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下,黄河边,韩城破困局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在山青、水美、天蓝的环境下,这是千百年来韩城人的梦想,今天成了现实。”陕西韩城市民陈女士在网帖上留下这样一段话。
  对于熟悉韩城的人来说,钢铁之城、煤炭之城是一直以来贴在这座并不大的城市身上的标签。作为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角之一,作为陕西省最大钢铁企业所在地,无论是大气污染防治,抑或对于母亲河黄河的水污染治理,韩城这些年压力一直很大。
  转折出现在2017年和2018年,陕西省环保督察和中央环保督察相继点名批评韩城后,韩城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大力整改,涉及环保问题的企业,也终于在生存与短期利益之间做出了选择。随后两年,韩城生态环境治理渐渐有了成效,蓝天越来越多,空气中的煤烟味越来越淡;水越来越清,原来的烂河滩如今成了湿地保护区。
  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蓝天下,黄河边,西部钢城在健康长大。这,就是韩城的生态故事。
黄河一级支流澽水河,沿河建起景观大道。

正确选择


  在晋陕交接的禹门口大桥旁,矗立着一座座巨大的厂房,还有冒着各种颜色烟雾的烟囱。车行至此,原本晴朗的天,会瞬间阴下来……2015年之前,《民生周刊》记者曾多次驾车途经韩城,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都不禁感慨:生活在这儿的人该多难受?钢厂、电厂、焦化厂、洗煤厂集中在黄河边,会给下游带来多少污染?
  2018年夏天,记者再次来到韩城,深入这座城市进行调研,被列为陕西省计划单列市的韩城迎来全方面的发展。1300岁的古城已完成改造,成为核心旅游景点和城市新名片;新城建设一片生机勃勃,现代化的楼宇鳞次栉比,道路宽阔,车水马龙;依托黄河支流澽水河而建的南湖公园和沿河景观大道,成为城市绿肺和新景观……在下大力气改造城市面貌的同时,韩城城郊紧邻黄河的龙门镇,也迎来一场巨变。
  龙门镇,位于韩城市东北23公里,真正的黄河岸边,自古便是大西北通往华北的要冲,是“大禹凿山导河,鲤鱼竞跃龙门”传说发生地。龙门镇地处“渭北黑腰带”东缘,煤炭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钢铁冶炼、煤炭采选、煤化工、电力为核心產业的基础工业架构。得益于发达的工业基础,龙门镇于2012年成为陕西经济第一强镇,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0亿元。
  12月11日上午,天气阴沉,从韩城市区驱车前往龙门镇,路边仍存有大量建设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房,老旧却不显脏乱;煤化工厂、陶瓷厂、水泥厂等钢铁、煤化工产业的附属工厂分散在道路两旁,工厂的烟囱里冒着白色烟雾……同行的韩城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许江波告诉记者:“这些工厂全部按最严格的环保排放标准进行生产,烟囱里冒的白烟都是水蒸气。”
  虽然天气阴沉,但能见度并不低,远处的群山清晰在目。许江波拿出手机给记者看实时的空气质量监控,韩城的空气质量为良,在这一时刻是全陕西省最好的地区之一。
  到达龙门镇,记者首先来到此地的龙头企业—陕钢集团龙门钢铁公司。与想象中的钢铁厂有很大不同,如今的龙钢已经成为一处工业旅游景点。站在高处,整个厂区实现全封闭式生产,企业负责人指着不远处一座红白相间的烟囱问:“你猜它有没有在工作?”
蓝天下的龙门钢铁公司厂区

  这根烟囱跟其他冒白烟的烟囱有所不同,完全没有一点排烟的迹象。“那是处于工作状态的脱硫排放烟囱,只不过加入新工艺,达到近零排放,不仅实现脱硫,连水蒸气也被冷凝,实现循环利用。”
  近年来,龙钢投入32亿元进行环保改造,不仅实现了大气微排放,还通过引进先进污水处理系统,实现了废水循环利用。“现在龙钢的大气排放量,已经较2015年减排三分之二,企业产生的污水也实现全部回收循环利用,达到零排放。”徐江波介绍,“下一步,市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水将会直接引至龙钢,完全满足企业生产需要,不再从黄河取水或抽取地下水。”
  望着不远处若隐若现的黄河,记者不禁回想起多年前途经龙门镇的场景。要生存还是要眼前的经济效益?在这个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极大勇气和决心的选择题面前,韩城做出了正确选择。

黄河水不黄了


  紧邻母亲河黄河,韩城成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黄河对于这座城市的意义不言而喻。多年来,韩城坚持以“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宗旨,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原则,结合市域地理特点和产业优势,实施了以淤地坝、坡改梯、造林和生态修复为主要措施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80余平方公里。其中,西部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对韩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起到了优化作用,流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对于沿黄流域水土流失的治理,韩城结合沿黄观光致富公路、美丽乡村、古村落保护、乡村旅游建设,通过塬面布设沟头防护、截排水工程,栽植防护林,陡坡坡面实施生态修复、栽植水保林,缓坡坡面营造景观林、经济林,坡脚因地制宜实施工程与植物相结合防护措施,制止沟岸坍塌等,有效防治黄河西岸岸线水土流失。
  “其实,黄河沿线各地对于流域内水土流失都非常重视,从黄河水的变化就能看出来。”韩城市水务局副局长焦晓波说,“不知道你有没有去黄河边看一看,这个季节黄河的水都不是以前那种土黄色了,而是带着青绿色的颜色。”
  黄河水不黄了,意味着什么?焦晓波告诉记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各地都在积极应对,主动做出努力。   “以韩城为例,原来有1337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82.5%,其中中度面积937平方公里,属于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县市之一。但近年来,韩城不断强化水土流失的治理,取得很好成效。另外,韩城境内共有9条汇入黄河的支流,对这些支流,不仅做到污水排放的严密监管,还大力做好支流流域的生态治理,确保流入黄河的水质达标。”焦晓波说。
  此外,韩城在市区建有一座大型污水处理厂,各乡镇也在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预计3年内覆盖全部乡镇。“届时,韩城将组成一套完整的污水处理管网,处理之后的生活污水将通过管网输送给重点工业企业,实现水资源在市域范围内的循环利用。”焦晓波说。

渔业企业的二次搬迁


  采访中,韩城市水务部门在介绍韩城境内最大支流澽水河治理情况时,提及一家渔业企业的二次搬迁,记者决定实地看一看。
  韩城市富村昌盛水产有限责任公司,其养殖基地位于澽水河入黄河口不远、夹在黄河和澽水河中间的一片半耕地、半湿地中。隆冬时节,池塘周边一片枯萎的芦苇,略显萧条,但不远处一排整齐的塑钢板房及房后的一排排温室暖棚,却让人知道里面另有乾坤。
  该企业负责人付金辰来自天津,已经从事渔业生意30多年。带记者进入育苗暖棚后,老付介绍:“现在这些鱼苗都是加州鲈鱼,有很好的市场前景。”谈到整个项目,他意气风发地说,如果全部投入生产,一年的产值能达到3亿元。
  “韩城给了我们很好的发展环境,又有西北地区的大市场,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我们很有信心。”老付说。目前,该企业水产品涵盖淡水鱼、虾、河蟹等,市场覆盖陕西西安、渭南及山西临汾、运城。
  老付的水产公司发展并非一蹴而就。韩城市农业农村局水产工作站站长吴学辉介绍:“老付的养殖基地最早是在黄河滩上的,但后来黄河河道清理整治,我们幫他将养殖基地搬到了澽水河河道内,开展网箱养鱼。”养鱼有污染,虽然老付的渔场当时没有超标排放,符合当地比较严格的生态环保标准,但为了防患于未然,韩城市水务部门、生态环保部门、农业农村局等多部门与老付沟通后,决定将老付的养殖基地再次搬迁,搬到现在的地方。
  “政府的环保决心,我们都看得到,也理解。虽然经历了两次搬迁,但从企业来讲损失不大,而且可以安心投入发展,有关部门也给了不少好政策,配合企业发展,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老付对记者说。
  曾经的韩城,因严重的大气污染而遭到诟病,如今的韩城,正在走出一条山青、水绿、天蓝的生态之路。截至今年11月底,韩城优良天数248天,同比增加64天,全年优良天数有望突破270天。这就是韩城的生态故事,韩城正走出曾经的生态环保困局。
其他文献
在教授八年级下册中美外交关系史时,我链接了当下两国贸易战的新闻,课堂一下子炸了锅。比较大的声音是:“中国必须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坚决抵制美国货”。其中一名男同学高喊道:“砸福特牌汽车!”我问为什么?他说:“朱自清过去宁可饿死都不食美国救济粮,难道我们不可以不用美国货吗?”他的回答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学生的回答和掌声引起了我的警觉,也引发了我的思考,觉得很有必要以朱自清和中美贸易战的有关素材,补
一、本文的缘起  笔者执教高一,在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史时,某学生交与我一篇题为《唐玄宗 一言难尽矣》的历史小文,内容如下(节选):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魏征之言实为真理,上下五千年来,有多少君王能做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呢?即使是英明神武如李隆基也不例外。  观其生平,作为反差之大令人深思。李隆基少年时被祖母武则天宠信又疏远,后在青年时期灭韦氏,将一个卖官鬻爵的大唐朝廷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在突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1]通过多次听课交流,我发现大多数初中历史课堂只停留在感性思维层面,并未深入到具有思辨性质的历史思维层面,而高中历史教学显然更注重后者。那么,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深层次历史思维才能实现课标的这一要求?笔者试以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动荡的春秋时
2017年历史新课标出台,将原有的三维目标深化为历史核心素养的分级发展目标,2020年历史课标再次修订,时空观念中的空间要求,史料实证中的论从史出,历史解释中的分析论证,家国情怀中的自我认同,诸多素养均要求拓宽历史教学中史料来源的多样性,增强史料运用的灵活性,以期达到整体教学效果的优化。朱汉国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中结合课程设计案例指出“教师利用课程资源辅助教学时应注意几个原则:有效
“历史性根植在时间性中”[1]。历史时间是历史教学和考试的高频词,时间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一部分。所谓时间观念,是在特定时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这种在特定时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思维方式,我们姑且称之为时间思维。高考试题是教学的风向标,通过研究试题改进教学渐成共识。本文试从2018年全国卷Ⅰ第41题切入,结合历史时间的相关学术研究成果,探讨历史研究与历史教
素养时代下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是“新课题”“新问题”。围绕核心素养某个方面探讨初高中历史衔接,可以促进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拔节”,可以切实有效提升学生历史素养水平,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可以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无缝有效对接,从而提高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质量。那么,基于学生时空观素养提升,如何夯实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基础?聚焦时空观素养提升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策略又有哪些呢?下面,笔者结合自身
3月26日,连云港市信访联席办、社会信用办、精神文明办等16家单位联合出台《连云港市信访人信用管理实施细则》,国家信访局对连云港善于创新的做法给予肯定,在中央信访工作联席会议简报进行刊发。  9月21日,该市信访联席办、社会信用办会同建设局、教育局、公积金管理中心等55家单位签署全国首个《关于对失信信访人开展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细化了154条惩戒措施。  经过探索与实践,事前防范效果明顯,事中
2017年出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1]在五大学科核心素养中,作为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综合体现的“历史解释”尤为抽象与复杂。因此,笔者试图借助《一国两制》一课,对“历史解释”进行深入的理論研究与教学尝试。  一、历史解释是什么?——真相、能力  历史哲学领域对“历史解释”的争论从未停止。早在上世纪初,发生了“历史解释本身能否可能”的争论:1935
史料教学是一种最能凸现历史学科个性的教学方式。但是,当前史料教学存在着一些误区,譬如:以对教材内容“变相复述”为特征的“注解式”史料教学,以穿插主观性习题为特征的“习题式”史料教学,以引述大容量史料为特征的“冗长式”史料教学,等等,这些史料教学有悖史料教学的本义。  笔者认为,史料教学的基本特征是:“论从史出”的学科意识贯穿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但并不意味着每个环节都需运用大量史料);围绕主题,精选
2012年初,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颁布,2017年9月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全面推开。为了推动一线教师对部编教科书问题探讨,2018年我刊开辟了“部编教科书研究”专栏。一年来,我们持续发表了30多篇相关文章,对部编教科书编写结构、内容选取、内容表述、图片选取,以及课堂教学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我们也在教学观摩与交流中,与一线老师们研讨、与职前教师讨论,探讨如何将2011版初中课程