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晚期的科技发展:汽车的发明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03071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交通运输史上,寻找高效、省力的交通工具一直是人們追求的目标。汽车的发明,就是人们对机械化交通工具渴求而不懈探索的结果。早期的“汽车”只能使用蒸汽引擎,这是当时能够获得的唯一动力来源。直到19世纪末,德国的两位工程师卡尔·本茨(1844-1929)和戈特利普·戴姆勒(1846-1900)意识到汽油发动机作为汽车动力来源的巨大潜力,由此开创了汽车发明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早在1878年,本茨便制造出了净化的发动机,避免了爆炸的危险。1885年,他又成功试制了世界上第一辆三轮单缸发动机汽车,并于1886年1月26日获得专利权,这一天也被视为汽车的诞生日。同年,德国的另一位发明家戴姆勒,设计出了世界上第一辆由汽油引擎提供动力的重型四轮汽车。1893年,本茨制造了配有3马力汽油发动机的四轮汽车。这一年,美国的第一辆汽油引擎汽车由发明家杜里埃(1861-1938)和他的兄弟弗兰克(1869-1967)制造成功。1896年,第一辆美国制造的汽车开始在市场上销售。此后,汽车制造作为一种新型工业,迅速在欧美国家兴起。
  19世纪末20世纪初,汽车的数量还不多。一方面受限于其昂贵的价格,另一方面是由于汽车的生产和操作较为复杂,不易普及。直到1913年,美国实业家亨利·福特(1863-1947),引进流水线来生产简易操作的“T”型汽车,采用批量化生产的方式完成了汽车制造业革命性的转变一一在流水线上装配汽车。福特的流水线生产,让汽车的价格更加便宜,因而销量大增。
  自汽车被发明以后,逐渐成为大众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人类逐步迈向汽车交通时代,汽车成为了20世纪人类文明的象征之一。
  图1:为纪念梅赛德斯-奔驰汽车60周年而发行的邮票。票面是本茨(左)和戴姆勒(右)。卡尔·弗里德里希,本茨,德国发明家,成功试制了世界上第一辆内燃机驱动的三轮汽车。戈特利普·戴姆勒,德国发明家,成功发明世界上第一辆汽油引擎动力的四轮汽车,与本茨一起被誉为“汽车之父”。[文达,1986]
  图2:为纪念奔驰汽车而发行的邮票,票面上为1900年的奔驰汽车。[冈比亚,1903]
  图3:纪念汽车诞生100周年的首日封,信封左侧印有本茨发明的三轮汽车和戴姆勒发明的四轮汽车。[联邦德国,1986]
  图4:为纪念福特“T”型汽车问世100周年发行的雕刻版邮票,票面左侧为福特引进的流水线生产方式。[摩纳哥,2008]
  图5:亨利·福特,美国工程师、企业家,福特汽车公司的建立者。世界上第一位使用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汽车的人,被誉为“汽车大王”。[乌拉圭,1997]
  图6:票面上为“T”型福特车,是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于1908年至1927年推出的一款汽车产品。“T”型车以其低廉的价格得到大众的追捧,美国也因此成为“车轮上的国家”。[法属安道尔,2006]
  图7:为纪念福特汽车公司成立60周年而发行的雕刻版邮票,票面上为1903年福特汽车公司出品的第一辆“A”型汽车。[摩纳哥,1963]
  (参考书目:李纯武,严志梁等编著《简明世界通史》。黄牧航供图)
其他文献
一、本文的缘起  笔者执教高一,在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史时,某学生交与我一篇题为《唐玄宗 一言难尽矣》的历史小文,内容如下(节选):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魏征之言实为真理,上下五千年来,有多少君王能做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呢?即使是英明神武如李隆基也不例外。  观其生平,作为反差之大令人深思。李隆基少年时被祖母武则天宠信又疏远,后在青年时期灭韦氏,将一个卖官鬻爵的大唐朝廷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在突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1]通过多次听课交流,我发现大多数初中历史课堂只停留在感性思维层面,并未深入到具有思辨性质的历史思维层面,而高中历史教学显然更注重后者。那么,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深层次历史思维才能实现课标的这一要求?笔者试以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动荡的春秋时
2017年历史新课标出台,将原有的三维目标深化为历史核心素养的分级发展目标,2020年历史课标再次修订,时空观念中的空间要求,史料实证中的论从史出,历史解释中的分析论证,家国情怀中的自我认同,诸多素养均要求拓宽历史教学中史料来源的多样性,增强史料运用的灵活性,以期达到整体教学效果的优化。朱汉国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中结合课程设计案例指出“教师利用课程资源辅助教学时应注意几个原则:有效
“历史性根植在时间性中”[1]。历史时间是历史教学和考试的高频词,时间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一部分。所谓时间观念,是在特定时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这种在特定时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思维方式,我们姑且称之为时间思维。高考试题是教学的风向标,通过研究试题改进教学渐成共识。本文试从2018年全国卷Ⅰ第41题切入,结合历史时间的相关学术研究成果,探讨历史研究与历史教
素养时代下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是“新课题”“新问题”。围绕核心素养某个方面探讨初高中历史衔接,可以促进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拔节”,可以切实有效提升学生历史素养水平,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可以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无缝有效对接,从而提高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质量。那么,基于学生时空观素养提升,如何夯实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基础?聚焦时空观素养提升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策略又有哪些呢?下面,笔者结合自身
3月26日,连云港市信访联席办、社会信用办、精神文明办等16家单位联合出台《连云港市信访人信用管理实施细则》,国家信访局对连云港善于创新的做法给予肯定,在中央信访工作联席会议简报进行刊发。  9月21日,该市信访联席办、社会信用办会同建设局、教育局、公积金管理中心等55家单位签署全国首个《关于对失信信访人开展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细化了154条惩戒措施。  经过探索与实践,事前防范效果明顯,事中
2017年出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1]在五大学科核心素养中,作为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综合体现的“历史解释”尤为抽象与复杂。因此,笔者试图借助《一国两制》一课,对“历史解释”进行深入的理論研究与教学尝试。  一、历史解释是什么?——真相、能力  历史哲学领域对“历史解释”的争论从未停止。早在上世纪初,发生了“历史解释本身能否可能”的争论:1935
史料教学是一种最能凸现历史学科个性的教学方式。但是,当前史料教学存在着一些误区,譬如:以对教材内容“变相复述”为特征的“注解式”史料教学,以穿插主观性习题为特征的“习题式”史料教学,以引述大容量史料为特征的“冗长式”史料教学,等等,这些史料教学有悖史料教学的本义。  笔者认为,史料教学的基本特征是:“论从史出”的学科意识贯穿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但并不意味着每个环节都需运用大量史料);围绕主题,精选
2012年初,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颁布,2017年9月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全面推开。为了推动一线教师对部编教科书问题探讨,2018年我刊开辟了“部编教科书研究”专栏。一年来,我们持续发表了30多篇相关文章,对部编教科书编写结构、内容选取、内容表述、图片选取,以及课堂教学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我们也在教学观摩与交流中,与一线老师们研讨、与职前教师讨论,探讨如何将2011版初中课程
“生活在山青、水美、天蓝的环境下,这是千百年来韩城人的梦想,今天成了现实。”陕西韩城市民陈女士在网帖上留下这样一段话。  对于熟悉韩城的人来说,钢铁之城、煤炭之城是一直以来贴在这座并不大的城市身上的标签。作为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角之一,作为陕西省最大钢铁企业所在地,无论是大气污染防治,抑或对于母亲河黄河的水污染治理,韩城这些年压力一直很大。  转折出现在2017年和2018年,陕西省环保督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