生活学习习惯培养的艰巨任务。这么一项重要的任务,必须由具有相应能力的教师来完成,担任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师,不仅应具有较高的思想品德意识、优秀的思想品德素养,同时,也应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而现状则是大部分学校仅仅将一些主课教师,任命为思想品德课程的兼职教师,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的思想品德教师职位,知识将这门课程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极大地降低了课程的乐趣性。
3.忽略了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大部分是由教师全权完成的,无论是在课堂内外,占据主体地位的永远是教师,而忽略了小学生在其中的重要性。这一情况会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严重依赖性,认为任何事情都能通过教师的帮助来完成,从而失去了学生在思想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教育能力及自我提升能力。
4.教材和生活缺乏联系
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总是按照教材的顺序,一点一点地给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学习的知识只是停留在教材中。而教材为了适应所有学生的要求,选择的材料都是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的,并不能针对学生的个体有所体现,所以学生只是学到了表面上的理论知识,并不能进行生活实际的联系。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将教材和生活区分得太明显,不给学生表现自我经历的机会,让学生很难投入到思想品德教学中去,失去了教学的意义。
5.没有使用典型的价值案例
思想品德课本知识含量毕竟是少数,学生在学习教材的时候,通常只能是使用有限的案例进行生活联想,并不能掌握最新的动态消息。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缺乏最新知识的引进,在现实生活中代表性的案例没有给学生介绍,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体现,学生的思想出现偏差也不能及时进行纠正,导致了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不能快速提高。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有效对策
1.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要转变教学的思想,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改变原来的教学思路,将课堂更多的留给学生,做好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思维习惯,制定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策略。
2.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
小学生仍然处于对世界的探索阶段,他们对于世界观的认知,是从现实生活的感受中获取的。在小学阶段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应将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现实情况,逐渐渗透至课程当中。真正激发起他们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形成一个科学、正确的世界观及思想品德观念。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小学生的社会经验少,更是对教师的反应非常敏感。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善于用实际行动感化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榜样作用下进行学习。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情感的体验,让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之后,真正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价值。
3.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
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所以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符合实际情况的交流,让学生的个体能夠得到尊重。教师要对学生的个性和行为方式有一定的了解,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4.完善德育体系,提高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视
目前,我国教学仍然是被应试教育这一方向所驱动的,对于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过分重视,强调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断采取强化训练的手段来促使学生进行学习,学习内容也仅仅局限在教材范围之内,忽略了小学生的德育。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政府部门应该完善相应的德育体系及监管体系,学校方面也应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络与沟通,共同探讨正确的德育方式,培养小学生健康的思想品德。
5.通过情感熏陶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阶段是个人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人们在小学阶段所养成的习惯通常是非常稳定的,且能够伴随其成长。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小学阶段应把关注焦点放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之上。应坚持长期地对学生进行反复的思想品德训练,使他们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意识及条件反射,将这些训练行为逐渐转化为自然习惯。
三、总结
小学思想品德是重要的教学学科,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做一个高素质的小学生,为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